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药品营销心理学教学改革的探索

2023-04-05 04:20
智库时代 2023年8期
关键词:心理学药品院校

黄 维

(贵州城市职业学院)

一、前言

在产学结合的大趋势下,职业教育也要服务于产业的发展需要,这是职业教育的最根本特征。高职院校教学实践过程中,只有强调了理论与实践的充分结合,才能够将高职院校教学体系变得更加完善。药品营销的人才市场需求量存在大量缺口,但是在现阶段,药品营销心理学教学过程仍然以理论知识讲授为主,忽视对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不能满足医药市场的实践型高素质人才需求。因此,如何实现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完成药品营销心理学的课程目标,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重要课题。由此可见,对高职院校药品营销心理学教学进行改革,创新药品营销心理学的教学方式方法等,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二、高职院校药品营销心理学的基本内容

在高职院校教学实践中,药品营销心理学是一门同时具有综合性和实践性的课程,有利于培养高素质、具有专业水平的药品营销管理人员,该课程的教材也被列入了全国高职高专药品类专业卫生部“十三五”规划教材之一。具体来讲,该门课程主要研究对象是医药消费者,主要内容是分析和研究他们的消费心理。药品营销心理学共八个章节的内容,包括前文提到的消费者心理过程分析,以及群体消费心理、心理健康与保健心理、沟通策略与营销心理等等。药品营销心理学的课程目标不单单是专业理论知识,还要帮助学生掌握药品营销手段和技巧,理解医药消费者心理,切实把握消费者的药品消费需求。学生在此期间需要学习药品营销相关策略,以及未来成为药品营销人员必备的心理素质等。此课程有利于培养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心理素质的药品营销从业人员,适应目前医药市场的人才需求。

三、高职院校药品营销心理学教学改革的意义

(一)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和应用的能力

在传统的药品营销心理学教学过程中,教师通常将课堂中进行理论知识的传授视为教学的关键,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教科书中的理论知识,缺少了实践能力的培养,忽视了主观能动性,不能很好地拓展学生的批判性及创新性思维。因此导致学生在踏入社会后,也很难适应相关实操业务,所学知识也不能应用在工作中。从药品营销心理学课程特点看,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管理的方法与技能,比如与医药消费者的沟通策略、应对消费者的咨询环节等。因此药品营销心理学不能“纸上谈兵”,使学生泛泛接受理论知识灌输,缺乏实际应用能力。学生需要将学习的理论结合在实践中,使之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教师在课程目标上,应与后续课程、职业岗位相联系。理论与实践是需要结合并协调发展的,这是学校及教育部门一直关注的重点问题。因此,药品营销心理学课程教学改革后,有利于提升学生学习和应用的能力。

(二)有利于强化学生对课堂知识的理解

高职院校药品营销心理学教学是通过教师在讲授课程的过程中,使学生了解群体消费心理、心理健康与保健心理、沟通策略与营销心理等等内容,使学生掌握药品营销过程中的沟通、咨询及心理评估的基本技能,进而不断地提高学生作为药品营销人员的职业素养。在课堂中,可以通过创新教学法启发学生思维,激发学生的讨论和思考,将实践技能与理论知识的有效结合,充分建立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之间的联系,使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的同时,可以加深对知识记忆和理解的深度。很多在药品营销心理学教学过程中可以创新应用的教学方式方法,能够让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一个系统性的认知,这比单单讲授理论知识更加有成效,也更加有利于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强化学生对课堂知识的理解,激发学生主动探索兴趣,可以改善课堂教学氛围,提升教学质量及学习效果。

(三)有利于推动“产学结合、校企合作”

