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的深层价值

2023-04-06 19:00曹孟勤
关键词:自然界生产力优先

曹孟勤

自全球性生态危机发生以来,保护自然环境、让自然界美丽美好,已成为世人的普遍共识。在全球性环境保护运动中,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独树一帜,提出了不同于西方社会的环境保护理念和实践路径。其中,“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1)习近平.论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2:12-13.论断,将环境保护理念与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深度融合,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指导方针,充分彰显了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的精神。因此,深入理解“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的深层价值,从哲学世界观高度揭示其内在蕴含的关于人的解放、先进生产力和公平正义的价值诉求,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走向世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 “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是人类解放的必由之路

近现代西方启蒙运动的主旨之一是反对封建专制和宗教迷信,追求人的解放和自由,确立了以人为本体、主体的现代文明气质。将这种现代文明气质落实于人与自然关系向度上,人的自由解放表现为对自然界的征服和统治,呈现出人为自然立法,人是目的、自然万物仅仅是工具的价值取向。在这种现代价值取向中,人的存在优先于自然界的存在,人的利益高于自然万物的利益,人成为这个世界的王者。然而,全球性生态危机的发生,宣告了征服自然和统治自然之自由解放的启蒙精神的破产,人将自然界踩在脚下的结果是自然界也将人类生存置于危险境地,人在自然界面前变得越来越不自由。生态危机所带来的人的生存困境唤醒了人们,使得当代人不得不反思现代性人本主义观念的正当性,尤其是在当代中国,认为超越现代性文明而建设生态文明,必须终结现代人对自然界的狂妄思想,将人优先于自然界存在的理念转变为自然界优先于人的存在,就像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生态文明思想。“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生态文明思想的确立,蕴含着深刻的终极价值意蕴,使人对自由解放的追求开始变为现实。

按照马克思的理论,自人类加工改造自然界、给自然界打上人的烙印之后,自然界就不再是纯粹自在的自然界,而成为人本质的对象性存在,成为感性地摆在人面前的心理学。“在人类历史中即在人类社会的形成过程中生成的自然界,是人的现实的自然界;因此,通过工业——尽管以异化的形式——形成的自然界,是真正的、人本学的自然界。”(2)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89.人的本质本来存在于人的内心世界之中,他人并不能直接观察到。因而,要认识和洞察人的本质,就需要将人的本质外化出来并呈现于加工改造的自然界之中。自然界印刻上人的本质,自然界由此成为人化的自然界,能够公开展示人的本质力量。唯有如此,人才能够通过现实自然界直接反观到自我形象。就像马克思所说的那样:“劳动的对象是人的类生活的对象化:人不仅像在意识中那样在精神上使自己二重化,而且能动地、现实地使自己二重化,从而在他所创造的世界中直观自身。”(3)同①:58.当然,人类在他所加工改造的自然界中之所以能够直观自身,并不是人自身先天拥有一种本质,需要借助自然界这面镜子反观自身,而是人通过所加工改造的自然界创造了自己的本质,即人类在改造自然界的同时也改变了自身的本性。“为了在对自身生活有用的形式上占有自然物质,人就使他身上的自然力——臂和腿、头和手运动起来。当他通过这种运动作用于他身外的自然并改变自然时,也就同时改变他自身的自然。”(4)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208.既然自然界是人本质的对象化、是对象性的人自身,那么自然界的美丽证明着人性的美丽,自然界的残破则象征着人性的丑陋;或者说人在美丽的自然界中反观到美丽的自我形象,在残破的自然界中反观到丑陋的自我形象。正如马克思强调的那样,真正的、非异化的生产活动是按照美的规律构造自然界的,而异化的人——无论是忧心忡忡的穷人,还是经营矿物的商人,则对最美丽的景色都没有什么感觉,在他们的眼里只有赤裸裸的使用价值和商业价值。

