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味漳州

2023-03-26 09:29水水
海峡姐妹 2023年3期
关键词:面线东山岛鲍鱼

文/水水

为了实现中国人的海鲜自由,福建漳州,默默付出了太多。

每年,有23亿个鲍鱼苗从东山岛出发,前往全国各大养殖场——这里承包了中国60%的鲍鱼苗;大量的成品鲍鱼、牡蛎(生蚝)从漳州运往全国各地,鲜味直扑食客的舌尖。

漳州人善于“讨海”,更能折腾海鲜。名字稀奇的猫仔粥,能蒸能烤能热炒的鲍鱼,以及一碗接一碗、检验漳州人灵魂的生烫……在当地,海鲜不刻意追求大气、猛味,而是如小鲜一般,凝结在烟火之中,任由海风吹拂。

在漳州,一港足以吃天下

没有人能拒绝一颗肥美的东山鲍鱼。如果有,就给他上一大盘。

东山鲍鱼,漳州东山县特产。当地属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夏无酷暑、冬无严寒,年平均气温20.8℃;当地海域岩礁、石洞遍布,潮水流动复杂而通畅、水域洁净无污染,非常适合浅水鲍鱼生长。

曾经,东山鲍鱼主要靠天然捕捞,上世纪70年代,鲍鱼育苗在东山岛实现突破。如今,东山鲍鱼养殖如火如荼,以著名的九孔鲍为主打,还有西盘鲍、黑鲍等一系列杂交品种,让漳州人坐享“鲍鱼自由”。

于是,鲍鱼被吃出了无数花样。清蒸、红烧、炖汤,怎么来都行;酱油水、沙茶面、佛跳墙,鲍鱼也是最佳配角;海鲜粥、捞米粉、鲍鱼鸡,吃得停不下来;甚至鲍鱼粽子、鲍鱼火锅、鲍鱼披萨……

这一切背后,自然拜当地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所赐。

漳州位于福建省最南端,九龙江从山间倾泻而出,孕育了肥沃的漳州平原,“插根扁担能发芽”,原本平平无奇的瓜果,在这里就能长得更大更甜。漳州城,坐落在这省内最大的冲积平原上,让闽南人有了一块休养生息的土壤。

宋代,来自越南的占城稻在这里上岸;明代,来自美洲的番薯、辣椒从当地引入;现代,来自日本海、印度洋、大西洋的鲍鱼、牡蛎等水产,在漳州完成一系列杂交攻克,才有了我们餐桌上绵延不绝的鲜味。

有山有海还有田,让漳州成为国内首屈一指的“鱼米花果之乡”。林语堂生于漳州,曾对物产丰饶的故土表达过敬佩:“世界上还有比我们这儿更美的山谷吗?外国港口有的东西,我们哪一样没有呢?”

他没吹牛。2021年,漳州市农林牧渔总产值近1000亿元,居全省第一,其中渔业达320亿元;光是2022上半年,漳州东山岛海鲜出口已达16亿美元,这还不算国内市场。从粮食到瓜果,从水产到干货,农耕文化与海洋气息在此交织,造就了一个集合中外风物的海洋大城。

在漳州,原味才是最高礼赞

然而,漳州太低调了。漳州人的低调,体现在他们的味觉里。比如,这碗看着平平无奇的生烫。

所谓“生烫”,就是把牛肉、杂碎、鲜虾、牡蛎等一众食材,在沸腾的猪骨高汤中极速烫熟。见底的清汤鲜爽可口,丰俭由人的食材弹牙又回甘,夏天逼出热汗,冬天温暖身心。据说,能够在大清早叫醒漳州人的,除了拜神,就是生烫。

别小看这生烫,它是极简主义的躯壳,海纳百川的内涵。闽南人嗜海鲜、内脏,生烫正好将其汇聚一碗;琳琅满目的食材,让你颇有些指点江山的气势;繁盛化为极简,火候更为关键,差之分毫口感就会天差地别。所以每个生烫大师,都是“手抖派”的大侠。

生烫,能贯穿漳州人的24小时。早起来一碗,加一份清汤捞过的米粉,感受原汁原味的鲜甜;中午赶时间,满满当当的生烫配上炸五香,继续拼搏;下班晚了,夜深人静之时,生烫店就是打工人的收留地。毕竟千辛万苦为腹肚,一大碗不加遮拦的鲜味,就是最佳精神慰藉。

