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商科背景下“业财融合”财务管理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
——以厦门理工学院为例

2023-04-05 04:20
智库时代 2023年8期
关键词:商科业财融合业财

张 晔

(厦门理工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

高等教育的发展水平是一个国家整体发展水平和发展潜力的重要标志。2018年,教育部提出全面推进“四新”建设,即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和新文科。近几年来,全国各高校纷纷围绕“四新”建设目标,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教育教学理念,注重提升高校服务经济社会的能力。财务管理专业的毕业生主要就职于各企事业单位、金融机构和会计师事务所,其人才培养模式更应持续完善,以适应社会经济实务的快速发展。同时,近年来信息技术创新不断涌现,引发企业财务管理领域的重大变革。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和区块链等新技术带来新的业态,推动财务向信息化、自动化和智能化方向发展[1]。因此,高校财务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就显得非常迫切。

一、财务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背景

(一)“新商科”理念的提出

“新商科”是教育部提出的“新文科”理念下开展经济管理类教育的新概念,是对传统商科进行学科重组交叉,将新技术融入商科课程,用新理念、新模式、新方法为学生提供综合性跨学科教育。“新商科”理念对高校财务管理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要求,其核心是对新技术的学习和使用。在此背景下,“数据分析”“智慧财务”等课程开始出现在财务管理本科专业培养方案中。部分高水平院校正积极探索财务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创新,强化技术融合,并向财务共享及机器学习与智能财务相融合、数据分析及数据挖掘与财务决策相融合的方向,逐步推进课程体系改革[2]。

(二)“业财融合”对财务管理人才培养提出新要求

财政部于2016年印发的《管理会计基本指引》明确提出管理会计应遵循业财融合的原则,“应嵌入单位相关领域、层次、环节,以业务流程为基础,利用管理会计工具方法,将财务和业务等有机融合”[3]。此后,“业财融合”的理念受到学术界和实务界的广泛认可和推崇。一般认为,“业财融合”指的是业务和财务的融合,即财务部门应与业务部门协作、业务信息应与财务信息融合。其本质是业务与价值的融合[4]。数字经济时代的到来,进一步提升“业财融合”的重要性。“业财融合”改变了企业财务工作的内容和模式,对财务从业人员的职业素养提出了更高要求。财务工作不再是单纯的财务管理、数据核算,而更侧重于资源要素配置、价值创造和决策支持等[5]。而实务领域的业务和财务融合,需要以财务人才培养为前提,这也给高校的财务管理本科人才培养带来了新的挑战。

二、传统财务管理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一)人才培养理念存在的问题

目前,各高校的财务管理专业同质化现象突出,专业特色不明显,普遍未能形成有区别、有特色、有优势的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理念方面,服务新经济新业态的意识不足,大部分高校未能紧跟社会经济实务领域的快速变革,仍然存在重财务基础理论、轻业务形态教学、轻新技术应用教学的现状。大部分高校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未能体现“业财融合”的专业特色。

(二)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

现阶段的财务管理本科教育偏重于培养学生的专业技术素质,仍然存在过度强调传统会计理论、专业课程设置较单一的问题。课程体系设置普遍重视专业知识教学,轻视学生综合能力培养;重视专业主干课程(如财务管理、财务会计等),轻视跨专业选修课程[6]。大部分高校仍然主要围绕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展开教学,偏重于培养核算型财务人才,对数据分析、财务共享、智能财务等不够重视,对信息技术条件下财务人员参与组织决策的职能重视不足。此外,专业课程之间的界限过于清晰,如财务会计、财务报表分析、财务管理、管理会计等,课程融合度不高[7]。

(三)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大部分高校对实践实验教学在专业课程体系中的重要性的认识不足,重理论,轻实践。现有的实践课程普遍“重形式、轻实质”,并存在使用的软件落后于实务界发展的问题。有些高校的课程体系设置中包含了信息化课程,但侧重于软件操作,对学生数据分析、智慧财务、决策支持能力培养等方面不够重视。此外,很多社会实践基地形同虚设,未能形成与教学的良性互动,学生不能通过实践教学,真正参与到产学研链条中,了解真实的经济业务形态。

三、厦门理工学院财务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创新实践

厦门理工学院的财务管理专业自2006年创办以来,始终秉持“开放式、应用型、国际化”的办学理念,坚持“实基础、亲产业、重实践、强能力、应用型”的办学思路。经过16年来不懈探索与努力,逐步形成了比较鲜明的专业特色。基于大部分高校财务管理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本专业积极探索以“业财融合”为培养方向,多元化、国际化相结合的“协同育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取得较好的成效。