马克思关于自然界是人本质对象化的思想表明,人只有创造美丽的自然界,才能保证自己的善好人性从中生成出来,创造美丽的自然界与创造善好人性是同时发生的。但是在此过程中我们需要注意一个细节,那就是创造美丽的自然界是在先的,先有美丽自然界的出现,然后人们才能够通过美丽的自然界反观到美丽的自我形象,证明人性的善好存在。易言之,创造美丽的自然界与创造人之为人的存在虽然是同时发生的,但是在逻辑上创造美丽自然界是在先的,人的善好人性的生成是在后的,创造美丽自然界的存在是人之为人生成的先决条件。自然界本身是美丽和谐的存在,即自然界是生态性存在。当创造美丽自然界在逻辑上优先时,也就在哲学本体论上证明了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道德合理性与价值正当性,因为坚持生态优先和绿色发展就是保证自然界美丽的优先存在。进而言之,坚持马克思的劳动创造了人的历史唯物主义思想,就必然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将生态美好美丽置于劳动活动的优先位置,如此才能够担保人在劳动中生成出来。劳动创造了人,并不是说只要人一开始劳动,就必然自在地成为人,而是说只有先行创造了美丽自然界,劳动才能够创造人之为人的存在。在资本主义社会条件下人也进行劳动,不过这种劳动是占有自然、掠夺自然,并造成对自然巨大破坏的劳动,因而被马克思称为异化劳动。在异化劳动中人必然丧失人之为人的本质,而沦落为一种异化的人。

自人类诞生以来,人就开始追求人之为人的存在,认识你自己,成为你自己,几乎是人存在的最高目标。古希腊神话故事“斯芬克斯之谜”告诉我们,人只有明确知道自己是人,才能够战胜怪兽而存活下来;如果人不知道自己是人,那就会被怪兽吃掉,失去自己的存在。所谓知道自己是人,追求人之为人的存在,无非是说人应该脱离野蛮而走向文明,不再像动物那样浑浑噩噩地存在和生活。因此,认识人和成为人,走出“自然王国”而奔向“自由王国”,就成为人获得解放的标志。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无数哲人前赴后继、锲而不舍地试图揭示人自身的真实形象,但人是什么,人是谁,仍然处于揭蔽与遮蔽之中。近现代开始的现代性认为,自己的一项丰功伟绩是发现了人,并把人送上了上帝的圣坛。可诡异的是,当现代性宣告人是这个世界的统治者和立法者、是支配自然万物的主人时,人却跌落下圣坛,重新返回了“自然王国”。所有的动物在弱肉强食法则支配下都把它者当作征服和占有的对象,人把自然万物也当作征服和占有的对象时,自然而然就把自己贬低到与动物为伍的行列。当康德反对利己主义,将人之为人的存在仅仅规定为出于纯粹利他动机对待他人时,遭到了当代环境伦理学家罗尔斯顿的嘲笑,认为他“仍是一个残留的利己主义者”。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康德把利他主义精神仅仅局限于人与人关系范围内,宣告人是目的,自然万物仅仅是被人利用的工具,人仍然优先于自然万物的存在,从而制造了人一半是野兽、一半是神明的分裂性存在。坚持生态优先和绿色发展,则将自然界的存在置于优先于人的地位,彻底改变了现代性文明的人本主义价值观,人由此凤凰涅槃地从自然王国超拔出来而进入自由王国。因为坚持生态优先和绿色发展,赋予了人类一项基本的道德责任:看护和守护自然界,让自然界美丽美好。就像党的二十大报告所指出的那样,“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5)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49.。尊重自然、守护和保护自然的道德责任内在要求人类控制利己自私的欲望冲动,将利他主义精神贯彻到自然界,呵护和照料自然万物的存在,“还自然以宁静、和谐、美丽”。在这个世界上除了人之外还没有任何一个物种能够做到超越“弱肉强食”的生物法则,去优先守护自然界并照料自然万物。当人不顾“弱肉强食”生物法则的束缚,坚持走生态优先和绿色发展道路,做到让自然界美丽时,人就从利己自私欲望中解放出来,走向崇高和伟岸,最终获得解放和自由。所以,坚持生态优先和绿色发展内在蕴含着崇高的利他主义道德精神,是人摆脱“自然王国”的束缚,走向自由解放的必由之路。

