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唐诗》中的园林萤景研究

2023-04-05 02:28宋雨晗曹成全
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23年1期
关键词:全唐诗萤光萤火

宋雨晗,曹成全

(乐山师范学院 a.旅游与地理科学学院;b.生命科学学院,四川 乐山 614000)

萤火虫一般是鞘翅目萤科昆虫的统称,简称“萤”,一生分为“卵、幼虫、蛹、成虫”四个阶段,每个阶段都可以发光[1-2],是古今中外的著名夜晚景观昆虫。因其神奇的生物学特征,萤火虫成了古代诗词中经常歌咏的题材。萤火虫文化是中国传统虫文化的重要部分,反映了中华民族崇尚自然、自得其乐,在对大自然的追寻中实现心灵的宁静和精神的愉悦[3],与传统园林文化“天人合一”思想高度契合。动物是中国古典园林造景要素中的重要组成部分[4]。研究古代园林萤景,认知萤火虫等对园林的重要影响,可以进一步丰富和感悟萤火虫文化内涵,借鉴古人在萤景园林设计中的经验,为萤火虫园林景观设计提供新的思路。

一、萤文化

我国古代文献对萤火虫的产生、生物学习性、观赏、典故、文化等都有充分的记载,萤文化具有丰富的内涵,这些都为园林萤景的打造奠定了文化基础,提供了文化素材。

(一)原始化生

昆虫化生的观念在古代极为普遍,“腐草化萤”的说法流传久远,“季夏之月,腐草化萤”(《尔雅翼》卷二十七引《礼记·月令》)。腐烂的植物化生萤火虫自然不符合科学,陆生萤火虫的幼虫多生活在腐草环境中取食蜗牛等,羽化成虫之前都生长在腐草中,但古人难以察觉腐草里的幼虫和蛹,只看到了“突然”羽化后起飞发光的成虫,所以“《周书时训》曰:六月中气后五日,腐草化为萤”(《太平御览·时序部·卷七》)。朱熹对“腐草化萤”解释为“离明之极,故幽类化为明类也”,运用物极必反的道理,腐草幽暗不见光日,久之反而化为闪闪发光的萤火虫[2]。除了腐草,还有竹根、茅根化萤的说法,如:萤有三种,一种茅根所化。《吕氏月令》所谓腐草化为萤者是也;一种长如蛆,尾后有光,无翼不飞,乃竹根所化,其名曰蠲。《明堂月令》所谓腐草化为蠲者是也。

(二)民俗鬼化

民间还有“尸体化萤”“魂魄化萤”“女鬼化萤”等传说。唐朝时,登封一人久游十余年归乡,夜难入眠,忽然“有星火发于墙堵下,初为萤,稍稍芒起,大如弹丸,飞烛四隅,渐低,轮转来往,去士人面才尺余”(《酉阳杂俎》)。在微光下细打量,看似一红衣女子,用手捉住以火烧之,发现是一团皂荚一般大小的鼠粪,破开之后内有虫首,遂认为初见的萤火乃是女鬼所化。还有一种说法是萤火乃被兵器所杀之人流的血以及死去牛马的血化作的鬼火:“案《说文》云:(上炎下舛),兵死及牛马之血为磷,鬼火也。”(《神农本草经》)我国传统的中元节鬼节,正值七月中旬,是我国大部分地区萤火虫活动的旺季,流萤纷飞,飘荡闪烁,这也与传统民俗认为的萤火虫鬼化契合[5]。

(三)文人诗化

1.囊萤夜读

“胤恭勤不倦,博学多通。家贫不常得油,夏月则练囊盛数十萤火以照书,以夜继日焉”(《晋书·车胤传》)。后以“囊萤”形容勤学苦读,“萤窗”也借由指读书之所,唐朝诗人咏囊萤之征很多:“三十年前共苦辛,囊萤曾寄此烟岑”(李中《壬申岁承命之任淦阳再过庐山国学感旧寄刘钧明府》);“昔时书案上,频把作囊悬”(处默《萤》);“免教辛苦更囊萤”(李商隐《金灯花》)。文人常以此为诗:“尚有綀囊,露萤清夜照书卷”(周邦彦《齐天乐》),“囊萤无腐草,映雪岂霜天”(欧阳建《读书无油诗以自叹》),“莫叹穷经未遇时,绢囊萤火夜光微”(陈昌《车辙囊萤》),三字经也有云“彼不教,自勤苦。如囊萤,如映雪”。当然,不“囊”,也可“飞萤玩书籍,白凤吐文章”(崔泰之《同光禄弟冬日述怀》),还可“江海呼穷鸟,诗书问聚萤”(高適《留上李右相》)。萤火虫和文人诗书相依相伴,不怪乎歌咏频繁。

