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水稻种植技术及提高种植效益的措施

2023-04-05 09:33曹结红檀朝兵
江西农业 2023年4期
关键词:叶龄氮肥效益

曹结红,檀朝兵

(望江县高士镇农业技术推广站,安徽 安庆 246255)

在水稻种植中使用农药化肥能保证水稻的产量得到一定的提升,但是农药化肥的使用会对生态环境造成一定破坏,若使用不当甚至会对水稻的生长产生负面影响。这就要求在进行水稻的种植过程中,需要对种植技术进行不断优化,从而实现在减少农药以及化肥使用量的情况下,逐渐提高水稻产量,这样才能保证水稻的种植效益逐渐提升,有效促进我国水稻种植行业的绿色高效发展。

1 优化水稻叶龄种植技术

1.1 合理建立叶龄观察点

水稻叶龄种植技术的不断优化对提高水稻的种植效益具有重要帮助,这就要求在进行这项技术的优化过程中,相关人员首先需要合理建立叶龄观察点,在进行叶龄观察点的建立过程中,要从水稻的茬口、品种等因素出发,对这些因素进行具体分析,同时还需要充分结合各项数据的差异建立不同观察点。在实际的工作过程中还需要在水稻新展开的叶子上进行相应的叶龄标记,这样可以帮助有关人员实时掌握水稻叶龄的变化动态,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对水稻加强管理,这一优化措施也可以用来进行叶龄预报等工作。合理进行叶龄观察点的建立,能为水稻种植效益的快速提高做好准备工作。

1.2 合理改进种植技术

有关人员在进行水稻种植技术的优化过程中,需要从叶龄种植技术的原理出发,不断对叶龄种植技术进行改进优化,保证叶龄种植技术对水稻增产增效的重要作用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从当前水稻叶龄种植技术的应用现状进行分析就可以发现,这一模式想要得到不断优化,就需要从当地的水稻实际生产条件以及生态条件出发,还需要充分考虑其他实际因素,从而实现对种植技术的有效改进,同时这也是水稻叶龄种植技术在优化中需要遵守的最根本原则。从当地水稻的种植情况出发,采取相应的改进措施改进种植技术,能够保证水稻的种植效益得到快速提升。

1.3 合理运用田间诊断技术

田间诊断技术就是在水稻的种植过程中对水稻的实际生长情况进行诊断的一项技术,实现对水稻种植中存在的不良因素进行处理,有效避免不良因素对水稻生长造成的影响,这对提高水稻的种植效益具有重要帮助。在水稻的种植过程中,自然因素以及其他因素等会对水稻的正常生长产生制约,在对水稻叶龄种植技术的优化过程中,就可以通过有效应用田间诊断技术,从水稻的实际生长情况出发,针对性地对水稻不同种植时期进行田间诊断,其中还需要特别注重对水稻抽穗期以及拔节期的田间诊断工作,针对水稻的不同时期采用有效的诊断技术,保证水稻的种植效益逐渐提升。

2 优化水稻“三控”施肥技术

水稻种植的“三控”施肥技术包括水稻在种植过程中水稻种植的控苗技术、控肥技术以及控病虫技术,从这三项技术的基本原理出发进行合理优化,对提高水稻的种植效益具有重要帮助。

2.1 对水稻控苗技术的优化

在水稻的种植过程中优化水稻控苗技术对提高水稻产量具有重要帮助,主要能使水稻优生优育从而有效提高水稻产量。例如,在传统的水稻种植过程中通常会出现无效分蘖的现象,这一现象的出现不仅会导致大量的肥料浪费,同时还会对水稻的群体结构造成影响,从而引发病虫害问题,导致水稻出现倒伏现象,严重影响到水稻的种植产量。这就可以通过对控苗技术进行优化,针对性地控制水稻种植中的无效分蘖,保证无效分蘖数量得以有效降低,这不但能有效避免在施肥过程中的肥料浪费问题,同时对提高水稻整体的种植产量也具有重要帮助。在进行控苗技术的优化过程中,还需要有关人员从施肥种类、施肥时间以及施肥数量等因素出发,对这些因素进行有效控制,保证肥料的最大作用能得到充分发挥,这样才能保证水稻的种植效益可以得到切实提升[1]。

