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侗族木构建筑文化的内涵及价值

2023-04-03 13:39刘雪妮
文化产业 2023年9期
关键词:木构吊脚楼鼓楼

侗族木构建筑营造技艺是广西壮族自治区三江侗族自治县最出色的民族民间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建筑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其形成和发展与侗族的民族历史、生活习惯、宗教信仰、文化艺术和经济生活息息相关,它们相互交融,共同构筑了具有民族性和地域性的深厚侗族木构建筑文化。侗族木构建筑文化因丰富的内涵和别具一格的价值而成为侗族文化的标识。

侗族木构建筑营造技艺是广西壮族自治区三江侗族自治县最出色的民族民间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也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侗族木构建筑作为侗族数千年农耕文明进程中不断进化形成的具有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的建筑文化结晶,不仅具有极高的建筑艺术价值,还承载着侗族人民的民族历史、生活习惯、宗教信仰、文化艺术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民族、生态和文化价值。

侗族木构建筑文化内涵

侗族木构建筑概述

侗族木构建筑营造技艺是侗族地区人民最出色、最具代表性的民族民间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侗族人民一方面继承了百越先民“依树积木,以居其上”的居住习惯,另一方面在民族迁徙的过程中发现了干栏式建筑环境适应性强的优势,因地制宜地形成了以干栏式建筑为原型的侗族木构建筑。侗族木构建筑种类繁多,最具代表性的有风雨桥、鼓楼和吊脚楼,同时还包含寨门、凉亭、井亭、粮仓等。

侗族木构建筑不仅造型优美,建造工艺也颇为精妙。整个建筑的建材以杉树为主,不用“一钉一铆”,全以榫卯连接,结构牢固,结合紧密。2006年5月20日,侗族木构建筑营造技艺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侗族木构建筑的文化内涵十分丰富,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鼓楼文化

1.鼓楼的结构

鼓楼通体都是木质结构,建造严密精良。鼓楼的楼顶是连串葫芦形的塔尖,中部是层层叠加的楼身,楼檐一般是六角、八角、四角,从上至下,一层比一层大。鼓楼的底部多为正方形,内部设置有四方长凳,供侗寨村民歇脚、休闲、议事。

2.鼓楼的社会、文化功能

鼓楼是侗族木构建筑的典型代表,是侗族村寨的政治、文化、社会活动的中心场所。

鼓楼主要有六种用途和功能。一是侗族村寨的标志。鼓楼在侗族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是侗族村寨的标志和灵魂。侗寨自古便有“有寨必有鼓楼”的说法。一般而言,每个村寨都会集全寨之力建一个属于本村寨的鼓楼,有些村寨甚至有多达四五座鼓楼。二是侗族人民日常休闲娱乐的场所。茶余饭后,侗族人民大多会去鼓楼开展休闲娱乐活动。很多侗族人民的娱乐活动、文艺表演都会在鼓楼进行。侗寨村民会在鼓楼聊天,观看演出,其乐融融。三是接待宾客的场所,当侗寨村民家中有宾客时,常会选择在鼓楼举办宴会迎接贵客;另外,各村寨的相互拜访以及“月也”活动等也会在鼓楼中进行。四是集会议事的场所。侗族村寨如有关乎全寨的事宜需要商议,或是需要举行重大仪式,如制定乡规民约,调解民事纠纷,开展社会活动等时,多在鼓楼进行。五是传递信息或报警的工具。古时候的信息传递途径有限,时效性较差,如遇紧急事件,很难及时向每个人传递信息,此时,侗族人民便会采取登楼击鼓的形式,利用鼓声传递信息。六是具有祭祀功能。早期的侗族鼓楼具有宗教色彩,是宗教活动的场所。侗寨村民可以在鼓楼举行祭祀,开展相关活动。

3.鼓楼的建筑文化内涵

对侗族人民而言,鼓楼具有特殊的地位和意义,因此,鼓楼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侗族人民的精神品質,承载着侗族人民深厚的民族情怀。

笔者在对侗族鼓楼相关文献进行综述时发现,有一部分学者认为,侗族鼓楼的整体轮廓是对杉树形态的模仿,认为鼓楼象征着杉树。这种说法是有历史根据的。侗族地区盛产杉树,侗族人民认为杉树具有生命力旺盛的象征意义,故将杉树视为守护族人的神树。侗族人民以杉树为原型建造的鼓楼,寄托着侗族人民希望村寨生生不息、代代相传的美好愿景。

同时,鼓楼作为人们日常休息、娱乐、议事的场所,象征着侗族人民希望人人平等、包容开放的社会理念。鼓楼由全寨共建完成,承载着侗族人民内聚人心、团结一致的民族精神。

风雨桥文化

1.风雨桥的结构

由于侗族人民的居住地址多在依山傍水之地,所以侗族风雨桥是除鼓楼之外的另一代表性公共建筑。风雨桥多为就地取材,一般选用杉树与石材的组合进行建造。风雨桥不仅是桥,还包含亭、塔、廊等建筑元素。传统的风雨桥建筑不用一颗钉子,完全用榫卯结构进行建造。风雨桥一般用石材筑墩台的支撑结构,墩型多为六棱柱体,这样的结构可以减轻河水的冲击力。杉树穿枋做桥身和桥面,榫卯契合,结构严谨。风雨桥的外部色彩古朴淡雅,塔、亭建在石桥墩上,檐角飞翘,桥廊脊和塔脊均有花、草、鱼、飞禽走兽的雕饰。风雨桥的内部空间由桥廊和桥亭组成,桥廊通常设有长凳,供来往的行人休息或消遣娱乐。