2.君子比德

萤火虫独特的生物学特性被文人不断拓展歌咏,推及文人自身,就有了丰富的品格。萤火不似明火,是风吹不灭雨打不息的。诗人咏萤,或是为了其坚韧,自身遭遇磨难,仍然坚持初心之选,如“夜风吹不灭,秋露洗还明”(李嘉祐《咏萤》)、“微雨洒不灭,轻风吹欲燃”(周繇《咏萤》)等;或是为了其不卑不亢,如“虽缘草成质,不借月为光”(清赵执信《萤火》);亦或是发光时无火无烟的别具风骨,如“着人疑不热,集草讶无烟”(萧绎《咏萤火诗》)、“乱飞同曳火,成聚却无烟”(周繇《咏萤》)等。借萤火虫自比,无数诗人产生联想与慰藉。

3.思乡情切

古人心境怅然孤独的时候好像总是在路上的,可以向往和探索远方,而归属感只属于家乡。深夜孤坐园内,一场秋雨之后,收到兄弟的来信,念起家乡,戎昱思绪复杂:“坐中孤烛暗,窗外数萤流。试以他乡事,明朝问子游”(戎昱《秋馆雨后得弟兄书即事呈李明府》);借住山寺,秋雨停后,“归萤入草尽,落月映窗沉”(李端《宿山寺思归》),仍然辗转不能入睡,思归情切,也只在暗处拭泪;哪怕秉烛夜游的韦应物,看到竹亭缭绕间萤光闪烁,也会心生“还思故园夜,更度一年秋”(韦应物《夜对流萤作》)的感叹。

4.不忘久要

“逢君拾光彩,不吝此生轻”(萧纲《咏萤诗》),梁简文帝萧纲托物言志,用拟人的手法,表示只要遇到知音,便要不惜一切,奉献出微薄的力量。无独有偶,农活归来,王绩与老友在月下相逢“相逢秋月满,更值夜萤飞”(王绩《秋夜喜遇王处士》),有萤火虫陪伴,与友人的相遇更值夜色。君子之交如萤光,熠耀小小一方足矣。

5.无边寂寥

受班婕妤失宠赋诗启发,谢朓《玉阶怨》开头便是“夕殿下珠帘,流萤飞复息”(《玉阶怨·夕殿下珠帘》):萤火虫飞至夜深才息,妃子的幽怨却没有尽头。“天回北斗挂西楼,金屋无人萤火流”(李白《长门怨二首》)、“玉阶闻坠叶,罗幌见飞萤”(沈佺期《长门怨》)都以长门怨为题,用萤火来渲染环境氛围,给人寂寥之感。“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杜牧《秋夕》)里描绘孤单的宫女轻罗小扇扑打萤火虫,也是空寂冷宫里唯一的消遣罢了。而到写闺怨时,萤又是另外一番景象:“去年离别雁初归,今夜裁缝萤已飞”(张纮《闺怨》),“鸳鸯机上疏萤度,乌鹊桥边一雁飞”(宋之问《明河篇》)。远行之人久无音信,萤火虫照亮了妇人的孤单,又成了夜里的唯一陪伴。

二、园林萤文化

诗人咏萤于园,似乎总是和“寂寞”“凄楚”“冷凉”的宫苑分不开,这也无怪——冷宫中遍生腐草,自然萤飞。但细论园林萤火,宫苑放萤的君王成为了后世警醒,仙庄飞萤氤氲了仙境之气,庭院观萤诗化了凡人烟火。

