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的途径研究*

2023-04-05 04:20许伟田晓燕
智库时代 2023年8期
关键词:红色育人思政

许伟 田晓燕

(齐鲁医药学院)

在我国高校教育改革持续深化的时代背景下,构建“大思政”格局已经成为重要的发展方向。特别是随着党和国家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越来越重视的新时代,只有大力弘扬和传承红色文化,才能使红色文化教育实现更大的突破。红色文化教育涉及到方方面面,只有构建红色文化教育合力新局面,才能更加高效地推进并实现更大的突破。因此,应当深刻理解和认识将红色文化资源融入思政教学中的积极作用和重要价值,在此基础上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推动红色文化融合教育的创新。对当前高校思政教学进行研究发现,尽管绝大多数教师已经对红色文化教育有了一定程度的认识,而且也进行了设计和安排,但整体水平不高,导致红色文化教育的专业化、特色化和针对性不强。对此,要对融入红色文化资源的重要作用有更加清晰的认知,特别是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积极探索科学的红色文化融合教育路径。

一、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重要价值

红色文化是党的生命之魂、生存之根、发展之本,形成于20世纪以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血与火的斗争中,贯穿了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我国红色文化资源十分丰富,通过科学、系统、有效的融入红色文化资源,不仅可以促进思政课教学改革,而且也能够丰富内容,使高校思政课教学的针对性更强,更能够体现思政课教学的特色化,对于培养学生综合素质至关重要,高校对此应当给予重视。

(一)有利于丰富思政课教学内容

红色文化资源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革命、建设与发展文化的内在精神动力,具有很强的教育功能,而且红色文化资源的引导性和服务性也较强。高校在构建“大思政”格局的过程中,只有不断丰富和完善思政课教学内容,才能使其取得更好的成效。因而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通过科学的方法和措施融入思政课教学过程中,不仅可以使思政课教学更具有文化性,而且也能够利用红色文化资源培养学生的文化素质、革命精神[1]。高校思政课教师应当切实加大对红色文化资源有效融入教学的方法和路径,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作用,采取有效措施,对思政课内容进行系统设计,不断强化红色文化的引导性,使其能够成为高校思政课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有利于拓展思政课教学领域

传统的思政课教学更加重视理论教育,对学生的吸引力不强,只有不断拓展思政课教学领域,才能使其取得更好的成效。红色文化资源不仅具有教育功能,而且也能够引导学生进行实践和探索。因而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将红色文化资源融入到高校思政课教学中,对于推动文化育人与实践育人协同发展至关重要,可以使学生的整体思想政治素质水平得到显著提升,使学生对党的认识更加深刻,对“四个自信”的理解更加透彻,有效引导学生听党话、跟党走。将红色文化融入到高校思政课教学中,也能够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在实践中加强对红色文化的理解,在自我提升方面实现更大突破。

(三)有利于完善思政课教学体系

健全和完善的思政课教学体系,对于促进思政课教学实现更大突破并取得良好成效具有很强的支撑作用。从根本上来说,思政课既要提高学生思政素质,还要培养学生的革命精神、创新精神、发展意识以及其他方面的能力。红色文化资源涉及到众多方面,在开展红色文化教育的过程中,融入了“中国梦”等内容,能够使思政课教学形成良性循环。将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当中,对资源进行优化整合,不仅可以丰富和完善思政课教学内容,而且能够通过各种行之有效的方式开展红色文化教育,使红色文化教育的吸引力增强,得到了学生的认可。学生在学习红色文化时,能够将其与学习进行有效结合,学习动力显著增强,家国情怀也不断提升[2]。

二、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面临的困境

(一)红色文化教育整体重视不足

要想使红色文化资源科学、系统、有效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中,首先要重视红色文化教育,除了要将其作为传统文化“进校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外,还要从推动思政课教学改革的角度入手组织实施,但一些高校以及思政课程教师在这方面缺乏深入的研究,整体重视程度仍然不够到位。有的高校还没有将红色文化教育纳入到专业建设与课程改革当中,红色文化教育的系统性、整体性以及持续性不足,甚至存在着一定的形式主义;有的教师则不注重深入研究如何将红色文化资源融入思政课教学的有效路径和科学方法,机械式融入的现象相对较多,通过典型案例进行红色文化教育的相对较少,而且教师也不注重对红色文化教育资源的开发,“品牌专业群”建设以及“专业共同体建设”落后。