2.2 对水稻控肥技术的优化

在进行水稻控肥技术的优化中,主要是对水稻氮肥的使用量进行合理控制。在传统的水稻种植过程中,种植人员在使用氮肥时,错误地认为氮肥使用量越大越能有效促进水稻的生长,达到增产增效的目的。但是在实际的种植中,经过研究发现,假如在种植过程中氮肥使用量过大,会导致无效分蘖数量明显增加,使水稻的成穗率严重降低,同时氮肥的利用率严重不足会造成肥料浪费,并且会导致水稻种植中病虫害发生概率明显增加,从而增加了农药的使用量,增加了水稻种植的总成本,还会对水稻的整体产量造成严重影响,这都需要对控肥技术进行优化。所以相关人员从氮肥利用率最大化的角度出发,对氮肥的使用进行合理控制,有效改变传统氮肥的使用方式,在水稻的生长前期施加少量的氮肥,并且在水稻实施控苗技术完成无效分蘖处理之后,在水稻种植的中后期开始根据实际情况逐渐增加氮肥的使用量,保证氮肥的使用效率能得到逐渐提升,通过对水稻控肥技术的不断优化,可以有效降低水稻种植对氮肥的消耗,保证水稻投入成本得到有效控制,并且还能达到水稻增产的目的,这对提高水稻种植效益具有重要帮助[2]。

2.3 对水稻控病虫技术的优化

在水稻的种植过程中,病虫害的出现会对水稻的产量造成很大程度的影响,因此想要有效提高水稻的种植效益,就需要将病虫害防控技术作为技术优化的重点。为了将病虫害对水稻种植带来的危害降至最低,就需要有关人员加强对控病虫技术的优化工作,从而为提高水稻种植效益提供有力保证。在进行水稻控病虫技术的优化工作中,首先需要保证水稻自身的抗病虫害能力可以得到快速提升,这就需要通过技术优化有效增加水稻作物的茎粗,还需要缩短水稻基部的节间以及有效拉长水稻中上部的节间,保证水稻作物自身的抗病虫害能力能得到逐渐增强,这对解决水稻在种植过程中的倒伏问题具有重要帮助,保证水稻的产量能得到有效提升。与此同时,在进行控病虫技术的优化过程中,还需要做到从控制无效分蘖环节出发,保证病虫害的发生概率得到有效控制,保证水稻的种植产量得到逐渐提升,有效达到水稻种植效益逐渐提高的目的[3]。

3 优化水稻其他种植技术

在进行水稻的种植过程中,为了有效保证水稻的种植效益能得到逐渐提高,不仅需要对水稻叶龄种植技术以及水稻“三控”施肥技术进行优化,还需要加强水稻管理技术优化以及育苗技术优化等。水稻管理技术优化需要贯穿于水稻种植的整个阶段,其中包括在进行水稻的水分管理工作中,采用浅水栽秧、薄水分蘖,苗足撤水晒田的工作方式。同时在进行耕地管理的优化过程中,管理人员不仅需要加强对田地的管理,还需要加强对禽类的防治。防治会对水稻的产量造成严重影响的飞禽,可以采用高科技手段,利用声音技术对飞禽进行驱散,从而有效降低飞禽对水稻产量造成的影响,保证水稻产量能得到逐渐提升。另外在进行育苗技术的优化工作中,需要保证育苗品质,这就需要保证水稻苗的粗、壮、分蘖率高,为逐渐提高水稻的种植效益提供良好保障。同时还需要从实际情况出发对土壤的养分进行合理调整,加强对育苗期的病虫害防治工作,只有这样才能做好水稻种植初期的准备工作,为提高水稻种植效益奠定良好基础。同时随着农业技术的飞速发展,有关人员还需要不断对水稻种植技术进行改进,研究新的水稻种植技术,从而通过技术支持保证水稻种植效益逐渐提高,充分发挥水稻种植的重要作用,为我国社会经济的稳定发展提供良好保障[4]。

