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道德与法治融入地域文化的教学探究

2023-04-05 08:03何培华
学苑教育 2023年5期
关键词:家乡法治道德

何培华

(福建省仙游县度尾中心小学,福建 仙游 351266)

祖先给我们留下的丰富而又宝贵的财产,优秀传统文化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俗话说:“树影再长也是离不开根的。”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每个人义不容辞的责任,而这个责任的关键在教育,教育的重点在广大青少年,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是祖国未来发展的中坚力量,其思想道德素质,是一项关乎到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的大事,而怎样在学生的幼小心灵中从小就植入爱国主义的情怀,渗入好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的精髓并充分利用丰富的地域文化资源是一项刻不容缓的任务。青少年受教育的主课堂在学校,要如何让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成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载体,系统、科学、全面的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地域的特色文化,让学生从小种植爱国情怀,树立民族自信心,是我们学校德育教育的终极目标。

一、地域特色文化融入道德与法治的优势

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能够把地域特色文化与学生的生活相联系起来,学生也会学得不亦乐乎,而且更加符合新课标所提出的教学要求。地域特色文化在平时的教学中有以下几方面优势:

(一)教材与地域特色的结合

地域文化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过程中有着很高的应用率。首先,教师在教学中,要做到敢于大胆的放手,不要过于主导着整个课堂,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说得少、查得少就无法突显出地域文化的作用。其次,要尽可能地发挥地域文化的特色功能,让学生学习的兴趣得以激活。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参考相关的教学实例,不能仅仅依靠教材内容,充分利用好地域的特色文化,将教材和地域文化二者相互融合,进而达到教学目的。课上可以结合当地的地域特色,让教师对学生开展有相关的历史文化教育,莆田的妈祖文化、戏曲文化、民俗文化等。结合小学道德与法治中介绍自己的家乡文化相关板块进行有效的教学,而列举的地域特色文化就能更好地为开展好道德与法治的这些板块教学提供有力又有根据性的教育,可谓是相辅相成。

(二)实现课程内容的丰富化

将地域特色文化与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融合,在依照教材的统一指导下,把教学内容以新的方式进行呈现,改变过去理论多案例少的情况,进而提升课程的魅力。适时地向学生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更是新课标里强调的,小学道德与法治就是一门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学科,以往只局限在课本的插图上,而走马观花的浏览早已满足不了学生的快乐学习了,正是这地域性的特色教育给教师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可以贯穿其中,帮助教师真正的开展爱祖国爱家乡的思想情怀。如在教学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第二单元《我在这里长大》的第二课《请到我的家乡来》,教师就可以先让学生回去收集一些有关于家乡特色文化的资料进行展示,学生毫不吝啬地展示的家乡的吃、住、行等一些风俗,令我印象深刻的一位小女生所展示的“莆田妈祖文化”,妈祖,一位普普通通的渔民的女儿,她从小生活的海边,热爱劳动,见义勇为、扶危济困、无私奉献的种种事迹让人感动不已,我们可以从中体会到妈祖所散发出的一种优秀的民族传统美德。这些美德不正是对孩子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好素材吗?它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爱国精神。

(三)呈现教学效果的立体性

在传统的道德与法治的教学中,教师往往是遵循“教师—教材—学生”这样的教学思路,如果在教学中将地域特色文化融入后,就可能打破了这种传统模式的束缚,进化成为“教师—教材—地域文化—学生”这种新型灵巧的教学模式,让教学内容与时代相容、与历史相依、与未来相近,呈现出立体化的教学效果。例如,在普通平常的岁时令中,透出强烈的正义刚强的民族精神。春节时,在莆仙地区仍保留贴“白额春联”的习俗,人们用贴白额春联表达对侵犯者残忍暴虐的抗争。同时,莆仙地区还留有不少的民俗活动,是为了纪念历史上为莆仙大地人民英勇反抗外敌而壮烈牺牲的英雄人物。而这些内容融入到课堂教学中,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对家乡更容易产生主人翁的意识,提升了课堂的互动效果。