(二)红色文化资源开发利用不足

深入分析当前红色资源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面临的困境,除了整体重视不足之外,还包括部分高校和思政课教师不注重加强对红色文化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直接导致红色文化教育的针对性、特色化、实效性不强。有的高校不注重打造具有区域特点以及革命特色的红色文化教育“校本课程”,红色文化资源开发缺乏拓展性,只是根据现有文献和书本整理相关红色文化资源,并没有在综合利用和立体开发方面狠下功夫。由于红色文化教育“校本课程”建设薄弱,已经成为制约思政课教学改革的重要瓶颈之一。红色文化资源开发利用不足,还包括个别思政课教师不注重多元开发与利用,如戏曲、电影、歌曲等资源还没有纳入红色文化教育体系中。

(三)红色文化融合教育缺乏创新

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融入红色文化资源,需要不断地对红色文化融合教育的思路与模式进行创新,要充分发挥各方面的协同促进作用,强化各个领域、各行各业的深度融合,只有这样,才能使红色文化融合教育实现更大突破。但部分高校在这方面并没有进行实践和探索,红色文化教育还没有完全融入到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国际等领域,学生无法从各方面理解和认识红色文化,如不注重通过新时代伟大的“抗疫精神”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不注重通过中国面临的芯片“卡脖子”培养学生自主创新意识等等。红色文化融合教育缺乏创新,包括教师在开展思政课教学的过程中如何通过生动形象的语言、案例以及人物进行教育,在开展“四个自信”教育方面缺乏针对性,学生只能在字面上理解“四个自信”[3]。

(四)红色文化育人载体相对较少

从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面临的困境来看,部分高校对加强红色文化育人载体建设重视和投入不足,特别是文化育人与实践育人还没有达到有效结合,红色文化教育仍然没有走出灌输式教育的传统思维,很多学生对红色文化缺乏感知与认知。有的思政课教师对培养和强化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意识不足,在开展红色文化教育的过程中不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缺乏对学生的引导,对红色文化资源缺乏调查研究。部分思政课教师并没有很好地将说理引导法、实践锻炼法、自我教育法、感染熏陶法、比较鉴别法等教学方法与红色资源进行融合,红色文化讲坛、红色歌会、红色演讲、红色论坛等实践性教育模式应用不足。由于红色文化育人载体相对较少,尽管学生对红色文化有着一定程度的了解与认知,但对红色文化的理解还不够深刻,知行合一也不到位。

(五)三全育人机制建设有待完善

部分高校在三全育人领域缺乏创新,红色文化教育还没有形成多元化育人体系。从思政课教师开展红色文化教育的实际情况来看,很多教师已经对红色文化教育进行了一定的设计,而且还在一些方面取得了成效,但思政课教师缺乏与专业课教师的横向交流互动,共同推动红色文化教育的意识不强,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功效仍然受到一定的限制。有的思政课教师不注重构建多元化的红色文化教育机制,在实施“混合式教学”方面缺乏深入研究,培养学生主观能动性不足。有的教师则不注重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展红色文化教育,教育与传承、传承与创新结合不够紧密,学生主动弘扬和传播红色文化的意识与行为相对较少。

三、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优化途径

(一)提高红色文化教育重视程度

高校和教师是否重视红色文化资源融入思政课教学,对于能否推动思政课教学改革、提高红色文化质量至关重要。对此,高校和思政课教师应当进一步提高对红色文化教育的重视程度,着力构建“大思政”格局,致力于提升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对红色文化教育做出科学安排,研究制定相关指导意见和课程标准,为思政课教师开展红色文化教育提供方向指引。提高对红色文化教育的重视程度,教师的作用发挥至关重要,除了要将红色文化资源有效融入到思政课中之外,还需要教师着眼于促进思政课教学向纵深开展,将“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进行有效结合,更加重视红色文化教育在“第二课堂”中的针对性和特色化,提高红色文化教育质量[4]。

(二)加强红色文化资源开发利用

红色文化不仅是革命文化,更是精神文化。党在长期革命、建设与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一系列的红色文化,只有加强对红色文化资源的开发,才能使其取得成效。对此,教师需要加强红色文化资源开发利用,除了要对现有的资源进行整合利用之外,也需要对本地的红色文化资源进行开发,并且要在系统利用方面加大力度,使红色文化资源开发实现突破。例如在山东省,革命文物已形成沂蒙、胶东、渤海、鲁西等四个保护利用片区,沂蒙精神等革命精神也在全省大力弘扬。对此,山东地方高校应当发挥人才和智库的优势,调动各方面的力量和作用,通过“讲好山东红色故事”,促进红色文化资源开发更具有教育性。同时还要加强与红色教育基地的战略合作,推动红色文化资源开发利用形成多元格局。大力加强红色文化教育“校本课程”开发,形成具有针对性和特色化的课程体系,使红色文化教育实现新突破、更具持续性。

