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青”特色馆藏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以“广东青运史”资料库建设为例

2023-04-15 15:05广东省团校广东青年政治学院陈景瀛
办公室业务 2023年5期
关键词:团青馆藏资料

文/广东省团校(广东青年政治学院) 陈景瀛

特色馆藏是为了收集、保存和利用某一形式、某一专题领域、某一时代、某一地域、有关某人、珍贵或易损坏、有某种特定价值的文献等而建立起来的专门收藏。特色馆藏是图书馆核心竞争力的体现,是精准化学科服务的重要资源、是科研的重要驱动力、是教学资料的丰富源泉、是数字学术的重要数据来源、是校园文化、人文情怀、艺术修养的培养基地,也是促进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重要阵地。自20世纪80年代,我国图书法规提出特色馆藏概念以来,国内学者对特色馆藏建设的必要性、重要性进行了充分论述,达成特色馆藏建设能节省人力、物力、财力,能提高文献的资源利用率,能提升馆藏质量,促进服务水平的共识。各类图书馆根据自身特点,建设出鲜明的特色馆藏,如北京大学图书馆的古文献资源库、中山大学的徽州文书库、台湾大学的名人手稿等。根据广东省团校的机构编制方案,省团校需承担共青团干部及青少年培训、共青团与青少年工作科学研究,粤港澳和国内外青少年学术交流和教育合作,参与青少年社会组织培育、国防教育、文化发展、社会教育等共青团重点领域工作。为配合学校教学科研的发展,广东省团校开始了“团青”特色馆藏建设的探索。

一、“团青”特色馆藏的建设现状分析

“团青”是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和青年的简称。“团青”特色资源是指以共青团及青年研究为主题而形成的个性化收藏。从构建机构看,青年类特色馆藏建设的主力军是青年类院校,已建成的优质青年特色馆藏凤毛麟角,大部分都处于筹建或者需要完善的状态。从资料来源角度看,“团青”特色资源大部分属于论文、著作等学术成果以及少部分著名人物的捐赠书籍和相关图片等。已有的“团青”特色馆藏不仅普遍面临特色不凸显、缺乏连续性、建设理念滞后、数据库发展不平衡、共享程度低等技术性问题,还面临资源建设队伍专业性不强、特色馆藏管理制度不健全、特色资源采购资金保障不充足、建设机构缺乏稳定性等政策性问题。

广东省团校“团青”特色馆藏处于起步阶段。目前主要形成了以“广东青运史”为主题的特色资源收藏。目前,广东青运史资料库存在资源门类较少,资料挖掘不深,文献使用不便等问题。资料库以文献资料为主,照片实物资料为辅。文献资料以书籍为主,其他诸如青年类报刊、论文则依靠第三方数据库提供。文献资料中有不少一手资料,但受限于整理人员的专业知识还不能充分挖掘。比如,由广东省档案馆和共青团广东省委员会共同编著的《广东青年运动历史资料》,编入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广东青年团体和团组织的报告和文件资料,涵盖了各地革命组织出版的《新海丰》《少年先锋》《广州学生》等报刊资料,该史料对研究新中国成立前党的青年工作作用巨大。但受限于专业背景,资料挖掘程度还不够深入。在资料利用程度上,广东青运史资料属于我校珍贵史料,管理更为严格,使用限制条件较多。资料数字化推动工作相对缓慢,也影响了资料的开发利用。

