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行力视角下城市精神再审视*
——以郑州市为例

2023-03-29 08:18赵浥馨
智库时代 2023年8期
关键词:郑州精神政府

赵浥馨

(河南牧业经济学院经济与贸易学院)

一、构筑城市精神是新时期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

现代化的文明城市,不仅要有发达的城市经济、完善的基础实施,良好的社会秩序和优美的环境,更重要的是政府的执行力下的城市精神,因为它充分体现出城市内涵的精神风貌和社会道德风尚。有些东西并不存在物化实体,看不见摸不着,却没有人能够离开,例如空气又如城市精神。

构筑城市精神,有助于政府精准施策。现代化的城市应当是以人为本的城市,城市管理中政府应当充分考虑市民的各种因素、考虑实际的操作性城市品牌建设中,也要以本地城市精神为中心打造城市特色品牌,避免千篇一律,空无一物的口号式品牌。

构筑城市理性精神,有利于提升公民意识。政府政策的精准制定和精确实施,需要城市居民的积极参与和充分配合。只有发挥城市建设过程中的城市精神,才能充分调动城市居民的参与感、认同感和凝聚力。

加强构筑城市理论精神,有助于政府执行力的增强。政府、百姓一体同心,不仅有利于各项政策的执行,更有助于城市优秀历史文化的传承和发扬,只有政府与市民达成高度共识、形成良性互动,各项举措都可以比较顺利地落实到位,收到良好效果也就顺理成章了。

二、郑州城市精神的凝聚与发展

城市因所处地理环境不同、所经历的时间历程各异,最终呈现出各具特色的城市气质与品格。城市精神的本质是人的精神,城市精神凝聚了长久以来城市民众共同认可并最终追求的价值取向,最终经过历史沉淀与筛选形成多样化与一致性相统一的城市精神。

郑州早在1996年提出了“团结奋进、务实创新、加压负重、勇争一流”的城市精神。新世纪以来,为顺应时代发展和城市建设需求,郑州市于2008年将城市精神凝练为“博大、开放、创新、和谐”。用“博大”体现五朝古都的历史积淀,用“开放”体现四通八达的开放包容,用“创新”体现商都的创新意识,用“和谐”体现天人合一的河洛文化。

城市精神是城市历史的浓缩,也是城市蓬勃发展的号角。面对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新时期新目标,郑州城市精神应当体现郑州鲜明的城市品格,富有新时期的时代特征并具有广泛的认同感。而“中”字则以铿锵有力的概括出郑州城市精神的“根”。郑州,地“中”,中原腹地、天地之根;河“中”,中流砥柱、大浪淘沙;人“中”,追根溯往、恩承祖源;古“中”时空浩荡、国色天香。

三、郑州城市精神建设现状

城市精神是城市文化表现出的独特精神特质,它以人为核心,以城市为载体,城市精神的构筑与内化离不开政府的引导与公共文化服务,政府在城市管理中又能利用城市精神对民众的激励作用,我们把它称之为政府的精神执行力。纵观郑州的历史发展进程,郑州城市精神发挥巨大的精神推动作用。

(一)厚重多元的城市品格构筑兼容并蓄的城市精神

郑州城市精神是千年文化血脉的延续,既体现浓重农耕文化、商埠文化等悠久文明的传统文化;又有博大、开放、创新、和谐为特征的新型现代气息的奋斗精神文化。郑州在新时期多元城市精神文化并存的格局体现出的渠道广泛,炎黄、河洛文化是我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二七精神”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奋斗的见证。天地之中是郑州得天独厚的地域优势,四通八达的交通网则是城市优势的延续与发展,得益于陆、铁、空的立体交通网架构。九州汇聚、四会五达是中原鼎盛、车水马龙的原因,新时代的郑州也已形成以陆、铁、空立体交通网为基础,打造新时期新商都的目标。

从1959年,面积50平方公里、50多万人口的城市,到现在人口超千万的现代化大都市,郑州吸引了全国各地人员到这里来工作、创业、定居,也就形成了有自己城市精神独特的城市结构。郑州市既有自己原有地域文化特质语言方言的城市,又是一个带有不同习俗和个性移民文化的新兴城市。郑州用厚重历史包裹兼容了八方文化,最大限度形成多元文化共生,符合现代城市精神开放包容性格的局面。