(三)推动红色文化融合教育创新

大力推动红色文化融合教育创新,努力使红色文化教育成为高校思政课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不断发挥新的功能和作用。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持续提升学生对红色文化的理解和认知,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的革命精神、奉献精神和创新精神。如在开展高校思政课教学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收集和整理户籍所在地的红色文化资源,在课堂上进行交流与分享,学生之间可以有效对接与互动,共同学习红色文化[5]。强化教学做一体化模式的综合应用,促进理论与实践的有效结合。山东地方高校可以重点围绕王尽美、邓恩铭在山东、八路军进山东等开展教学活动,通过深入讲解红色人物,激发学生追求上进、追求理由的信念,不断丰富和完善红色文化融合教育内容,将其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进行深度融合,既要提升学生思想境界,也要培养学生政治意识,还要促进学生对党和国家的情感升华。大力加强红色文化融合教育机制建设,进一步优化和完善相关制度,加强相关课程开发,教师之间也要加强交流,共同挖掘红色文化资源,共同设计红色文化教学课件,形成红色文化教育合力。

(四)打造更多红色文化育人载体

通过打造育人载体,可以实现文化育人与实践育人的深度融合。对此,要将更多的红色文化资源融入思政课教学中,特别是要打造多元化红色育人载体,在实践中培养学生革命精神,传承红色文化。大力加强“红色实践第二课堂”建设,采取“寓教于乐”的方式组织实施,多开展红色经典剧目展演、红色经典书法大赛等活动,让学生在红色实践中加强对党的理解和认识,同时也要引导学生成为传承红色文化的主体力量。大力加强红色文化“微课堂”建设,积极打造各类具有创新性的“微平台”,如高校思政课教师可以建立属于自己的“微信公众号”,每天在“微信公众号”上传并分享与红色文化相关的内容,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同时也可以将学生对红色文化的感悟在“微信公众号”上发表。

(五)抓好三全育人机制建设工作

在三全育人越来越受重视的今天,将红色文化融入到高校思政课教学当中,需要进一步优化和完善三全育人机制,强化红色文化资源的积极作用。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高校思政课教师需要主动开展三全育人,既要发挥自身的主体作用,积极探索红色文化教育的方法和路径,强化红色文化教育的融合性和特色化,提升红色文化教育的吸引力,也要加强与专业课教师的沟通、交流和互动,大力加强“品牌专业群”建设,共同建立“教师专业共同体”,形成红色文化教育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突出红色文化教育的全方位性,构建“点线面”相结合的教育机制,充分利用红色教育基地、红色景区等平台开展现场教学,让学生在红色环境中得到领悟。为了能够使红色文化教育实现更大突破,高校思政课教师也需要加强与学生的互动,利用红色文化解决学生的困惑,培养学生的乐观主义精神[6]。

综上所述,在我国越来越重视弘扬和传承传统文化的时代背景下,传统文化“进校园”体系日益完善,很多高校都已经将传统文化教育上升到更高层面,纳入到高校教育的各个领域和各个方面,红色文化教育也得到了进一步提升,但红色文化资源科学、系统、有效地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仍然面临着一些困境。对此,高校以及广大思政课教师要在深刻理解和认识红色文化融合教育重要性的基础上,找出制约红色文化教育发展的问题和不足,运用系统思维和创新理念,切实加大对红色文化融合教育的整体重视程度,发挥方方面面作用,加强红色文化教育资源融合,推动红色文化融合教育创新,打造更多红色文化育人载体,同时还要将红色文化教育纳入三全育人机制建设中,强化制度设计,规范红色文化教育形式。高校思政课教师也要发挥自身作用,积极探索红色文化教育的有效路径,推动高校思政课创新,特别是要从专业建设入手,强化思政课改革,同时还要建立激励约束机制,有效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最大限度培养学生思想政治素质。

猜你喜欢
红色育人思政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红色是什么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红色在哪里?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追忆红色浪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