(一)宫苑放萤

园林萤火最著名的要数隋炀帝“于景华宫征求萤火,得数斛,夜出游山,放之,光遍岩谷”(《隋书:帝纪·卷四》)。《隋唐演义》记载了江都放萤一事:隋炀帝在江都芜城中,建造了一座富丽堂皇的宫苑。时初七八里,隋炀帝携众宫妃夜游,但月光有限,良景不辨。隋炀帝愁道:“月已沈没,灯又厌上,如何是好?”李夫人遂进言说狄夫人做了一种“萤凤灯”,可以不举火而有余光。此萤凤灯以蝉壳做凤之形状,凤口衔一空珠,抓来萤火虫注入,似小灯,光映于外,带在头上,两翅可不动自摇。众人皆以为奇,炀帝拍手大笑道:“奇哉,萤虫之光今宵大是有功,何不叫人多取些流萤,放入苑中,虽不能如月之明,亦可光分四野”(褚人获《隋唐演义·第四十七回》)。于是炀帝便传旨:“凡有营人内监,收得一囊萤火者,赏绢一匹。不一时那宫人内监以及百姓人等,收了六七十囊萤。炀帝叫人赏了他们绢匹,就叫他们亭前亭后,山间林间,放将起来。一霎时望去,恍如万点明星,烂然碧落,光照四围。”宫苑放萤影响深远,唐太宗谓之“小事尚尔,况其大乎”(《贞观政要:卷六·论慎言语》)。李商隐感叹前朝亡国,专门提到隋宫再无萤火:“于今腐草无萤火,终古垂扬有幕鸦。”(《隋宫》)杜牧也有名句“秋风放萤苑,春草斗鸡台”(《扬州三首》)。感叹国破家败时,诗词常用萤火承托,可能与此有所关联了。

(二)仙庄飞萤

《西游记》第二十一回“护法设庄留大圣须弥灵吉定风魔”中,孙悟空被风魔吹伤双眼,与猪八戒寻眼科与住处,日渐黄昏,远观山下有一庄园。漫草行至门前,“但见:紫芝翳翳,白石苍苍。紫芝翳翳多青草,白石苍苍半绿苔。数点小萤光灼灼,一林野树密排排。香兰馥郁,嫩竹新栽。清泉流曲涧,古柏倚深崖”,一派仙境缭绕之感。兄弟二人敲门说明情况,蒙园主搭救,安心住下,翌日醒来,孙悟空眼疾大好,庄园却不见踪影,二人只躺树下草上,唯见一纸条书“庄居非是俗人居,护法伽蓝点化庐。妙药与君医眼痛,尽心降怪莫踌躇”。原来园主人是奉菩萨法旨暗保唐僧师徒西天取经的护法。因为不能现身显明,所以点化仙庄在此,暗助孙悟空降魔。白石青苔,还有萤火绕灵芝,似为仙庄增加不少仙气。

(三)庭院观萤

七月望(俗称的鬼节),沈复和妻子曾居苏州沧浪亭畔,妻子备小酌,打算和沈复一起邀月畅饮。忽然阴云蔽月,妻子愀然曰:“妾能与君白头偕老,月轮当出。”沈复听罢也觉索然,“但见隔岸萤光,明灭万点,梳织于柳堤蓼渚间”(《浮生六记·闺房记乐》)。此时在庭院同观萤火,似是见证二人深情:岁月无状,恐难共白头。

弃官之后,饱受战乱之苦的杜甫漂泊西南,寓居成都。他修建的浣花草堂,草木丰茂,风景秀美。在这样的地方生活,杜甫还是没有放下心来安心隐居,始终胸怀天下。安史之乱尚未平定,夜里,凉气渐渐侵入卧室,庭院里“暗飞萤自照,水宿鸟相呼”。正值多难之秋,他孤栖“卧内”,辗转反侧,不能成眠。作“万事干戈里,空悲清夜徂”(《倦夜》)以抒发感慨。庭院萤光映照他忧国忧时的感情,又衬托了他的孤寂心情。

清代富商马曰璐,与兄长一起侨居扬州。乾隆元年,兄弟二人被荐官而不赴,名重一时。又因为慷慨好义,捐资公共建设,造福一方百姓,善名远播。二人筑小玲珑山馆,极富藏书。“于是,东眺蕃釐观之层楼高耸,秋萤与磷火争光;西瞻谢安宅之双槐犹存,华屋与山邱致嘅”(马曰璐《小玲珑山馆图记》)。远古传说的尸体化萤在此时可能已经淡去,但是萤火与磷火、道观的组合,依旧神秘莫测,成园中一独特之景。

