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德树人视域下“机械基础”课程教学研究*

2023-04-05 15:25
南方农机 2023年7期
关键词:机械基础机械基础

陈 静

(盐城机电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江苏 盐城 224005)

在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工作中,思政元素的融合渗透能提高人才培养工作的效果,使学校思政教育工作的质量和效能得到进一步优化,从而提高人才培养工作的合理性。在积极推进思政教育改革的过程中,探索思政元素与“机械基础”课程的深度融合,能促进“机械基础”课程的全面改革和系统创新,系统优化思政课程教学活动的综合有效性,保障学校教育工作的整体质量,使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实现全面创新的目标,为中职教育的科学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1 “机械基础”课程中思政元素的挖掘

“机械基础”课程教学承担着对学生实施积极教育指导的重要任务,促进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和渗透,构建完善的课程思政教育体系,能提高课程思政元素在教学活动中的综合效果,彰显课程思政教学活动的价值和作用。在“机械基础”教学实践中,为了保障思政元素教学指导的效果,教师需要对课程中具体的思政元素进行系统挖掘和渗透,通过多元化的教学指导创设良好的思政育人条件,使学校教育工作和人才培养质量进一步提升,夯实教育教学改革的基础。在“机械基础”课程体系中,思政元素能够从不同的角度表现出来,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注意结合具体的课程教学内容,挖掘爱国主义思想、责任担当精神、团队合作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启发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思考和探究,从而深化学生的思想认识,使课程思政教学指导的效能得到充分发挥[1]。

首先,尊重科学的精神和科技强国的理念。在“机械基础”课程教学指导活动中,绪论部分一般会回顾我国机械发展的历史。教师结合绪论部分的教学内容,可以对学生进行工匠精神的指导和科学素养的培养,培养学生尊重科学的意识和科技强国的精神,充分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使学生能在“机械基础”课程的学习实践中深化思想认识,加深对科学技术精神的理解,从而促进学生思政素养的高效化培养。

其次,注重辩证思维和转化意识,强化学生的整体观念。在“机械基础”课程中一般包含静力学方面的知识,需要引导学生对运动和静止的知识要点进行分析,在解读静力学基本公理和基本概念的基础上,能对约束力与反约束力方面的课程知识进行学习;此时教师就可以根据课程内容,适当地进行辩证思维的培养和转化意识的强化,让学生能树立“机械基础”课程学习的整体观念,使学生在学习实践中可以从整体上认识课程思政内容,强化学生的思政意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2]。

再次,培养学生的规范化意识、量变和质变的观念,激活学生的平等意识。在“机械基础”课程教学实践中会涉及平面汇交力系、力矩、力偶、平面任意力系方面的课程内容,教师在教学指导中根据课程知识涉及的运动内容、知识要点,可以探索规范化意识的渗透,促进学生平等意识的激活,使学生的量变、质变观念得到进一步优化,加强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使学生能应用所学知识验证自己的观点,能提高自身的综合学习能力,为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创造理想化的条件。

最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安全意识和系统协作意识,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观念的形成,从而提高学生课程实践能力。职业院校的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轴向拉伸和压缩、圆轴的扭转等课程内容的教学指导过程中,可引导学生严谨认真地对课程内容进行分析,基于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对课程知识进行学习,并参与到整体系统的协作训练中,激发学生的探究精神和情怀,充分激活学生的安全意识。这样就能突出课程教学指导的有效性,学生的思政素养也会得到高效化的培养。

此外,在“机械基础”课程体系中,还涉及平面连杆机构、凸轮机构、齿轮传动、蜗杆传动、带传动和链传动等方面的知识,教师在教学指导中根据教学要点和学生思政教学指导的需求,可以尝试从可持续发展观入手,促进学生创新意识的激活和规则意识的强化,使学生能通过实践验证所学知识,加深对课程知识的理解和认识,从而保障课堂教学活动的整体有效性。这样就能为课程思政教学活动的开展奠定基础,使“机械基础”课程教学活动不断创新,为人才培养工作的科学推进创造良好的条件[3]。

2 “机械基础”课程与思政元素融会贯通的措施

思政元素在“机械基础”课程中的融合渗透能对“机械基础”课程指导工作的开展产生积极影响,促进教育教学活动的创新和人才培养工作的系统优化。因此,在新时期的教学改革实践中,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对思政元素的渗透进行分析,构建完善的课程教学指导体系,促进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的高效发展。结合课程思政元素的融合渗透,对“机械基础”课程教学活动的改革创新进行细化探究。

2.1 整合课程资源,选择合适的思政元素渗透点

思政元素在“机械基础”课程教学指导环节的渗透,能从不同的视角、不同的侧面对课程教学活动的创新产生积极影响,使学校教育工作和人才培养工作出现相应的变化,能全面提升课程教学活动的整体质量[4]。因此,在对“机械基础”课程教学活动进行改革时,为了能凸显思政元素的渗透要点和效果,就可以在教学实践中对思政元素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资源进行整合,有意识地从“机械基础”课程教学中挖掘出多种类型的思政元素,并找准教学活动的切入点,促进思政元素教学指导活动的创新,支持学生对课程思政知识的多元化探索和实践。