(二)政府部门的持续投入筑牢城市精神的骨骼

政府是城市的管理者,也是城市居民共同决议的执行人。政府通过公共服务保障公民的权利,体现公民的共同意识,维护城市精神。近年来,郑州市政府对公共服务,特别是城市精神的相关事业发展给予了高度关注。2021年一般公务预算支出1624亿元,其中公共服务中城乡社区投入419.4亿元;教育经费年投入246.3亿元,比上年增长2.3%。科学技术支出投入84.1亿元,比上年增长21.7%(见图1),城乡社区、卫生健康和公共安全支出则有不同程度下降。说明郑州在城市化和城市基建方面已初具成效,并根据打造“智慧城市”目标加大在教育科研方面投入。鼓励城市精神向科技创新方面拓展。

图1 2021年郑州财政一般公共能预算支出

同时通过对城乡公共设施建设公共事业的投入,满足民众对于城市精神诸方面项目设施的需求。政府投入的质量水平、数量规模越高,越说明政府倡导的城市精神文化在百姓生活中得到传播和渗透,市民就会积极响应并给予肯定。据不完全统计,有80.22%的民众认为政府关注群众的城市精神诸方面文化活动;有92.05%的民众认为政府这几年在城市精神诸方面项目设施的发展上做出了很多的努力。

(三)市民的主人翁意识搏动城市精神的血脉

主人翁意识是构筑城市精神的核心,无论是原住市民还是新进市民,是否真正融入城市的标志并非户籍的更改,而是心灵的归宿。只有真正认同、认可、接纳城市精神并愿意成为城市的缔造者的人,才是真正的城市居民。面对百年一遇的水灾和持续的疫情防范压力,郑州市民展现出国家利益高于一切的精神面貌,郑州市民勇于担当责任顾全大局的集体主义意识,无一不彰显了主人翁的英雄气概。这得益于民众在郑州悠久历史和开放文化熏陶中形成的勇于担当的主人翁心态,并随着量化聚集内化城市精神为个人品格,实现从外来客到主人翁的嬗变。

(四)科技创新是郑州城市精神的新旗帜

科技创新是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实现郑州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支撑。城市精神中的博大创新来自科技创新和创新型人才培养,人才作为国家和区域创新体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在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城市精神方面能发挥支柱作用。近年来郑州在教育科技方面的支出不断增加,说明政府正在积极引导郑州转型,通过加大对科学、就业、技术的力度,引导城市提升时代所需的科技创新精神。

四、郑州城市精神建设的困境

现阶段,郑州城市基建一日千里,大量新城市移民涌入,但郑州固有城市精神未能同步发展与升华。城市发展过程中,城市精神的缺位极易造成城市建设盲目扩张,华而不实,城市缺少人文关怀,城市居民心态浮躁,道德意识淡漠等城市病的出现。

(一)城市精神建设缺少全局性规划

总体上,未能从本质上理清城市精神建设中各要素的内在逻辑,未能从源头上对城市精神进行区域性差别分析,是导致目前郑州城市精神表面化、片面化、同质化的根本原因。单纯地将“城市精神”与城市口号、标识、建筑标志等外在形象等同,缺少对“城市精神”内涵的深层次挖掘与塑造,更缺少地区“城市精神”的系统性规划。顶层设计和制度保障的不完备,极大的限制了目前郑州城市精神的品牌建设和后续的开发利用。

(二)经济建设与文化精神割裂

经济发展与精神文明建设“两张皮”是郑州城市建设中长期存在的问题。当经济发展与精神内涵不能默契切合、相互扶持时,政府层面树立起城市精神发展理念就是空谈,理顺城市精神内涵就是痴人说梦。单纯模仿知名城市的城市精神,失去个性与特色的城市精神,只能是照猫画虎,空有皮囊。例如,郑州在发展城市品牌方面,定位于打造“中国厨房”,虽然政府行政管理层面是有统一的规划和推介,各企业孤军奋战、单打独斗,没有形成统一的城市饮食品牌,无法发挥品牌的辐射力。

