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鸿门宴》的故事情节梳理

2023-03-31 17:28陈小华
语数外学习·高中版下旬 2023年11期
关键词:项伯汉军樊哙

陈小华

在《鸿门宴》中,司马迁用生动凝练的语言再现了汉朝的开国皇帝刘邦和西楚霸王项羽之间一场精彩的较量。这中间的故事一环扣一环,令人读之仿佛身处其中。我们不难感受到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的威力。那么,《鸿门宴》到底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呢?下面,笔者就对该文的情节作简单的梳理。

一、起因:曹无伤告密,项羽大怒

秦朝末年,各地英雄奋起反抗,意欲推翻秦朝的黑暗统治。其中,以项羽为首的楚军和以刘邦为首的汉军是实力较强的两支军队。项羽在黄河以北作战,而刘邦则在黄河以南作战。后来,刘邦攻破了咸阳,先进入了关中。汉军的左司马曹无伤便向项羽告密说:“沛公欲王关中。”项羽听完勃然大怒,立即下令要“击破沛公军”。可以说,战争一触即发。

文章的开篇便交代清楚了事情的起因。刘邦先攻入关中,但没有去拜见项羽,这就在项羽的心中埋下了怀疑的种子。曹无伤告密便是事情的导火索,提前引发了二人之间的冲突。当时项羽的军队有四十万,而刘邦只有十万人。从士兵的数目上看,刘邦并没有胜算。此外,项羽本人勇猛无比,他的士兵们也追随他许久,战斗力十分强。双方一旦开战,汉军可以说是毫无胜算。

二、承接:刘邦赴宴,危险重重

交代了起因后,作者承接上文,继续讲述故事。项羽的叔父项伯知晓两军马上就要开战了,便连夜跑到汉军的营地,将这一机密透露给了张良,并劝说张良赶紧逃走。但是,张良认为逃走是不讲信义的行为,于是将这件事告诉了刘邦。刘邦听完惊恐不已,于是请求张良献上计策。张良为刘邦牵线搭桥,拉拢项伯。刘邦向项伯言明自己绝不敢称王,并恳求项伯务必将自己的话转告给项羽。为了拉拢项伯,他与其“约为婚姻”。之后,刘邦决定第二天亲赴鸿门向项羽道歉。

全文的重头戏就是刘邦赴宴后发生的一切。刘邦在见到项羽后,将自己的姿态放得很低,“臣与将军勠力而攻秦……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见将军于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点明二人是合力攻秦的战友,绝非敌人,言语间反复尊称项羽为将军,让项羽充分感受到他的诚恳和尊敬。项羽消气后便留下刘邦,邀请他饮酒。在这个过程中,亚父范增多次暗示项羽杀掉刘邦,可项羽视而不见。范增忍无可忍,起身叫来项庄,让项庄借舞剑之机杀了刘邦,但没想到的是,“项庄拔剑起舞,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经过一番周旋,项庄实在是找不到时机下手。鸿门宴看似是一场简单的宴会,实则危机四伏,刘邦在宴会上多次与死神擦肩而过。

三、转折:樊哙进账,抢得先机

谋士张良眼见宴会上危机重重,便出去找到了樊哙。樊哙不顾士兵的阻拦,拿着盾牌和剑强行进入了帷帐,一下子就转移了众人的目光,让刘邦暂时不再是众矢之的。项羽非常欣赏孔武不凡、直来直去的樊哙,便没有追究他闯帐的行为,还在得知他的身份后赏了他一杯酒和一块肉。樊哙非常豪爽,被赐酒,便“立而饮之”,被赏肉,便“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剑切而啖之”。他的举动让项羽更加欣赏他。

樊哙见状马上借机开始为刘邦解释,甚至提到了当初怀王与诸将“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的约定,说明刘邦并没有称王,反而封闭了宫室,让汉军退到了霸上,只为了等待项羽的到来;如果项羽非要杀刘邦的话,就是在杀害有功之臣,是滥杀无辜,和被灭的秦统治者没什么区别,更直言 “窃为大王不取也”。这进一步打消了项羽的疑虑,为刘邦接下来的出逃赢得了转机。

四、结局:刘邦逃走,张良善后

樊哙的出场使得局面不再那么剑拔弩张,刘邦找准时机,以上厕所为由离席,并与樊哙商量接下来该怎么做。樊哙让他赶紧离开。眼看着人家是菜刀和砧板,自己是鱼和肉,刘邦决定逃走,留下张良善后,为自己出逃争取时间。之后,张良也不辱使命,献上了早已准备好的白璧和玉斗,并将刘邦的逃走美化成了他听说项羽有意要责备他,所以才离开的。

在这次交锋中,项羽原本占有绝对的优勢,但是在刘邦的努力及其属下的齐心协力之下,失去了先机。刘邦成功扳回一局。他逃回汉营之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诛杀曹无伤”。这反映了刘邦的当机立断,与项羽在鸿门宴上的优柔寡断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总而言之,司马迁在《鸿门宴》中讲述了一个惊心动魄的故事。从结构上来看,故事首尾呼应,以曹无伤告密开端,以其被诛杀收尾;从情节上看,故事情节跌宕起伏,有起因,有承接,有转折,有结局,非常精彩。

猜你喜欢
项伯汉军樊哙
鸿门宴中最出彩的人物
成语名场面
《鸿门宴》前后二三事
背水一战
四面楚歌
猛人樊哙
以文本细读的视角看人物形象的多面性
智者不惑 勇者无惧 适者生存
清入关前汉军举人群体考述
智者不惑 勇者无惧 适者生存
——浅析《史记》中樊哙之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