(一)创新财务管理人才培养理念,积极推进“新商科”建设

人才培养理念贯穿人才培养的整个过程,指导人才培养模式的具体实施。首先切实落实“以本为本、四个回归”,巩固人才培养中心地位和本科教学基础地位不动摇,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升学生专业技能、人文素养和政治品德,夯实人才培养的质量基础。其次,以厦门理工学院的办学定位为基础,遵循“一个中心,两个转变”。即以“实基础、亲产业、重实践、强能力、应用型”为培养中心,赋予国际视野、跨学科交流和可持续发展的新内涵;由传统应试教育向全面素质教育转变、由继承式教育向创新型教育转变。专业人才培养立足地方经济发展需要,对标财务管理专业国家标准要求,做到专业定位明确、人才培养方案科学合理。

在“新商科”建设背景下,明晰专业办学定位、提炼办学特色和完善质量保障体系,为学生提供综合性跨学科教育。人才培养目标从过去的核算型财务专才转变为创新型复合型财务人才,以应对信息化背景下用人单位对财务管理人才标准的变革。重视专业内涵,做好补短板、增特色、提亮点工作。培育以“上手快、会操作、数据分析能力强”的“业财融合”财务管理人才培养为中心的质量文化。同时,人才培养理念强调实践的重要性,以教育部“新商科智慧学习工场”平台为载体,紧扣地方经济发展需求,适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并借鉴国外、境外专业办学经验,着力深化专业综合改革。

(二)重构专业课程体系,丰富“业财融合”专业内涵

重构专业课程体系是实现“业财融合”财务管理人才培养的核心。一方面,立足于实务领域变革带来的社会人才需求变革,以“业财融合”理念为核心,重新构建基于业务活动驱动的业财融合财务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着重培养学生在数字经济环境下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业务沟通能力和专业决策能力。另一方面,财务管理和会计的实务领域普遍重视资格认证、重视实操能力,需要“上手快、会操作、数据分析能力强”的应用型财务人才。因此,坚持将CPA和ACCA资格认证课程体系深入嵌入本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构建嵌入CPA和ACCA资格认证的CPE课程体系(即基础核心课程+专业课程+就业导向课程),提高学生考取专业证书的积极性和成功率。

具体来说,新课程体系设置通识教育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包括专业主干课、专业方向课、专业选修模块)和独立设置实践课程四大模块,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实现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通识教育课程方面,重视培养学生掌握信息技术知识,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高学生在工作环境下的“职业情商”;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新时代高素质、应用型商科人才。专业基础课程方面,培养学生掌握管理信息系统、会计信息系统等知识,掌握数据分析能力及支撑企业业务活动的各项管理、战略、法律、运营等业务知识。专业课程方面,CPA和ACCA资格认证课程嵌入;开展企业案例教学;智慧财务课程进行财务共享中心、云财务智能报账与核算、财务大数据可视化分析的教学。独立设置实践课程方面,借助部级实验教学平台“新商科智慧学习工场”,加强会计、税务技能实训;组织学生参加用友新道“1+X”证书培训和考试,使学生更好适应企业经营环境和管理模式。

整体而言,新课程体系突出“业财融合”这一亮点,将数据分析类课程嵌入培养方案,着重培养学生的新技术应用能力、业务沟通能力和管理决策能力。新课程体系大量融入新经济企业案例教学,建立财务管理案例库,以案例引发思考,以案例支持教学,通过案例链接财务理论与经济实务。这是培养具备“业财融合”综合素质毕业生的重要举措。同时,重视精品课程建设,重视线上、线下、线上线下混合式、虚拟仿真、社会实践等“五类金课”建设,着力提升专业教学质量。

(三)完善协同育人和实践教学机制,强化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协同

协同育人与实践教学是实现“业财融合”财务管理人才培养的重点。应着力拓展学生的行业背景知识,提高学生参与经济社会实务的深度和广度。只有通过实践教学,让学生了解不同行业背景,甚至参与业务流程,才能培养具备“业财融合”素质的财务管理人才。本专业集聚优质教育资源,优化人才培养机制,依托教育部实验教学平台“新商科智慧学习工场”,与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等构建协同育人的实践教学体系,充分利用多方社会资源,着力推进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

