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希恕《伤寒论》阴阳含义探微

2023-04-06 08:30田颖柳王媛媛
吉林中医药 2023年2期
关键词:病位少阴伤寒论

田颖柳,郑 亮,王媛媛*

(江苏省第二中医院/南京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南京 210017)

胡希恕先生是我国近代著名的经方医学家、教育家。他的学术思想深入浅出,易于学习和应用,并已得到临床验证,在中医的发展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许多中医学家受益匪浅。胡希恕对《伤寒论》进行逐字逐句剖析,对于阴阳含义的解释有其独特创新的见解,笔者学习后收获颇丰。阴阳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个范畴,其中朴素的唯物论和辩证法观点,为医学理论研究提供了思维框架。含有朴素唯物辩证思想的自然观和生命观的阴阳五行学说,奠定了中医理论体系的基础。张仲景的阴阳学说与临床实践相结合,继承的同时又使其得到了发展和创新。《伤寒论》中涉及阴阳的条文有四十余条,由于阴阳的含义广泛而模糊,易让初学者感到困惑,故笔者结合胡希恕的讲解,将相关条文进行归纳整理,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

1 代指证候类型

1.1 泛指六种证候类型 即是指“三阴病”“三阳病”中的阴阳,胡希恕认为这是指6 种证候类型,而非多数医家认为的指经络体系中的六经,与《内经》中的六经含义也不尽相同。《伤寒论》中的六经辨证,本质上是八纲辨证[1]。八纲包括阴阳、表里、寒热、虚实,表里映射了病位,其余六者则映射了病情,病情必须反应到病位上,病位亦必然依病情的性质变化而变化。病位分为表、半表半里、里3种类型。正邪斗争于皮肤、肌肉、筋骨组成的驱壳时所呈现出的各种证候,称其为表证;正邪斗争于胃肠之里时,则为里证;半表半里即是居于两者之间的胸腹腔之间。阴阳为八纲辨证中的概括性总纲,更能概括病情。世间万物均有其阴阳属性,凡是积极的、兴奋的、太过的,可归纳为“阳”;凡是消极的、抑制的、不及的,可归纳为“阴”,疾病也据此分为阴阳两大类。3 个病位均有阴阳两大类,因此产生了太阳、少阳、阳明、太阴、厥阴、少阴这6 种证候类型,是“一分为二”的阴阳之道和“一分为三”的三极之道的有机统一[2]。

1.2 专指某一证候类型 胡希恕认为《伤寒论》中第7 条及第131 条中所提及的“阴”与“阳”,虽然在条文中没有明确说明,但联系上下文可推出是专指六种证型中的其中一种。第7 条:“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发于阳,七日愈;发于阴,六日愈;以阳数七,阴数六故也。”此条中“阳”指太阳病,“阴”指少阴病。胡希恕解释疾病初期的表证一分为二,一为太阳病,一为少阴病。第3 条中提到,太阳病属表阳证,迟早会发热,并且一定会恶寒,故发热恶寒者,即为太阳病。少阴病属表阴证,偏虚偏寒,以津血虚为主,人体抵抗力不足,故只恶寒而不发热者,是为少阴病。第131 条“病发于阳,而反下之,热入因作结胸;病发于阴,而反下之,因作痞也。所以成结胸者,以下之太早故也……”中的“阳”指太阳病,“阴”指太阴病[3],这是根据条文中医家误治后出现的症状推导而出。病发于阴,本该温补,而医家误下后则“作痞”,即为脏结,这与太阴病提纲证中所提“胸下结硬”类似,故此处“阴”是指太阴病。

2 代指脉诊因素

2.1 指脉象 第178 条:“脉来动而中止,更来小数,中有还者反动,名曰结,阴也。脉来动而中止,不能自还,因而复动者,名曰代,阴也。得此脉者,必难治。”此条中“阴”是指阴病之脉[4]。《伤寒论·辨脉法》[5]中提到:“凡脉大、浮、数、动、滑,此名阳也;脉沉、涩、弱、弦、微,此名阴也。”阳病见阴脉,即为邪盛正衰,病势趋于恶化,预后差。胡希恕在讲座中提起此脉为极不平整之脉,亦为怪脉,脉来快慢不均,脉形跳动不已。其中结脉较轻,代脉较重,若久病见此者,必难治。此条意在说明,脉象之阴阳对于疾病的诊断、治疗及预后的价值。第246 条“浮为阳,芤为阴”也属此义。

2.2 指脉位 第290 条:“少阴中风,脉阳微阴浮者,为欲愈。”此条中阴阳是指脉位。“阳”即寸脉,“阴”即尺脉。此时表邪已衰而里气方胜,乃邪衰正复之兆,疾病将愈。胡希恕认为《伤寒论》中提及脉之阴阳,或是指脉位,或是指切脉方法。脉位即是寸、关、尺三部,寸脉位于关前,为阳;尺脉位于关后,则为阴[6]。第3条、第283条“脉阴阳俱紧”、第6条“脉阴阳俱浮”等皆有此义。