善烹海鲜者,必尚原味。另一个漳州的极简至鲜的代表,是猫仔粥。

猫仔粥,以鲜鱼汤或肉汤打底,加入预先蒸熟的米饭,再配鱼片、禽肉、虾仁、鱿鱼、香菇丝等配料,猛火滚粥时调入胡椒粉、蒜油;短短五分钟,只见粥清见底,虾红鱿白、鸡黄肉赤,还有毛细血管新鲜可见的鱼肉——香喷喷、鲜掉牙的猫仔粥怎能不让人食指大动。

觉得它像广式生滚粥?又错了。在漳州人眼里,不够完美的海鲜不配下粥,只有真正的鲜味,才能不加掩饰地炖煮;所以,煮猫仔粥的海鲜,鱼肉只选口感最扎实的背部,虾要现场去壳,牡蛎要当场捞出,就连米饭还得筛去米浆,才能保证粥色清透。

如此任性的鲜味,即便是最挑剔的食客,也会埋头喝粥、无话可说。在漳州,逢节庆喜事必要“办桌”(乡村宴席),最后一道菜通常也是热气腾腾的猫仔粥。毕竟,它与漳州土楼一样,都有着非凡的地方文化意义。

漳州东山岛还有一样海鲜不可错过——小管鱿鱼。这种半透明的小鱿鱼肉质鲜嫩肥美、爽脆Q弹,深受东山岛人喜爱。每年6月至10月,大批食客慕名前来,只为品尝这口“网红海鲜”。

“东山小管”的吃法首推白灼,原汁原味、地道正宗。没错,在漳州,原味即是海鲜的最高礼赞。快比人脸大的白鲳,薄油煎透就是美味;斑节虾、剑虾、各种虾,管他身价贵贱,高汤烫熟;龙胆石斑鱼,如此人间美味,当然是要清蒸啦!

你永远无法想象,漳州人对原汁原味的信仰。正因如此,在外人眼里,漳州人对海鲜的烹饪如此简单直白,甚至“原始”。对此,他们只会淡淡一笑——我有海鲜,你有故事吗?

别急,还有美美的生蚝没说呢

大海这么大,能独自撑起漳州味道一片天的,还有牡蛎。一般人偏爱大生蚝,漳州人却喜欢个头小小的蚝仔(也叫珍珠蚝),毕竟浓缩才是精华;尽管漳州生蚝个头稍小,鲜味却毫不逊色。

蚝仔煎,又叫蚵仔煎、海蛎煎,是通行闽南的美味,但漳州人的做法独树一帜——把蚝仔洗净,拌入打散的鲜鸭蛋,加入大蒜、芹菜,再拌上番薯粉、少量鱼露提鲜,接着摊成圆饼、以猪油热煎,最后佐蒜蓉辣酱配香醋和萝卜片,“咔滋”一声满满的浓香酥脆,还有爆浆蚝汁,就问你如何拒绝?

漳州人放不下的,还有蚵仔面线。黑耳白肚的珍珠蚝,先裹上番薯粉略微炸过,千万不能糊在一起;再放入面线迅速煮开,搅拌要快而不狠、稳而不散,才能让牡蛎与面线相互融合、又能区别开,否则就成了“牡蛎羹”;最后撒上芹菜、香菜,以及“点睛之笔”的油葱酥,蚵仔面线就上桌啦。

当地有句谚语:“蚵仔面线兜,好人来相交;面线兜蚵,交鬼也没。”意思是,蚵仔面线煮得好,生蚝与面线融而有分,就如好友之间的交流,密不可分又各自相敬;如果煮得不好,生蚝与面线糊在一起,就像交织不清的人与事,大家磕碰在一起,就不和谐了。

没想到吧?小小一碗蚵仔面线,漳州人竟然能吃出人间哲学的高度。

漳州人的饮食,不刻意追求奢华,重视清淡、鲜甜,表面平平和和,实则功夫深厚,融在烟火之间。同为“闽南三兄弟”,比起锐气厦门与繁华泉州,漳州人默然地面朝大海、耕耘土地,低调地烹着小鲜,一如往昔。

这种性格,用闽南话来说是“憨”。这不是贬义,它的意思是老实、规矩、厚道。正如不加修饰的生烫、猫仔粥、蒸海鲜、蚝仔煎……沉稳内敛,敦厚朴实,山海化为一碗鲜。

闽南还有另一句话“天公疼憨子”,意指忠厚之人必有福。漳州之味也正如这“憨”——地道又简约。

猜你喜欢
面线东山岛鲍鱼
搬梯子吃的“面线饭”
人生的鲍鱼
鲍鱼红烧肉
思念面线糊
福建东山岛有思
鲍鱼有什么营养价值
新西兰地震震出上万只超级大鲍鱼
东山岛揽胜
游东山岛记
手工面线院前社最值得驻足的面线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