在此需要注意的是,坚持生态优先和绿色发展并不是自然界对人的奴役和强迫,而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所生成的道德自觉和道德选择。坚持生态优先和绿色发展,目的是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终极目的,强调人与自然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生命共同体。当人与自然在本体论上融合为一个统一的整体后,看护自然界,让自然界美丽美好,就成为人不得不担当的道德责任。换言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思想本身蕴含着看护自然的道德要求,只要当代人确信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人类脱离野蛮、走向文明的指路明灯,具有道德合理性和生态正当性,人们就会自觉选择和坚守看护自然的道德行动。人与自然融合为一个整体,人在自然世界之中,自然世界在人之中,看护自然即是看护自我,看护自我必然要看护自然。但是在看护自然与看护自我的二者次序安排中,看护自然优先于看护自我。“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6)习近平.论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2:2.因为看护自然优先往往能够达成看护自我的目的,但是看护自我优先并不必然实现看护自然。既然看护自然在逻辑上先在于看护自我,那么坚持生态优先和绿色发展就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成为人的道德自觉而非自然的强迫。

二、 “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代表先进生产力

人的解放并不仅仅局限于上述的哲学本体论方面,更为重要的是落实到生产实践活动上,实现生产力的高质量发展。因为促进人的解放的根本力量是生产力的发展,人的解放作为生产关系的表现形式,是由生产力的发展最终决定的。人在落后的生产方式中无论如何都不可能获得真正的自由解放。就此而言,“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唯有转化为先进生产力,才能够切实推进人的自由解放进程。因此,当我们从理论上阐述清楚“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对人的解放价值之后,必然需要从实践上进一步阐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社会动力价值,表明“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还将带来一场生产力的革命。

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原理告诉我们,人类社会形态的演化和更替,人类的解放和自由,依赖于生产力自身的发展和推进。先进的生产力战胜落后的生产力,进而推动人类社会和人类文明不断进步,促进人类自身不断获得解放和自由。生产力是人类加工改造自然界的能力,资本主义社会战胜封建主义社会,就在于资本主义社会所创造的加工改造自然界的能力远远大于和先进于封建社会加工改造自然界的能力。早在资本主义原始积累阶段,马克思就称赞过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对封建社会生产力的胜利。“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所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405.在马克思之后,资本主义生产力在科技革命的推动下,更是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上天入地,钻山入海,地球上的任何角落几乎都留下现代性生产力的脚印。然而,资本主义生产力的发展在给人类带来丰盛的物质生活福音之外,同时也给自然界带来无穷灾难,生态问题成为当代人挥之不去的梦魇。德国著名的经济学家彼得·科斯洛夫斯基在《伦理经济学原理》中将推动社会、企业和个人发展的动力分为两种:一是“最强的动力”,另一是“最好的动力”。最强的动力是充分满足个人利益的经济推动力,最好的动力则是人追求美好东西、履行道德义务、实现美德的道德推动力。“人的最强和最好的动力相互处在一定的关系中,因为最强的动力不总是最好的,而最好的往往动力不强。”(8)彼得·科斯洛夫斯基.伦理经济学原理[M].孙瑜,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14.资本主义社会有着最强的经济冲动力,其努力培养和激发个人私欲,让所有人尽一切力量谋求个人利益最大化,试图通过“无形之手”达成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然而,这种最强的动力却不是最好的动力,它在对待人类的物质家园或大自然母亲来说,几乎无所不用其极,把自然界摧残得破烂不堪、惨不忍睹,生态危机已经证明“最强的动力”并不是“最好的动力”。

