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性化护理联合心理干预应用于老年高血压患者的临床效果

2023-03-31 02:40
中国医药指南 2023年8期
关键词:个性化血压心理健康

王 赫

(辽宁省荣军医院,辽宁 丹东 118005)

高血压属于临床内科发病率较高的一种慢性疾病类型,对人们的健康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和危害[1]。高血压具有发病隐匿、病程长以及需要长期服用药物和血压控制较难等显著的特点,不仅影响着患者的工作、生活和身心健康,而且也可能会诱发心脑血管疾病[2-3]。高血压以老年人为主要的发病人群,其发病率在我国人口老龄化日益严重的今天呈现出了上升趋势[4]。有学者认为,老年高血压的出现与生活水平、习惯以及饮食方式等均有着密切的关系[5]。因此,在为患者实施治疗的过程中要改善患者的生活水平、饮食习惯以及饮食方式,而在这一过程中做好护理工作是非常重要的,有助于患者病情的更好控制[6]。老年高血压患者需要接受治疗的时间较长,大多数患者在发病后需要终身接受药物治疗,以达到血压控制的目的,在这一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不良情况相对较多[7]。在为患者实施长期治疗的过程中,想要提高治疗的效果与质量仅仅依靠相关治疗措施是远远不够的,无法实现患者症状的改善和血压的更好控制,在这样的情况下就需要配合优质、全面且具有针对性的护理服务[8]。本次试验分析了个性化护理联合心理干预在老年高血压患者中的临床应用效果,内容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试验研究对象的纳入时间2019年2月至2020年2月,筛选在我院接受治疗的104例老年高血压患者,根据随机抽签分组法完成患者的分组,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有52例患者。试验组男、女患者分别为30、22例,年龄最大、最小的分别为88、60岁,平均年龄(72.30±3.10)岁,病程最长、最短的分别为15、2年,平均病程(8.40±1.60)年;对照组男、女患者分别为32、20例,年龄最大、最小的分别为87、60岁,平均年龄(72.10±3.30)岁,病程最长、最短的分别为16、2年,平均病程(8.60±1.40)年。所有患者均符合高血压的诊断标准[9],不存在认知、精神障碍。对两组患者基本资料进行处理与分析后发现,试验组患者与对照组患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均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本研究已获得我院伦理委员会的批准。

1.2 方法 运用常规药物治疗方案为两组患者实施治疗。对照组患者在治疗的过程中给予常规护理服务,即为患者提供全面的入院检查,做好血压监测工作,常规介绍高血压相关知识、治疗方法,帮助患者掌握按照医嘱合理用药的重要性,并耐心、细致的回答患者所提出的问题。纠正其不良的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让患者保证充足的睡眠,戒烟戒酒,控制盐的摄入量,多进食水果、蔬菜,并学会自我监测血压。在此基础上,疏导患者的负性情绪,调节其心理状态。试验组患者的护理方法为个性化护理联合心理干预,具体如下。

1.2.1 个性化护理 患者存在着个性化的差异性,不同病程、疾病严重程度以及教育文化背景患者对疾病知识理解与掌握的能力也不尽相同,因此,在为患者提供疾病知识、治疗方法等内容宣传与教育的过程中应该遵循个性化。对于接受能力较强的患者应该定期进行统一授课,以增加患者对疾病与治疗的认识,提高其治疗依从性。对于接受能力相对较差的患者则应该在集体授课的基础上进行一对一指导,循序渐进的让患者了解和掌握疾病知识。与此同时,护理人员应多与患者沟通和交流,做好病房环境的设置和相关制度的介绍,在最大的程度上满足患者的实际需求。在此基础上,护理人员也应该根据不同患者做好用药指导与生命体征、血压监测,区别对待患者,满足其实际的护理需求,让其心理、生理均得到最大的舒适感。

