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社会文化视角下大学生就业心理分析及引导策略

2023-04-05 04:20
智库时代 2023年8期
关键词:层面毕业生情况

李 月

(河南农业大学)

由于当前不同学校、专业之间薪资水平呈现明显差异,加之当前大学生伴随自我定位不准确、承受能力不强的问题,大部分大学生在毕业后面对就业均伴随不同程度上的心理问题,而受到心理因素困扰,将会对大学生就业产生消极影响。因此,应高度重视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结合社会文化视角,在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同时,做好大学生就业指导,确保能够有效改善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使大学生能够顺利就业。

一、大学生就业心理概述

大学生就业心理主要是指大学生在分析就业、准备就业以及寻求职业等环节中伴随出现的心理现象。正常而言,在求职过程中,大学生往往面临不同需求、情感等心理,并且更希望得到正向的情绪价值。而健康心理强调应具备良好的自控能力,并始终保持心理平衡,在自尊自爱的同时,具有自知之明。以保持一定条件作为前提,心理状态与事物发展密切相关,因此,作为大学生,在求职中应始终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确保能够及时转变自身角色,获取理想的岗位,顺利步入到社会生活中[1]。

二、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

(一)紧张焦虑

在就业过程中,如果大学生遇到挫折、就业困难情况,将会伴随就业压力,进而引发紧张、焦虑情绪。当学生出现紧张、焦虑情绪时,主要呈现心跳加快、注意力不集中的情况,在严重的情况下,学生还会出现失眠现象。相关研究显示,在适度焦虑情绪的影响下,能够通过给予压力感提升动力,而在持续性焦虑的情况下,将会使学生的正常生活受到负面影响,进而引发更为严重的心理问题。

(二)急躁偏执

学生由于抗压能力不足,自控力相对较差,在就业过程中往往存在急躁心理。而在学生未建立正确认知的情况下,没有对自身形成正确的自我定位,将会存在偏执心理。

(三)从众心理

从众心理主要指学生在未对自身性格特点、职业目标建立正确认识的情况下,盲目根据他人经验、意见进行职业选择的情况,这将会导致就业目标脱离实[2]际。当前大学生存在自我分析能力不足的情况,由于在就业过程中没有建立目标以及计划,对热门职业盲目追求,在失败后往往存在负面情绪。

(四)抑郁心理

部分毕业生因为缺乏勇气,对自身优势认识也存在明显不足,处于对自身能力的怀疑,往往难以找到合适的岗位,从而产生鄙视自己的心理,在严重的情况下,还会出现抑郁心理。另外,面对就业压力,在与他人进行比较的过程中,部分大学生会出现自卑的心理,对就业丧失信心,长此以往,还会形成抑郁心理。

三、社会文化视角下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原因

大学生在毕业后,面对就业以及自身即将迎来的社会生活,往往伴随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以社会文化角度出发,毕业生心理问题主要与个人层面、人际层面以及社会层面相关。具体而言,在就业过程中,大学生心理问题不仅与自身能力、心理承受能力相关联,还与人际交往以及社会生活等因素相关。因此,需要工作人员做好针对性分析工作。

(一)个人层面

从社会文化角度出发,就个人层面对当前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展开分析,当前毕业生多为90后、00后,受到时代特殊性影响,使学生呈现新的精神面貌以及性格特点[3]。就目前而言,大学生由于年龄的局限性,加之社会阅历不足,在遇到问题时,往往难以理性思考,因为不具有正确的自我认知、定位,在职业规划能力缺失的情况下,面对就业问题,往往存在心理困境。具体而言,当前大学生多存在自我认知不足的情况,没有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建立求职目标,对自我优势、劣势的认识也不全面,该情况的出现,将会导致大学生求职缺乏准备,具有盲目性,一旦就业失败,往往容易产生心理问题。同时,在自卑、自负心理的作用下,大学生在自我定位方面也存在明显不足,伴随定位过低、过高的情况,在社会、就业环境的认识方面,具有主观臆断性,在未明确分析自身专业社会需求的情况下,难以结合自身能力匹配职业,导致求职失败,产生心理问题。

职业规划主要是指大学生对未来职业的想法、设计。建立在明确职业规划设计的前提下,才能够寻找到正确的职业道路。因此,职业规划能力对于毕业生而言至关重要,一旦大学生职业规划能力不足,将会导致大学生在就业方面缺乏计划,尚未做好心理准备,存在迷茫心理。