三、古代园林萤景

古代萤景多为自然生成,人工营造少见,除隋炀帝放萤苑外再未见记载。陈从周先生主编《园综》,书载西晋至清代名园记共322篇[6],从多角度记叙了中国古代园林营造细节,但其中园林萤景记载寥寥无几,且所载萤景也是借景为主,可见古典造园中确实鲜有专营萤景。然而,《全唐诗》中提及“萤”有304处,其中不乏一些天然景致与宅院风景,耙梳全唐诗中含“萤”诗句,可以管窥萤景配置规律。

(一)萤景与植景

萤景常出现的宅院、庭院、寺院中都有植物与之匹配,最多的是竹、苔的配置。花卉类有兰、菊较多,远景乔木类通常是梧、松等。此外,萤景最多的植物配景其实是各类“草”——在文人的描述中,有“腐草”“烟草”“衰草”“碧草”“露草”“瑶草”“红草”等,因为无具体植物名,故不详述。

1.竹

因为中空而虚心,致清致雅,再加上“无竹使人俗”的推崇,竹是中国传统园林植物配置中最常见的植物之一。诗人描写的萤景中,与竹景配置十分丰富:“离宫散萤天似水,竹黄池冷芙蓉死”(李贺《杂曲歌辞。十二月乐辞。九月》)是秋天宫苑里竹子黄了、荷花枯萎的寂寞萤景;“月暗竹亭幽,萤光拂席流”(韦应物《夜对流萤作》)是夜月笼罩下亭边竹林间思乡的萤景;“萤影竹窗下,松声茅屋头”(于鹄《山中自述》)是静心归隐的山间竹居萤景;“乱林萤烛暗,零露竹风秋”(武元衡《酬严维秋夜见寄》)是与友人作别的萧瑟秋风吹乱的竹林萤景。萤景与竹景结合屡见不鲜:“暗萤穿竹见,斜雨隔窗声”(元稹《遣行十首》),“露垂庭际草,萤照竹间禽”(姚合《县中秋宿》),如此等等,萤与竹的生动景象与诗人当时心境相映照,跃然纸上。

2.苔(藓)

“苔藓色既青翠,气复幽香,花钵拳峰,颇堪清赏。”(汪宪《苔谱》)古人所谓的“苔”与现代汉语意义和物种分类上的“苔”有所不同,是包括苔藓植物、蕨类植物、藻类植物等一大类植物的统称。这些植物生于阴湿之所,体态虽小但生命力顽强,与文人审美契合。萤火虫适宜生长在苔藓类植物间,“水影入朱户,萤光生绿苔”(薛奇童《和李起居秋夜之作》)、“萤影明苔藓,鸿声傍斗牛”(姚合《和膳部李郎中秋夕》)、“无风无月长门夜,偏到阶前点绿苔”(罗邺《萤二首》)、“烟破树头惊宿鸟,露凝苔上暗流萤”(金立之《秋夜望月》)、“壁藓昏题记,窗萤散薜萝”(徐夤《题南寺》),诸如此类,绿苔配萤火,是秋夜里的常见景象。

3.花卉(兰、菊、露槿)

萤与花景搭配种类较多,除了常提到的兰、菊,露槿(木槿)也有提及,想来是因这些花的花期于夏末秋初的缘故,这些花期和多数种类萤火虫羽化成虫时节相符。

国人爱兰,凡结园林,景到随机,在涧共修兰芷。比如清晨的南亭“露重萤依草,风高蝶委兰”(许浑《晨至南亭呈裴明府》)。浙江人朱庆馀写下《和刘补阙秋园寓兴之什十首》,在秋园里闲居可观“蝶散红兰外,萤飞白露间”。当然也有穷居寂寞的时候,“幽蕙零落色,暗萤参差飞”甚至“泪堕月明衣”(张籍《夜怀》)。

