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文科建设背景下基础写作课程教学模式探索

2023-04-16 23:18徐伟
传播与版权 2023年7期
关键词:新模式

[摘要]基础写作课程是传播学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程,在传播学学科体系中发挥重要作用。在传统教学中,该课程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存在定位不明确等问题,使学生对其重视程度不够。同时,传统的基础写作课程教学已不能满足新文科建设背景下传播学专业发展的要求。因此,传播学专业教师要打破传统的基础写作课程教育范式,引入“一轴两翼三动力四融通”的新模式,提高传播学专业学生的写作能力,努力达到新文科建设的创新性、融合性、战略性、发展性要求,从而发挥基础写作课程的育人作用。

[关键词]传播学专业;新文科建设;基础写作课程;新模式

基础写作课程是传播学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程,是新闻采访与写作、文案写作、新闻评论等课程的先行课程。传播学专业的毕业生是未来新闻传播领域的主要从业人员,其新闻传播能力很大程度上受个人表达能力影响,而写作类课程能培养和强化学生的表达能力。新文科建设具有创新性、融合性等特征,在此背景下的传统基础写作课程教学已经难以满足传播学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需求。因此,传播学专业教师必须打破传统的基础写作课程教育范式,从新文科发展要求出发,利用融媒体资源,培养学生的多媒体写作能力。

一、传播学专业基础写作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人才培养方案方面

1.人才培养方案定位不明确

写作能力作为一项基本技能和素质,历来受到各学科的重视。在桂林旅游学院传播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基础写作课程作为一门专业基础课程,设置有34个课时,其中8个课时是实践课时,在一定程度上课时量偏少,这未能突出该课程的基础性和重要性。教师在基础写作课程的实际教学中,以理论教学为主,实践教学为辅,使学生听得多,写得少,既不利于学生开展写作,也不便于学生进行写作交流互动,可见,基础写作课程需要得到明确定位。

2.与其他专业课程的横向联系不够明显

基础写作课程看起来与新闻传播学专业学科体系相关性不大,有部分学生在一定程度上未认真对待基础写作课程。实际上它是新闻传播学专业学科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横跨“传播者—信息—媒介—受众—效果”这一整个传播学学科体系,也是传播学专业学生学好其他专业课程的基础。传播学专业教师只有从专业、课程、人才培养等层面加强基础写作课程与其他专业课程的横向联系,才能真正契合新文科建设的要求。

3.忽视人才培养的内生性需求,片面追随人才市场需求

在新闻传播学领域的人才招聘简章中,招聘单位列出的条件常常是一些技术方面的要求。而传播学专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侧重于专业课程教学,较少关注对学生写作素养的培养和提升。这既不符合传播学专业人才培养的内生性需求,也不符合国家教育部、中共中央宣传部联合发布的《关于提高高校新闻传播人才培养能力实施卓越新闻传播人才教育培养计划2.0的意见》中的要求。传播学专业教师只有推动基础理论、应用技术和人文学科的融会贯通,才能培养出立足我国、放眼全球的高综合素养、高创新能力的优秀新闻传播人才。

(二)教师教学方面

在传播学专业教学中,教师多沿用传统的写作范式和教学模式,重课堂理论教学,轻实践教学;重文字表达方式,轻其他表达方式;重书面写作,轻媒介写作。传播学专业学生写作能力难以得到进一步提升,导致其写作积极性不够高,成就感不够强,写作内驱动力不够足。此外,传播学专业学生的作品如果不能在更大范围内传播,易使写作主体与写作对象之间缺乏交流和反馈机制。传播学专业教师如果不能及时把握最新的写作趋势和动向,或是学生对写作热点不够了解,他们写出的作品则较难符合时代和市场的需求。传播学专业学生的作品立意有待提升,写作主体意识也有待加强。传播学专业教师在教学中应深刻领会新文科建设背景下基础写作课程教学的新要求,增强创新意识和融合能力。

