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的中正修德思想

2023-04-16 08:49韩丽华
关键词:系辞变易修德

韩丽华

(泰山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山东 泰安 271000)

中正、修德思想是周易的重要思想。周易的中正修德思想主要体现在守持中道、崇德向善、阴阳变易、天人合一四个方面。周易这四方面突出体现了圣人崇德向善感应天地自然、顺应人心而致天下和平、人心和顺的贞正局面。

一、守持中道

《周易》强调不偏不倚、持守中正的中正修德思想。

《周易》的守中与吉卦相联系,也表示“诚”的德性修养,强调不偏不倚、时中、正中、中直、中道的德性修养。《周易》的守中思想往往与吉卦相关联。如《讼·六爻》云:“讼:有孚窒惕,中吉,终凶。利见大人,不利涉大川。”[1]《师·六爻》云:“在师中,吉,无咎。王三锡命。”[1]《易·复》卦亦云:“中行独复。”《易·夬》卦亦云:“苋陆,夬夬中行。无咎。”“君子黄中通理,正位居体,美在其中,而畅于四支,发于事业,美之至也。”这里讲中和之境,以上这些都表示吉卦。之所以为吉卦,都是因为这些卦符合“中正”之理,因其得正中、时中、黄中通理而为吉。《周易》的守中还与人的德性修养联系在一起。“中道”与“诚”的德性相联系。如《乾·文言》曰:“龙,德而正中者也。庸言之信,庸行之谨,闲邪存其诚,善世而不伐,德博而化。”守中道而存其诚,“守中”与“诚”的德性相联系。《中孚·彖》有言:“中孚,柔在内而刚得中,说而巽,孚乃化邦也。”心中诚信,内在柔顺而刚正守中,这样诚信可以教化万邦。《周易》的“中”代表中正、时中、中道有节的德性修养思想。这与《中庸》的“中和”之道相通。如《中庸》所云:“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因守持节制,执“中”而“和”,因“发而皆中节”故中和。人接触外物行事,要符合中道,有节制,不过于中度,保持“中节”,这就是“和”的境界。《中庸》又云:“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齐庄中正,足以有敬也。”中、中道、中正,都是中庸的意思。同于《中庸》的思想,《周易》的守中意指中正、时中、中直有节的中道思想。如《蒙·彖》曰:“蒙亨,以亨行,时中也。”又如《同人·彖》曰:“文明以健,中正而应,君子正也。”《乾·文言》亦言:“大哉乾乎!刚健中正,纯粹精也。”乾,刚健中正,不偏不倚。这表示有节制的德性修养。《巽·彖》卦云:“重巽以申命,刚巽乎中正而志行。”阳刚守持中正。《周易》的“中”秉持“执两用中”的观念,注重守中、用中,重守持阴阳平衡。“中”为道之体,“和”为道之用。“中”,即一、极、至善、至诚。《周易》六十四卦“二二相偶、非覆即变”的排列规律,体现着阴阳之气盈虚变化始终以“中”为核心。太极即道,太极分阴阳,欲明道者,必求之太极。道分阴阳,欲求太极,就要顺道之德而返于道之体。而“中”即一、极、至善、至诚。守“中”就是由道之德返回道之体。[2]由此可见,《周易》的守中思想与吉卦相应,也表示“诚”的德性修养,意指坚守正固、中正、不偏不倚、中道有节的德性修养。

