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悟结合,品味语境之妙

2023-04-10 16:47朱小培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2023年2期
关键词:任务群

朱小培

[摘 要]根据统编语文教材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文本特点,我们从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任务群的角度展开教学。教学这一单元的《乡下人家》一文,旨在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思维想象能力与审美创造能力。在导入环节,引导学生穿越古今,产生学习兴趣;在深入学习环节,引导学生涵泳文本、品味语言、模仿创作,让学生感受充满诗情画意的乡下人家的田园生活,透过文字想象生活画面,品味语言文字之美。这样,使学生获得语文核心素养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任务群;品读感悟

[中图分类号] G623.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7-9068(2023)04-0007-03

统编语文教材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以“美丽乡村”为主题,编排了三首古诗词、三篇散文。《乡下人家》是这一单元的第一篇散文。根据《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提出的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任务群的教学要求,我们确定该单元的学习主题为“快乐乡村行”,从“‘画说乡村美景—‘乐享乡村生活—‘畅聊生活之乐”三个环节引导学生展开学习。教学《乡下人家》为第一环节“‘画说乡村美景”的第二课时,指向的核心素养是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

《乡下人家》一文从不同的角度描摹乡村美丽的风光,作者按照空间、时间的顺序,从房前到房后、从春到夏再到秋、从白天到傍晚再到夜间,生动形象地描绘出乡下人家的迷人风景——无论什么季节、什么时间、什么地方,都有其独特的迷人魅力。文中所选取的景物都是农村最平凡的景物,描绘的场景也是农家平常生活的场景,体现了乡下人家生活的淳朴。

在通读全文、理解主旨的基础上,我们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语句想象画面,理解文章描绘的农村的美丽景象,体会乡下人家的生活自然纯朴,品味语言表达之美。

一、穿越古今,激发阅读之兴趣

在单元教学的第一课时,学生已经理解了古人笔下的乡下人家,领略了古代美丽的乡村风景图。而《乡下人家》一文,为学生带来现代乡村人家的田园生活,让学生感受到现代的美丽乡村景观。乡村生活从未老去,近千年前先人笔下诗情画意般的生活,在现代文人陈醉云先生的文字中又得到体现。

教学伊始,我先用多媒体呈现“乡下”的板书样式;然后,引导学生进行旧知的回顾复习,并导入新知:“在上一节课的学习中,我们一起领略了古人笔下的田园风光,感受到它的诗情画意,并体会到古代诗人对田园风光的热爱与向往之情。那是近千年之前诗人笔下的乡村田园生活。现在,我们和现代文学家陈醉云一起,走进现代的乡村生活,用心感悟乡村生活是否老去。本课学习,我们将一起走进乡村生活,一起走进乡下人家。”板书中补全内容“乡下人家”。

导入环节,首先呈现“乡下”二字,突出课堂教学的重心在于描写乡村,直接点明教学主题。其次,本单元主要描写淳朴的乡村生活,第一课《古诗词三首》从不同角度描绘乡村生活的画面,体现古代诗人对乡村生活的热爱。复习旧知,使学生将古代诗人笔下的诗情画意和现代文学家笔下的乡村生活进行对比,能激起学生的阅读兴趣,促进学生深入学习课文。

二、涵泳文本,想象乡村之美

在文本中多“走”几个来回,从自由朗读到同桌合作读,这样学生就能读出文字背后的画面;在小组合作的碰撞中,引导学生给每幅画命名,再由画面回归文字,学生就能品出文本的独特之美。

在这一环节的教学中,我引导学生透过作家陈醉云先生的文字,到乡下人家走一走、看一看,体会现代乡下人家的田园生活。在大声地朗读课文后,学生思考哪些地方是景物描写、哪些地方是人物活动描写,说说自己有什么样的感受。

在朗读后,我先表扬学生读得声情并茂,表达出对课文所描绘的乡村美丽风景的喜爱之情;然后让大家分享自己读完课文的感受。在这过程中,学生回顾课文的内容,并抓住文中一两个关键词句表达自己的感受。学生的感受各不相同,有的感受到乡村的生活很安静,有的感受到乡村生活的温馨,有的感受到乡村的景物美……

学生分享之后,我让他们尝试透过文字,思考课文所描绘的乡村淳朴的画面。这些画面有动态,也有静态,令人向往。于是,我要求学生再次阅读课文,先找出文中的画面,再和同桌一起合作朗读,体会画面的内容。