(三)学生方面

1.对写作认识不足

基础写作课程的教学目的不是培养专业作家,而是系统地、科学地培养学生对普通文章的写作能力,为将来的学习、工作打好根基[1]。部分学生对写作内涵缺乏正确的认知。新闻传播类写作不仅对文章的体裁、结构、格式等有要求,也对写作用语、文字语言的内指性和外指性的把握、語言的规范性使用等方面具有很高的要求。因此,缺乏理论指导的、不符合要求的传播学专业作品,并不是真正意义的写作。

2.忽视练习的作用

一方面,部分学生认为写作对他们而言是一种不需要过多练习就能具备的能力。另一方面,融媒体时代要求传播学专业的学生不仅能够用文字开展创作,还要能够将文字与图片等各类视听语言相结合,融合使用多种传播媒介,从而满足受众多样化的信息需求。但在具体实践中,传播学专业学生看得多、练习少,在一定程度上利用图文视听进行语言创作的能力不足。

二、新文科建设对基础写作课程提出的要求

(一)创新性特征

当前,我国经济建设进入新发展阶段,在新文科建设背景下,厚基础、宽口径、专业化、创新型的复合型人才成为新的时代发展需求。写作能力是复合型人才的基本素养之一。传播学专业学生要积极汲取中外优秀文化精髓,掌握基本的写作方法和范式,增强话语表达能力,夯实人文基础。传播学专业教师要在加强学生话语表达能力和人文素养的基础上培养传播学专业人才,发挥传播学专业的作用,正向引导学生的思想观念、精神品格、价值取向。传播学专业教师还要在基础写作课程教学中创新性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提升学生的思想觉悟、道德水准与文明素养,并对传统教学模式加以转型、改造和升级,在继承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寻求该课程在新领域的突破点,实现理论创新、实践创新、机制创新和模式创新。

(二)融合性特征

新文科是相对传统文科而言的,是以全球新科技革命、新经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为背景,突破传统文科的思维模式,以继承与创新、交叉与融合、协同与共享为主要途径,促进多学科交叉与深度融合,推动传统文科的更新升级,从以学科为导向转向以需求为导向,从专业分割转向交叉融合,从适应服务转向支撑引领[2]。在此背景下,基础写作课程教学既要基于现有传统写作课程基础,即教师要对课程进行重组,推动课程交叉、文理融合,又要把现代传播学技术融入基础写作课程,为学生提供综合性的跨学科学习、跨专业学习机会,从而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并培养其创新思维。这就要求传播学专业教师具备将知识高度融合运用的能力,不仅要将基础写作课程知识与传播学知识相结合,还要将写作知识与当前社会背景紧密结合,使学生既会传统文字形态的创作,又要善于利用现代传播媒介,运用图片、视频等视听语言进行创作。传播学专业教师既要带领学生写出符合社会主流价值观的作品,又要帮助学生尝试在互联网平台创作流行的、符合大众价值取向的作品。

(三)战略性特征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要清醒认识国际国内各种不利因素的长期性、复杂性,妥善做好应对各种困难局面的准备”[3]。新文科建设的战略性特征要求传播学专业教师在基础写作课程教学中坚持以人为本,帮助学生汲取中外优秀文化,夯实人文之基,牢牢把握哲学社会科学的正向价值导向,在新形势下突出重围,努力把传播学专业学生培养成有担当、有见识、有战略眼光的新型人才。

(四)发展性特征

发展性是新文科建设的动态特征。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研究的问题存在较多不确定性,许多新问题会随着社会发展层出不穷,传播学专业的基础写作课程也是如此。尤其是互联网时代,融媒体的高速发展,各种社会发展热点会对传播学专业的基础写作课程产生巨大影响。因此,传播学专业教师需要在基础写作课程教学实践过程中不断探索、完善相应的教育模式。

三、解决思路:“一轴两翼三动力四融通”的新模式

(一)以帮助学生写出高质量作品为轴心

基础写作课程教学和设计要紧紧围绕“帮助学生写出高质量作品”这一轴心。新文科建设背景下的基础写作课程教学和设计应坚持以人为本,传播学专业教师也要注重讲练结合,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着重解决教学中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帮助学生进一步提高作品的质量。