“产学结合”中,“产”的主体是产业界和企业;“学”的主体是大学与科研机构。“产学结合”也被称为“校企合作”,是指学校采用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这是一种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途径。“产学结合、校企合作”,能够有效缓解高职院校教育发展中的问题,进而达到学校和企业的“双赢”,实现最佳的高等职业教育办学效果。对高职院校药品营销心理学进行教学改革是十分有必要的,因为高职院校教学过程中缺少不了实践型教学的作用,这是最重要的一个教学环节,该环节能够充分提高学生在学习药品营销心理学后的技能水平和职业素养。针对课堂设计的知识点,教师联系职业岗位实际,以教育为出发点,与职业岗位工作相结合,使学生掌握与医药消费者沟通、接受咨询的实际操作技术,提高药品营销人员的职业道德、业务素质及能力素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高毕业生的就业水平。

四、高职院校药品营销心理学的现状及问题

(一)教学模式传统,忽视实践过程

高职院校的教育过程是和基础教育不同的,更侧重对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一方面,药品营销心理学教学的目标是培养侧重于实践的应用型药品营销从业人才。既然如此,那么药品营销心理学课程的设计体系就应该与药品营销工作的实际业务操作进行紧密的联系,以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这是高职院校药品营销心理学培养过程中,职业教育课程与学术教育课程存在的巨大差别。然而,很多高职院校在课程设置环节仍然忽视专业课程的实践过程,或者课程实践环节虽然存在,但是却流于形式,并没有真正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另一方面,部分高职院校教师的教学观念狭隘,教学过程脱离实际,缺乏对学生的实践型教学,不利于高职院校药品营销心理学人才培养目标。比如部分教师还采取传统的教学方法,依然是以理论讲述和案例分析为主的教学模式,并且对药品营销心理学相关概念与原理的阐述与解释不充分,导致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学习失去兴趣。

(二)教学方法单一,教材仍需改进

无论学生处于何种教育阶段,课堂中的理论教学过程都是必不可少的。因此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教育过程中,教学方法的选择至关重要。在高职院校药品营销心理学教学过程中,如果教师能够合理地选择教学方式方法,那么不但能够活跃课堂氛围,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能够提高课堂效果。但目前在高职院校药品营销心理学教学实践中,多半采用传统教学方法,即“PPT传授+粉笔板书”的教学模式。传统教学方法以教师为中心,忽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学生在课堂中形成的被动接受知识“灌输”的习惯,使教学效果欠佳,学生的参与度严重不足,课堂气氛沉闷、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影响药品营销心理学课程的教学效果。这不利于培养和提高高职药品营销专业学生的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此外,教材是连接学生和教师之间的纽带,是自学时能够获得的第一手资料,也是教师在传授理论知识过程中的重要载体。高职院校药品营销心理学教材的编撰水平较低,大多是本科教材的压缩或精简版,忽视高职以岗位需求为导向,内容以实用、够用为原则的教育特点,因此教材编撰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

(三)缺乏业务经验,教学效果欠佳

随着国家高等职业教育的深化改革,高职院校确立了“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学生为主体”的人才培养目标,因此平衡学生知识与能力的发展关系是十分重要的。一方面,部分高职院校的教师具备较高的专业素养,理论知识较为丰富,能够传授给学生非常专业的理论知识,帮助学生搭建药品营销心理学课程的体系框架。但是在教师缺乏药品营销经验的情况下,很有可能忽视对学生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的培养,导致课堂教学中的理论与实践脱节。另一方面,教师只注重课堂知识的传授,因此会对药品营销工作实际过于“理想化”,讲授的案例也脱离工作实际,学生所学的知识也就过于“理论化”,在未来从业时很难适应药品营销相关的实操业务,学生也不能将专业知识应用在实际工作中。因此教师应该具有在药品营销市场的销售经验,这样能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学生进行知识迁移,提高药品营销心理学的实践教学效果。