4 提高水稻种植效益的措施

4.1 加强优良品种的选择

在水稻的种植过程中想要有效提高水稻的种植产量以及质量,最基础的内容就是进行品种的优化工作,不断提高水稻品种的高产性以及抗病性,这样才能为水稻高产奠定良好基础。在实际的种植过程中,还需要对品种优化、苗床选择以及种植管理进行综合考虑,形成科学的种植技术体系,有效提高水稻的种植效益。在进行具体的水稻品种选择过程中,需要保证水稻品种具有很好的抗病性能以及抗逆性能,还要保证水稻品种在后期的种植过程中能易于管理。同时还需要保证水稻品种具有很好的环境适应性,这就要求水稻品种能适宜当地的气候条件、土壤条件以及温度等,有效保证水稻高效管理技术的开展。同时在进行水稻品种的选择过程中,还需要避免水稻品种的单一化问题,在实际的种植过程中可以选择两种或者两种以上的品种进行搭配,这不但可以有效避免病虫害的发生,而且对提高水稻的产量也具有重要帮助,从而有效提高水稻的种植效益。

4.2 加强苗床的科学管理工作

在水稻的实际种植管理过程中,苗床的科学管理对提高水稻产量具有重要帮助。在选择苗床时,通常选择向阳、背风的地段,并且还需要保证苗床选择区域地势较为平坦,排水较为方便。在确定苗床后,还需要对苗床土地进行科学的管理工作,保证土壤的肥力能得到有效提高,并保证土壤具有很好的通透性。在不同秧苗的种植过程中,也需要从实际种植情况出发,在小秧苗和中秧苗的种植过程中,比较适合种植在肥力充足、土壤墒情良好的区域,同时中秧苗和大秧苗在实际的种植过程中,比较适合种植在肥力不足以及土壤墒情有所缺乏的区域科学选择秧苗可以保证秧苗在特定环境下也能实现健康成长,这对提高水稻的种植效益具有重要帮助。

4.3 逐渐提高水稻的种植管理水平

在进行水稻的种植管理过程中,由于其包含众多管理内容,这就使得在种植管理中面临着较大的风险,一旦出现意外就会导致水稻产量大幅度降低,从而会对水稻的种植效益造成严重影响。所以为了有效解决这一问题就需要逐渐提高水稻的种植管理工作,通过精细化的管理,为不同阶段的水稻生长提供一个良好的生长条件。在实际的管理过程中,需要充分发挥管理技术人员的指导作用,同时还需要注重对先进管理方法以及技术的应用,从而保证能将施肥管理、除草管理以及病虫害防治管理等工作进行有效落实,逐渐形成全方位的水稻管理体系,这对提高水稻的产量以及质量都具有重要帮助。同时还需要从水稻种植地区的环境情况出发,对水稻的管理技术进行灵活应用,这样才能通过对种植方案的不断调整,有效提高水稻的种植效益。

4.4 逐渐实现无公害种植

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逐渐提升,人们对绿色安全食品的重视程度在逐渐提高,水稻属于人们日常生活中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在水稻的种植过程中实行无公害种植可以很大程度地提高水稻品质,这对增加水稻的种植效益具有重要帮助。采用绿色生态的水稻种植技术,有效减少农药化肥的使用量,同时需要合理控制水稻的种植密度,有效降低对水稻品质的影响。运用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进行水稻种植管理工作,例如采用机械化种植,在水稻的管理过程中进行科学化管控,充分发挥科学技术优势,提升水稻的种植效益。还需要对水稻的生产环境进行改善,推动水稻种植管理发展,逐渐完成绿色水稻生态种植体系的构建,从根本上保证水稻的整体种植效益可以得到快速提高。

5 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水稻种植技术的不断发展,在进行水稻种植技术的优化中,如何在有效降低农药化肥使用量的基础上逐渐提高水稻的产量以及效益,已经成为当前水稻种植技术优化的重点方向。这就需要有关人员加强对水稻叶龄种植技术、水稻“三控”施肥技术以及其他种植技术的优化工作,从而保证水稻的种植效益能得到提升。

猜你喜欢
叶龄氮肥效益
草粉发酵 喂羊效益高
莲鱼混养 效益提高一倍
氮肥供应充足 春耕生产有保障
不同叶龄移栽对四倍体水稻T569农艺性状和产量的影响
江淮小氮肥 耕耘六十年——纪念安徽小氮肥诞生六十周年
冬棚养虾效益显著,看技术达人如何手到“钱”来
抓住机遇 主动作为 努力推进我国氮肥市场稳步前行
果园有了“鹅帮工” 一举多得效益好
棉花叶龄动态的模拟研究
2017春季各地氮肥市场掠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