《周易》的中正思想意指万事万物守持中正不偏、中正有节、执中、用中的中正思想。如《中庸》所云:“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舜好问而好察迩言,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中立而不倚,强哉矫!”《中庸》所表示的“中”就是中正不偏、时中、中正的中道思想。《周易》的“中”同于《中庸》的“中”。如《观·彖》言:“大观在上,顺而巽,中正以观天下。观,盥而不荐,有孚顒若,下观而化也。观天之神道,而四时不忒。圣人以神道设教,而天下服矣。”《御纂周易折中》:“观者有以中正示人,而为人所仰也。九五居上,四阴爻仰之,又内顺外巽,而九五以中正示天下,所以为观。”[3]104上巽下坤,顺而巽,九五居中正尊位,以阳刚中正巽顺之德,中正地观察天下。宗庙祭祀之时,君子居上,为天下表仪,必极其庄重,则为下民之观。圣人观察天阴阳不测之道,而四时运行不失序;因圣人以神奇之道设立教化,百姓自觉服从。观卦表示因中正观察天下之道被天下人敬仰。又《讼·彖》云:“‘讼。有孚窒惕,中吉’,刚来而得中也。‘终凶’,讼不可成也。‘利见大人’,尚中正也。”刚爻处中位,忠实之象,故为有信实,然则诉讼被窒塞而惕惧。中道而止,乃得吉。《周易集解》:“此本遁卦。二进居三,三降居二,是刚来而得中也。”[4]37讼卦卦变自遁而来,刚爻来居下卦二爻之中。诉讼之事终凶,不可成。讼者,求辩曲直,故利见大人,崇尚刚明中正。这里还是突出处中的重要。《小过·彖》亦曰:“小过,小者过而亨也。过以利贞,与时行也。柔得中,是以小事吉也。刚失位而不中,是以不可大事也。”小事过越能通达,小过利于守正,与时偕行。上震下艮,六二、六五柔爻处于中位,刚失位,小事过则吉。九四刚爻失位,九三刚爻不在中位,所以不可成就大事。也就是说,小事可以有所过越,大事不可。小事虽有小过但要守中。

《周易》特别强调守持中正之道以成就事务的重要性。如《大过·彖》云:“大过,大者过也。栋挠,本末弱也。刚过而中,巽而说行。利有攸往,乃亨。大过之时大矣哉!”上兑下巽,初六爻与上六爻为阴爻,本末弱,中间四阳爻过盛。阳盛阴衰,大者过。《御纂周易折中》:“大过,阳过于中。阳过于中,而上下弱矣,故为栋桡之象。栋桡其胜重,四阳居于中,可谓重矣。九三九四皆取栋象,谓任重也。桡取其本末弱,是以桡也。”[3]135阳为大,九二刚爻居下卦之中,失位,故“大者过也”。刚虽过,但是二五刚爻居中位,不失中道。四阳虽过,但二五得中,内巽外说,谦逊而喜悦,出行“利有攸往”,故能通达。这里强调大过虽有过越但是仍要努力守中而不失其位。又《姤·彖》曰:“天地相遇,品物咸章也。刚遇中正,天下大行也。”《周易集解》言:“谓乾成于巽,而舍于离。坤出于离,与乾相遇。南方夏位,万物章明也。”[4]159姤卦上乾下巽,天地相遇,万物都彰显风采。九二和九五爻皆居中,九五爻为阳爻,居中而得正位。刚爻居中正之位,天下万物顺利进行。这里强调了阳刚之爻居守中正之位的重要性。又有《姤·象》云:“九五含章,中正也。”含蕴中正之德,则成章而有辉光。九五之爻因居守中正之位,内蕴中正之德而内含彰美。《解·象》亦有言:“刚柔之际,义无咎也。九二贞吉,得中道也。”解卦,上震下坎,上动下险,雷雨之作,阴阳交感,为患难解散之象。初爻四爻相应,刚柔相交,不会有过患。九二居其所得中,动得正,得中道之吉。《节·彖》亦云:“节亨,刚柔分而刚得中。苦节不可贞,其道穷也。说以行险,当位以节,中正以通。”节卦由泰卦来,泰三之五,乾九三升坤五,分坤六五下处乾三。节卦上坎下兑,阴阳爻数量相等而九五爻居中正位,刚强柔弱均分而刚爻得中位,故节制可亨通。位极于上,阴乘阳,故“穷”。《御纂周易折中》言:“节至于极而苦,则不可坚固常守,其道已穷极也。”[3]353节制要适中,过则苦。中节则和,否则不和。心怀喜悦去冒险,要在正当位置加以节制,中正地去通达。这里提到的中正,是指物质世界万事万物中直、不偏不倚、中正、执中、用中的中正。