自生态危机发生之后,尽管西方发达国家也提出绿色可持续发展的环境保护观念,在实践、技术方面采取积极措施,限制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并取得一定的积极效果。但是我们也必须看到,西方发达国家在解决生态危机问题上并没有将“最强的动力”与“最好的动力”有效地统一起来。不少西方学者指认,生态危机发生的根本原因在于资本主义经济系统运行于生态系统之外,不依赖于生态系统并与生态系统相对立;克服生态危机的关键步骤是将经济运行体系置于生态系统之中,并受到生态系统的限制。如最有影响的可持续发展理论代表人物赫尔曼·E·戴利在《超越增长: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学》中指出,“可持续发展的整个理念就是经济子系统的增长规模绝对不能超出生态系统可以永久持续或支撑的容纳范围”(9)赫尔曼·E·戴利.超越增长: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学[M].褚大建,胡圣,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32.。将经济运行子系统置于生态系统容忍的限度范围内,无疑使经济冲动力受到某些限制,自然环境得到一定程度的保护。可问题是在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学中经济系统与生态系统仍然是两个独立且对立的系统,协调不好就有可能导致两个系统运行的困境。更为重要的是,可持续发展经济学仍然将生态环境视为“自然资本”,没有将其视为“伦理资本”,即没有从自然环境本身思考和彰显“最好的动力”,以及“最好的动力”对“最强的动力”的约束作用。

坚持生态优先和绿色发展的理念完全不同于西方的绿色发展模式,其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动力上,首先实现了生产力的“质变”和“飞跃”,成为一种先进的生产力和最好的生产力。对于先进生产力概念,人们往往存在着一种认识误区,认为先进生产力是一种量的增长和增加,即改造自然界的力量更强大,创造出的物质产品更丰盛。殊不知,生产力的先进性首先是质的改变,当马克思说“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的社会”(10)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222.时,已经形象地表明了封建社会生产力和资本社会生产力的质的不同。“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作为生产力先进于资本主义在于:资本主义生产力是资本和经济效益优先的生产力,是个人利益优先和个人利益最大化的生产力,属于掠夺、破坏自然环境的黑色生产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产力是生态优先的生产力,是人类共同命运、共同利益优先的生产力,属于保护自然环境的绿色生产力。资本主义生产力的本质是追求量的无限增加,经济上的更大规模,商品生产趋向无止境的丰饶,形成纸醉金迷的“消费社会”和“景观社会”,结果造成了自然界本身的承受能力几乎处于崩溃的边缘。因此,从生态上批判资本主义,必须对“数量优先”的生产力加以扬弃,创造一种新型的“质量优先”的生产力,才能够超越西方现代性和工业文明。“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把环境“质量”置于优先地位,把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置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内在要求之中,实现了对黑色生产力的绿色革命和绿色超越,因而其代表先进的生产力,能够带领人们走向文明新形态和文明发展新道路。

“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是一种生态文明理念,其内在蕴含着先进生产力的意蕴,要将这种先进生产力理念真正变为现实的先进生产力,亦需要与经济生产活动相结合,转化为加工改造自然界的动力。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思想,完成了先进生产力理念向先进生产力现实的转换,使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生产力超越了生态系统与经济系统的二元对立,实现了生态系统与经济系统的统一,用生态系统的安全美好促进经济系统的运行和发展。“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思想充分表达着生态优先,自然环境美丽优先,生态效益优先的意蕴;用绿水青山换来金山银山,无疑彰显了绿色发展,即用绿水青山作为生产力来发展经济,用生态效益促进经济效益,以绿色产品和绿色环境赢得金满山银满山。就像习近平总书记所表达的那样:“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1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论述摘编[G].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9.追求生活富足、舒适和幸福是人存在的根本目的之一,亚里士多德甚至将幸福视为人追求的终极目的。生活幸福不仅包括物质产品的丰富,还包括自然环境的美丽美好。尤其是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优美的自然环境越来越成为美好生活的基本诉求,清新的空气、洁净的水、安全的食品、令人愉悦的美景,越来越成为人的不可或缺的美好生活需求,成为人类走向文明的象征。因此,坚持生态优先和绿色发展,适应了人类文明发展的需要,将环境质量与优美置于优先地位,完成了生产力发展的绿色转型,走出了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之路”(12)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51.。坚持生态优先和绿色发展,不是不要发展经济,而是批判只单纯发展经济而不顾生态效益的黑色生产力,实现和发展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统一的经济。做到既要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产品和美好生活的需求,又要还自然环境宁静、和谐、美丽;在经济发展中保护自然环境,在保护自然环境中发展经济。

