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服饰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23-04-06 12:33赵昱敬邓欣
西部皮革 2023年6期
关键词:服饰文化服饰思政

赵昱敬,邓欣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江西 南昌 330013)

引言

随着国家对传统文化建设的高度重视,传统文化的回归亦是国家复兴中华民族伟大中国梦的重要内容。传统服饰文化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展现了“章服之美”,其中的服饰技艺文化、民族服饰文化等内容更是承载了中国匠人精工精致的工匠精神和锐意进取的创新意识,展现了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是当代高校大学生了解传统文化和学习历史的重要资料,更是思政教育教学内容创新的重要资源。而高校作为建设和传播传统文化的重要阵地,承载着优秀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的重要使命。

在现阶段,加强大学生思政教育与传统文化的有机融合,不仅可以培育大学生优秀的思想道德品质,还可通过传统文化的学习使大学生进一步了解历史文化和中国智慧,感悟中国民族文化精神,树立文化自信观。

1 研究背景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十九大以来的新历史征程中面临的主要任务是如何进行创新发展。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已经历过六次发展[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后开始的这一轮发展中,高校思政课建设进入到稳中求进、强化提升、整体突破的发展阶段[2]。2021年,随着教育部对高校思政教育改革创新具体方案的实施,高校思政教育融合传统文化资源创新成为当前提升思政教育质量的有力手段。

传统文化作为高校思政教育中的重要部分,凭借着民族性、历史性、包容性、开放性等特点,成为当前高校思政教育过程中必不可少的教学内容和课程资源,具有极高的文化价值和历史价值。传统服饰文化作为中国代表性传统文化,在漫长的千年发展岁月中,历经不同时代、不同民族、不同区域演化,逐步形成了独特的服饰文化和服饰技艺,饱含中华民族精神内涵,而中国作为“礼仪之邦”,中华民族的礼仪文明在服饰文化之中也彰显得淋漓尽致,在某种程度上传统服饰更是具有规范人言谈举止的作用[3]。同时,传统服饰文化中的工匠精神是培育大学生正确职业价值观和塑造新时代高素质人才的重要理论保障。

将传统服饰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之中,通过挖掘传统服饰中的思政元素,开展各类传统服饰文化活动,围绕传承服饰非遗技艺,融入新材料、新技术与传统工艺有机结合,使思政教育不再局限于理论教学,进一步促进思政教育实践创新活动的开展,有效变革过去“以课育人”的思政教育模式,使高校思政教育形成“过程、能力与创新”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4]。

2 传统服饰文化中的思政元素

2.1 民族历史

传统服饰文化中的民族历史博大精深,展现了不同时期我国古代各族人民的智慧与独特的地域特色文化,反映了不同时代各民族所处的地域环境、社会风情、设计思想和审美特点。而民族历史亦是高校思政教育创新的重要母题,通过了解不同民族风情服饰文化,可使高校大学生进一步感受民族文化魅力[5]。

以蒙古族传统服饰文化为例,其服饰丰富多样,且不同旗区之间服饰各有千秋,如科尔沁地区服饰就与传统蒙古族服饰有所区别。因居住地与满族毗邻,科尔沁服饰风格深受满族文化影响,如图1所示,女性服饰以袍服为主,通常伴以珊瑚珠串头饰,袍服既保留了传统蒙古服饰的自然风格与草原特色,同时亦吸收了满式风格,细节中注重绣花、贴花、盘花等工艺装饰,吸取了满、汉、藏等族服饰文化的优点,透露出浓郁的民族特色和地域性特点,展现了科尔沁服饰文化的生动性。通过服饰了解民族历史,亦是高校大学生学习民族历史文化的有效途径。

图1 科尔沁蒙古族民族服饰Fig.1 Horqin Mongolian nationalcostume

2.2 非遗文化

传统服饰中的非遗文化是我国宝贵的文化遗产,更是高校思政教育的重要学习内容,对大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弘扬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具有重要的作用。传统服饰中的非遗文化分为两类,一类是传统服饰类如汉服、黎锦、宋锦、苏缎、旗袍、侗族服饰等,一类是服饰技艺类如锡绣、蜡染、纽襻、染织等[6]。这些服饰文化博大精深,承载了匠人杰出的工艺水准,展现了独特的地域文化特色,亦是高校学生掌握非遗文化的有效途径。

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重点保护项目苏州甪直水乡非遗服饰为例,苏州东吴县部分地区妇女们穿拼接衫、拼裆裤、柬倔裙、裹卷膀、着绣花鞋作为传统水乡服饰,颇具江南水乡特色,如图2所示。水乡服饰在用料、裁剪、缝纫、装饰等方面都结合了地域特点,其中制作服饰的非遗技艺如镶拼、绲边、嵌条、褶裥、纳、绣、带饰、纽襻等传统工艺[7],极为讲究。水乡服饰方便妇女劳动生产,实用价值较高,传承性极强,亦反映了江浙地区传统的审美观念。学习各类非遗服饰文化,可以使高校大学生感悟非遗服饰的文化魅力,深入了解服饰文化的多样性。