(二)家庭层面

受到失败人际互动影响,也会为毕业生提供负面经验,进而导致学生出现心理问题。家庭、学校、同学与大学生联系最为紧密,一旦出现人际资源缺位,将会导致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难以得到充足的支持,进而增加大学生心理问题出现的机率。家庭与大学生成长密切相关,父母能够对子女形成潜移默化的影响,一旦父母对子女期待过高,将会导致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面临的压力增大,进而引发就业心理困境。另外,如果家庭对子女溺爱,也会导致子女不具备良好的抗压能力以及抗挫折能力。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与家庭教育密切相关,在生活水平提高的情况下,父母想要给予子女更加优渥的生活,特别是因为独生子女始终处于被关心、关怀的情况下,将会导致学生内部不够成熟,在就业过程中,往往存在以自我为中心的情况,难以及时对自身心态加以调整[4]。

(三)社会层面

社会层面对于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影响主要集中在社会资源获取方面。在社会文化视角下,由于资源没有得到有效分配,在社会政策不完善的情况下,不仅会对学生就业状况造成负面影响,还会导致学生无法实现对资源的利用,进而导致学生出现心理问题。结合社会经济发展,在人才供给、社会需求具有偏差的情况下,将会引发人才溢出的情况。另外,受到传统观念影响,部分学生可能会盲目地选择一些大众认可度较高的职业,这将会进一步增加就业形势的严峻性,引发盲目从众情况,导致学生出现不良心理。另外,受到就业形势严峻影响,而由于高校毕业生输送数量的增加,将会导致社会岗位供应不足,就业竞争压力较大。学生在竞争压力下,将会产生负面心理。

(四)高校层面

就目前而言,高校存在心理辅导机制不完善的情况,这将会导致学生在出现心理问题时,高校难以提供有效的帮助。同时,由于部分高校对于大学生就业方面管理较为松懈,将会导致学生面对就业问题,难以从高校中寻找渠道进行解决,进而导致学生难以顺利就业,甚至还会引发心理问题。另外,目前学生就业心理问题主要由辅导员解决,而由于辅导员在心理辅导方面专业度有限,加之日常工作繁忙,将无法及时解决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

四、社会文化视角下大学生就业心理引导策略

社会文化视角强调应积极从社会层面出发,有效激发大学生潜能。因此,在该视角下与传统高校工作模式具有明显区别,要求不仅要重视内部教育工作,还要积极从外部赋能,在最大程度上帮助大学生解决就业心理问题,提高大学生就业自信心,使大学生能够主动寻找工作,并参与到社会资源分配中,提高自身竞争力。下文具体从个人层面、人际层面以及社会层面,对大学生就业心理引导策略展开分析。

(一)个人层面

基于社会文化视角,强调个人层面应提高大学生自我意识的提升,并通过建立有效引导,在帮助大学生充分掌握知识、技能的同时,提高自尊自信的信念。高校应深入挖掘大学生自身能力,强化大学生在就业中的主动性,有效调节大学生就业心理。在具体实践工作中,应注重培养大学生正确就业观念,提供职业支持,帮助大学生面对就业,保持积极态度,提高自身情绪控制能力,确保能够顺利度过在就业过程中存在的心理困境期,有效优化大学生心理建设能力。高校应在校内积极开设相关心理讲座,帮助大学生了解就业心理,提高就业认识。同时,大学生应提高对就业的重视度,提高自我意识,主动挖掘自身优势,及时发展自己在就业过程中存在的心理偏差,自觉矫正自身异常行为。具体而言,大学生在发现自己存在就业心理问题后,应积极向家庭、高校进行求助,主动接受情绪疏导处理,深入分析心理问题出现的原因,并予以解决,确保能够以正确的态度面对就业,始终保持心态平衡。大学生应建立坚韧不拔的品质,勇于面对自身困境,下定决心并做出改变,促进自我情绪调节。

(二)家庭层面

基于社会文化视角,在家庭层面改善毕业生就业心理问题,强调家庭应加强引导,帮助毕业生建立与他人的交流、互动,为学生建立家庭支持,使毕业生顺利融入到社会环境中,有效提升毕业生的适应能力,实现对自身角色的转变。以帮助大学生面对心理问题作为重点,在家庭层面,针对存在心理问题的毕业生,家庭应起到引导性的作用,主动与毕业生进行交谈,缓解毕业生心理压力,帮助毕业生合理利用人际关系,强化毕业生交往互动能力,有效提升毕业生社交能力,使大学生能够广泛收集信息,获取资源,得到全面支持[5]。家庭属于毕业生重要的社会环境。因此,通过以家庭维度出发,构建支持网络,能够为毕业生就业提供持续性的支持。基于社会文化视角,强调应从层次出发,加强介入工作。其中,针对存在心理问题的毕业生,家长应第一时间与毕业生进行沟通,与毕业生共同分析心理问题来源,加强引导工作,告知家长充分尊重孩子的选择,为毕业生就业提供支持。

