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体时代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探索与研究

2023-04-05 04:20李赜渊
智库时代 2023年8期
关键词:思政时代信息

李赜渊

(西安理工大学)

一、导语

新时代,科技推动信息飞速前行,信息“井喷”时代已悄然来临。在信息资源巨大、获取便捷、分享快捷的互联网世界,以抖音、快手、微博为核心的各类融媒体,开启了全新的全民参与度极高的娱乐生活时代。加之,移动5G时代的加速到来,让移动互联设备的应用更加广泛,对人民生活、特别是新时代青年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和生活行为方式的养成起到了巨大的作用。短视频、各类社区几乎成为了每日必网、无时不网的交流互通阵地。因此,如何在融媒体时代,组织开展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显得尤为重要且必要。

二、融媒体时代的显著特点

“融媒体”是指充分利用各类传播方式或载体,把电视、广播与抖音、微博等不同媒介,在宣传形式、人员配置等方面进行全面整合重组,达到资源互联、内容共享、宣传互通、利益共赢”的新型媒体宣传理念[1]。其主要特点是以简短且极具针对性的语言文字、视频图片或表情符号等形式随时记录和交流。

(一)融媒体时代信息内容微小,表达形式多样

融媒体时代的第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微内容”,其信息传播媒介的内容可以是一则博客、一段视频,也可以是一条评论、一幅图片,甚至还可以是一个小的表情符号。这些微小信息内容的创建、存储、表达、传递、互动构成了形式多样的微表达。微语录、微状态内容短小精炼,创建、编辑相对容易,借助短视频、PS技术等表现形式和互动性极强的新平台加持,日益成为当前快节奏下人们围观、交流、互动的新载体。在这种情况下,人人都是微语录的创造者、编辑者、发布者和传播者,从而更灵活自由地实现人与人之间的互动。

(二)融媒体时代信息内容庞杂,价值多元

移动互联网技术的蓬勃发展,使得处在融媒体时代的每一个具有社会属性的人都可以自主打造带有自己鲜明特点的抖音、快手、微博等网络社交账号。对于每位用户来说,他们既是参与者,也是微文化传播链条或网络中的重要节点。从空间与时间两个维度来说,信息通过以点代面的方式辐射,形成一个个覆盖全球的蜂窝社区,用户通过多种双工方式时时沟通交流,彻底打破了传统信息媒体受控的严格局面。这种横、纵双轴的开放性,提升了大数据的海量存储功能,因此,融媒体时代的开启为信息的全面融合创造了可能。由于融媒体传播媒介的互通性、复杂性和用户体验的多样性,使得信息本身在不同载体人群中呈现出了更加多元化的价值,形形色色的文化、语言、行为之间的穿插交流,为其产生的多元文化的共存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和兼容性。当然,融媒体产生的经济文化背景和平台建设本身存在的缺陷,对于平台监管来说也带来了更多的风险与挑战。各类不健康、亚健康,甚至危险的信息也对人们,特别是青年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的转变和价值观念的形成带来冲击和挑战[2]。

(三)融媒体时代的蝴蝶效应

正如动力系统中,最初的微小变化会在长时间的传播带动下,形成影响整个系统的巨大连锁反应一样,在融媒体时代的网络环境下,信息传播的即时性、互动性和多变性,也极容易发生“蝴蝶效应”,从而形成社会热点事件中。由于在微时代里信息传播方式便捷、成本降低、话语权增大,激发了大学生在微平台进行信息传播与情绪表达的参与热情。作为融媒体时代的重要力量,青年学生因阅历相对不足,思维方式相对简单,很容易在一定情况下产生“一石激起千层浪”的现象,成为舆论发酵的导火线。综上所述,面对微时代下复杂的网络问题,如何合理地引导当代大学生,有效研判与疏导网络道德,是当下我们急需研究并有解决的问题。

三、融媒体时代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新挑战

随着社会生活方式的转变和更加智能且个性化移动终端的普及,手机越来越成为人们交流沟通的重要工具和媒介。青年大学生既是推动新事物普及发展的中坚力量,也是社交需求最强烈的社会群体,因此,对抖音、微博等新媒体平台的使用有着及其广泛的使用,刷手机、聊微信、逛贴吧,乃至游戏交友等已经成为大学生课余生活的常态,这就对新时代的高等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新要求和新挑战。