在经历同伴合作后,学生发现乡下人家所种的瓜、花、竹,养的鸡、鸭以及他们吃、睡方面的生活状态等。我再次提问:“既然大家找到了课文所描绘的不同画面,那么你能给每幅画起名字吗?”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交流,提炼概括画面内容。在学生交流过程中,我给予提示:“要起好名字,第一要迅速浏览全文,并对所描写的景物进行标注;第二,要尽可能用最简洁的语言进行概括,突出画面的特点。”

在小组展示环节,学生畅所欲言,分享自己所起的名字。我顺势引导他们归纳概括的方法与角度:一是以景物位置为抓手——屋前瓜架图、门前鲜花图、屋后绿竹图、林中鸡群图、河中戏鸭图、门前晚餐图、瓜架虫吟图等;二以景物特征为抓手——瓜藤攀架图、花开次第图、竹下探笋图、鸡鸭觅食图、自由晚餐图、秋虫夜吟图……

在总结概括方法后,我告诉学生:“课文中并非所有的画面都是静态的,很多画面具有动态特点,如‘秋虫夜吟图,特别适合想象和静静地聆听感受。请大根据画面场景,展开品味、想象,并动情地朗读,感受乡下人家的诗意生活。”在朗读中,学生感受到,這一幅幅生动形象的画面勾勒出乡下人家独有的迷人风光,在这里没有耸立的高楼,没有拥堵的车辆,只有乡间小道间的静谧与和谐。

一些学生在阅读课文时感到枯燥乏味,主要原因在于他们没有动脑思考,只是对文字进行浅表性阅读。在本课教学中,我以问题为支架,带领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强化阅读体验,要求他们抓住关键语句进行归纳,给画面起名字。文中的每一幅画均有具体的内容、不同的特点。给画面起名字,强化学生对文本内容的认知和情感体验,使学生体会到作者对乡下人家的情感。在自由朗读过程中,学生根据文字再现画面,仿佛自己看到了真实生活,理解了乡下人家生活的和谐、幸福。

三、品味语言,感悟表达之精妙

读出隐藏在文字里的画面,不仅能帮助学生读好课文,而且能让学生在想象中感受到美。在总结给画面起名字的规律后,我带着学生随着作者的视角,重点领略乡下人家房前屋后的风景。在这过程中,我要求学生细品文字,朗读重点句段,抓住关键语句写批注、谈谈感受,找寻作者表达的“金钥匙”。

首先,我借助多媒体进行画面渲染,如乡下人家在屋前搭瓜架,用来种植丝瓜或南瓜,让瓜藤爬上棚架之上,便长出红的、白的、青的瓜;有一些人家在竹林中放养鸡鸭……然后,让学生品味文中的语言描写,并出示以下学习要求:“朗读指定片段,并在有感触的句子旁写写批注;和小组成员进行交流,谈一谈自己的阅读收获。”我给予学生8分钟时间,让他们在文中标注出自己认为生动的语句,与小组内成员进行交流,说说自己的感受以及收获。最后,让学生以小组形式在班上分享各自的阅读收获。在此过程中,我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关注语言。下面是教学片段实录。

教学片段一

(教师出示以下两段话)

语段一:原文句子

青、红的瓜,碧绿的藤和叶,构成了一道别有风趣的装饰,比那高楼门前蹲着一对石狮子或是竖着两根大旗杆,可爱多了。

语段二:改后句子

瓜有青的有红的,叶很绿,藤和叶是碧绿的,构成了一道别有风趣的装饰,比那高楼门前蹲着一对石狮子或是竖着两根大旗杆,可爱多了。

师:自己读一读这两段话,谈谈你的发现。

生1:我更喜欢第一段,因为它虽然表达简单,读起来却有一种美感。

生2:我发现第一段是先说颜色再写景物,而第二段表达重复,读起来觉得有点啰唆。

师:你们都有一双捕捉“不一样”的敏锐眼睛。颜色+景物的表达方式让人读起来感觉特别活泼,奖励你再读一读。

教学片段二

(出示两个语段)

语段一

乡下人家总爱在屋前搭一瓜架,或种南瓜,或种丝瓜,让那些瓜藤攀上棚架,爬上屋檐。

语段二

几场春雨过后,到那里走走,你常常会看见许多鲜嫩的笋,成群地从土里探出头来。

师:请大家读读这两个句子,说说自己有什么发现。

生:我发现了好几个表示动作的词,如“攀、爬、探”等,太有意思了!