二、地域特色文化融入道德与法治的策略

(一)地域文化适时导入,让学生们学得兴趣盎然

成功的导入已经让一堂好课打开了美丽的风景,会有更多的孩子被你带入到优秀的课堂当中去,并吸引着学生学习的兴趣。所以能够设计好一个别样的导入环节就显得尤为重要。如在教学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第二单元《我在这里长大》的第四课《我的家乡在这里(一)》时,教师在导课环节就可以自然的导入自己家乡的地域文化特色,借助地域文化的特点来把学生带入课堂,并以此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这一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知道自己家乡的风景名胜并能用自己的话对自己的家乡进行一番介绍,通过介绍和交流家乡的风景名胜和丰富的物产,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在课前,教师就设计好调查“我的家乡”的表格(风景名胜、风俗文化、特产小吃等),让学生通过询问长辈、查找资料等方法先记录下自己笔下的家乡,教师在教学伊始,同样也通过多媒体向学生出示了一组图片,在图片上学生看到了美丽的家乡风光,在向学生出示图片之后提问学生:“看了这些图片,想到了些什么,又有什么想说的呢?”同学们经过讨论并结合小组填写好的表格,大家畅所欲言,提高了整节课的讨论氛围,最后再进行一轮的小组汇报表演,让教师与学生在互相探讨小结的情况下,自己说出了我们的家乡值得骄傲和细说的地方,情境创设好了,学生就学得就有信心又开心,对自己家乡的地域文化的认识就产生了更加浓厚的兴趣,从而达到了预设的教学目标。

(二)地域文化的充分利用,让学生的主体作用得以发挥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指出,“教师是儿童学习的支持者、合作者、指导者”。在参与学生的活动中,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教师应当想方设法唤醒学生的这种主体意识,让他们能在课堂上发挥出主导的作用。那么要发挥出学生的主导作用,就应该让学生在课堂上通过自己的生活实际来提出相关的问题情境,正确地引导学生学会探究;如在教学《小学道德与法治》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一课《我们当地的风俗》,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适时地设计一些选择判断类的图片让学生先进行一番辨别,而后再引导学生进一步的展开讨论延伸,激发学生热爱家乡,多多关注家乡的风俗活动,养成主动参与家乡的风俗的行为与习惯。在课堂上,教师播放春节、元宵节、端午节等传统文化节日家乡的一些习俗,观看后引导学生讨论交流,说说自己的家乡还有哪些自己经历过的好玩的有趣的传统风俗。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谈到莆仙戏,由于近几年开展的莆仙戏进校园,让学生对莆仙戏有一知半解,通过查阅资料,明白了莆仙戏也是福建地区的古老汉族戏曲剧种之一,因为它迄今为止仍然保留不少宋元南戏音乐元素,所以被誉为“宋元南戏的活化石”,我们也有责任要传承。在分享中,学生们重点对自己家乡的这个活化石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思维就变得更加活跃起来了,达到了预期的效果了。

(三)地域文化的实践联系,让学生的学习方式更多样化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过:“知识来源于生活,也应回归于生活。”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这门学科的教学中,教师应该因时因地的积极开展相应的社会实践活动,将实践与地域文化相结合,让学生的学习方式更加的多样化,这样就激起了学生的童真童趣,学生变得开心而更加积极起来,学习的效率也可以说会是事半功倍了。在教学“请到我的家乡来”第二课时,教师可以布置一些实践作业:同学们,莆田是一个有着丰富地域文化的地区,每一个著名的景点都有着意味深长的故事,同学们可以利用周末,在家长的陪同下去走走自己家乡的著名景点,并记录下它的故事,拍下你游览的足迹,上课时带过来和同学们交换分享。通过布置了实践作业,学生们在家长的帮助下记录了不止类似九鲤湖、天马山这些风景,更有广化寺、麦斜岩、南少林等更多的风景名胜,既增长了学生的见识又让其他同学也了解了更多的家乡地域文化。布置了这样的课后实践活动,让学生的学习方式更多样化了,这样学生学着学着就更加热爱自己的家乡,形成学生热爱自己的家乡的情感。所以说,传统文化之地域文化也可以作为珍贵的生活教学资源,让教师在教学中充分的发挥所应有的教学优势,起到有效发挥传统优秀文化之地域文化的作用。

