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体育教学中田径训练的强度控制措施

2023-04-05 08:03
学苑教育 2023年5期
关键词:训练量田径强度

秦 娜

(江苏省盐城市腾飞路初级中学,江苏 盐城 224000)

田径训练属于初中体育强度较高的活动类型,为确保其能够达到合理教学目标,教师应当做好训练强度控制工作,使学生可以在适当的训练量前提下,获得最佳能力提升效果,并保证体育活动的基本安全性,减少出现意外问题的概率。通过对初中体育田径训练现状进行分析,能够明确开展强度控制的必要性与基础原则,可以为执行措施探究提供可靠参考,具有正面研究价值。

一、初中体育田径训练现状简析

田径是初中体育课程常见的训练项目与教学活动类型,其能够有效强化学生的心肺功能,使其运动爆发力得到提升。同时,田径也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运动素质,能够为未来进一步开展其他体育教学活动打下坚实基础,具有重要的训练与指导意义。但是,田径训练属于高运动量活动类型,若没有针对其执行方式进行合理把控,便容易出现适得其反的效果,如损害学生身体健康、增加心理压力等。目前,大部分初中体育课程在开展田径训练活动的过程中,均存在训练量控制不当的情况。一些教师认为田径训练需要将高压作为基础理念,导致学生承担的训练强度过高,超出了常规教学标准。这一问题对学生身体状态造成了负面影响,同时也增加了出现训练意外的可能性。

除此之外,当前初中体育课程所采取的田径训练方式也存在较为落后的问题。受到体育教师固有认知影响,大部分田径训练均采用单一的计时考核方式进行。这种形式虽然能够提高学生田径训练成绩,但不利于体育兴趣的维持,还有可能增加学生对田径训练的抵触感。因此,需要针对初中体育田径训练开展强度控制工作,并在此基础上,应用可靠的训练执行方案,为提高田径教学效果、强化学生综合素养打下坚实基础。

二、初中体育田径训练强度控制的必要性与基础原则探究

(一)必要性

田径训练是初中体育课程的重要活动,其能够对学生身体综合素养进行锻炼。但是,田径训练的基础活动量较大,对学生身体机能存在较为明显的挑战。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没有采用可靠的强度控制措施,便容易导致学生运动负荷超出常规标准,进而诱发一系列问题,如意外受伤、训练效果下降等。同时,田径训练属于体能训练的一种,其应当按照循序渐进的调整方案进行教学。若未采取科学规划措施,便容易导致田径训练效果不理想,最终削弱初中体育授课的稳定性。因此,综合相关因素进行分析,初中体育田径训练活动应当积极开展强度控制工作,结合实际情况,设计科学、规范的训练量方案,为提高学生身体素养、维持体育教学安全创设理想条件。

(二)基础原则

在针对初中体育课程的田径训练活动展开强度控制时,教师应当遵循基础执行原则,确保强度控制效果能够达到理想标准。例如,强度控制过程中,应当遵循学生身心发育适应性原则,确保田径训练活动能够与个体运动能力、心理准备状态相适应,减少出现问题的可能性。通过贯彻落实此类原则,可以使田径活动训练量维持在学生可接受范围内,减少出现超负荷或运动量不足问题的可能性,确保体育教学能够达到理想目标。同时,在田径训练强度控制过程中,体育教师还应当遵循个体差异性原则。初中学生受到天赋、身体素质、心理状态等因素影响,对于体育活动的接受能力存在较为明显的差异。这种差异在个体与个体之间较为明显,需要教师结合实际训练情况,制定针对性强度方案,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够在自身接受范围内,完成田径训练活动。通过遵循相关基础原则,能够使初中体育课程田径训练效果得到显著提升,有利于降低意外问题出现概率,帮助学生快速掌握田径运动的基本诀窍,为迎接未来竞赛挑战提供重要支持。