二、“团青”特色馆藏的建设实践路径

(一)坚持“特、精、用、恒”的基本原则。遵循建设的基本原则是特色馆藏建设的立馆之本。“特”是指特色馆藏建设要突出重点,明确特色。特色的形成,与一个单位的职责使命和服务对象息息相关。特藏部门根据所在单位突出的机构定位、重点工作、重点学科、重点服务人群等逐步积累资料形成了与众不同的特色资源。以广东省团校为例,其“团青”特色馆藏的建设特色可以概括为:凸显干部院校红色基因的政治特色,凸显广东改革开放前沿的区位特色,服务青年人才学习成长的教育特色,服务青年课题研究的专业特色;“精”是指特色馆藏建设要深入挖掘,形成精品。“精品”是指在资源积累过程中形成优势资源,形成本馆独一无二的研究素材和特色鲜明的研究成果,形成专业性、完整性、系统性的特色资源构建,达到“人无我有,人有我全,人全我优,人优我精”的良好效果;“用”是指特色馆藏建设要数字共享,利用为本。阮冈纳赞的图书馆学第一定律指出“书是为了用的”。特色馆藏建设的出发点和最终目的并非藏而是用,发挥利用价值才是特色馆藏建设的根本。然而,特色馆藏确实是每个图书馆的珍贵资料,其保管工作需要异常重视。处理好文献保管和利用这一矛盾是特色馆藏建设必须面对的问题。文献数字化和互联网为解决这个矛盾提供了技术支撑。特色馆藏能以“实物为藏、数字为用”的方式来解决这个问题;“恒”是指特色馆藏建设要凸显价值,持之以恒。特色馆藏的建设并非一朝一夕能够形成。一个不断有机生长而形成的专业、完整、系统的特色馆藏更能凸显其独特的价值。

(二)采用“标签化”进行资源收集与挖掘。特色资源的丰富需要不断拓展和挖掘。“标签化”是拓展特色资源的有效方式,是指将某一个特色资源归入某一个种类,对同一个特色资源可同时归到多个种类。“标签化”的方法特点是相对灵活,前期可以根据赋予的标签进行资源追溯,后期可结合计算机对标签进行分析和分类,形成类型、主题、历史时期等多个标签。对特色资源内容进行充分挖掘,是特色资源建设必不可少的环节。在明确建设主题收集大方向的前提下,我校采用“标签化”的主题揭露方法,对特色资源进行充分挖掘。结合共青团及青运史研究的学科,形成了“广东青运史”特色资料库。资料库采用类型、主题和时间标签三者相结合的揭露方式。在类型上主要分为文献、照片、音像、实物等,文献资料涵盖图书、期刊、网页资料、报纸等。在揭露主题上分为党史资料、团史资料、港澳团史资料、具体人物资料、专题资料等。在历史时期的分类标签上,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把特色资源划分为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四个历史阶段。

(三)提倡“面向科研”的特色资源数字服务。特色资源只有在使用状态下,才能发挥其特色作用。特色资源具有稀缺性,在使用过程中需要非常重视资源的保护。随着数字化技术的发展,特色资源使用和保存的两大重要功能得以解决。在特色资源数字服务上,可以通过主题标签形成数据库,配合便捷的检索方式,服务特定的科研项目。为做好青年运动历史的研究工作,我校开展了广东青年运动历史研究。青运史研究需要资料先行,但由于资料珍贵,且研究团队人员较多,在资料的使用上,完全开放纸质材料并不现实。因此,在特色资源库建设的过程中,同步开展了特色资源数字化的工作。为保证服务发展的长期性,团史馆工作人员还制订特色馆藏数字资源建设的相关技术标准。在资源的构建结构上,形成了以青运史研究团队利用为主的资源整合方式,以时间节点、重要人物、重要事件为标签,并辅助图片、视频、图书、期刊等资源的类型,加强索引建设,方便科研团队的文献资料使用。

(四)提高“稳定协调”的特藏制度保障。特色馆藏建设是系统性工程,需要依靠高素质的特色馆藏专业人员队伍,也需要完善的资源采集、资源保管、资源利用等制度。“稳定协调”的特藏制度包含“人、财、物”三个方面。其中人是重点,特色资源建设需要既懂得特色主题学科的专业知识,也懂得信息资源管理的理论和实践的复合型人才。为做好共青团历史的研究工作,我校专门设置团史馆业务部门,承担广东共青团历史、青运史研究及文献收集管理和团史教育培训授课任务,在人员编制和经费上支持特色资源的建设。此外,部门根据学校改革的要求,聚焦主责主业,不断完善具体业务制度。在业务人员配备上,由原图书馆的业务人员和历史学、社会学等专业领域研究人员组成,形成了在信息资源整理和团史、青运史研究相互配合的人才队伍。这种组合为特色资源的长期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三、“团青”特色馆藏建设的经验启示