“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作为先进生产力,走出了资本主义社会“最强的动力”与“最好的动力”的二元分裂的困境,充分实现了二者的统一,并用“最好的动力”引领和激发“最强的动力”。生态优先和绿色发展本身就蕴含着保护自然环境的伦理诉求,是对人的经济行为合理性与正当性的道德律令。“要把生态环境保护放在更加突出位置,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13)同①:8.,这是对人的强烈的道德召唤,也是赋予当代人必须承担的道德使命。生态优先落实到伦理义务上,表现为对自然环境的看护和照料,其保证着人格完善和崇高。因此,生态优先的本质是保护生态环境的伦理律令优先,追求人的美德的存在优先,属于生态文明新时代推动社会进步的“最好的动力”。生态优先不单是个人愿望的表达,也不仅仅是中国人的道德诉求,而是代表了全世界人民的共同利益,是生态文明新时代人们的共同价值和共同愿景。生态优先已然是整个人类的共同命运。用生态优先引领经济发展,亦是用“最好的动力”引领“最强的动力”,做到以德谋求幸福,以德配享幸福,从而使康德所谓的“至善”从天国回归到人间。彼得·科斯洛夫斯基提倡伦理的经济学原理,而不是经济的伦理学原理,也是意在表达对资本主义社会“最强的动力”优先于“最好的动力”的不满,试图将“最强的动力”优先转向为“最好的动力”优先。不过,彼得·科斯洛夫斯基所谋划的这种社会发展动力的转向,缺乏具体的抓手,并没有找到转型的关键。如果人们坚信,西方工业社会所讴歌的征服自然的现代性文明已经将人类置于危险的境地,那么,走出人类生存困境,将生态环境美丽置于优先位置,用绿色的先进生产力作为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一,将是生态文明的不二选择。

三、 “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对社会公正的诉求

近现代启蒙运动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反对中世纪的禁欲主义,主张人是自然而然的存在,应当充分满足凡人的感官欲求。为达成此目的,资本主义社会把发展市场经济视为最根本要务,把谋求最大化的经济效益置于社会最优先的位置。中世纪之后的所谓世俗化运动,不过是经济主义化、物质主义化和享乐主义化罢了。诚如马克斯·韦伯所指证的资本主义精神那样,在牛身上刮油,在人身上刮钱,成为获得启蒙的人们的“天职”。然而,资本主义社会将经济效益置于最优先的地位之后,并没有带来他们所许诺的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和公正,反而造成了人与人之间经济收入差距的加大,以及少部分人对多数人的剥削。就像马克思所言:“原来的货币占有者作为资本家,昂首前行;劳动力占有者作为他的工人,尾随于后。一个笑容满面,雄心勃勃;一个战战兢兢,畏缩不前,像在市场上出卖了自己的皮一样,只有一个前途——让人家来鞣。”(14)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205.美国学者格雷姆·泰勒从全球化角度进一步指出了资本主义全球经济体系带来的不平等,“我们社会在一个充满隔离的全球体系之中,在这里所有的国家都是穷人的聚居地。如果你持有发达国家的护照,你可以随意旅行;如果你很富有,你可以任意选择你的居住地。但如果你持有的是不发达国家的护照,你就需要获得签证才能出行。如果你是个穷人,没有人会欢迎你。世界上的每一个角落都有保安、警察、海关人员和士兵,他们会将穷人和富人加以隔离;世界上每一个国家都为富人敞开大门,而身无分文的穷人只能吃闭门羹”(15)格雷姆·泰勒.地球危机[M].赵娟娟,译.海口:海南出版社,2010:69.。