三、控制初中体育田径训练强度的措施研究

(一)革新田径传统训练策略

在控制初中体育课程田径训练强度的过程中,教师应当针对教学策略进行改革,使其能够满足田径教学需求,为合理调整强度夯实基础条件。田径活动主要以单纯的跑跳动作为主,其基础训练强度较高,容易导致学生出现受伤等意外问题。在这种情况下,为减少相关情况出现的可能性,初中体育教师应当针对传统授课策略展开改革,使田径活动能够摆脱单纯训练教学状态。通过这种方式,间接减少学生的实际训练量,并使他们能够快速掌握田径活动诀窍,为后续学习与运动做好准备。改良田径活动教学方案时,教师应当将提质增效作为基础原则。通过采取分层教学方式,可以有效改变传统单一的活动训练状态,使田径授课能够在学生可接受范围内开展,避免出现运动超负荷等问题。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教师还可以在课堂开始前对学生身体进行综合检查。通过此类方式,确认所有学生均能够正常参加田径训练活动,并根据实际身体素质条件,灵活调整田径训练的基础运动量,实现理想教学目标。除此之外,对于部分训练意向较低、主观能动性较弱的学生,教师也可以采取其他活动训练方案,如小组合作等。通过此类方式,激发学生自身竞争意识,并以引导其参与到田径活动中,为教学训练量的弹性调整夯实基础条件。

在通过革新传统教学方式平衡田径运动训练量的过程中,教师应当积极与学生展开深入沟通与交流。通过此类方式,听取学生对于田径训练的看法,使他们的活动倾向能够得到明确。在收集学生关于田径训练的认识信息后,教师可以综合相关数据,科学调整田径运动的基础训练量,尽可能降低学生对于相关活动的抵触心理,并从根源层面提高田径训练的执行质量,减少无意义训练项目,避免学生活动负荷过大。例如,在学生对手部与腰部训练抵触意识较强的情况下,教师可以适当减少双手头上掷实心球的相关训练,转而增加蹲踞式跳远的训练总量。通过这种方式,对田径训练活动进行平衡调整,可以最大限度提高整体教学效果,并减少学生的运动负荷,为实现灵活授课目标与体育人才培养目标创设优良条件。

(二)建立系统化训练方案

针对初中体育课堂田径运动训练强度进行控制时,教师还可以从训练体系层面入手,采取科学改进措施,使田径教学活动能够在理论支持下开展,避免出现无意义训练或过度压力训练的问题。在实践过程中,教师应当从系统化、秩序化角度出发,对传统教学体系进行革新,使田径训练强度与训练总量能够趋于平衡,减少超出标准情况的概率。

例如,教师可以在单个学期训练周期下,对每节体育课堂的田径训练量与训练强度进行调整。通过此类方式,探索田径训练的最佳强度控制策略,并将其融入到教学体系内,完成田径授课的理论革新与实践革新工作。单节体育课堂的田径训练安排中,可以将前十分钟用于热身活动训练,随后利用后十分钟展开慢跑训练。二十分钟过后,继续追加十分钟田径训练活动,以多样化内容为主,如十米往返、接力赛等。课堂的最后十分钟应当预留给学生自己,让他们尝试进行田径自主训练或回顾分析。通过此类系统化教学方式,能够显著减少无意义训练总量,同时还可以强化学生的自主探究意识,使他们在体育课堂中可以自行探索相关训练方式,并快速掌握田径活动的关键技巧。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结合学生倾向,对后续系统化教学流程进行调整,使其能够从科学、规范角度开展训练,减少出现问题的可能性,为提高田径教学质量与效率打下坚实基础。

(三)做好训练分类规划工作

初中体育课堂开展的田径训练实施效果与多种因素有关,如学生个体运动能力、运动倾向、心理状态等。在提高训练质量与效率的前提条件下,体育教师应当结合实际情况条件,探索个体素质差异化训练方法。通过此类措施,实现控制田径训练强度的目标。初中体育课堂男女生比例通常不存在一致性,在针对训练强度进行控制时,教师还应当将性别因素纳入考量范围,确保田径训练能够得到正常开展,避免强度超出女生承受能力,最终引发一系列负面连锁反应。除此之外,教师还应当对学生身心状况进行全面调研,明确个体所具有的运动能力与身体素质状态信息。在安排田径训练活动时,教师可以根据相关信息,对运动总量进行灵活调整,利用分组方式展开针对性训练。这种方式可以在确保学生维持有效训练总量的前提下,实现平衡强度控制目标,有利于降低出现不良问题的可能性。