(四)让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共同推进学生的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学生的健康成长以及文化素质的养成并不是在学校就顺理学成,同时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如家庭环境、学校氛围、社会背景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让其在最大程度优化三方现有的资源配置,发挥其最大的作用,共同推进学生对地域传统文化的认知。鉴于学生的好奇心,他们会主动地认识许许多多的新事物,但是仅仅依靠课本、课堂,是完全不够。例如,在教学地域文化人物——李耕。李耕作为一名著名画家,只有通过走进他的作品和故居,才能更加真切感受人物的精神世界。因此,这就需要家庭和社会的二者共同协助,家长可以利用周六日的时间,带领学生走进李耕故居,在欣赏画作的同时,感受人物的生活,进而激发学生对家乡文化人物的热爱和主动探究的精神。

因此,只有家校合作,积极配合,齐头并进、整体联动为学生创造更加有利于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素养的学习良好氛围。为此我校建立微官网,各班成立家长委员会,学校成立家校平台,建立家委会,充分的发挥学校的德育平台,利用各大橱窗、黑板报、红领巾雏鹰广播站等适时地宣传优秀的传统文化教育,在学校开展的各种大型的活动鼓励下家长积极参与其中,感受文化带给孩子乃至整个家庭的帮助。

(五)感悟地域文化特色,丰富学生的情感和创新精神

千百年以来,莆仙劳动人民用勤苦耐劳的精神铸就了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它们具有鲜明的特点,比如:敢于拼搏、爱乡敬祖、重情重义、热爱山海等精神。这些精神能迅速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对于丰富学生的情感需求有充分的助力,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将这些特色文化融入当中,在课堂中逐渐地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从生活中的随处可感、可观处感受地域文化所带来的魅力体验。敢于拼搏的精神可以教导学生自立自强、直面挫折;爱乡敬祖的精神可以让学生明白传承文明家风的重要性;重情重义的精神使学生感受民族大义精神,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热爱山海的精神引领学生明白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感受木兰溪治理工程的宏大目标。

同时,地域文化除了带给我们优秀的民族精神以外,还赋予了我们新一代继承者们继往开来、创新进步的责任。因此,教师在道德与法治的课程中,要将地域文化和课程内容进行合理、创新的有机结合,不仅仅是引导学生感受地域文化的魅力,也要激发学生对地域传统文化的探究和创新精神。在教学活动中,可以通过一些典型的地域文化事件,融合具有特色文化的德育教育目标,建立一个新型的师生关系,在融洽愉快的氛围中培养探究、创新精神。教师在追求“育人”目标的同时,也在促进高效课堂的不断提升,进而培养学生的个人能力和个人素质的全方位发展。

三、结语

总之,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教师应该认识到在《道德与法治》这门课程中积极地渗入优秀的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性,在平时的教学中尽可能的多运用,并结合丰富的活动在进行相关的优秀传统文化教学时,积极发挥学生主体地位的作用,尽可能的多鼓励、多发现、多继承、多发挥中华优秀文化在德育课教学中的作用,让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得到可持续性的发展,实现青少年学生文化道德素养的提升与良好品格的塑造。

猜你喜欢
家乡法治道德
送法进企“典”亮法治之路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反家庭暴力必须厉行法治
以德促法 以法治国
用道德驱散“新闻雾霾”
夏天的家乡
治理下的法治与法治下的治理
家乡美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