师:作者把这些动作的词儿用在——

生:用在静止不动的事物上,好像把它们都写活了!

师:对呀,生长在乡村的植物像小孩儿一样快活,它们好调皮、好快活,高兴怎么长就怎么长,高兴往哪儿长就往哪儿长。谁能试着把这份自由送进去再朗读一遍?

“攀、爬、探”等这些具有动感的词语,读起来让人感觉到乡下人家的植物生长的自由自在。此时,要求学生带这种自由自在的感觉进行朗读,他们便有了别样的情感体验。

在学生体会到词语表达的情感后,我引导他们关注文段中长短句结合的表达方式。我先给重点段落“大变身”,引导学生发现句式的特点,体验长句和短句给人的感受;再让学生进行朗读,感受到短句节奏感较强,给人一种活泼的感觉。

这一环节,我重点引导学生体会课文的语言表达特点。从颜色+景物的描写中,学生感受到文中画面描写的特点;从具有动感的词中,学生感受到乡下人家的植物在自由自在地生长;从长短句结合的表达中,学生感受到文章的节奏轻快、语言特别活泼。这样对课文语言进行体会、感悟,使学生与作者产生了情感共鸣,理解了课文所蕴含的深情。

品味课文语言、感悟作者情感,正是本课时教学的核心目标。学生只有理解语言文字的内容,才能体会语言所蕴含的情感。课文对每幅画面的描写方式都不同。学生只有细细品味它们不同的表达方式,才能对每幅画有所体悟,理解画面的独特内涵,才能真切感受到作者对乡下人家生活的向往与喜爱之情。

四、模仿创作,活用表达方式

教材文本是学生学习写作的范本,是模仿的对象。课文中优美的语句、富有逻辑的篇章结构、丰富多样的描写方法等都是学生学习写作的样本。学生的写作的过程其实就是从模仿到創意表达的学习过程。

教学《乡下人家》这篇优美的散文,学习它的表达方式、语言特点是重要的内容。课堂上,我带着学生反复朗读课文,想象画面,感受乡村独特的风光;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潜心体会,理解作者通过使用表示颜色的词语、具有动感的词语、长短句结合等方式,描绘乡下人家的生活,使学生对乡下人家的生活有了更加直观的感受;引导学生跟随作者的脚步,以移步换景的方式,从房前到屋后,从屋后的竹林到小河进行观察……田园生活的画面感十足,给人以强烈的冲击感。在学生理解、掌握了课文的语言表达艺术后,我将语文园地中的“词句段运用”第二题引入课堂中,要求学生选择三幅图中的一幅,尝试运用课文的表达方式进行描述。在写作过程中,我用多媒体为学生创设情境,让学生思绪飞扬,产生写作灵感。

根据我的要求,学生结合自己在课文中学到的语言表达方式展开想象,完成写作任务。在朗读展示环节,我给他们配乐,让他们在优美的旋律中朗读自己作品,表达自己的情感。在朗读后,我还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交流、相互评价。

这一环节,我要求学生将课堂上学到的知识技能进行迁移、模仿、运用。这样,学生抓住课文的表达特点,如空间顺序、时间顺序以及巧用动词、长短句结合等方式,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展开丰富的想象,进行知识的迁移与运用,获得了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的有效发展。

在本课时学习中,我主要引导学生抓住课文的语言,理解其描绘的画面,品味语言之美,领悟语境之妙。在感悟语言的过程中,学生抓住课文的关键词句,感受乡下人家的独特生活风景。通过多次朗读,学生体会到属于乡下人家的独特魅力,感受到乡下人家生活的自在洒脱。在之后的第二课时的学习中,我将继续与学生一起,深入领略乡下人家的绝美风光,感受乡下人家的宁静、闲适、自然、自在。

(责编 韦 雄)

猜你喜欢
任务群
浅析高三化学复习有效突破教学难点的策略
高中语文任务群教学探究
试论消息单元任务群的方法指向与最终目标
高中语文文学阅读与写作任务群教学策略初探
任务群教学:小切口,大世界
基于高中语文学习任务群的阅读教学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