二、崇德向善

《周易》的中正修德思想还体现在崇德和善恶有报的向善方面。

《周易》非常注重崇德向善的德性修养。《乾·文言》曰:“君子学以聚之,问以辩之,宽以居之,仁以行之。”以仁践行,仁爱向善。《大有·象》曰:“火在天上,大有;君子以遏恶扬善,顺天休命。”遏恶扬善,表明了《周易》主张向善的人生态度。《晋·象》亦云:“明出地上,晋;君子以自昭明德。”君子彰明崇高的品德,所以君子向善。《蹇·象》亦云:“山上有水,蹇;君子以反身修德。”君子反身自省,修养道德。又有《周易·系辞》云:“夫易,圣人所以崇德而广业也。知崇礼卑,崇效天,卑法地,天地设位,而易行乎其中矣。成性存存,道义之门。”圣人崇德广业,知崇礼卑,追求道义,都是对善的追求。《周易》强调“敬”“义”的德性修养。《坤·文言》云:“‘直’,其正也;‘方’,其义也。君子敬以直内,义以方外,敬义立而德不孤。”《周易》还强调,坤卦以宽厚仁德承载万物。《坤·象》云:“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周易》以德性有礼、恭顺谦卑为生存之本,故《周易·系辞》曰:“德言盛,礼言恭。谦也者,致恭以存其位者也。”《周易》还主张节制、节约、不伤财害民,如《节·彖》曰:“天地节,而四时成。节以制度,不伤财,不害民。”《蒙·象》:“山下出泉,蒙;君子以果行育德。”意为君子以果决的行动培育德行,修德向善。可见,作为儒家经典,《周易》非常强调向善的德性修养。

《周易》强调因果报应思想。《周易》认为君子讲善言可以得到呼应,讲恶言则会遭到悖逆。如《周易·系辞上》曰:“君子居其室,出其言善,则千里之外应之,况其迩者乎?居其室,出其言不善,则千里之外违之,况其迩者乎?”《周易》认为善恶必有报应,故《坤·文言》有云:“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臣弑其君,子弑其父,非一朝一夕之故,其所由来者渐矣,由辩之不早辩也。”报应的到来不一定立即显现,往往经历一个漫长的过程,日积月累,积少成多,善恶报应必定来临。《周易》认为积善成名,积恶成灾,故《周易·系辞》曰:“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小人以小善为无益而弗为也,以小恶为无伤而弗去也,故恶积而不可掩,罪大而不可解。”善恶都可以积少成多从而导致福祸。积恶成多会导致大罪。所以,《周易》主张迁善改过,即如《益·象》所言:“君子以见善则迁,有过则改。”要迁善改过,就要去除邪念,心存诚敬,即如《乾·文言》所云:“庸言之信,庸行之谨,闲邪存其诚,善世而不伐,德博而化。”因此,《周易》主张真诚无邪,有功而不自夸。楼宇烈先生指出:“佛教的这种轮回报应说与中国传统观念中的‘报应’说,有很大的不同。在佛教传入以前的中国传统观念中,基本上没有‘自作自受’这种类型的‘报应’观念,而只有一种由有血缘关系的家族(宗族)共同来承担的‘报应’观念。这就是《易传·坤文言》中所说的:‘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即祖先积下的善或不善,由子孙去承受福或祸,而主要不是自己去承受。”[5]也就是说,祖先的善恶业会报应到子孙。