(一)以资源开发利用为导向。特色馆藏建设的顺利开展,需要明确的建设目标。在工作思维上,要把以“藏”为核心的理念转变成以“用”为核心的理念。需要强调的是,思维上的转变并不意味着“藏”不重要。提出这种思路的原因在于,以“用”为导向,更容易带来短期的成果,能为特色馆藏建设带来启动和维护的资金。在工作实践上,特色馆藏建设切忌好高骛远,需要着手于细小目标的实现和积累。在建设的过程中,先要形成特色资源库,随着小型资源库的构建完成,特色馆藏建设的宏观目标则是水到渠成。此外,在前期的目标设立上,不妨“功利”一点,聚焦于能产生效益的某类特色资源上,让馆员集中发力方向,以最大的热情从专家学者、收藏家等各类渠道挖掘特色主题相关资源,有效带动特色资源库的扩充和发展。

(二)以资源长久保存为要求。特色馆藏是有机的生长体,成功的特色馆藏存在的时间一定比人的寿命更加漫长。因此,在特色资料的保存上要设立长远的目标。一是在资料的选取上要有前瞻性。现在不重要的资料,并不代表未来不重要,持之以恒地做好特定领域的资料收集整理是为特色馆藏增添底蕴必不可少的步骤。在资料的选取上,要充分吸收现有特色馆藏的特点,结合时间节点重要性、资料稀缺性、人物特殊性等对现存资料进行判断。二是在资料的保管上要有长久性,不能想当然地当作普通资料保存。在实物保存上,要树立“传家宝”的心态,做好入库出库规范,做好恒温恒湿、防火防盗的存储管理。在数据资源的存储上,要做好数字化技术的标准化管理,尽可能使用开放格式进行存储;要做好数据的本地、异地备份,还要防范资料被“盗库”的风险。

(三)以稳定科研产出为激励。特色馆藏的意义和价值已有大量学者进行论述。特色馆藏对服务科研的价值是显著的。其对特色馆藏机构和机构工作人员都能发挥有效的激励作用。对机构而言,以特色馆藏为基础形成的科研成果,增大了图书馆特色馆藏的曝光度和贡献度。既能够体现机构的设立价值,又能够为上级部门持续激励馆藏部门运行提供考核依据。对特色馆藏专业技术人员而言,开展文献资源的编撰与出版,开展特色领域的参考咨询服务,开展形式多样的资源展览与讲解等特色资源开发利用工作,能有效提升馆员的专业技术能力。这些工作既提升了馆员的职业技能,又满足了馆员的社会认同感。此外,特色馆藏资源的特殊性和专门性还能催生出新的科研选题,激励专业人员进一步加强针对特色资源的研究。

(四)以专业人才队伍为保障。特色馆藏的建设最重要的保障是人才。一是要注重复合型人才培养。特色馆藏专业人员对前沿信息技术的掌握与运用能力、数据管理能力、用户服务能力、与利益相关者合作能力都需要不断加强。这些能力的加强不仅要重视人员信息专业技能,开展多层次、重实操的继续教育工作,还要强化人员的学术素养,加强特定领域的研究能力。二是要注重复合型人才队伍的稳定性。复合型人才是稀缺资源,其具备良好的适应新学科的能力。特藏建设取得成效的同时,也意味着其在定题领域取得一定学术积累,如果不能在特定领域让其实现人生价值,人才流失的可能性较大。三是要加强馆藏建设人才的教学宣讲能力。特色馆藏需要曝光度,才能持续不断地得到支持。获得曝光度最简单有效的方式就是宣讲特色资源的研究成果。

四、结语

特色资源馆藏是图书馆区别于其他馆的核心资源。吸引研究人员使用特色馆藏的原因归纳起来无非就是“完整”和“独特”两个方面。完整的资源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对很多小型图书馆来说难度巨大,任重道远。结合工作实际,挑选一个擅长领域,形成特色,并在此基础上,实现“独特”资源的完整性,可能是更适合小型图书馆发展的路径。特色资源建设是图书馆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参考类似图书馆的特色资源建设路径,选择适合自身的发展思路,将有利于图书馆事业的整体发展。

猜你喜欢
团青馆藏资料
馆藏
新形势电网企业团青工作开展策略探思
Party Time
PAIRS & TWOS
JUST A THOUGHT
博物馆的生存之道:馆藏能否变卖?
浅论新形势下如何做好电力企业团青工作
知还印馆藏印选——古印篇
新形势下电力企业做好团青工作的有效途径
浅谈如何开展好新常态下的团青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