(三)社会层面

基于社会文化视角,在社会层面对存在心理问题学生进行引导,强调应积极消除社会环境伴随而来的障碍,提高资源分配机会,为大学生创造更加平等的就业环境。因此,要求大学生应提高自己诉求表达能力,主动参与到资源再分配中,改善自身心理困境,顺利就业。这也需要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外部赋能,打造平等、共享的社会环境,有效激发大学生能力,帮助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充分了解社会。在这一过程中,政府应明确自身职责,在做好资源衔接的基础上,建立联动机制,制定针对性政策,为学生职业规划提供助力,使学生得以愉快地步入社会生活。

从社会层面出发,政府应积极消除大学生存在的就业误导性影响,加强资源链接,明确自身协调者身份,为学生就业提供政策以及资源支持,做好高校、政府以及学生之间的有效沟通,进一步健全联动机制,为学生顺利就业提供保障。政府应积极搭建桥梁,收集大学生信息,获取数据,深入了解当前大学生就业情况,采取有效措施,帮助学生实现与社会之间的良性对接。同时,政府应帮助学生进行校外资源的争取,有效优化校企合作质量。

政府应从政策着手,积极为大学生就业提供支持,确保大学生能够获取到更加公平的就业环境。同时,政府应结合当前就业形势,制定针对性政策,使学生能够获取政策红利并顺利找到对口工作。具体而言,相关部门可通过调查,了解当前大学生就业态度,分析学生自身需求,并深入研究当前人才市场情况,确保就业政策能够满足大学生实际就业需求,帮助学生与社会形成有效对接,使学生能够根据区域就业情况,合理地选择自身就业方向。政府应加大宣传力度,充分发挥媒体作用,借助舆论引导,帮助大学生建立正确就业观念,提高对不良信息的抵御能力,提高自身心理承受能力,促进大学生就业心理良性发展。

(四)高校层面

高校切实加强对内部就业指导体系的完善,高校可积极练习对口专业企业,经校企合作,建立实习基地,为大学生提供实习机会,增加学生的社会实践经验,有效强化学生实践能力,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另外,工作人员应与企业相关人员进行沟通,了解学生实习情况,分析学生在实习过程中的能力提升情况,加强对学生的针对性指导,特别要重视对认知偏差学生的纠正,通过小组合作,在整体上提高学生思想认识,降低学生心理问题的出现。可再定期对学生实习数据进行汇总、整理,以该数据作为依据,分析高校内部就业指导工作存在的问题,进一步完善就业指导工作机制,有效提高高校内部工作水平,进而促进学生顺利就业。同时,高校应进一步对内部心理辅导体系加以完善,加强对学生的就业指导,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就业并得以顺利就业。当前高校在就业心理教育方面存在被动化的问题,通过在大学生就业指导中合理融入心理教育,能够在大学生陷入到心理困境后,及时对大学生进行辅导,确保心理辅导工作的常态化进行。具体而言,应围绕大学生就业,开设专门的心理辅导课,并根据学生实际情况,更新教学内容,确保能够充分满足学生实际需求。在课程中,针对低年级学生,应重视心理理论知识教学,告知学生提前认识到就业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做好心理准备。针对高年级学生,应提高对其就业成熟度的培养,可借助情境演练、团体辅导等方法,帮助学生在体验中提高对就业的认识,并为学生创造更加良好的就业环境,对学生心理问题的出现起到预防作用。

高校应帮助大学生建立正确就业观念,做好自身心态的调整,并结合大学生需求,提供针对性服务。工作人员应明确毕业生自身兴趣,并帮助毕业生进行职业分析,使毕业生能够正确地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领域。同时,工作人员应结合毕业生实际情况,帮助毕业生分析自身存在的优势以及劣势,明确毕业生适合的职业方向。同时,在对不同毕业生进行职业规划过程中,工作人员应注重引导,深入挖掘毕业生自决能力。同时,针对专业、兴趣相同的学生,可指导其成立就业小组,使学生之间能够相互助力。另外,可定期在校内组织讲座,为学生提供职业规划技巧,并配合心理辅导内容,使学生能够以正确的态度面对就业,在心态方面做好调整。在这一过程中,工作人员应建立在有效引导基础上,协助学生建立个性化职业规划计划,有效提高学生在就业中的主动性。

五、结论

本文基于社会文化视角下,在分析当前大学生心理问题以及出现原因的基础上,进一步阐述了大学生就业引导策略。通过从个人层面、人际层面以及社会层面着手,加强对大学生的就业引导,能够面向当前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帮助大学生调节就业心理困境,保持情绪平稳,确保大学生能够顺利就业。

猜你喜欢
层面毕业生情况
伤心的毕业生
你根本不知道,这届毕业生有多难
“主谓一致”的十种情况
一个没什么才能的北大毕业生
健康到底是什么层面的问题
新情况新举措
新情况新举措
策略探讨:有效音乐聆听的三层面教学研究(二)
策略探讨:有效音乐聆听的三层面教学研究(七)
特殊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