例如,在田径的快速跑、中长跑训练项目中,为实现锻炼学生综合体能的目标,教师需要对初始阶段的训练量进行科学调整,在抓住学生田径训练关键点的前提下,兼顾个体能力差异,以积极、科学方式开展田径训练流程。通过将循序渐进、量力而行作为田径训练原则,可以为强度控制提供重要参考,实现平衡教学密保。在首节田径训练课程中,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在3分钟内跑完400米,或在8分钟内跑完1000米。在完成训练后,积极观察学生对于训练量的反应,为后续控制强度提供重要参考。通过此类方式,可以对学生的身心进行全面锻炼,有利于强化个体抗压能力,并在平衡训练量条件下实现田径运动的学习目标。

(四)采用趣味性田径训练强度控制方式

在初中体育田径训练过程中,教师应当针对训练项目进行革新,使其能够具备一定程度的趣味性。通过开展趣味练习活动,可以实现控制训练强度的目标,有利于激发学生对于田径运动的参与兴趣,进而减少活动抵触情绪,为后续进一步开展类似教学做好准备。趣味田径训练可以从项目层面入手,通过加入强度与总量平衡的活动类型,可以有效实现控制训练效果的目标,有利于降低学生出现运动损伤的概率,同时也能够激发其运动热情,对后续课程开展具有重要意义。

例如,在进行田径训练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安排一些趣味性比赛或游戏,如跳马、十米往返接力、斗鸡等。通过此类方式,间接提高田径训练效果,并减少不必要的训练强度,为后续进一步开展田径教学打下坚实基础。在规划过程中,教师应当以安全和适度作为核心规划主题。例如在十米往返接力项目中,教师应当对单个学生的往返次数进行严格规定,通常不应超过四次。往返次数过多可能会对学生踝关节造成损伤,不利于维持田径训练的安全性。同时,教师还可以借助互联网途径,探索田径训练的趣味开展方式,并结合网络文献资料展开技术调整,为提高学生综合身体素质与田径运动技能打下坚实基础。

(五)整合田径训练理论与实践活动

对于初中体育教学活动而言,田径训练的开展目标主要是锻炼学生综合体能,使其能够维持良好的身体素质,减少出现健康疾病的可能性。在这种教学目标驱使下,教师往往会选择随意安排训练量与训练强度的教学方式,导致田径训练效果达不到理想标准,甚至会损害学生的身体健康。通过采取科学、规范的强度控制措施,可以避免田径训练引发相关问题,使体育课程重新回到提高身体素质、锻炼综合体能的教学轨道。在实践过程中,教师应当将强度训练控制理论与实际教学流程相结合,通过这种方式提高训练总量与强度的调整科学性,降低学生运动负荷超出标准的可能性。利用科学理论依据指导田径训练,能够最大限度提高实际教学效果,使学生在理想条件下完成田径训练流程,为掌握相关运动技巧与身体素质锻炼夯实基础条件。

例如,教师应当结合田径训练强度与总量理论标准,制定课堂训练的主要执行方案。在实践过程中,教师需要综合教材指导内容与互联网理论内容,分析田径运动的教学规划方式,确保自身能够充分掌握田径训练强度与效果之间的基本关系。同时,还应当鼓励学生参与到训练强度控制工作中,使其基础反馈信息能够得到充分明确,进一步提高整体训练平衡性,减少训练量过大或训练不标准问题出现概率。通过积极落实相关理论控制措施,能够帮助体育田径训练课程实现理想教学目标,对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教师需要做好田径训练理论调研工作,并将相关方案整合至教学流程中,为后续训练计划的制定提供重要参考信息。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初中体育教学课程中,田径训练属于较为常见的活动之一。为确保其能够得到合理规划,教师应当做好训练强度控制工作,确保学生能够在安全、规范的前提下,参与田径训练与教学流程,提高基础身体素质并掌握相关运动技巧,为体育人才的培养夯实基础条件。

猜你喜欢
训练量田径强度
科学运动会:田径篇
低强度自密实混凝土在房建中的应用
从第15、16届世界田径锦标赛透析我国竞技田径的发展
Vortex Rossby Waves in Asymmetric Basic Flow of Typhoons
高中田径训练量与训练强度的要点分析
浅谈小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
关于青少年田径训练量及训练强度的分析
地埋管绝热措施下的换热强度
世界优秀竞走运动员施瓦泽的年度训练周期安排特征分析
如何进行高中田径教学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