图2 苏州甪直水乡非遗服饰Fig.2 Intangible culturalheritage clothing in LuzhiWater Town,Suzhou

2.3 工匠精神

中国自古就被称为“衣冠上国”“礼仪之邦”“锦绣中华”,传统服饰无论是色彩运用还是造型结构,都集中展现了华夏文明之美。例如:传统冠服制,呈现凝重、典雅风格,体现了汉代森严的服饰制度;宋代的缺胯袍衫式样,给人以质朴、淡雅之感,更是宋代程朱理学思想的集中体现。透过不同时代的服饰文化,不仅可以让高校学子们了解到古人的审美特点和服饰的功能释义,还可以通过这些精湛的服饰工艺进一步感悟到古代织匠工人精益求精、追求完美的工匠精神。

如马王堆汉墓中出土的大量丝质汉服,华丽轻柔的丝绸展示了汉代纺织技术的惊人成就,无论是服饰款式、色彩或图案纹样,都体现出汉代服饰的大气温婉和工艺精湛;再如马王堆1号墓出土的西汉绛紫“长寿绣”丝锦袍,如图3所示,锦花层次分明,纹样极具立体效果,外观华丽,花纹古朴大方,汉代能织出如此精美的起毛锦[8],堪称纺织服饰工艺史上的光辉一页,亦展现了汉代织工们精工精致的工匠精神和极高的纺织技艺,其精湛的工艺和独具匠心的设计思想值得后世传承与发扬。

图3 西汉绛紫“长寿绣”丝锦袍(局部)Fig.3 Crimson Purple Silk Brocade Robe with“Longevity Embroidery”in Western Han Dynasty(Part)

3 传统服饰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路径

3.1 课内路径:挖掘服饰历史特色,打造文化自信

将传统服饰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从思政课堂入手积极挖掘不同时代的服饰特色,深入学习民族服饰、地域服饰中的历史文化典故。例如以屈原文化为代表的湘楚服饰文化,不仅继承了先秦服饰的精髓,更是承上启下,促进了中国服饰结构的形成。深入挖掘湘楚服饰文化的历史渊源,可进一步了解战国时期古人对服饰的审美特点和设计构思,亦能从古代传统文化中感悟中华服饰文化的源远流长。教师应多方位、多角度、多形式地将优秀传统服饰文化融入课程内容以及教学案例中,从而树立高校学生的文化自信观念。

3.2 课外路径:开展非遗服饰体验,培育工匠精神

为了更好地打造高校思政教育多元化教学模式,教师可组织大学生开展各类非遗服饰体验活动,通过对非遗服饰文化的学习和深入了解,让更多大学生在学习中感悟非遗魅力,体会非遗文化的审美愉悦和精神享受功能。同时,在各类服饰体验活动中可聘请传统服饰工艺大师亲手指导学生们制作非遗服饰,让学生在制作过程中感受非遗技艺中的工匠精神。例如体验非遗技艺蜡染,学生在此过程中要学会上蜡、浸泡、染色、水洗、去蜡等多种工艺[9],在练习中可进一步了解蜡染工艺的流程和细节,从艺术、历史、工艺角度去学习和了解传统非遗文化,这不仅有助于非遗在高校中的应用推广,还能促进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3.3 混合路径:开展服饰文化活动,收集资料调研

新时代高校教育发展要求思政教育面向实践化,而传统服饰文化正是思政教育实践的重要载体。面向大学生群体,思政教师可开展丰富的服饰文化活动,例如汉服展示活动、文创刺绣竞赛、旗袍舞台展示活动、民族服饰展览、服装设计大赛等。通过各类传统服饰活动的参与和实践体验,让更多大学生在服饰文化活动中感悟传统服饰文化的内涵精神。同时,在开展服饰文化活动的过程中,鼓励学生以小组形式进行传统服饰文化资料调研,由浅入深、从单向到综合循序渐进,以田野调查法、文献调查法等形式[10],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和专业技能,使学生们在调研中逐步了解传统服饰的历史和典故,并从中汲取营养。

4 结语

传统服饰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可以有效创新传统思政教育教学内容,通过结合我国丰富的服饰文化历史,学生在学习中可以了解和掌握不同时期的服饰文化,认识不同民族服饰制作中的高超技艺和制作特点,感悟传统服饰文化的博大精深。同时,组织学生参与各类传统服饰文化活动,能够进一步增强高校大学生的服饰体验感,深化思政教育的延伸性和实践性,使更多学生在活动中逐步树立文化自信观念,强化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从而有效继承和发扬传统服饰文化。

猜你喜欢
服饰文化服饰思政
傣族服饰文化在现代生活的运用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动物“闯”入服饰界
听诸子百家讲“服饰穿搭”
雪人的服饰
甘丹颇章时期藏族服饰文化解读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净美雪顿·美好生活——西藏民族服装与服饰文化展演活动盛大举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