《菊谱》云:“菊,天下坚正之木也。”菊花悦茂于风霜摇落之秋,品行高洁,花可食,花美丽,深受文人骚客喜爱。“露华明菊上,萤影灭灯前”(姚合《喜雍陶秋夜访宿》)是友人深夜到访的欣喜,“燕辞旅舍人空在,萤出疏篱菊正芳”(司空图《忆中条》)是远离朝堂后的淡泊闲情,“蝉啼觉树冷,萤火不温风。花生圆菊蕊,荷尽戏鱼通”(李世民《秋日斅庾信体》)则反映出帝王也有秋日闲情,可以赏菊观萤。

与木槿有关的萤景有“露槿月中落,风萤池上分”卢纶《秋夜寄冯著作》、“风萤方喜夜,露槿已伤秋”(卢纶《秋夜同畅当宿藏公院》)等。此外,还有一些花卉,如兔丝、荷、莲等,因提及较为零散,不单独总结。

4.乔木(梧桐、松、桂、枫、柳)

较为高大的乔木,一般不与萤火虫直接成景,作为配景出现较多。比如“月转碧梧移鹊影,露低红草湿萤光”(杜牧《渡吴江》),空中有月,高处有梧桐,低处有萤飞草间,“萤”与“梧”出现在同一画境;“秋风凛凛月依依,飞过高梧影里时”(郭震《萤》),“萤沈荒坞雾,月苦绿梧蝉”(贯休《怀方干、张为》)也是如此。有松树配景的时候,萤火虫似乎都是寂寥的。皮日休第三次留宿神景宫,正值夏末,石枕竹席太冷难入睡,于是在观内闲逛,古观岑寂,“松阴忽微照,独见萤火芝”(皮日休《太湖诗·三宿神景宫》),或者自家园中,“夜深雨绝松堂静,一点飞萤照寂寥”(司空图《赠日东鉴禅师》)。此外“东堂桂欲空,犹有收萤光”(于濆《感怀》),“涧草疏疏萤火光,山月朗朗枫树长”(曹邺《早秋宿田舍》),“秋风萤影随高柳,夜雨蛩声上短墙”(李咸用《旅馆秋夕》),描绘了一些与其他乔木如桂、枫、柳相辅配置的萤景。

(二)萤景与水景

水照萤光,可为风景增添不少意趣,又能够映照诗人的心情。比如,在明月湖夜游时,“助照萤随舫”(薛逢《夏夜宴明月湖》),萤火虫和月光星光相辉映,虚虚实实,恍若梦境,夜宴里觥筹交错,观自己还是天下一愚人罢了。夜宿渔村时,“渔火沙边驻小萤”(方干《于秀才小池》),渔火旁边有小小的萤火闪烁,看到萤火虫有如看到自己,于苍茫天地之间是如此渺小。孤寂夜里难入眠时,观“池雨定流萤”(吴融《西陵夜居》),萤光好像是被夜雨定住,在池上慢慢流动,看到这样的情景,不禁更加忧愁。

(三)萤景与石景

掇山置石是中国传统园林中的重要环节,石之形态在园林中可以多种多样。《全唐诗》里记载了不少与石相成的萤景:有夜色下深深石壁前面点点的萤火光影,“树影满空床,萤光缀深壁”(元稹《含风夕(此后拾遗时作》);有萤光照耀下的石房,“霜覆鹤身松子落,月分萤影石房开”(贾岛《送罗少府归牛渚》);还有文人在假山上题诗“萤影夜攒疑烧起,茶烟朝出认云归”(李中《题柴司徒亭假山》);等等。

四、现代园林萤景营造

中国萤文化历史悠久,近年来萤火虫人工繁育技术取得了重大突破[7],萤火虫产业得到了很大的发展[8]。但由于萤火虫项目所需专业性强,发展时间短,同时相对稀少等原因,多数萤火虫景点内园林景观营造较为粗放,主题萤景研究甚少,且前沿研究多侧重萤火虫(栖息地)景观[9-11]、从适宜萤火虫生长发育的角度打造景观,鲜有从生境需求出发,结合古代园林萤景和萤文化文化的角度打造现代园林萤景的研究。

