剖宫产产妇蛛网膜下腔麻醉联合硬膜外麻醉的临床效果

2023-03-31 02:40
中国医药指南 2023年8期
关键词:蛛网膜下腔硬膜外

蒋 元

(辽宁省锦州市妇婴医院麻醉科,辽宁 锦州 121001)

目前产科常见的外科手术是剖宫产。剖宫产是指经腹部切开子宫后,将胎儿取出的过程,主要在难产、头盆不称、伴有其他产科综合征及胎儿异常群体内被广泛应用,为母婴安全提供可靠的保障[1]。近年来随着二胎政策的开放,我国剖宫产率逐渐呈升高趋势,予以剖宫产术能提高手术效果,但手术创伤引起机体发生应激反应,诱导凝血功能障碍,因此探寻经济、有效及可行的麻醉方法逐渐成为医学界的研究热点。部分研究表明,剖宫产术中最常见的麻醉方法是硬膜外麻醉,其能阻滞手术伤害刺激向中枢方向传导,具有较强的可控性,但有起效慢、麻醉效果单一等缺陷,未得到孕妇的认可、满意[2-3]。基于以上研究背景,本研究选取2018年1月至2020年1月我院接收的70例剖宫产孕妇为研究对象,分析剖宫产产妇应用蛛网膜下腔麻醉+硬膜外麻醉的临床效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研究时段是2018年1月至2020年1月,研究对象是我院接收的70例剖宫产孕妇,随机分为两组,各35例。观察组:年龄21~38岁,平均(31.42±3.86)岁;孕周37~42周,平均(40.35±0.29)周;体质量61~72 kg,平均(64.78±1.86)kg;孕次1~5次,平均(3.12±0.58)次;产次1~3次,平均(1.82±0.53)次;其中初产妇有20例,经产妇有15例。对照组:年龄22~39岁,平均(31.58±3.72)岁;孕周38~42周,平均(40.51±0.38)周;体质量62~73 kg,平均(64.85±1.63)kg;孕次1~6次,平均(3.62±0.75)次;产次1~4次,平均(1.95±0.64)次;其中初产妇有21例,经产妇有14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P>0.05。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符合剖宫产指征且单胎足月妊娠者[4];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merican Society of Anesthesiologists,ASA)麻醉分级均是Ⅰ~Ⅱ级;生命体征平稳且意识清晰;签署知情同意书;经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核同意。排除标准:重要脏器功能障碍者;前置胎盘者;伴有妊娠糖尿病、胎儿宫内发育异常者;椎管内麻醉禁忌证者;涉及本文用药过敏者;认知、精神障碍者;中途退出研究者。

1.3 方法 ①对照组:硬膜外麻醉,入室后常规输注平衡液,穿刺L2~3间隙,穿刺针进入硬膜外腔后置入导管,予以孕妇硬膜外麻醉,注入0.75%、2 mL盐酸罗哌卡因(AstraZeneca AB,批准文号H20100106),密切观察孕妇脉搏、心率、呼吸频率等指标,无异常后再次注入0.75%、7~13 mL盐酸罗哌卡因,予以针刺操作对麻醉平面判断,待麻醉起效后开始手术。②观察组:蛛网膜下腔麻醉+硬膜外麻醉,硬膜外穿刺L2~3间隙,待成功穿刺后,改成蛛网膜下腔麻醉针穿刺蛛网膜,若有清亮的脑脊液流出,将75%、1 mL布比卡因在30 min内注入蛛网膜下腔且在硬膜外置管,协助孕妇选择仰卧位,到达阻滞平面后,硬膜外注入2%。5 mL利多卡因(山东华信制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45249),密切观察阻滞平面,无异常则每隔30 min再次注入2%、5 mL利多卡因。

1.4 观察指标 ①凝血功能:麻醉后24 h测定两组凝血酶时间(thrombin time,TT)、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IB)及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②临床指标:术后测定两组麻醉起效时间(痛觉阻滞起效时间、达到痛觉最高平面时间)、术中出血量、麻药用量及疼痛程度。疼痛程度参照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5]评估,0~10分表示不同程度疼痛,轻度疼痛≤3分,中度疼痛4~6分,重度疼痛≥7分,得分越低疼痛感更轻。③血流动力学:记录两组麻醉前(T0)、麻醉后10 min(T1)、麻醉后30 min(T2)、手术结束后时间段(T3)的平均动脉压(mean arterial pressure,MAP)、心排血量(cardiac output,CO)。④麻醉效果。优:镇痛效果显著,肌肉松弛且手术操作顺利进行;良:镇痛效果一般,肌肉较紧,手术尚可进行;差:麻醉失效、肌肉紧张,手术中断。优良率=(优+良)例数/总例数×100%。优良率越高表示麻醉效果更显著[6]。

1.5 统计学方法 利用SPSS 22.0软件分析研究数据,计量资料(凝血功能及临床指标)采用()表示,行t检验。计数资料(麻醉效果)采用[n(%)]表示,组间比较行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凝血功能 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TT、PT、FIB及APTT指标更低,P<0.05。见表1。

表1 两组凝血功能比较()

表1 两组凝血功能比较()

