过好自己

2023-03-26 09:29嘉莉妹妹
海峡姐妹 2023年3期
关键词:张大妈阿姨子女

文/嘉莉妹妹

01

57岁的张大妈和老伴结婚多年,一直恩爱有加。

前几年,老伴生过一场重病,张大妈一直守在病床前,精心照顾。本来以为已经康复了,没想到,今年年初又复发了。

这一次,好运没有降临,老伴不幸离开了。张大妈完全无法接受这个事实,一直沉浸在老伴去世的悲伤中,走不出来。子女心疼张大妈,便决定轮流接到家里照顾她。

对张大妈来说,住在子女家里,确实热闹了很多,心里也没那么冷清。但刚开始还好,住的时间久了,矛盾也就有了。

退休前,张大妈是一名老教师。虽然有30多年的教龄,但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教育方式,难免与子女会产生分歧。

在几次因为教育孩子和子女发生争执后,张大妈撒手不管了。她说:“儿孙自有儿孙福,随它去吧,过好我自己的日子才是要紧事。”

法国作家马克·李维在《偷影子的人》中写道:“你不能干涉别人的人生,就算是为了对方好。”

与其把时间和精力放在他人身上,不如专注于自身,经营好自己的人生。因为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生活,每个人也都要为自己的选择负责。强行改变他人或插手别人的生活,只会让自己活得疲惫不堪。

人这一生,最好的活法,不过四个字:过好自己。

02

一个街头采访视频中,主持人问一个阿姨:“子女结婚后,父母能多管吗?”

阿姨回答说:“我不喜欢管,我平时都不怎么管,去管人家干什么?就像我,如果我婆婆管我多,我也会不高兴的。从另外一个角度讲,管得多事也多,你不管不是没事嘛。”

主持人紧接着问:“他一辈子是你的孩子,父母管自己的孩子不是应该的吗?”

阿姨连忙反驳道:“我会关心一下,但不会多插手,他们自己过好自己的日子就行。”

主持人还是在问:“假设他们吵架了,或者发生矛盾了,你会管吗?”

阿姨想了想说:“我会批评自己的孩子。一般遇到这样的事儿,我宁可不管,要管就管自己的孩子。”

“那如果需要你出手帮忙呢?”

阿姨回答:“需要我的时候我就出手帮忙,不需要的时候硬去做,不是多此一举吗?”

不得不说,这位阿姨在父母与子女的关系上,不仅看得开,而且拎得清。

听过一句话:父母与子女之间,最好保持一碗汤的距离。因为,汤近了会烫,而远了会凉,只有恰到好处的距离才最舒服。

诚然,大多数父母是爱子女的。不管子女多大年纪,在父母心中,永远都是小孩子,是需要牵挂和惦念的。

可是,父母与子女,注定是一场渐行渐远的旅程。即使父母再爱孩子,也要讲分寸,有尺度,更要有清晰的边界感。不过分插手子女的家事,既是对子女的尊重,也是对家庭的保全。

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子女有子女的生活,父母也有自己的日子要过。人老了,更要学会专注自己的生活,不过分插手和干预子女的家事。

为自己而活,过好自己,就是对余生最大的不辜负。

03

知乎上有个问题:“婆媳关系最大的问题在哪里?”

其中有个女性用户分享了这样一个故事:在她女儿小的时候,她妈妈来住过两个月。在这两个月的时间里,家里的氛围特别好。后来,她复盘了一下发现,她妈妈在她家的时候,自动把自己的身份变成了一个客人——一切都是听她的,包括带孩子的方式,收拾家务、做饭等等,都是顺着她来。

在妈妈的心中,女儿家是女儿的主场,女儿是家庭的女主人,所以她会自动后退半分。

但她的婆婆就不一样了。来她家的时候,立马就想成为一家之主,让大家都听她的。而且整天指挥来指挥去,动不动就教育人教训人,矛盾经常一触即发……

心理学界有一个观点,叫“浆糊逻辑”。很多人的生活,就像一团巨大的浆糊,没有清晰的边界感,最终只能混成一团。

好的家庭关系,家庭成员一定要边界清晰,不越界,不失去分寸感。尤其是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最好只出现“一种声音”。

简言之,教育孩子时,父母才是主角,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只能起到辅助的作用,而不是越俎代庖,过分干涉或插手晚辈的教育。

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现象:妈妈不让孩子吃零食,奶奶宠孩子,偷偷给孩子买;妈妈不让孩子玩手机,爷爷说玩一会儿也没事;妈妈惩罚孩子,奶奶心疼得不行,和妈妈对 着干……

这样做的后果,一方面会导致教育方式的混乱,孩子不知道到底该听谁的,另一方面会使家庭矛盾、摩擦不断,影响夫妻和谐和家庭关系。

关于教育晚辈,老人可以疼爱,可以关心,但不要越位,不要过多干预。要知道,父母才是孩子的第一责任人。

每个人各就其位,这样的家庭才能相处融洽。

04

一个读者在后台倾诉她的苦闷:

老公有个自家叔叔,60多岁了,经常有事没事“教育”他们。儿子有时候贪玩,晚上10点多才回到家,有一次被他撞到了,他劈头盖脸训了孩子一顿。说孩子没规矩,这么晚不回家,连带着批评她和老公,没教育好孩子。

读者虽然知道这是为他们好,但心里就是不太舒服。

这样的事情还有很多:他来家里串门,儿子在屋里写作业,没有出门迎接他,他就拉脸色;家族聚餐时,端上来一个不认识的菜,他就说:“还是农村出来的,连这个都不知道”;就连下厨做饭,他也要站在旁边指导,放多少油,放多少盐……

作家毕淑敏说:“亲近地保持距离,才是最恰当的交际方式。”经营一段关系,最好的方式是,保持一定的分寸感和恰当的距离感。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见解和认知,我们可以不理解、不接受,但不要轻易做出评价。或许,有些事情我们看到的只是表面,不了解真实的状况,这样做出的评价,伤人又伤己。

不可否认,老人走过的路比年轻人多得多。可能是出于好心,为年轻人好,老人总喜欢给年轻人提建议,做评价。

但人生各不相同,有些路只能自己走出来,有些道理只能自己悟出来。老人再苦口婆心劝说,也不如年轻人自己去闯荡,去见识。

人到晚年,试着将目光移到自己身上,多关注自己,过好自己。

杨绛先生说过一句话:我们曾如此渴望命运的波澜,到最后才发现,人生最曼妙的风景,竟是内心的淡定与从容;我们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认可,到最后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毫无关系。

年轻时,喜欢热闹,心中装着很多人,别人的事也是自己的事;到了一定年纪,可以学着往回“收”,将更多的心思放在自己身上。

不插手子女的家事,可以去管但不会全管,可以帮忙但不会扶持一生;不干涉晚辈的教育,摆正自己的位置,做好称职的配角,不越位、不错位;不评价他人的生活,闲谈莫论人非,把时间和精力给自己,过好自己。

猜你喜欢
张大妈阿姨子女
我的“话痨”阿姨
为子女无限付出,为何还受累不讨好?
与子女同住如何相处?
“牛人”钟点工王阿姨
农民工子女互助托管能走多远?
《老阿姨》剧照
张大妈的开心事儿
老头晕
老头晕
脑袋让驴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