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课程思政”育人能力模式研究

2023-04-15 03:11赵林林邹瑄董菁
公关世界 2023年4期
关键词:课程思政协同育人

文/赵林林 邹瑄 董菁

引言

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职业教育前途广阔,大有可为。但是目前高等职业院校仍然存在很多问题,如学生的生源结构复杂、整体素质有待提高、个体素质存在较大差距等,具体表现在:大多数学生不喜欢自己的专业,学习存在盲目性,认为学习是为了应付考试;学生缺乏科学学习方法、自主学习能力欠缺、学习懒惰、适应能力差;学生存在学习倦怠心理、学习自信心差、学习风气不好等。[1]如何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用正确的思想引领学生行为,加强和改进思政教育,将其融入到课堂教学中,开展“课程思政”就变得尤为重要。

目前,很多专家学者对此方面已开展了研究。冯薇[2]以天津现代职业技术学院课改实践为例,研究了高职院校“课程思政”育人模式;刘颖[3]等从当今时代需求、理论依据、原则规定及路径设计分析了“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模式构建的逻辑思路;惠朝阳[4]以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为例,构建“大思政”课程育人模式;张钺[5]以修造船英语课程的教学改革为例,创新“课程思政”教育形式和完善教育教学监督质量监控体系,实现专业知识和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刘婷[6]针对“课程思政”建设出现的问题,建构以强化理念认同、优化体制机制、立足课程体系、提升教学团队等的“课程思政”建设协同育人模式;陈荟洁[7]等通过聚焦提升育人队伍教育素养、融合教育方法和载体、协同推进全方位育人,在“大思政”“强思政”思维下构建“课程思政”育人模式;王明慧[8]分析了“课程思政”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提出加强“课程思政”建设的对策。戚静[9]以现实问题为导向,构建了高校“课程思政”协同创新的体系结构,并对其进行评价。

本文介绍了我校开展“课程思政”的具体实践情况,分析了在开展“课程思政”中存在的问题,针对问题提出学校“课程思政”教师育人的实施路径,并构建教师“课程思政”育人能力模式。

一、开展“课程思政”实践情况

2019年,学校立项“课程思政”项目,经评比后,优秀8项,合格7项。2020年,立项省级教改重点课题和校级“课程思政”专项课题,撰写体系完整的“课程思政”研究论文,建设“课程思政”精品课程,通过验收“课程思政”教改项目42项,涉及会计、粮食工程、金融、计算机、机电、工商管理、旅游等专业。2021年在全校各专业的主要核心课程中全面开展“课程思政”教学326项,并开展“课程思政”(教学)重点任务建设,其中包括“课程思政”优秀教学团队、校本教材、示范课程、精品课程、教育教学改革项目、“淮安系列”课程及教材、“中国系列”课程。从上面的数据可以看出,学校党委重视“课程思政”项目建设,积极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发挥课程的育人功能,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二、开展“课程思政”中存在的问题

1.个别教师仍然欠缺思政意识,缺乏“课程思政”改革的内生动力

学校虽然重视并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但是在推动“课程思政”改革过程中还存在一定的工作难度,存在个别专业教师对“课程思政”的理解不到位,仅注重对专业知识的传授。因此,学校需要从党委层面组织发动,使全体教师认识到位,让每位教师认识到开展“课程思政”改革的重要性。

2.教师缺乏对思政元素的系统挖掘

学校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是面向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根据社会岗位需求来制定的,但仍然存在缺乏深度系统挖掘各类课程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等问题,教师缺乏对“课程思政”教学内容和教学资源的系统开发。因此,在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时,需要各专业各类课程要结合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注重设计劳动教育和职业精神教育环节,引导学生培养工匠精神。

3.学校的协同育人体制机制还未形成

学校目前已成立了“课程思政”领导小组,组建了“课程思政”研究中心,出台了“课程思政”重点任务清单,并实施了“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等,但是从整体来看,仍然缺乏一套行之有效的包括领导管理机制、监督机制、评价激励机制等的协同育人机制。另外,“课程思政”建设在推进的过程中,协同育人保障措施欠缺,建设合力还未形成。因此,需要构建全员、全课程、全过程协同的教师“课程思政”育人能力模式。

三、“课程思政”教师育人的实施路径

1.构建全员协同的教师“课程思政”育人模式

强化顶层设计,加强党委统一领导、统筹规划,各二级学院和职能部门明确主体责任,强化责任分工,通过层层压实责任,构建全员协同参与的“课程思政”大格局,挖掘和运用各门课程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和方法,各部门联动、各单位协作,科学设计、系统规划,形成协同效应。教务处牵头制定全校“课程思政”建设的实施方案和实施任务清单,帮助教师研发“课程思政”教案,开发示范精品课程,建设教学资源库等。制定完善的考核评价制度,健全绩效考核评价体系,将“课程思政”建设纳入考核教师教学质量和水平的重要质量评价指标,人事处积极培育教师的育德意识和育德能力,将教师的“课程思政”建设体现在评定职称、晋级、评优等各个环节中,积极调动学校所有教师的育人意识、提升教师的育人能力,形成立德树人的育人合力。

2.构建全课程的教师“课程思政”育人模式

贯通知识、能力、素养三维目标,将“课程思政”理念融入到人才培养方案中,促进人才培养方案和各门课程的整体提升,要注意保持专业课原有的学术属性,处理好课程教学中的正确政治方向、价值取向和学术导向的关系,避免专业课的“泛思政化”;各个专业建立多门课程群的“课程思政”育人,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和通识课程形成完整的“课程思政”育人体系。