首先,要找准课程思政元素的渗透点和切入点。在“机械基础”课程教学指导中可以重点对机械基础学科的发展历史、机械制造领域的发展历史等进行分析,适当地渗透价值观引导和逻辑思维训练方面的内容,激活学生的工匠精神和家国情怀,强化学生的辩证思维和法律法规意识,使“机械基础”课程教学指导活动不断创新[5]。

其次,整合思政教育价值模块,构建多模块兼容的思政教育体系。由于“机械基础”课程涉及的教学内容比较多,存在知识点相对分散的特点,因此教师在渗透思政元素的过程中,可以尝试对课程内容进行重新搭配和组合。可以尝试将连杆机构、凸轮机构、齿轮传动、蜗杆传动等方面的课程内容进行重新整合处理,然后解读其中蕴含的德育元素,按照思政指导点线融合的要求,适当地开展创新艺术教育、辩证思维教育,指导学生养成严谨认真的操作意识和安全操作意识,促进其对法律法规思想的践行,提升学生的思想认识高度,使思政教学指导创新发展。

最后,拓展课程教学内容,融入丰富的思政元素。“机械基础”课程教学实践中思政元素的融合渗透不应仅局限在课堂教学内,还可以向课堂外延伸,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可以有意识地拓展、探索课外思政元素的内容,丰富教学素材体系,对学生实施针对性指导。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基于“机械基础”课程内容,适当地延伸课程中涉及的哲学思想,促进学生认知高度的提升;可以展示与“机械基础”课程相关的典型人事案例,引发学生的思考,促进学生正确价值观的树立和使命感的提升;可以用经典工程案例方面的素材,多维度地分析解读工程案例,形成对学生的精神感染和熏陶,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有效强化学生的工匠精神信念,从而使思政教学活动不断创新[6]。

2.2 创新教学方法,凸显思政元素的渗透效果

在“机械基础”课程教学活动中,教学方法的创新会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指导的效果和思政元素渗透的效果。因此,教师要想提高教学指导的有效性,就需要系统地对教学方法进行创新,通过全新教学方法的实践应用,提升思政元素对学生的影响力和感染力,使课程教学活动能实现创新发展的目标,保障思政元素的融合应用能体现出巨大的价值[7]。

首先,解读课程案例,引发学生对“机械基础”课程思政元素的思考。教学案例的分析能激活学生的思维,使学生主动加强对课程思政元素的探索和思考。因此,教师在讲解课程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可以综合分析课程教学要点,然后选择合适的切入点融入思政教学元素,支持课程教学活动的创新推进。例如,在讲解“机械制造在我国的地位”方面的课程内容时,为了加深学生的理解,教师就可以为学生展示“大国重器”类型的视频和具体的案例,为学生介绍我国大国工匠方文墨的手工锉削精度能够控制到头发丝的二十五分之一,航空手艺人胡双钱也将保障乘客的生命安全作为自己最大的职责。通过对这些典型案例的分析和介绍,使学生能感受到机械基础领域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激发学生为我国制造业发展而不断奋斗和奉献的热情,从而逐步强化学生的责任意识和使命意识,有效提高思政教学指导的综合效果,使课程教学活动高效开展[8]。

其次,教师教学指导,组织学生小组讨论。思政元素在课堂教学活动中的融合渗透,不是简单地讲解思政理论知识,渗透思政教育观念,而是要通过课程教学活动的开展,激发学生的讨论热情,使学生在参与课堂讨论、分析和探究的过程中深化思想认识,从而激活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和爱国情怀,确保思政元素的渗透能强化学生的爱国精神,逐步将学生培养成能为我国机械制造领域做贡献的高素质人才。例如,在指导学生对“平面连杆机构”方面的课程知识进行系统探索和实践的过程中,教师就可以基于铰链四杆机构的组成和分类,结合机构的具体演化情况,通过为学生播放纪录片的方式,引发学生思考。在教学活动中借助微课的支持,教师可以为学生播放新中国成立初期外国对我国工业技术的限制以及我国对铰链四杆机构的探索,介绍曲柄滑块机构、导杆机构、固定滑块机构、曲柄摇杆机构的演变,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使学生能产生为祖国的发展和富强坚持奋斗的勇气,从而切实提升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在思政元素的作用下使学生的学习效率得到进一步提升。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结合中国制造计划以及当前我国机械行业先进技术的发展情况、铰链四杆机构的实践应用情况,组织学生参与到讨论和探究活动中,让学生能在讨论中解读所学知识的实践应用价值,引导学生对未来职业发展方向形成比较清晰明了的认识,从而夯实教学改革的基础,确保在新时代背景下思政教育工作和“机械基础”课程教学工作的高效化开展,切实突出人才培养工作的整体发展效能[9]。