五、高职院校药品营销心理学教学改革的措施

(一)促进实践教学,理论联系业务实际

对高职院校药品营销心理学教学进行改革,其中最重要的环节就是强调实践型教学的作用,也就是提高学生的药品营销心理学技能水平和职业素养。药品营销心理学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之间是相互结合、相互促进、相互转化的,知识积累到一定程度,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这些是学生实践技能掌握和提高的基础。首先,在高职院校药品营销心理学教学课程中,学生应首先掌握基本知识结构、原理等,其次丰富学生对专业实践的感性认识,引导学生发现、分析问题,并利用所学解决实践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最终全方面提高学生的职业综合能力。其次,为了打破“纸上谈兵”教学模式的尴尬局面,教师可以对医院或企业的药品营销及销售环节进行深入调研,有效联系药品营销心理学理论与实际业务,进而丰富药品营销心理学教学素材,提高药品营销心理学教学质量,促进实践教学,提高学生实践水平。最后,药品营销心理学的学业评价方式也应该进行改革,思路是将单一考试评价转换为多元化评价,将单纯考察知识记忆转换为考核知识运用的效果评价,促进学生参与教学活动中,真正将所学知识运用于社会实践中,提高学业评价准确性。

(二)丰富教学方法,发挥多元教学效用

在课堂中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在工作岗位上才能够更好地运用知识于实践。同时通过实践来吸收新的实践技能知识,只有这样才能更快更好地适应经济社会未来发展的趋势。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丰富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多元化教学的综合效果和作用。从教学方法来讲,教师可以采用项目教学法、案例教学法、角色扮演法等等。再比如案例教学法,通过真实案例,促进学生与教师的沟通、讨论与研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深刻理解药品营销心理学的基本知识。角色扮演法就是在课堂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设计药品营销场景的相关角色,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参与药品营销模拟游戏,更好地诠释课本知识。此外,应该合理组织和筛选药品营销心理学教材相关内容,结合药品营销心理学的教学目标,使学生在更好地把握课程基本结构的基础上,不断提高自身的实践操作能力。

(三)加强校企合作,推动产学结合进程

在目前的产学结合大趋势下,职业教育也要服务于产业的发展需要,这是职业教育的最根本特征。首先,高职院校在对学生进行培养时,要充分了解外部宏观环境的发展情况,结合产业及相关行业的最新发展动态,使药品营销心理学课程改革更具有前瞻性,从客观角度促进产学结合。其次,教师不单单需要较高的专业素养,还应该增加自身在药品营销市场的销售经验,比如具有在企业或者医院的任职经历等,这样就不会导致课堂教学中的理论与实践脱节。为了促进药品营销心理学的实践教学效果,教师还需要加强自身的实践能力,主动投身到线下的药品营销场景,走出课堂并且参与工作实践,比如参与医院或者药品生产企业的药品营销及销售环节,丰富自身实践经验。最后,除了课堂理论知识教学,还应该加强校企合作,组织学生参观企业真实的药品营销及销售环节,切身体会药品营销业务开展的过程,在巩固了理论知识的同时加深了实践学习的效果。高职院校还可以邀请企业中负责药品营销环节的员工、具有丰富药品营销经验的从业者到课堂中与学生进行面对面的交流,介绍他们在药品营销过程中的一些营销策略,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和提问,激发学生主动探索和学习的兴趣。

六、结论

首先,药品营销心理学是一门同时具有综合性和实践性的课程,高职院校药品营销心理学教学改革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和应用的能力,强化学生对课堂知识的理解,推动“产学结合、校企合作”的过程。因此,探讨高职院校药品营销心理学教学改革具有重大意义。

其次,本文在明确了高职院校药品营销心理学的基本内容后,发现教学过程中存在以下问题:(1)教学模式传统,忽视实践过程;(2)教学方法单一,教材仍需改进;(3)缺乏业务经验,教学效果欠佳。因此,本文针对药品营销心理学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教学改革的相关措施建议:(1)促进实践教学,理论联系实际业务;(2)丰富教学方法,发挥多元教学效用;(3)加强校企合作,推动产学结合过程。

最后,希望本文以上建议的提出,能够为高职院校药品营销心理学教学改革提供参考价值,进一步满足医药行业对药品营销人才的需求,能够帮助扩大医药市场的份额,促进医药行业更好的发展。

猜你喜欢
心理学药品院校
是不是只有假冒伪劣药品才会有不良反应?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药品采购 在探索中前行
药品集中带量采购:谁赢谁输?
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的思考
药品集中采购将走向宽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