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装材料学课程中的思政元素挖掘与应用探索实践

2023-04-06 12:33李琼
西部皮革 2023年6期
关键词:亚麻服装纤维

李琼

(陕西服装工程学院,陕西 西安 202203)

党和国家高度重视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我国《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提出:“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就是要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2]教育部也把“培养德才兼备”的全方位人才作为人才培养的主要目标和方向。

做好高校思政教育工作,需要更有策略。有人曾打过这样一个比方:将一小勺盐放在你面前,也许你难以下咽;但是,如果我们把盐放到汤菜里,就会使菜的味道鲜美,人人都能接受、喜欢。生活之于德育,犹如汤之于盐,盐溶于水中,才能被吸收;德育溶于生活中,才具有生命活力[3]。好的思想政治工作应该像盐,但不能光吃盐,最好的方式是将盐溶解到各种食物中自然而然的吸收。因此,高校的思政教育如果目的性很强就会遭到学生排斥,但如果融入专业课的教学中并且自然过度,则很容易被学生接受,真正做到“润物无声”。

1 课程内容及目标设置

服装材料学是服装类专业的专业必修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能使学生了解服装常用面料及常见纺织纤维、纱线的结构与参数、织物的结构与性能、各种服装材料的性能及材料结构对性能的影响等。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可以训练学生学会根据服装的设计风格选择服装材料,并能进行组合和搭配;引导和启发学生根据服装材料的性能进行服装设计。

2 课程思政教学目标

服装专业一般在大学一年级开设服装材料学课程,这决定了该课程授课对象的特殊性。大一新生正处于政治意识及公民意识的萌芽期,也是建立“三观”的重要阶段。将思政元素与专业知识进行有机融合,能够使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塑造正确的“三观”,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4]。服装材料学课程中蕴含了大量的中国传统文化,通过教学能使学生感受到中国几千年悠久的纺织服装传统文化,既弘扬了中国传统文化,又对于学生树立文化自信心和民族自信心非常有帮助。在教学中把思政教育的立场、观点、方法与服装材料自然科学知识的学习相结合,对于在提高学生专业知识的同时,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非常有帮助。另外,在服装材料学课程的教学当中,需要采用恰当的教学方法,适时适度地融入思政元素,过渡要自然要丝滑,不能生硬,不能生搬硬套,这样反而会适得其反。表1为本门课程内容与思政元素的融合点。

表1 课程内容与思政元素

3 服装材料学思政案例

3.1 文化自信篇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要坚持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5]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以及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和积极践行,并对其文化的生命力持有的坚定信心[6]。中华文明5 000多年绵延不断、经久不衰,作为一个中国人,一定要了解我们民族的历史。民族历史、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将14亿多中华儿女凝聚起来,给予我们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豪感。下面是具体的课程思政案例分析。

3.1.1 中国丝绸文化

介绍中国丝绸文化,使学生对中华祖先的勤劳和智慧发出由衷的佩服,民族自豪感、自信心油然而生。

相传,中国养蚕缫丝技术最早可以追溯到上古时期的嫘祖。我国劳动人民早在5 000多年前就已经开始种桑、养蚕、缫丝,由此逐渐发展出了我国独特的丝绸服饰文化。现在,中国的丝绸产量仍占世界丝绸产量的一半。

天然纤维棉、毛、丝、麻中,丝纤维最细,织造难度最大。我国古代有“锦衣五重”的记载,意思是穿五层的丝绸衣服还能看见胸口的痣,可见我国古代丝织工艺的精良。

3.1.2 丰富的纺织材料

介绍棉麻丝毛纤维在中国的分布和产量,使学生树立中国地大物博物产丰富的概念,进一步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棉:中国是世界上仅有的几个产棉大国之一,现已发展成为世界棉纺织的中心。新疆是我国棉花的主产区,我国新疆的“长绒棉”无论是产量还是品质都达到让某些人嫉妒的程度,所以才会抵制中国棉。所谓的“中国人权问题、新疆强制劳动”都只是“莫须有”的罪名。