再次,发布探究任务,深化学生思政学习体验。在全面创新“机械基础”课程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教师应系统地解读课程内容和思政教学要点,并结合教学活动的现实需要,为学生发布具体的探究任务,在探究任务驱动下为学生创造良好的空间,使学生能在学习“机械基础”课程知识的同时,加深对思政元素的理解和认识,帮助学生获得积极的学习体验和情感体验,促使思政教学活动的价值和效能得到全面提升。因此,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设计教学任务,驱动学生对自身职业发展和专业成长产生深刻的认识。例如,教师在讲解“齿轮传动”课程知识的过程中,就可以结合课程教学内容,向学生发布具体的任务,使学生能产生奋发学习的决心和勇气,主动对课程知识进行深度探索和实践。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尝试引入校企合作的教学思想和理念,在课堂上结合企业“齿轮传动”涉及的具体操作项目,向学生发布相应的探究任务,让学生在特定的环境条件下,针对“齿轮传动”机构的安装和应用进行分析,能辩证地思考如何有效、安全地安装,如何能在完成项目任务的过程中加深对课程知识的理解,从而使学生对自身职业发展产生形象化的认识。在任务驱动下,教师会带动学生主动进行学习和深度实践,能充分调动学生课程学习的积极性。并且在合作完成项目任务的过程中,学生能深刻认识到细节决定成败、团结合作能提高工作效率、吸取他人的经验能不断发展自己和完善自己。这样就能在任务驱动下将思政教学与人才培养工作紧密地融合在一起,全面提升课程教学指导的有效性,使学校教育高效化发展[10]。

最后,进行成果演示分析,优化思政教学总结评价。在“机械基础”课程中促进思政元素的融合渗透,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还要重视教学成果的总结和评价,在成果展示和评价引导中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高度,使思政元素的渗透能展现出更加有效的作用,支持学生对课程内容进行深度探索和实践。因此,教师要注意结合具体课程教学内容,设计成果演示的教学指导活动,在评价中有意识地激发学生的思想认识观念,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不断优化。例如,教师在解析主要传动方式项目的过程中,就可以设计引导学生探究“机械系统创意组合综合实验”方面的内容,然后在成果展示环节选择大国工匠陈行行的案例作为教学素材,在教学评价环节根据学生的实践探究成果,融入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民族自豪感、环保意识方面的思政元素,凸显评价指导的合理性,使学生对课程知识的探索更加多元和深入。这样就能展现成果演示分析的教学效果,显著提升思政教学指导的综合有效性,学校教育的质量和人才培养工作的效能也会得到进一步优化[11-12]。

2.3 优化教师队伍,提高教师思政意识

教师队伍承担着对学生进行思政教学指导的重要任务,因此在“机械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中,为了保障思政教学活动的综合有效性,不仅要对教学方法加以创新,系统地整合课程教学活动中的思政资源,还要尝试组建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使教师能深化对课程思政的理解和认识,让他们能主动思考课程思政教学活动的开展,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帮助学生塑造健全的人格,从而使职业教育工作高效化开展[13-14]。在学校人才培养工作中,一方面,要对教师实施师德师风建设方面的指导,使教师能在“机械基础”课程中产生渗透思政教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能紧密结合学生的成长状态和思政教学活动的现实需求,探索思政元素的多元化渗透,保障思政教育与“机械基础”课程教学的全过程融合,提升学校育人工作的效果。另一方面,要组织“机械基础”课程的专业教师参与到课程思政建设研修活动中来,引导他们参与具体的课题研讨活动,在专业研修中深化对“机械基础”课程思政建设的理解和认识;在学术交流中交流渗透思政元素的经验和教训,提高对学生的教育能力,使教师可以利用现代化的教育手段改革教学活动,提高学校综合育人工作的效果。通过高素质“机械基础”课程教师队伍的构建,能全面提高课程思政育人的效果和人才培养工作的综合效果,确保学校育人工作的开展能取得良好的发展成效,促进人才培养模式的进一步优化和系统性改革[15-16]。

3 结语

综上所述,在中职教育的改革创新实践中,有意识地促进思政元素和“机械基础”课程教学活动的系统融合,能构建比较完善的教学指导体系,有效提升“机械基础”课程教学活动的质量,可以在职业教育中实现“三全育人”的目标,确保人才培养工作实现高效发展。因此,职业院校在新时期积极推进“机械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过程中,要加深对思政元素融合应用的认识,从不同的视角积极探索“机械基础”课程教学活动的创新设计和系统开发,从而优化人才培养工作的整体质量,使学校的育人工作实现高效化发展的目标。

猜你喜欢
机械基础机械基础
“不等式”基础巩固
“整式”基础巩固
调试机械臂
“防”“治”并举 筑牢基础
简单机械
情境化教学在机械基础中的应用
浅议中职机械基础课程信息化教学
基于FLASH的《机械基础》课件设计与制作
试析机械基础多媒体课件的研制与开发
按摩机械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