2.2 临床指标 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麻醉起效时间较对照组短,术中出血量、麻药用量较对照组少,VAS评分较对照组低,P<0.05。见表2。

表2 两组临床指标比较()

表2 两组临床指标比较()

2.3 血流动力学 T0时刻两组比较血流动力学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1~T3时刻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MAP、CO指标更低,P<0.05。见表3。

表3 两组血流动力学比较()

表3 两组血流动力学比较()

2.4 麻醉效果 观察组麻醉优良率较对照组高,P<0.05。见表4。

表4 两组麻醉效果比较[n(%)]

3 讨 论

部分研究结果表明,剖宫产适用于因自身条件限制、无法自然分娩的孕妇,为母婴健康提供可靠的保障[7]。但手术操作可对产妇造成严重创伤,且产后子宫收缩会发生强烈疼痛,影响术后恢复、新生儿安全,因此合理选择麻醉方法,逐渐受到医学界的高度重视。有学者认为,与局部麻醉比较,全身麻醉易引起深静脉血栓[8]。分析原因是全身麻醉导致机体血流量减少、发生应激反应,使儿茶酚胺释放量增加、血小板聚集,血液逐渐凝固,因此选择局部麻醉更适宜,有助于提高麻醉效果[9-10]。

有研究报道,硬膜外麻醉+蛛网膜下腔麻醉能提高剖宫产孕妇的麻醉效果[11]。硬膜外麻醉是传统的麻醉方式,属于神经阻滞麻醉方法,术中能发挥麻醉作用,但麻醉起效时间缓慢,用药后对骶神经的麻醉效果单一,子宫肌层的松弛度较小,诱导机体发生牵拉反应,影响麻醉效果,且该麻醉方法需大量使用麻醉药物,难耐受者在术后易引起多种不良反应,影响手术效果[12];蛛网膜下腔麻醉属于神经阻滞麻醉,具有起效快、麻醉用量少等优势,经局部用药后可有效的阻滞腰段、胸段及骶神经麻醉,用药后不受其他因素的影响,强化麻醉、镇痛效果,分析原因是蛛网膜下腔麻醉能阻滞神经,减弱盆底神经反射、消退盆底肌张力,阻碍胎状俯屈、内旋转,使胎儿能持续处在枕横位、枕后位,使胎儿正常阴道产出率增加,因此联合麻醉能发挥协同辅助作用,具有起效快、作用时间长及不良反应小等显著优势,确保孕妇肌肉正常松弛,推动剖宫产术能顺利进行,可作为剖宫产术的首选麻醉方法,安全可靠[13-14]。

本研究结果显示:T0时刻两组比较血流动力学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1~T3时刻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MAP、CO指标更低,P<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TT、PT、FIB及APTT指标较低,P<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麻醉起效时间较对照组短,术中出血量、麻药用量较对照组少,VAS评分较对照组低,P<0.05。观察组麻醉优良率(94.28%)高于对照组(77.14%),χ2=4.200,P=0.04。本研究结果与陈思佳[15]文献报道结果接近,由此可见,蛛网膜下腔麻醉+硬膜外麻醉能抑制血凝状态。分析如下:①蛛网膜下腔麻醉与硬膜外麻醉均属于局部麻醉,用药后在孕妇脊神经发挥作用,阻断交感神经,扩张血管、增大血流,对血液高凝产生抑制。②局部麻醉用药能减少机体释放儿茶酚胺,避免血小板聚集或机体发生应激反应。③局部用药对血栓素A2生成产生抑制,影响花生四烯酸代谢,因此联合麻醉具有麻醉起效快、麻醉药物用量少及安全性高等优势,麻醉镇痛效果显著。腰硬联合麻醉仍有不良反应,其中麻醉后低血压最常见。分析发现:蛛网膜下腔麻醉易大范围的阻滞外周交感神经,引起快速扩张下半身血管、减少回心血量,产妇处于妊娠晚期时,腰椎有代偿性前屈出现,蛛网膜下腔麻醉时重比重液易流向胸曲,提高麻醉平面、若腹压发生改变则影响循环系统,增加并发症发生风险,临床对此需高度重视。

综上所述,剖宫产孕妇行蛛网膜下腔麻醉+硬膜外麻醉能改善凝血指标,缩短麻醉起效时间、减少麻药用量,具有麻醉平面易控制、麻醉阻滞良好等优势,可提高麻醉效果,稳定血流动力学、可促进手术进展顺利,为母婴安全提供可靠保障,用于剖宫产麻醉中安全可靠。

猜你喜欢
蛛网膜下腔硬膜外
改良序贯法测定蛛网膜下腔注射舒芬太尼用于分娩镇痛中的半数有效剂量
复合手术救治重症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体会
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的观察与护理
16排螺旋 CT 诊断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应用分析
喷他佐辛在剖宫产术后静脉镇痛与硬膜外镇痛中的应用效果比较
胸部硬膜外麻醉镇痛对冠状动脉疾病的控制价值
硬膜外注射脉络宁配合手法复位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复发70例
针刺麻醉联合硬膜外阻滞麻醉在肥胖妇女剖宫产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