2.3 指切脉方法 第94 条:“太阳病未解,脉阴阳俱停,必先振栗汗出而解。但阳脉微者,先汗出而解;但阴脉微者,下之而解。若欲下之,宜调胃承气汤。”此条中的阴阳是指切脉方法。医家可通过控制指目切脉的轻重程度,详探脉搏深浅部位,以此辨别阴阳。即轻取为浮候阳,重按为沉候阴。胡希恕解释此条中“脉阴阳俱停”是指无论浮取或沉取脉,脉都很宁静,皆无偏差,属于“阴阳自和”。“阳脉微者”是指浮弱或浮缓的脉象,即桂枝汤证;“阴脉微者”是指沉而缓弱之脉,即为亡血。此条是在补充解释第93 条,故读《伤寒论》还要互文见义,细细琢磨。第12 条“阳浮而阴弱”、第100 条“阳脉涩阴脉弦”、第245 条“脉阳微”、第274 条“阳微阴涩”均属此义。

3 代指病变部位

第269 条:“伤寒六七日,无大热,其人躁烦者,此为阳去入阴故也。”此条中阴阳是指病变部位,阳指表,阴指里[7]。成无己《注解伤寒论》[8]言:“阳表也,阴里也。脉微为里虚,恶寒为表虚,以表里俱虚,故不可更发汗、更下、更吐也。”六七日一般为疾病去表传里之期,“无大热”“其人燥烦”更是暗示表热已去,里热正作,故胡希恕认为,“阳去入阴”即是“去表入里”之互词。此条即是讲疾病的传变,即太阳病直接传里。第23 条“此阴阳俱虚”、第58 条“阴阳自和者”、第141 条“病在阳”悉同此义。

4 代指生理病理

4.1 指气血津液 第112 条:“伤寒脉浮,医以火迫劫之,亡阳必惊狂,卧起不安者,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主之。”此条中“阳”指津液,即为具有能量的水[9]。古之阳气,今包含气、液体等,“阳”多为气,“阴”多为血,体液则属于气分[10]。胡希恕称赞此条中的“亡阳”二字用得相当好,大汗出后,既亡失津液,又亡失血液。血虚不足以养心,则发为惊悸;热上冲致水上逆,进而影响脑系而狂[11]。第46条“阳气重故也”中“阳气”也是代指津液。胡希恕认为,太阳病日久不解,机体的良能会自发而又不断地调送津液于体表以抗邪,致使体表津液充斥越来越重[12]。病邪束缚津液使其不得外出,此时用麻黄发汗解表,津液得以寻到出路,太阳病可顺势而解。第27条“此无阳也”、第29 条“以复其阳”、第30 条“亡阳故也”、第48 条“阳气怫郁在表”、第111 条“阴阳俱虚竭”、第122 条“阳气微”、第134 条“阳气内陷”、第153 条“阴阳气并竭”、第211 条“亡其阳”、第283 条“亡阳也”皆为气血津液之义。

4.2 指病理因素 第346 条:“伤寒六七日,不利,便发热而利,其人汗出不止者,死,有阴无阳故也。”此条中阴阳是指病理因素。古人称正气为“阳”,《内经》中就有阳指精气,阴指邪气之说。胡希恕认为,“发热”者邪也,“利”者正不守而下脱也。太阳伤寒,六七日之前是正邪相争,故不下利;六七日之时见发热及诸多大伤津液的症状,一片虚脱之象,为邪盛正衰之候。此时有邪气而无正气,胃气败也,预后差,故死。第153 条“无阳则阴独”与之同义。

5 其他特殊含义

第337 条:“凡厥者,阴阳气不相顺接,便为厥。”此条中的“阴阳气”是指动静脉血。据胡希恕看来,现之动脉即古之阳经脉,静脉即阴经脉。动静脉血液如若衔接不畅,则发为厥。除此以外,《伤寒论》中仍有几处条文中的阴阳有特殊含义,联系上下文不难理解,如第30 条“证象阳旦”中“阳旦”为桂枝汤别名;第88 条“小便已阴痛”与第167 条“入阴筋者”中“阴”均指外生殖器;第247 条“趺阳脉浮而涩”与第362 条“少阴负趺阳者”中“趺阳”皆指冲阳脉,即足背动脉,“少阴”即太阴脉;第366 条“其面戴阳”中是指赤色,形容面赤如微酣状;第392 条“伤寒阴阳易之为病”中是指一种病名,即阴阳易。

6 结语

胡希恕先生不拘泥于前人对《伤寒论》的认识,结合现代医学及其多年临床经验,敢于破而后立,形成其特有的思维体系,惠泽医学界。他关于《伤寒论》的讲解言简意赅,又不过于深奥而令人难以望其项背。阴阳源于古代哲学思想,作为贯穿《伤寒论》全篇的一条主线,其含义广而复杂,并非指某种固定的事物属性。仲景云:“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这需要我们中医学者正确理解阴阳的含义,将理论与临床实践灵活结合起来,方能更深入的理解原文,对疾病的诊治具有指导意义。

猜你喜欢
病位少阴伤寒论
General principle of high-quality academic developmen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arrying on the essence,while pursuing innovations”
《伤寒论》六经溯源与理论浅析
蓄血证病机病位探析
《伤寒论》实为115方
A Patient with End-stage Respiratory Failure Gets Recovery from Mechanical Ventilation by Utilization of Chinese Traditional Medicine
解读少阴病辨证论治体系※
中医对痛风的认识
对《伤寒论》少阴急下三证的体质学认识
《伤寒论》少阴病预后探析
从睡眠异常角度对少阴病“但欲寐”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