按照幼虫生活环境等特征,从生态跨度上说,萤火虫可以分为陆生、水生、半水生三类生态型[8]:陆生萤火虫基本都在土表或土下表层生活,雌成虫将卵产在泥土、落叶或者苔藓中,幼虫在土壤表面或者土壤下表层寻找食物(蜗牛、蛞蝓、小型昆虫或生物尸体)[12],在土表落叶等环境中化蛹;水生萤火虫的幼虫喜欢在浅水塘中生活,最好有各种水草等水生植物为其遮荫和为其食物(各类螺)[13]提供寄主,幼虫要在水塘驳岸的土中、杂草下化蛹,成虫生活在水上方开阔水域及水边的植物上,卵产于水边苔藓上或植物叶片下面[12-14];半水生萤火虫的喜欢溪流岸边、瀑布崖壁尤其是假山等湿润环境中,偶尔可以下水捕食,幼虫用土等物质营造蛹室化蛹。适宜的植景配置既可以为萤火虫提供优渥生境,萤火虫又能和植物背景结合营造富有吸引力的动境。选择富有萤景内涵的植物,还可以增添景观的文化底蕴。

(一)植景配置

1.竹

陆生萤景营造中,可以多植竹。竹子生性喜温暖湿润、雨量充沛的环境,与萤火虫的生境需求相似,这也是古代诗文中萤火虫与竹子经常一同出现的原因之一。陆生萤火虫喜遮蔽性较好的密林环境,能够遮阴,温度较为适宜,还可以减少人工光线的干扰。在园林萤景打造时,竹林密布,白天日光穿竹翠玲珑,夜里荧光绕竹点点星,是一个全日可赏的景致;竹子具有良好的降温和遮阴效果,夏日园林植竹可送清凉,竹林中设停留点观竹、观萤皆可;竹子生长迅速,特别易成景。在人工营造萤景时,比如萤火虫文化节中,为了快速达到良好景观效果,植竹是个非常不错的选择。同时,竹还是一种良好的建材,在与萤景搭配或建设养萤设施时,也可以适当考虑使用竹构建筑。

2.苔藓类、蕨类植物

苔藓类、蕨类植物喜欢潮湿的环境,稍微有散光就可以很好地生长,是半水生萤火虫的理想生境。苔藓、蕨类、藻类等植被搭配飞萤有良好的景观效果,可以形成碧绿幽暗的大片苔藓植物背景下熠耀的景象。苔藓植物也十分适宜与置石一同构景,营造幽静、质朴的园林景观。还可以作地被种植,或者与其他植物配置比如兰花等,达到良好的底层植景效果。另外,苔藓植物可以在盆景、瓶园、水族箱等小范围内生长,形成封闭或者半封闭的微观园林,亦可用来养殖萤火虫,用作萤火虫科普展示。

3.兰科植物

兰花是各类兰科植物的俗称,有各种季节开花的品种,考虑到多数萤火虫会在7-9月份起飞成虫,可以选择建兰。建兰的花期通常为6-10月。目前有广泛的盆栽种植应用,可以营造微园林的场景,更可以与苔藓类植物相搭配,为萤火虫提供优渥的生境。生活在岩壁上的附生兰,可以与喜欢岩石生活的萤火虫相配置,营造特别的萤景。此外,春季起飞的萤火虫,如乐山市3-4月可以有大量三叶虫萤成虫出现[15],则可通过人工繁育配置春兰、墨兰等打造萤景。“空谷幽兰”是人品高洁之征,也是心旷神怡之景,山谷溪流,本就是特别适合萤火虫生活的环境,再配植以兰科花卉,可以打造一种“萤谷幽兰”的空灵高雅意境。

4.菊

菊花原产于中国,品种类型庞大。除了春天,夏秋冬都有花期,可以与不同生长期的萤火虫相配成景。菊花丰富的植物形态可以做地被,丛植菊花,繁茂鲜艳的花朵,白天极富观赏性,夜间萤火点缀,又别具一格。同时盆栽菊花也非常多,菊花还可以做造型类植物雕塑,适合与萤火虫一起打造小型造型景观。

5.荷花、莲花

水生萤景营造时,宜植叶片较为舒展的水生植物提供荫蔽环境,再配置藻类等沉水植物,为萤火虫幼虫的食物螺类提供饵料。荷花、莲花都是符合中国传统花文化审美的植物,盛夏可嗅“香远益清”,可享“荷风四面”,可观“无穷碧与别样红”;即便是秋天,还可“留得残荷听雨声”。园林萤景理水中种植此类水生植物,白日已经有丰富景观体验,而夜间萤火虫翩翩飞舞于花朵之间,香气袭来,花姿模糊,还可以观萤光点点与水面倒影,生动有趣。