麻:麻类纤维中常用来进行纺纱,织布,制作面料的主要有亚麻和苎麻。苎麻有“中国麻”“中国草”之称,中国产量占世界总产量70%~80%。亚麻在中国的产量也不低。中国、法国和俄罗斯三个国家亚麻纤维产量占世界亚麻纤维总产量的80%以上。中国作为世界最主要的亚麻生产国之一,有“世界亚麻看中国”之说。在中国,亚麻种植区域主要分布在黑龙江、吉林、内蒙古、新疆、甘肃和宁夏等地。另外,中国也是世界上最大的亚麻纺织品出口国之一,欧洲市场绝大多数的亚麻都来自中国。

丝:世界生丝的年生产量约有7万吨,中国的产量达一半以上。

羊绒:羊绒俗称开士米,是从山羊身上梳取下来的细绒毛,纤维细而柔软,被誉为“纤维中的宝石”,有“纤维软黄金”之称。世界山羊绒年产量基本在1万~1.2万吨之间,其中约60%~75%是中国生产的。

3.1.3 精湛的纺纱和织造工艺

我国最早的织布机大约发明于商朝的手纹织机,到周朝又发展出提花机械,至少在战国末期已经开始使用足踏织机了。利用脚踏板作提综(织机上使经线上下交错分开以便梭子通过的装置)开口的装置,就可以腾出手来投梭,手脚并用,使功效大大提高。

通过了解和学习在中华大地流传几千年的纺纱和织造工艺,如图1~图4,使学生对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和智慧发出由衷的佩服。

图1 秦汉时期纺纱图

图2 唐代脚踏三锭纺车

图3 依旧存在的手工纺纱图

图4 中国民间纺纱图

3.2 生态文明、环境保护篇

在教学中,还应加强学生的环保理念。通过学习,我们可以看到普通黏胶纤维20世纪二三十年代就已出现,生产工艺比较简单,但一直没有大量投入使用,就是因为它不仅纤维性能不好,其生产过程更是会造成环境污染。现在大量应用的莫代尔(Modal)纤维、铜氨纤维,Tencel(天丝)纤维,不仅在纤维性能方面有了很大的提升,而且在制造过程中几乎不会排放污染物,所以这些纤维材料被誉为“21世纪的绿色纤维”。

自1857年第一个合成染料苯胺紫生产以来,纺织服装行业使用化学染料有近130年的历史。而由于部分化学染料可能致癌致畸,现在已被我国禁用。通过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到在化学染料出现以前,人们使用的都是天然染料。我国传统的天然染料是从自然界的植物、动物和矿物中直接提取的,几乎不会对人体和环境造成损害,是真正绿色环保健康的染料。尤其是植物染料,很大一部分取自食材或是药材,如图5,所以对人体没有任何伤害。

图5 南北朝时期的木兰纺织图

图6 天然植物染料

3.3 科学实验、探索钻研

服装材料学教学中有实验学时的安排,通过实验项目的安排可以培养学生耐心细致的观察力,安全操作意识,科学严谨的实验精神及探索钻研精神,激发学生勇攀科学高峰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4 结语

服装材料学课程内容非常丰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站在学科发展的立场上,结合时代特点,充分挖掘课程中的思政教育素材,将思政教育融入专业知识的传授和专业实践的练习之中,使学生在获得扎实的学科基础知识的同时,增强民族自信心,树立良好的生态文明观,同时培育学生的科学探索精神,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

猜你喜欢
亚麻服装纤维
让人心碎的服装
解锁先进功能纤维
纤维的无限可能
腹部纤维型纤维肉瘤CT表现2例
亚麻抗白粉病种质资源的鉴定与筛选
新申亚麻: 从展会到秀场
现在可以入手的mina风高性价比服装
新申亚麻&孙林:亚麻时尚的民俗融合
“逐梦森林”:新申亚麻&孙林时装发布会
服装家纺个股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