三、阴阳变易

《周易》关注自然和人事的变易,其变易体现了贞正、和平、悔吝、崇德的自然变易和圣人修养思想。

《周易》强调世界的变易,其变易体现了圣人顺应天地自然的德性修养思想。《周易·系辞》云:“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圣人设卦观象,系辞焉而明吉凶,刚柔相推而生变化。”《周易》说明了圣人设八卦的目的就是预测事物的吉凶变化。《周易》的变易思想是强调宇宙万物的变化,而这些变化都是因缘而起、互相联系的。《周易·系辞》讲:“八卦成列,象在其中矣;因而重之,爻在其中矣;刚柔相推,变在其中矣;系辞焉而命之,动在其中矣。吉凶悔吝者,生乎动者也;刚柔者,立本者也;变通者,趣时者也。吉凶者,贞胜者也。”也就是说,《周易》以八卦的变易解释宇宙万象的生克变化。刚柔相推、吉凶悔吝,都预示着变化,这些变化与天地万象紧密相联。而在吉凶变易中,贞正者胜。《周易》以卦爻的排列变化,预示吉凶。《周易·系辞》又有:“爻也者,效此者也;象也者,像此者也。爻象动乎内,吉凶见乎外,功业见乎变,圣人之情见乎辞。”意即六爻之象的内在变化反映外在事务的吉凶成败,从而预示人的事业成败。《周易》之“易”本义就是变易之意,世间阴阳五行生克变易导致物象的变化。而这里的变易体现的是圣人之情。《周易·系辞》还有:“是故易者,象也;象也者,像也。彖者,材也。爻也者,效天下之动者也。是故吉凶生而悔吝著也。”意思是说,八卦卦爻排列组合的变化反映宇宙万象的变动,因事务变化而衍生吉凶、悔吝之变。《周易》所反映的万象变易,都是体现了贞正、和平、悔吝、崇德的自然变易和圣人修养思想。

《周易》强调世界的因缘变化,其变易体现了贞正、和平、悔吝、崇德的天地自然变易和圣人修养思想。《咸·彖》有云:“咸,感也。柔上而刚下,二气感应以相与。止而说,男下女,是以亨利贞,取女吉也。天地感而万物化生,圣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柔与刚、男与女,阴阳相对,相反相成,相互感应。这表明,宇宙万物及圣人之心皆相互感应。《姤·彖》曰:“天地相遇,品物咸章也。”天与地相对,天地万物交互感应、相互彰显。《周易》以往来、盈亏的变易对比和无往不复的反复之道体现变易,故《泰·六爻》有云:“无平不陂,无往不复。”平与陂、往与复体现了变易和反复之道。《周易》认为,日月相推演故昼夜交替,寒暑相推演故年岁循环。往来、屈伸这些相反相成的对立统一交相感应导致万象演化,故《周易·系辞》有云:“日往则月来,月往则日来,日月相推而明生焉;寒往则暑来,暑往则寒来,寒暑相推而岁成焉;往者屈也,来者信也,屈信相感而利生焉。尺蠖之屈,以求信也;龙蛇之蛰,以存身也;精义入神,以致用也;利用安身,以崇德也。过此以往,未之或知也;穷神知化,德之盛也。”万事万物其对立面相反相成,感应道交,穷神知化。《周易》所反映的变易之道是体现圣人顺应天地自然,精义入神以致用和利用安身以崇德的思想。这些自然变易反复体现的是自然万象中正和谐的运行之道和圣人顺应自然之道崇德修身的自然规律。

四、天人合一

《周易》从“天人感应”“天人合一”的角度体现了人与世界的“由德返道”修养思想,《周易》的“天人合一”包含“人与自然之天合一”以及“人与德性之天合一”两种情况。“人与自然之天合一”就是人与自然之天在天人感应基础上的天人合一。“人与德性之天合一”就是通过修行由德返道,以人合天之道。