(二)以拓展写作宽度和延伸写作深度为两翼

1.开阔视野,拓展写作宽度

新文科建设要求传播学专业教师在基础写作课程教学中应尽可能引入多个专业学科的知识,使这些学科知识交叉、融合、渗透与拓展,呈现多个学科维度的交叉,如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交叉融合,融入多学科知识,引导学生注重对写作素材的积累,拓展学生的视野,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传播学专业学生在创作时,要充分利用课堂学习的专业知识以及在互联网上获得的知识,融会贯通,拓展自己的写作宽度。在基础写作课程教学中,传播学专业教师应借鉴新的信息传播方式,学生要创新写作手法,创作更多形式新颖的作品,教师还要强调创新写作思路、写作样式、写作内容等的重要性,强化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其拓展写作宽度,从而创作更多题材新颖、内容丰富的作品。

2.融合呈现,丰富写作深度

在融媒体时代,传播学专业学生要善于利用音频、视频、漫画、H5等生动形象的传播方式,使作品的表达更生动、内容更丰富、内涵更深刻。尤其是云计算技术、大数据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的广泛应用,这些给传播学专业教师的基础写作课程教学带来了巨大挑战[4],也为教师带领学生开展更有深度的写作活动提供帮助。传播学专业教师在教学中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可以让学生挑战新闻评论、文学创作等复杂程度较高的写作形式。新文科建设要求强化文科教育对人的影响,而基础写作课程对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塑造正确的思想观念、形成独立的思维品格具有重要作用。传播学专业学生的作品不仅要深度融合和呈现文字、图片、视频、音频等素材,还要在内容上深刻体现思想性、领域性、专业性、学科性。传播学专业教师则要发挥基础写作课程的育人作用,进一步丰富学生的写作层次。

(三)以文字表述能力、图文呈现能力、智能写作工具使用能力为动力

1.良好的文字表述能力是写好一篇文章的基础

基础写作课程的最基本要求学生要在文字表述过程中把意思说清楚,再高一点的要求是学生的文字表述要有条理、有逻辑,最高的要求是学生的表述语言应简练生动、层次分明、逻辑严密、情感充沛。传播学专业教师在基础写作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应要求学生尽量欣赏文质兼美、风格多样的佳作名篇,使其通过各种方式掌握优秀的表达方式和写作手法。传播学专业学生则要在日常写作练习中善于借鉴、学习别人的优秀作品,根据“积累—感悟—仿造”的学习思路,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字表述能力。

2.优秀的图文呈现能力是新媒体传播时代的必备技能

从信息传递的角度来看,图形可以说是文字的抽象表现形式,或者说是视觉化展示。因此,图文结合的方式能够更好地突出作品主题和重点。一方面,新媒体传播时代的作品要能吸引受众的目光。图文结合的呈现方式具有场景化强、代入感强的特点。因此,传播学专业教师要在基础写作课程中使学生善于运用各种图文方式,可视化地呈现信息,从而吸引受众的注意力。另一方面,一份作品的排版方式和作品中出现的图片,会影响读者的视觉感受。排版精美、图片清晰的作品往往更能吸引受众注意。此外,新媒体传播时代作品的美工、设计、编辑、审核等工作大多数由一个人完成,这就要求作者有一定的图文呈现能力、美化能力。

3.高超的智能写作工具运用能力是创作者的写作利器

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各类写作机器人层出不穷。人工智能写作是在一个拥有海量数据、素材和写作模板的数据库基础上,依据任务要求进行智能抓取,然后对抓取的数据和素材进行分析处理,以便确定写作的角度,选择适合的写作模板,最后生成作品[5]。人工智能写作工具能够极大提高创作者的写作速度。但是,人工智能寫作常常是冰冷的数据,客观的分析、理智的结果堆积起来的东西,缺乏人情味和温度。传播学专业学生在学习基础写作课程后,应该善于利用各种智能写作工具,创作出富有人情味的、有温度的作品,使作品能够慰藉人们的心灵、涤荡人们的灵魂,为人们指引前进的方向,从而学会正确处理与自然界、与社会群体的关系,提升生存交往能力。