资本主义社会将经济效益置于优先地位,不可避免地谋求控制自然,占有自然,掠夺自然,并把这种征服自然的行为视为现代性社会的辉煌事业和不可剥夺的神圣权利。然而,当代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学者威廉·莱斯在《自然的控制》中一针见血地表明,近现代启蒙运动所形成的控制自然的观念是资产阶级意识形态,控制自然的根本目的是控制人。“如果控制自然的观念有任何意义的话,那就是通过这些手段,即通过具有优越的技术能力——一些人企图统治和控制他人。”也就是说,“控制自然似乎不是人类的伟大事业,而是维护特殊统治集团利益的手段”(16)威廉·莱斯.自然的控制[M].岳长龄,李建华,译.重庆:重庆出版社,1996:109-151.。因为马克思早已指证过,工人通过劳动占有自然界,这种占有表现为异化,即表现为对占有的丧失,表现为替他人活动和为他人活动。“对于通过劳动而占有自然界的工人来说,占有表现为异化,自主活动表现为替他人活动和表现为他人的活动,生命的活跃表现为生命的牺牲,对象性的生产表现为对象性的丧失,转归异己力量、异己的所有。”(17)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64.莱斯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表明:“对人的劳动的可能剥削的强度直接依赖于控制外部自然所达到的程度。这里决定性的一步是工业社会的到来:机器和工厂系统极大地扩大了劳动生产力,从而扩大了对它剥削的可能限度。因此对外部自然控制的加强显示出它在提高劳动生产力中的社会效用,这种劳动生产力的提高是在工业系统中科学知识的技术应用的结果。”(18)威廉·莱斯.自然的控制[M].岳长龄,李建华,译.重庆:重庆出版社,1996:138-139.控制自然表达的是人对自然的支配和人与自然的不平等,控制人表达的是一部分人对另一部分人的支配,其制造着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和不公正。当莱斯说控制自然是为了控制人时,意味着人对自然的不平等导致了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人对自然的占有和剥削造成了人对人的占有和剥削。进而言之,资本主义社会追求经济效益优先和控制自然,一方面必然导致自然环境的破坏,另一方面实质性地造成了人与人之间公平正义的缺失。

欲将自然从危机中拯救出来,实现人与人之间实质性的公平正义,需要反思和批判经济效益优先的资本主义理念和实践,变经济效益优先为生态效益优先。就此而言,坚持生态优先和绿色发展不仅具有批判和超越“控制自然”的现代性价值,更是给人类文明发展明确了新的道路,为人与人之间公平正义的实现奠定了基础。生态优先意味着保护环境优先,让自然界美丽美好优先。要真正做到这一点,必须确立人与自然平等的新文明观念。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思想,就深刻蕴含着人与自然平等的意蕴。如前所述,人与自然生命一体化,不再有高低贵贱、中心与边缘之分,人就必然要将看护自然并将其置于优先位置。由此可见,生态优先内在蕴含着人与自然的平等,人与自然的平等必然呈现为生态优先。人与自然之间的平等不仅指人与自然界之间拥有相同的道德地位和道德价值,更为深刻的意蕴是指人怎样对待自然与自然就怎样对待人的平等和公正,即人对自然做什么与自然就对人做什么的辩证性平等。由于自然对人的作用依赖于人对自然的行为,因此,人与自然的辩证性平等性就表现为人善待自然,自然必善待人;人恶待自然,自然必恶待人。坚持生态优先意味着人要先行看护自然界,由此引出的后果必然是自然界亦看护人。人让自然界存在,自然界必然让人存在;人让草翠花香,天蓝云白,鸟儿欢唱,自然必让人类身居仙境,呼吸欢畅,生活安康。至于古代人恐惧自然,将自然凌驾于人之上,并不是生态优先,而是将自然视为崇拜的对象,是古代人一种无奈的选择。生态优先则是人的道德自觉和自由解放的结果,而不是恐惧自然的后果。

生态优先的生态文明建设并不是某一个人、某一个民族、某一个国家的事情,而是所有人、所有民族、所有国家的共同事业。人类只有结成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齐心协力才能真正完成生态文明建设的使命,担保自然环境的美丽宜人。“建设生态文明关乎人类未来。国际社会应该携手同行,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之路。”(19)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论述摘编[G].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131.地球上的自然环境是没有国界的,各个国家的自然环境也是为各国国民所共有的,只要有一些人、一些国家污染了自然环境,几乎所有的国民和所有的国家都要遭殃。既然生态环境的美丽美好是所有人、所有国家共同努力的结果,那么生态文明建设的成果就应当人人平等共享,国与国平等共享。如果看护自然界并让自然界美丽,仅仅是一部分人、一部分国家的道德责任,另一部分人、另一部分国家毫无作为而搭享受生态文明成果的便车,无疑会伤害人与人之间、国与国之间的公平正义。当然,我们也必须看到,对自然资源的消耗和对自然环境的污染,富人、富国远远大于穷人和穷国。有研究资料证明,富人和富国一年对自然资源的消耗是穷人、穷国的几倍,甚至几十倍。因此,从生态优先角度所实现的社会公平正义,不仅指的是人与人、国与国平等共享美丽自然环境的成果,还指消耗了更多自然资源的人们和国家,应当比消耗自然资源少的人们和国家承担更多的保护自然环境的义务。联合国所倡导的对自然环境“共同而有区别的责任”,就表达了环境正义的诉求,即人类对自然环境拥有共同的保护责任,但又要根据不同国家对待自然环境的情况而区别对待。