课程体系中,独立设置专业实践教学环节(总计27周),占总学分比重达31.8%,培养学生基于业务活动驱动的业财一体化信息收集、处理、分析能力。依托虚拟仿真和社会实践两类金课建设,借助国家级和省级教学实验平台,在校园内创造信息化、情景式、体验式的学习环境。实验教学平台包括教育部“新商科智慧学习工场”、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经管学科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中心下辖“经济综合模拟实验室”“财务综合实训室”“会计电算化实验室”“案例分析情境体验室”“商务礼仪与谈判情境体验室”“经济管理综合业务及认证实训室”等实验室),均配备了必要的多媒体和专业实训设备,在场地、设备等方面为信息化教学提供保障,为“业财融合”人才培养提供有力保障。

强化实践教学,通过将“1+X”证书培训融入“ERP系统模拟实训”实践课程的方式,实现“课证结合”,加强学生的会计、税务技能实训;积极承办本专业学科竞赛,如“福斯特杯”福建省大学生会计及税务技能创新大赛;鼓励教师指导学生参加“福思特”“金蝶财务云”“网中网财务决策大赛”等专业综合实操能力竞赛,以赛促教、以赛促学。同时,着力推进校企合作实践基地建设,加强与广州福思特、用友新道等软件企业之间的合作,开展校企合作协同育人。实践内容涵盖财务会计、税务会计、管理会计、内部控制、审计鉴证业务、企业投资等领域。

(四)加强师资队伍和基层教学组织建设,促进平台建设与师资培养协同

师资队伍建设是“业财融合”人才培养的重要前提和保障。进一步实施“外引内培”的师资队伍建设工程,着力引进高水平学科专业带头人,培养或引进“双师型”教师,做好教师人才储备,优化师资队伍结构,打造结构合理、整体素质水平高的专业教学团队。加强基层教学组织建设,广泛开展教育教学研究活动,致力提高专业教师教学整体水平,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奠定坚实基础。引进业界课程、引进高水平行业客座教授,给学生提供课程教学讲座、实践教学指导和就业指导。目前,结合会计专业硕士点申报工作,已引进20名本专业相关的高水平行业教师(高级职称比例为35%),提升教师队伍的整体业务教学和实践教学能力,助力“业财融合”人才培养。

促进平台建设与师资培养协同是提升师资力量的重要措施。依托专业实训平台建设、专业实习基地建设,以及闽台金融发展研究所、闽台临港产业研究所、知识管理研究所等研究所,提供教师与产业深入交流的机会,可促进教师科研教研能力的提升,实现人才培养与师资培养同步。师资能力提升可以进一步促进“业财融合”人才培养。

(五)构建“多元化、国际化”的专业办学模式

本专业已形成普通专业、中外合作“2+2”、闽台合作“4+0”并存的多元化特色人才培养模式,围绕“塑造国际化、高素质、创新型、复合型财务管理人才”的总体目标,通过国际合作和闽台合作,全方位、多维度地探索构建“多元化、国际化”的财务管理专业办学的新模式。闽台办学实践中,建立闽台共同参与、双向互动的教学管理运行机制,增进双方教师在教学与科研方面合作的广度和深度;国际合作办学实践中,采用“2+2”双学位的办学模式,借鉴国际通用课程体系,采用双语或全英文授课。积极探索“多元化、多维度”办学特色,创新“2+2”“4+0”等多元化特色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国际合作和闽台合作,充分利用合作院校的优质教育资源,引进优秀教师、引进国际化优质课程,加强校际间的协同育人。

四、结语

“业财融合”是财务管理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大趋势。该课程体系改革显著提升学生的专业实操能力、数据分析能力和参与组织决策的能力。人才培养质量体现在升学成绩、创新创业及学科竞赛、考取各类职业职称证书、参与科研项目以及就业率等方面。在“新商科”建设背景下,“业财融合”改革有利于财务管理专业进一步深化人才培养方式方法改革,优化人才培养目标,深度挖掘本专业特色,以适应实务领域变革,培养出符合社会需要的复合型、应用型、创新型财务管理人才。

猜你喜欢
商科业财融合业财
基于云ERP系统实现业财一体化战略研究
企业财务共享下怎样推进业财融合
勘察设计企业业财融合存在的问题及应对
新商业模式下新商科通识课建设的思考和探索
基层发电企业业财融合预算管理模式探讨
通信运营企业基于客户效益的业财融合研究及应用
业财融合助力企业发展探究
论实施业财融合推进精细化财务管理的措施
通信企业基于价值的业财融合分析浅谈
商科院系建立咨询委员会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