(一)融媒体时代的开放多元极易导致信息污染

融媒体时代,互联网高速发展,信息交互方便快捷,形成了开放复杂、多元的信息环境。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彭兰曾表示:非专业人员参与网络传播,会导致信息的复杂化,信息来源的多样性,会使信息质量也良莠不齐”[3]。一些不良信息和非主流声音没有了媒体部门的监督和高校老师的引导,都充斥在学生的视野里,大学生正处于价值观、道德观的形成与塑造期,各种价值观、各种声音、各种意见充斥网络,大学生难对信息形成有效鉴别,过滤不良内容。一些落后的思想和亚健康的文化,都对大学生的身心产生了影响,在错误的引导下,极容易对其理想信念造成冲击,为高校的思政教育带来了诸多问题。

(二)融媒体时代主体存在感不强极易造成责任意识弱化

虽然在当前网络社交社会中,实名制要求已经在不断完善,但在实际操作中,一般只要不触犯法律,很少有人会去深究虚拟网络参与主体的真实信息,这就为躲在屏幕背后不计真相的肆意表达个人想法提供了方便,使用户的粘合度大大提升。用户的匿名性和隐蔽性,促成用户主体不是真实的存在微时代的网络空间,用户主体的行为便不受约束、用户也不必对其行为结果负责。在传统的信息社会,传播渠道较为单一,同时信息传播的主体都是可见的,信息发布主体受到多方的关注和约束,使信息源优化和道德责任得以落实。而在这些新媒体平台上,一个匿名符号或者虚假的头像,都能让用户卸下现实中的思想和道德顾虑。环境是由人来创造的,但反过来却也能改变甚至重新素质人[4]。相比于虚拟的网络世界,人们的行为在现实世界中往往会收到道德和法律的约束。但是,在通过各类媒介无差别进入网络虚拟空间后,就会在很大程度上变得不受约束,变得不计后果地进行社交活动,对他人或者社会产生一些不可控的伤害性行为,进而造成用户群体的责任意识不断弱化。

(三)融媒体时代对高校思政教育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在传统的高校教育模式中,思政教育往往是一支笔、一张嘴就能做到。而随着各类媒介载体的兴起、融合,越来越复杂的环境和更加多样的受众群体,都使得原有的教育模式显得远远不够,这也直接导致在思政队伍群体中出现了例如知识储备的不足、信息教育融入意识不强、教育创新技能单一等诸多情况[5]。因此,如何因时而进、因事而新,更好地提升思政工作队伍水平和业务能力,是摆在新时代高校管理者面前的一道新的难题。

(四)融媒体时代对青年学子网络素质养成提出了新要求

当前,纷繁复杂的网络舆论环境中,有许多未被求证或求真就被广泛转发、评论,最终形成关注度极高的舆论热点问题的情况,很多不负责任的网络转发最终都会给集体或个人带来非常严重的后果。而网络素养就是在新形势下,所有网络平台用户在接收和传播信息时,都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其是在传统道德体系和人文素养的基础上,对自我认知、自我控制、道德意识等素质的进一步要求。我国已进入新时代,面对更加复杂的国内国际形势,青年大学生应该更加自觉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标准,提升辨别各种信息的能力,自觉抵制虚拟网络世界的失真信息,让网络媒介真正为我所用,成为助力青年学子健康成长为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载体。

四、融媒体时代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创新路径

融媒体时代,更新微博、使用微信、发段视频似乎已经成为很多人的每日必备事宜,如何真正使用好网络媒体平台,正确引导学生成长成才,是每一位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应该思考的重要课题。

(一)充分利用融媒体,丰富网络育人载体

零零后出生的新时代大学生,普遍展现出了接受能力强,自我意识突出等特点、除必要的人际交往外,他们往往会将更多的精力和时间花费在抖音、微信、微博、QQ空间等网络媒体平台上,将自己的真实情绪通过文字、短视频、游戏、交友等方式展示出来。而相比于传统谈心谈话缺乏变化和吸引力这一情况,网络阵地为高校思想工作开展也提供了更多的创造性和可能性。因此,作为新时代高等教育工作者,要时刻清晰地认识到学生的时代性和变化性,不断领悟新事物、拓宽新思路、提高新能力、搭建新载体,真正主动地去走进学生、贴近学生,在学生聚集的各类媒体平台上,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借助平台超强的传播力和更广的覆盖面更好地去完成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工作。