2.风雨桥的社会、文化功能

风雨桥造型优美,功能多样,是侗族木构建筑文化的集大成者。

风雨桥主要有三种用途和功能。一是作为一种公共交通设施,供人行走,再加上风雨桥有供人休息的桥廊、桥亭,所以风雨桥还可以供行人遮风避雨,休憩乘凉。二是作为重要的社交娱乐场所,侗族人民可以在风雨桥上聊天、观景、娱乐、交易、迎送等。每逢重要节日或是迎接贵宾,风雨桥上便有唱拦路歌、饮敬客酒的习俗。三是具有祭祀的文化功能,是侗族的“护寨符”。侗族人民认为每个人都有一座灵魂桥,这座桥与人一生的生、死、嫁、娶都有关系。小孩从这座桥上投胎转世,老人去世后也会从这座桥经过。新娘进男方家门时,也要过一条象征桥的扁担,意为“过桥”。风雨桥与侗族人民的精神文化、风俗习惯息息相关,所以每年除夕,侗族人民都会祭桥。风雨桥在当地人心中不仅仅是一座桥,更是他们安放灵魂的地方。

3.风雨桥的建筑文化内涵

“有水的地方就有风雨桥”,侗族人民在河流上搭建风雨桥,不仅展现了侗寨人民不怕困难、勤劳刻苦的品质,还寄托着侗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及对未来的美好希冀。风雨桥是用石材和木头组合搭建而成的,就地取材,体现了侗族人民“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绿色发展理念。侗族人民对风雨桥的热爱与看重,体现了侗族人民对侗族文化的认同感、归属感和自豪感。

吊脚楼文化

1.吊脚楼的结构

侗族常见的居民住房吊脚楼是半干栏式建筑,其屋顶为悬山式屋顶,多采用杉木作为材料,也是木构建筑。吊脚楼有二层、三层、四层之分,楼高10米左右,一般三层吊脚楼较多。

2.吊脚楼的社会、文化功能

吊脚楼和风雨桥、鼓楼一样,都是侗族木构建筑的代表。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属于亚热带南岭湿润气候区,常年潮湿,所以吊脚楼的一楼一般不住人,多用于饲养家禽、堆放杂物等。二楼、三楼一般用于居住,宽敞明亮,光线充足;二楼作为主要使用层,内设堂屋、卧室和宽廊等;三楼通风干燥,适合用作卧室,或改造为阁楼用于存放粮食等。

3.吊脚楼的建筑文化内涵

吊脚楼的建造与设计充分体现了侗族人民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活状态。吊脚楼充分利用了侗族地区多山、多丘陵的地形特点,体现了侗族人民能够借助自然力量,随地形变化灵活调整生活状态的民族文化。自由且不被条条框框所束缚,表达了侗族人民崇尚自由的人生理想。

小结

综上所述,侗族木构建筑不仅具有实用的社会功能,还有着较强的文化功能和民族色彩。建筑与民族文化相辅相成,互相成就。民族文化、社会习俗、历史条件和历史发展都会对建筑产生影响,而民族思想、民族性格、社会文化是决定建筑形式的重要因素。从侗族木构建筑的表象上就能看到赋予这座建筑的建筑文化,通过分析,可以将侗族木构建筑文化总结为以下几点。

1.团结统一的民族观。无论是鼓楼、风雨桥,还是其他公共建筑,都是由整个村寨或村民集资出力共同建造完成的,体现了侗族人民的公共荣誉感、认同感和凝聚力。

2.实用功利的价值观。柳州三江侗族自治县地处湘桂黔交界,是广西唯一的侗族自治县,因自然环境较为严峻,再加上侗族世代重农轻商,侗族人民长期处于自给自足的生活状态,因此,侗族人民形成了实用功利的价值观。由于民族强大的精神力量,实用功利主义价值观不断延续下来。如从建筑结构上看,侗族的吊脚楼、鼓楼、风雨桥等木构建筑根据地形灵活运用,选择当地较多的杉木、石材作为建材,因地制宜,形成了独特的“干栏”建筑的“穿斗式”“抬梁式”木构架;从功能上看,侗族木构建筑充分利用了建筑空间,实现了使用功能的多样化。从公共建筑设施上看,鼓楼内设置长凳,风雨桥设置廊凳等,无一不体现着侗族人民以人为本的实用主义思想。