首先要加强思政课程的建设,完善思政课程建设顶层设计;支持马克思主义学院开展内容丰富的校外结对共建和实践育人创新。配足配强思政课专职教师,打造“翔宇思政名师工作坊”,开发适应高职学生学习特点的智能化思政云教材。打造“项目指导、任务驱动、问题导向、情景模拟、综合测评”五位一体思政有效课堂;探索虚拟仿真思政教学项目,完善翔宇思想政治教育体验中心。

其次要统筹“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建设,深入挖掘学校各个专业课程所蕴含的思想政治元素,构建全课程的教师“课程思政”育人模式。结合高职教育特点,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各课程中,注重培养工匠精神、创新精神、科学精神、劳动精神;弘扬真善美、学思结合、知行统一;提升思想道德修养、人文素质、法治意识、国家安全意识和认知能力等。贯彻落实《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全面推进“课程思政”教学研究中心建设,推出一批“课程思政”示范课程,选树“课程思政”教学名师和团队,形成一批“课程思政”典型案例,建设一批“课程思政”示范教材。

3.构建全过程的“课程思政”协同育人体系

结合第一课堂、第二课堂和第三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教师根据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仔细观察,谨慎把握,大胆使用,更好地巩固各类课堂教育的成果;打通第一课堂、第二课堂和网络第三课堂的思想政治教育渠道,实现从教室第一课堂到实践第二课堂的映射和迁移,以教师为主导,设计三类课堂“课程思政”的目标和方法,争取最大限度的资源和平台,真正打通三个课堂阵地,实现三类课堂的渠道贯通。

在智慧职教背景下,成立“翔宇网络思政工作中心”,构建网络思政工作体系,推进网络思政教育开展,全面提升学校思想政治工作水平,实现智慧思政网络育人。通过建设在线开放课程学习平台,实现“课程思政”在线课程建设的全覆盖;建设网络思政育人平台,依托学校官方微信、微博、抖音等融媒体,打造校园融媒体矩阵,充分发挥校园宣传教育功能;加强校园网络媒体平台原创作品研发与推广,开发内容凝练、图文结合的优秀网络思政产品;开展网络思政研究引导,形成一批网络思政育人理论研究成果;坚持五育并举,实施学生“德育为先,能力为重,知行合一、全面发展、个性成长、人人出彩”的评价工作方案;建立健全网络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等,营造风清气正、健康向上的校园网络文化氛围。

实施教师培育双带头人工程,加强教师党支部建设,提升党务干部专业化水平,强化专业教师课程德育意识能力和培养,并纳入到教师的师德师风建设等,全面引导全校教师有意识开展“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实施特色活动创建工程,通过开展“课程思政”讨论、“课程思政”教学研讨、“课程思政”教学设计竞赛、“课程思政”在线开放课程建设、“课程思政”示范课观摩、“课程思政”典型教学案例推广等,提升学校“课程思政”育人成效。

四、构建教师“课程思政”育人能力模式的措施

1.严把教师准入关

通过严格教师资格准入制度、加强对教师育德意识和育德能力的考察和培训、健全师德师风长效机制,严把教师准入关。组织教师“课程思政”的各类培训,帮助研发“课程思政”教案、重视传帮带教育,注重师徒传承,从而激发教师发展的内在动力。尊重教师的主体地位,构建有效的激励机制、完善教师考核和评价,探索切实可行的考核体系。确保第一、第二、第三课堂都有育人功能,所有教师都能够发挥主观能动性,成为维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传播者、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使教师更好地承担起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责任。

2.拓宽互动交流平台

学校通过搭建交流平台,畅通网上交流,建立网站、微信等平台,提供在线交流,不断拓宽互动交流平台,创造条件让“课程思政”教师有更多机会聚集在一起,探讨推进实践有效育人的路径和方法,达到分享经验、相互学习和彼此支持、共同成长的目的。

3.形成协同育人局面

采取多元的形式,如面对面、网络等方式,多与学生进行思想沟通和交流,了解学生思想动态,解放思想和实际困惑,做好引导工作。教师间也应增强联系,交流所带、所授课班级学生的思想情况,掌握更详实的资料,以利于双方更好的、更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做到协同互联,引导学生思想;教师要互相沟通,关心学生的学业、帮助学生改进学习方法,社团教师等要积极指导学生开展社会实践和科研活动,推动学生自我发展和成长,更好地奉献国家、服务人民,勇做走在时代前列的奋进者、开拓者和奉献者,做到协同互通,督导学生学业;通过系列活动不断加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在互动的过程中身体力行,为大学生人生做好指导、帮助他们做好规划,成为学生的知心朋友和人生导师,做到协同互动,指导学生人生。通过构建“课程思政”协同创新的全员育人体系,各部门、各教师打破原有壁垒形成合力育人的局面,做到协同互联、协同互通、协同互动。

结语

针对学校的“课程思政”开展情况,提出了学校开展“课程思政”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个别教师仍然欠缺思政意识,缺乏“课程思政”改革的内生动力、教师缺乏对思政元素的系统挖掘、学校的协同育人体制机制还未形成,并针对问题,构建“课程思政”教师育人的实施路径,并提出采取的措施。

猜你喜欢
课程思政协同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蜀道难:车与路的协同进化
“四化”协同才有出路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三医联动 协同创新
协同进化
他们用“五招”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