(二)从学生内心出发,拉近师生彼此距离

语言是沟通的桥梁,在思政教育日常工作中,要深刻认识到网络媒介的隐私性和非直接性,搭建全新的和学生沟通交流的模式,充分发挥网络平台的双向互动性,打开学生心扉,拉近心与心的距离,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实际思想动态。充分借助网络媒介传播速度快、力度强的等特点,通过短视频、文案分享等方式,打开思想教育新局面,在教育工作中实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同时,结合网络短视频和文字优势,以短小精悍、但感染力强的微状态、微话语、微表情等方式创新工作思路,不断增强新时代思政教育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三)借助网络热事件,做好正向舆论引导

新时代的思政教育担负着弘扬主旋律、宣传主流人物、传播主流文化的使命。但是,由于网络媒体的匿名性、快速性等特点,多元文化、多种价值观似涓涓细流,纵横交错。在这一背景下,个体的话语或舆论观点借助网络出口,逐步融合、汇聚成为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十分容易对主流舆论导向造成干扰。热衷于新事物,但却判断能力还不尽完善的青年学生群体极特别容易受到挑唆、盲目追随。因此,需要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主动发力,巧妙利用社会热点问题、焦点问题创造话题,对学生关注度高的、敏感的事件创造信息,开展报道,在网络平台上与学生对话,对其进行及时有效的舆论引导。

(四)培养自身新能力,提升队伍综合素养

近年来,随着网络的快速发展,部分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逐步认识到了当前思政教育工作所面临的困境,但从开始认识到真正完成改变往往不是一蹴而就的。因此,也出现了许多思政教育工作者对学生教育引导乏力,无法应对网络世界层出不穷的情况。因此,要通过系统的培训,进一步提升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自身能力,建立一支有能力立足网络、使用网络、引导网络,将网络变成思想教育新阵地的高素质思政教育工作队伍,不断强化对大学生的思想素质和网络素质教育,引导学生更加理性、自觉地分辨各类网络信息,自觉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真正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相关链接】

西 安 理 工 大 学(Xi’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位于西安市,是中央与陕西省共建高校,工业和信息化部、陕西省共建高校,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实施院校,陕西省“国内一流大学建设高校”,陕西省省属高水平大学,新丝绸之路大学联盟成员,24所中国研究生院院长联席会扩大高校之一,全国首批博士、硕士、学士学位授予单位,教育部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研究生课程建设综合改革试点单位,入选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国家“特色重点学科项目”、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后备军官选拔和培训基地,中国西北地区水利水电、装备制造、印刷包装行业高级专门人才的重要培养基地和科研中心之一。

学校以1949年人民政府接管国立北平高级工业职业学校为建校年,前身是北京机械学院和陕西工业大学1972年合并组建的陕西机械学院,1994年经教育部批准更名为西安理工大学。1998年学校由机械工业部划转陕西省。2002年,陕西省批准西安仪表工业学校整体并入西安理工大学。

截至2022年3月,学校金花、曲江、莲湖3个校区和大学科技园占地总面积135.2万平方米;下设17个学院和1个教学部,69个本科专业;9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5个一级学科博士点,27个一级学科硕士点,13个专业学位硕士点;1个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3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教职工2660余人;院士工作室13个,双聘院士4人;全日制本科生18000余名,博士、硕士研究生近9000名。

截至2022年3月,学校有教职工2660余人,其中高级职称1000余人。建设院士工作室13个。有双聘院士4人、外籍院士1人。入选国家级人才18人,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1个。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中国青年科技奖获得者6人,“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4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8人,中科院“百人计划”3人。有全国优秀教师、全国先进工作者6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8人。入选陕西省高层次人才计划45人、“特支计划”15人、“三秦学者”创新团队2个、高校“青年杰出人才”支持计划21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1人,教育部高等学校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7人,省部级有突出贡献的专家、劳动模范、先进工作者、优秀教师、教学名师、师德标兵等40多人;有国家级教学团队5个。

猜你喜欢
思政时代信息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订阅信息
e时代
e时代
e时代
展会信息
健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