生态优先和绿色发展所内蕴的人与自然平等原则,呈现在人类对待自然资源的道德态度上,就显现为自然资源应当为全人类共同所有,即生态是人类的共同命运,自然资源属于人类公共资源,应当被社会化,以克服人与人之间在生态环境面前的不平等。当然,自然资源为全人类所有的含义,并不是建立自然资源世界性的公共所有制,这在当下显然是不现实的,而是表明自然资源的使用应当受到人类公共道德规范的监控和限制,避免由于自然资源的私有而造成对自然资源的掠夺和浪费。当今西方发达国家在经济效益优先原则引领下进入“消费社会”和“景观社会”,浪费式的消费和消费式的浪费,用五颜六色的景观完成商品拜物教,成为幸福社会生活的基本原则。虽然自然资源可以通过市场买卖机制而化为私人所有,并为私人所用,但浪费式和污染式地使用这些公共资源,理应受到社会公平正义的禁止,理应受到所有人的道德谴责和公共法律的制裁。因为这种浪费式消费公共自然资源根本不符合生态优先的公平正义原则,且制造着富人与穷人之间的生态消费差异。

更为重要的是,生态优先和绿色发展还赋予了自然界对象性人的性质,将自然界从纯粹的有用之物和工具价值升华为人本学价值。如前所述,自然界是人本质的对象化,被改造的自然物由于凝结人的本质力量而成为文明的象征,就像我们通过出土的精彩文物而认定中国古代有着光辉灿烂的文明一样。被改造的自然物成为文明的象征,如果将其完全认定为商品而忽略人本质的一面,并优先用于交换价值的攫取,这无异于将人本身商品化和利润化,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也将无法得到根本性的解决。生态优先充分肯定了自然界的人本学价值,谋求将人从经济效益优先的异化状态下解放出来,但同时也不否认自然界的工具价值,而是强调用自然界的人本学价值统领工具价值,用绿水青山换来金山银山,满足人的生存与发展需要,“让人人享有安宁祥和”,“让人人享有富足安康”,“让人人享有文化滋养”,“让人人享有绿水青山”(20)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433-435.。《自然的理由》作者奥康纳批判资本主义社会是交换价值优先于使用价值,抽象劳动优先于具体劳动,认定生态社会主义“希求使交换价值从属于使用价值,使抽象劳动从属于具体劳动,这也就是说,按照需要(包括工人的自我发展的需要)而不是利润来组织生产”(21)詹姆斯·奥康纳.自然的理由[M].唐正东,臧佩红,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525.,由此实现资本主义“交换正义”向生态社会主义的“生产正义”的转向。奥康纳的这一思想,即生产不是为了交换价值和利润,而是为了人自身的生存与发展的需要,按需要进行生产与分配,无疑为生态优先本身所蕴含的社会公平正义提供了有效的旁证,为生态优先所担保的社会公平正义提供了一定的理论支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维护和建构的是人与自然的平等正义秩序,以及在此基础上实现人与人之间的平等正义秩序。

猜你喜欢
自然界生产力优先
自然界里神奇的“干饭人”
自然界中的神奇香料
自然界的一秒钟
40年,教育优先
例说“自然界的水”
多端传播,何者优先?
把“风景”转化成“生产力
站在“健康优先”的风口上
人口红利与提高生产力
优先待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