1.2.2 心理干预 老年高血压患者年龄普遍偏大,其在接受治疗的过程中因为对疾病存在着一定的误解,因此其可能出现恐惧、焦虑等负性情绪,严重者甚至可能会出现厌世情况,不利于患者的治疗与恢复。在这样的情况下护理人员就要仔细的观察患者,耐心的倾听患者主诉,从而了解其心理状态与需求,并从实际出发进行心理疏导和负性情绪调节,通过听音乐、看电视以及室内外小游戏等方式转移患者的注意力,邀请治疗效果较好的病友进行相关分享,以提高患者的治疗信心。

1.3 评价指标 本次试验的评价指标分别为护理前后收缩压、舒张压以及心理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心理健康水平借助积极心理健康量表[10]进行评价,包括情绪幸福感、心理幸福感和社会幸福感3项内容,14个维度,评分越高表示患者的心理健康水平越理想。生活质量采用简明健康状况调查量表[11]进行评价,共包括健康状况、情感职能、生理职能和社会职能4个评价项目,满分为100分,评分越高表示患者的生活质量越高。

1.4 统计学分析 试验数据的处理与分析均借助统计学软件SPSS 19.0实现,计量资料采用()表示,组间比较行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组间比较行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护理前后血压控制情况对比 护理前试验组患者与对照组患者收缩压、舒张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护理后的舒张压、收缩压改善明显,且试验组改善幅度更大(P<0.05)。见表1。

表1 两组护理前后血压控制情况对比(mm Hg,)

表1 两组护理前后血压控制情况对比(mm Hg,)

2.2 两组护理前后心理健康水平比较 两组患者护理前心理健康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患者护理后心理健康水平与对照组患者相比明显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护理前后心理健康水平比较(分,)

表2 两组护理前后心理健康水平比较(分,)

2.3 两组生活质量对比 试验组患者生活质量与对照组患者相比明显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生活质量对比(分,)

表3 两组生活质量对比(分,)

3 讨 论

老年高血压患者在临床较为常见,因为多数老年患者的身体素质和功能均处于下降的状态,再加上其对疾病、治疗缺少足够的了解,因此可能会出现各种负性情绪和不良心理状态,不利于治疗的顺利开展[12-13]。要想提高血压的控制效果,改善患者预后就需要配合优质的护理服务。在实施护理服务的过程中更好的尊重患者的独立性和差异性尤为重要[14]。

个性化护理的核心就是尊重不同患者的差异性和个性化,从患者的实际需求出发,制订更加具有针对性的护理方案,满足不同患者对于护理的实际需求[15-16]。心理干预是针对患者负性情绪和不良心理状态开展的一项专科护理服务,其主要的目的就是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提高患者的治疗与恢复信心[17-18]。在为老年高血压患者实施护理服务的过程中个性化护理联合心理干预的应用,可以从不同患者的实际情况出发为其提供更具针对性的护理服务,疏导患者的负性情绪,提高患者的治疗信心与积极性,保证了其可以更好的接受治疗,可以将其作为首选的护理方案[19-21]。本次试验研究结果表明,护理前试验组患者与对照组患者收缩压、舒张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护理后的舒张压、收缩压改善明显,且试验组改善幅度更大(P<0.05)。两组患者护理前心理健康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患者护理后心理健康水平与对照组患者相比明显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患者生活质量与对照组患者相比明显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上述结果表明了在为老年高血压患者实施护理服务的过程中个性化护理联合心理护理的应用有助于患者血压水平的更好控制,获得相对理想的心理健康水平与生活质量。本研究结果与相关研究结果一致,进一步验证了对于接受治疗的老年高血压患者来说个性化护理联合心理护理是一种相对较为理想的一种护理方案,可以将其作为一种首选的临床护理方法[22]。

综上所述,在实施老年高血压患者护理服务的过程中,个性化护理联合心理干预的运用可以更好的控制患者的血压水平,改善患者的心理健康状态,同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为患者的更好治疗与恢复奠定基础。

猜你喜欢
个性化血压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稳住血压过好冬
坚持个性化的写作
血压偏低也要警惕中风
新闻的个性化写作
三种血压测量法诊断标准各不同
血压的形成与降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