《周易》从人与自然之天相互感应的“天人合一”角度体现了“反身修德”的思想。 人与自然之天感应道交,感通相合,天人感应,天道与人事合一。《周易》的天人感应把天地自然的变易之道与人事的变化融合为天人合一的整体。人与宇宙万象的变化,顺应宇宙天地之道,宇宙大化顺天应人。《乾·彖》云:“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云行雨施,品物流形。大明终始,六位时成,时乘六龙,以御天。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乃利贞。首出庶物,万国咸宁。”乾道,为万物初始,统帅天,驾驭天,乾道的变化规范着万物的本性和命运。圣人大明乾道变化,见乾卦之六位各以时成,乘六阳行天道。乾道保持伟大中和,普利天下万物,天下邦国因顺承天道而安宁。《坤·彖》亦云:“至哉坤元,万物资生,乃顺承天。坤厚载物,德合无疆。含弘光大,品物咸亨。牝马地类,行地无疆。柔顺利贞,君子攸行。”坤道,顺承天道,资生万物,坤道厚德载物,万物得以亨通、成长。君子顺承坤道柔顺行事。乾坤之道,合为天地之道。君子之德,顺承天地之道的刚健和柔顺,保持伟大中和,德合无疆。人顺应自然之道,天人合一。《兑·彖》曰:“兑,说也。刚中而柔外,说以利贞,是以顺乎天,而应乎人。说以先民,民忘其劳。说以犯难,民忘其死。说之大,民劝矣哉!”兑卦有刚中之德,能贞,悦而能做到贞正,上顺应天道,下顺应人心。君子之道能悦于民,如天地之施舍,感应人心悦诚服。故以悦先于民,则民心悦而忘记劳苦。若以悦让民犯难,则民心悦诚服而不恤死。圣人之道,以人心悦诚服为本。天道与人事合一,体现了天人合一的思想。《乾·文言》曰:“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水流湿,火就燥。云从龙,风从虎。圣人作,而万物睹。本乎天者亲上,本乎地者亲下,则各从其类也。”人与天地万物皆有感应,人与万物各顺应其类。圣人顺应天地之道,圣人的作为,万物皆有目睹。顺承天者亲上,顺承地者亲下,人与万物各顺承其类。天地之道与人事合一。又《周易·系辞》云:“是故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化而裁之谓之变,推而行之谓之通,举而错之天下之民谓之事业。”乾坤定位,易在其中。形上者为道,道无方无体,神妙莫测。形下者为器,器有方有体。圣人因其自然,推行之为通达,将其用以天下之民事为事业。由乾坤、道器到百姓之事,天道与人事合为一体。

《易传》中的“三才之道”鲜明地体现了天人合一的整体境界。《周易·说卦》云:“昔者圣人之作《易》也,将以顺性命之理。是以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兼三才而两之,故《易》六画而成卦。分阴分阳,迭用柔刚,故《易》六位而成章。”由先天太极经阴阳交合而生天地万物。天、地、人三才相互感应,天人合一。《周易·系辞》云:“《易》之为书也,广大悉备,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兼三才而两之,故六。六者非它也,三才之道也。”天、地、人三才互相感应,形成天人合一的整体。

圣人之大德与天地、日月时空相匹配,相感通,天道与人事合一。如《周易·系辞》云:“是故天生神物,圣人则之;天地变化,圣人效之;天垂象,见吉凶,圣人象之;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圣人观察天地的变易规律,观其会通,行其典礼,化而裁之,推而行之,以此推断天地万象的变易之道。天道与人事合一。圣人还根据天地之道的变化而作八卦。又如《周易·系辞》云:“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圣人观天地万象而作八卦,天人合一。《乾·文言》亦云:“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天且弗违,而况于人乎?况于鬼神乎?”圣人之德光耀天地,与天地、日月、四时、鬼神、天时相合。这样,圣人之德与天地相合,人与自然之天相感,达到天人合一之境。

《周易》从“反身修德”“由道返德”的“天人合一”角度把人的修德与自然融为一体。“反身修德”“由道返德”就是以人合天之道,人与德性之天合一。《周易》的宇宙生成论是从先天太极到乾坤两仪到八卦、六十四卦及万事万物。从《周易》宇宙生成论的角度来看,先天太极是宇宙的源头,先天太极经由“乾道变化”“阴阳相感”而生成后天的万事万物。由于先天太极是万事万物生成的源头,万事万物都具备先天太极之性。圣人作《周易》的目的是阐发“圣人之意”,教化世人通过反身修德由后天之德返回先天太极之道,人之德与天之道合一。太极之道隐而不见,后天之德显露可见。道为本体,德为发用。《周易》旨在通过反身修德、由德返道的修养方式来实现后天万事万物向先天太极之道回返,达到天人合一之境。