3.绿色发展的生态自然观。侗族木构建筑所蕴含的绿色发展生态自然观体现在其尊重自然环境和自然简朴的建筑审美两方面。首先,侗族人民世代尊重自然环境,面对居住地多山、多丘陵的自然状况,侗族人民认识到了利用山区丰富的木材和石材资源建造房屋、维持生计的重要性。所以侗族人民根据地形特点,选用吊脚楼作为居住建筑,将鼓楼、风雨桥等建筑作为公共建筑,这都是在合理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其次,侗族木构建筑的特点和表现形式也展现了侗族人民亲近自然,崇尚自然的生活状态。建筑用材取自自然,建筑色彩也多为简朴的原木色或青、灰、黑、白等颜色。色彩的质朴表现了侗族人民将人文建筑景观融入自然景观的美好愿景。

4.祭祀的信仰观。祭祀的传统在侗族人民心中已根深蒂固,从建筑上也能看到与祭祀有关的民族文化。风雨桥在民俗等层面的功用,都表达了其“祈求”“祈祷”的“福桥”宗教意味。侗族人民会选择在其所居住的吊脚楼中供奉祖宗的牌位。鼓楼、风雨桥等公共建筑也会选择合适的方位设神龛供奉神像,逢年过节或重大事件开始之前都要去烧香敬茶,以求平安顺遂。同时,侗族木构建筑的建筑材料杉木,在侗族人民心中也充当着吉祥物的角色。人们认为杉树枝繁叶茂,生命力强,能够保佑整个村寨人丁兴旺,繁荣昌盛。

侗族木构建筑的文化价值

侗族木构建筑文化为少数民族建筑的多元文化做出了重要贡献

侗族木構建筑在侗族的起源、迁徙中得到了发展,凝聚了侗族千百年来的历史和文化,是承载侗族历史和文化的实体资源库。侗族木构建筑文化经侗族几代建筑人的努力已经自成体系,存续至今且仍在不断发展变化,其为正在快速消失的少数民族建筑文化提供了可参考的范本。侗族木构建筑是侗族文化鲜明的历史见证,侗族木构建筑文化是世界多元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侗族木构建筑文化满足了侗族人民的功能和精神需求

从前文的分析可以看出,侗族木构建筑不仅具有实用价值,还有祭祀功能,是把功能和精神有效整合起来的一种特殊的建筑文化。随着时间的推移和侗族人民知识文化水平的提高,侗族人民逐渐将自己的民族情感、愿望、理想和审美情趣等都凝结成强大的精神尺度,并体现在侗族木构建筑的方方面面,如在鼓楼、风雨桥进行的祈愿、祭祀、交际等活动,都说明侗族木构建筑可以完全满足侗族人民进行精神信仰活动及人际交往活动的需求。侗族木构建筑文化的最大价值就是将建筑实用需求与精神文化需求实现了完美结合。

侗族木构建筑文化体现了掌墨师木构建筑营造技艺的习俗文化价值

侗族木构建筑营造技艺和其他建筑的区别在于传承方法。侗族木构建筑没有设计图,主要靠掌墨师口传身教,世代传承。掌墨师是木构建筑建造过程中的核心人物,是建筑的总设计师。要想成为掌墨师,需要符合几点要求。首先,掌墨师需要具备专业的建筑知识,具有识别木材、合理用材的技能。其次,掌墨师要有高超的计算能力和记忆力,因为传统的木构建筑没有图纸,只能依靠掌墨师的建造经验在大脑中确定方案。最后,掌墨师必须具备精湛的木艺工艺和强大的领悟力及动手能力。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杨似玉、杨求诗就是三江侗族自治县著名的掌墨师。

参考文献

[1]夏斐,唐文.侗族民居建筑特色及其文化内涵探析[J].艺术探索,2009,23(02):81-82+151.

[2]韦茈伊.浅谈侗族木构建筑营造技艺的价值——以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为例[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7,1(27):98-99.

[3]岳振,梁显飞,韦茈伊,等.广西三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困境及对策研究——以侗族木构建筑营造技艺为例[J].城市建筑空间,2022,29(03):139-142+146.

[4]吴广.侗族村寨建筑景观及其文化内涵探析[J].文化产业,2021(26):96-98.

[5]刘梦颖.从掌墨师群体看侗族建筑营造技艺的传承特性[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44(04):137-144.

[6]黄凤苗.贵州侗族木构建筑营造技艺的保护与传承[J].建筑结构,2022,52(14):156-157.

【基金项目】乡村振兴背景下侗族木构建筑文化传承与发展的路径研究(课题编号:2022KY1149),本文系2022年度广西高校中青年教师科研基础能力提升项目。

【作者简介】刘雪妮(1994—),女,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侗族木构建筑、职业技术教育。

猜你喜欢
木构吊脚楼鼓楼
山西发现一口2000余年前的大型木构水井
木构的味道
苗族吊脚楼在民宿设计中的应用
鼓楼颂
山西蒙元仿木构墓葬文化特征研究
巴渝文化——吊脚楼
吊脚楼(外三首)
Land of the Dong Minority
侗寨鼓楼传歌声
探析重庆吊脚楼对山地建筑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