(三)城市精神缺乏有效引导与推广

只有民众得以深刻领会融会贯通,城市精神才能真正展现出城市兴旺发展价值取舍重要性的意义所在。而目前政府在对城市精神推广时仅仅是把城市精神具化而缺少城市精神的内化。例如郑东新区CBD商都圈的“千玺广场”,在许多郑州人眼里只是个识别度很高的地标而已,并没有给整个郑州市带来整体认同感。真正引导和推广郑州城市精神到位的是“二七精神”,二七纪念塔的背后是千万郑州人引以为傲的红色传承,是郑州从历史的脉络提炼城市精神的厚度,是郑州市民共同认可和践行的城市精神。

(四)城市居民人文素养教育缺失

广大市民对城市精神的参与感不足,市民往往认为城市精神的打造是政府工程,如建设地标性、路边标语的粉刷,城市绿化的养护与个人行为无关。由于郑州的整个社会收入水平长期处于也中低位状态,百姓只是强调经济收入,还没有提高到能自觉参与文化艺术的培养,许多家庭也让孩子参加艺术班,但只是学习了技巧,没有从文化底蕴沉积审美教育的根本,导致民众的个体技能有所提高,可整体审美素质并未见得有明显提高。现代化生活中素质较低城市居民不仅是城市建设的具体承担者,还是城市精神风貌的具体展现者。城市居民如不能对城市精神自觉内化传承并升华,就不可能使城市精神得以继承和发展。

五、执行力视角下郑州城市精神建设路径

(一)以经济建设助力精神文明建设

城市精神的培育离不开政府财力的支持,无论是基础设施的建设、文化活动的开展,还是历史文化的保护等城市精神培育与传承活动都需要物质财力的支持。新时期,郑州应进一步发挥枢纽城市优势,将纵贯“陆、铁、空”立体交通网和“中欧班列”打造成为郑州新名片,同时,郑州作为全国13个商贸城市之一,加快河南自贸区郑州片区建设并发挥郑州跨境电商优势,将郑州的优质的产品和品牌推向全球,树立郑州商都新形象。

(二)以深厚文化托举城市精神底蕴

郑州作为五朝古都,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发祥地之一,几千年来孕育众多优秀文明,凝聚了中华民族的精神。从黄帝文化、少林文化到商都文化、二七文化都是郑州的历史沉淀。轩辕黄帝、大禹、管仲、韩非子、张良、杜甫、白居易等名师大儒都是郑州人,可见郑州的文化名片和文化标识并不少。作为国家认证的历史文化名城,现代的郑州应当在历史的基础上,充分融合现代郑州文化,打造新时代的郑州精神。在城市精神建设中不断推陈出新,以博大的胸怀兼容并蓄,海纳百川的同时又将郑州深厚的历史文化和人文精神在不知不觉中播撒出去。城市精神的培育离不开政府强有力的执行能力,广大市民在享受福利的同时,也同样会认可政府的工作进而增强对政府部门的信任与支持,进而政府在进行行政管理时能够更加得心应手,事半功倍,形成良性循环。

(三)以科技创新引领城市精神新风貌

城市精神应当形成 “以创意为先导、以文化为内容、以科技为支撑”的培育体系。创新精神是一座现代城市得以发展的灵魂和核心驱动力。郑州城市精神在城市建设中要想焕发新的活力,就要发挥创新在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融合中的驱动作用。古老的郑州是“九州之中、轩辕故里”,现代的郑州也要“敢为人先、追求卓越”。数字时代,很多郑州市民通过自媒体平台自发介绍家乡的美食、风景、善良淳朴的人民,自发的宣传郑州的正面形象,试图改变外地人的刻板印象。郑州政府也充分利用本地的历史文化遗产,通过创新文化展现形式与内容,让古老的文化焕活新的活力。

猜你喜欢
郑州精神政府
第九届“博博会”将在郑州举办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哥哥从郑州来
哥哥从郑州来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知法犯法的政府副秘书长
梦启郑州
拿出精神
依靠政府,我们才能有所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