(二)置石与理水

“漱石枕流”是传统文化中向往无拘无束的隐逸生活的代名词,置石水边,可以听水观萤,享受世外旷奥。半水生萤火虫需要明水,满足潮湿环境,故半水生萤火虫萤景营造,特别适宜配置石景。选用多空隙的石类如太湖石,石缝或石台上还需少量配置泥土,供萤火虫化蛹。若营造石壁、石墙,需内设小孔隙,供萤火虫生存,石壁不宜过高,遮挡住视线即可,既分割空间,又为夜间观萤提供暗部背景。若孤置小型假山,或叠石堆山,可以与苔、兰等植物搭配,在微园林中丰富景致,一峰则太华千寻;若营浅溪细水,飞萤缭绕可以点亮湖光,一勺则江湖万里。

(三)其他昆虫

蝴蝶适合于白天观赏,又与兰花、荷花等十分相衬。在生境需求上与萤火虫十分相似,古人赏萤时,也常与蝶、兰同赏,故在萤景营造时,可以适当设计引入蝴蝶,搭配成“萤飞蝶舞”的景象。古代诗文中,萤景常与鸣虫声景一起出现,“寒蝉聒梧桐,日夕长鸣悲。白露湿萤火,清霜凌兔丝”(李白《代秋情》);“一声早蝉发,数点新萤度”(白居易《闲夕》);“虚窗度流萤,斜月啼幽蛩”(李群玉《秋怨》)。《幽梦影》有言:“春听鸟声,夏听蝉声,秋听虫声,冬听雪声……方不虚生此耳”(张潮《幽梦影》),可见鸣虫声景在园林置景的重要性。故可在萤景中适量置入蝉、蟋蟀等鸣虫,营情景交融之境。

五、结语

萤火虫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了深厚内涵,深受人们喜爱,也是发展夜游经济、乡村旅游和乡村振兴的良好载体[1-2,8]。优质的萤景,应是在萤火虫栖息地的保护与营造下,自然发生的萤景,原地有萤火虫进而扩繁、复育萤火虫的景区适宜成景。目前,萤火虫在很多地方都受到很大程度的损害甚至消亡[8],要想发展萤火虫产业和景观,必须建立在人工繁育萤火虫与打造园林萤景结合的基础上,因此,现代园林萤景的营造在中国的萤火虫产业发展中显得尤为重要。

作为一种独特的发光生物,萤火虫极具园林美学价值,与园林要素合理构营,可造多样化园林,满足当代人的游园需求。故需研究萤文化及园林萤文化,在自然景区、人造景点、田园综合体项目、乡村风貌、私家宅院中营造神形皆备之萤景,并在艺术创作、环境设计、园林造景乃至城市规划中善加运用,构建新型特色景观,与此同时,还要善于将园林萤景文化注入各类文创产品,延长萤火虫产业链。

此外,古代典籍所载萤景中,涉及植物配置,如诗词中常出现的梧桐、松、桂、枫、柳等乔木,其实与萤火虫生境需求无直接关系,仅与萤火虫相携入景罢了,故在现代萤景营造中,不必将这类植物照搬入景,当然,若是以此类乔木营“萤火之森”之景,则另行再述。由于古人甚至很多现代人对萤火虫生物学特征认知的局限,都未曾注重亦能发光的萤火虫幼虫之园林应用,在营造现代园林萤景时,还需特别留意发光的幼虫(甚至卵和蛹)如何成景:水生萤幼虫在水中发光,可营“水中萤光”之景;半水生萤幼虫在湿润的假山石上发光,可营“立体萤光”之景;陆生萤幼虫在地面草丛中发光,可营“地面萤光”之景……或许能造就独特的园林萤景和萤火虫景观。

猜你喜欢
全唐诗萤光萤火
萤火与共,赠我黄金钟
流萤之光
活色萤光“耀”个性
流萤之光
车胤萤光苦读终所成
萤火
《全唐诗》里的中秋节俗(节选)
徐安贞仕途与诗歌初探
唐代筝曲的风格及其美学意蕴
基于数据库的唐诗宋词对比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