《周易》中很多内容都蕴含着反身修德、由德返道、以人合天之道的天人合一思想。《乾·象》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通过自强不息与厚德载物,实现人后天之德向先天太极之道回返。人之道合天之道,天人合一。《蒙·象》曰:“山下出泉,蒙。君子以果行育德。”君子以果决之行培育德性,以人之道合天之道,人之道向先天之道复返,达天人合一之境。《小畜·象》亦曰:“风行天上,小畜。君子以懿文德。”君子蓄养文明美德,人之德向先天之道回返。《蛊·象》云:“山下有风,蛊;君子以振民育德。”君子接济人民,涵养德行,由此实现由德返道。《大畜·象》云:“天在山中,大畜;君子以多识前贤往行,以畜其德。”君子多学习圣贤教育,涵养积蓄自己的德性,以德返道。《大畜·象》亦云:“明出地上,晋;君子以自昭明德。”君子自觉展示崇高的品德,由德返道,以人合天之道。《蹇·象》又云:“山上有水,蹇;君子以反身修德。”君子反身修德,由后天之德返回先天之道,以人之德与天之道合一,天人合一。《师·象》又云:“地中有水,师;君子以容民畜众。”君子心怀天下民众,以德合道。《周易》还有以下内容也是以德返道、以人合天之道的思想:“雷出地奋,豫;先王以作乐崇德,殷荐之上帝,以配祖考。”(《豫·象》)“地中生木,升;君子以顺德,积小以高大。”(《升·象》)“山上有木,渐;君子以居贤德善俗。”(《渐·象》)等等。《周易》这些以人之德返天之道的思想都是天人合一思想。[2]

反身修德,以德返道,这样才能德位相配。圣人、君子德位相配,才能做到后天之德与先天之道合一,因而成就事业。《乾·文言》:“君子进德修业。忠信,所以进德也;修辞立其诚,所以居业也。”君子修德才能德位相配、事业有成。《乾·文言》:“庸言之信,庸行之谨,闲邪存其诚,善世而不伐,德博而化。”君子真诚待人处事,德行广大,足以与道合一,教化世人。《周易·系辞》:“显诸仁,藏诸用,鼓万物而不与圣人同忧,盛德大业,至矣哉!”君子修养盛德,才能成就宏大事业,德与位相配,德与道合一,天人合一。《周易·系辞》:“夫易,圣人所以崇德而广业也。知崇礼卑,崇效天,卑法地,天地设位,而易行乎其中矣。成性存存,道义之门。”圣人弘扬崇高的品德才能成就宏大的事业。因为唯有反身修德,以德合道,德与位相当,才能成就大的事业。

圣人君子反身修德,以其德行与先天之道合一,这样才能感应人心,感应天下和平,成就宏大的事业。这是天人合一的至高境界。《周易·系辞》曰:“是以明于天之道,而察于民之故,是兴神物,以前民用。圣人以此斋戒,以神明其德夫。”圣人明晓天道而能知民情,为民提供神奇的预测之物。圣人斋戒齐心,以使自己的德行崇高神妙圣明。《周易·系辞》又曰:“夫《易》,圣人之所以极深而研几也。唯深也,故能通天下之志;唯几也,故能成天下之务。”圣人盛德深邃而神妙,因而通天下之志,故能成就天下大业。又《彖·豫》曰:“天地以顺动,故日月不过而四时不忒。圣人以顺动,则刑罚清而民服。豫之时义大矣哉!”圣人之德顺应天下四时,因而天下刑罚分明人民臣服。《咸·彖》亦云:“天地感而万物化生,圣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观其所感,而天地万物之情可见矣。”圣人感应天地而顺应人心,这样天下和平。圣人反身修德,由德返道,与道合一,体现了天人合一的境界。

周易的中正修德思想主要体现在守持中道、崇德向善、阴阳变易、天人合一四个方面。周易这四方面突出体现了贞正、和平、悔吝、崇德的圣人崇德向善的德性修养思想,反映了圣人守持中正、修德感应天地和气、人心和顺的贞正局面。

猜你喜欢
系辞变易修德
马王堆《易传·系辞》篇的形成与抄写
周敦颐《太极图说》哲学思想研究
常数变易法在高中数学中的妙用
“人品诉诸”在《系辞》中的应用研究
一类常微分方程的解法研究
非齐次线性微分方程的常数变易法
变换思路难变易
做官与“修德”
读点经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