(四)以项目探究、每课一练、师生共评、多方展示四位一体相融合

1.项目探究

传播学专业基础写作课程采用的教材大多是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基础写作教程》,该书分两大部分,前一部分是写作基本原理,后一部分是文体写作。为了让学生能够理解并运用写作基本原理,传播学专业教师在讲完一章原理内容后,应该要求学生完成包含三个任务的项目探究活动:第一,思考本次课程中哪一部分内容最有意义和启发;第二,思考本次课程学习中自己学到的知识点;第三,总结本次课程学习中仍存在疑问和困惑的地方。传播学专业教师可以以学生提出的问题为项目探究的切入点,让他们分小组探究问题的真正答案,最后再由教师总结。

2.每课一练

在每次基础写作课程后,传播学专业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根据课程的写作基础理论以及前期项目的探究结果,共同协商一个写作主题和提出相应的写作要求,再要求学生根据要求进行创作。传播学专业教师与学生共同商定写作主题与要求,改变以往命题作文的形式,使学生从“受命而作”转变为“缘情而作”,由此充分发挥其参与性与自主性,提高其写作积极性。

3.师生共评

首先,传播学专业教师可以将学生的作品以匿名方式随机分配,这样一方面保证评价的客观性,另一方面使评价具有不确定性,能给学生带来新奇感。其次,传播學专业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根据基础写作课程中学习到的写作原理,在共同协商出写作主题和要求后,结合新文科建设背景下基础写作课程教学的要求,全员协同,从多方面对作品进行评价。最后,传播学专业教师可以对学生的写作进行整体评价,并提出改进意见,协助学生评选出优秀的作品。

4.多方展示

互联网时代的传播学专业基础写作课程教学要有传播环节和反馈机制。因此,传播学专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设置两类作品展示项目。第一,线下展示。传播学专业教师可以在班级内部推荐优秀的作品,学生如果看到自己的作品被郑重推荐,其内心容易产生成就感,写作的兴趣也会更加浓厚。桂林旅游学院的文化与传播学院有举办教学成果活动展的传统,各专业会在每学期期末进行教学成果汇报展示。传播学专业教师则从当学期的所有作品里优中选优,筛选出符合教学成果展主题和要求作品,并在全校范围内进行展示。传播学专业教师通过听取全校师生对展出作品、本门课程的建议和意见,可对后续基础写作课程教学进行调整,并给予作品参展学生一定程度的物质和精神奖励,进而激发学生的创作积极性。桂林旅游学院文化与传播学院的传播学专业教师要求学生对自己的作品进行多次修改和完善,再进行投稿。第二,线上展示。传播学专业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创建班级微信公众号,定期推送优秀的传播学类作品,也可向学生推荐写作平台,鼓励学生将自己的作品上传到相应的写作平台,在更大范围内与更多读者进行沟通与交流。

四、结语

在融媒体时代,新文科建设要求传播学专业的学生善于运用所学知识,在传播学专业教师的带领下,通过基础写作课程传递信息、讲好中国故事,努力创作出有助于营造良好社会风气的优秀作品。

[参考文献]

[1]裴显生,尉天骄.基础写作教程[M].3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7.

[2]王铭玉.新文科:一场文科教育的革命[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01):19-22,30.

[3]习近平: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 奋力开

创中部地区崛起新局面[EB/OL].(2019-05-23)[2023-01-15].http://jhsjk.people.cn/article/31098722.

[4]周菁.媒介融合视域下新闻传播专业基础写作课程的教改探析[J].东南传播,2015(01):112-114.

[5]王韵婷.新闻写作机器人的应用与反思:基于媒介进化理论[J].西部广播电视,2021(23):22-24.

[基金项目]桂林旅游学院2022年度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项目“‘新文科视角下的‘课程思政实践研究—以《基础写作》课程为例”(项目编号:2022KCSZJG020)。

[作者简介]徐伟(1984—),女,安徽庐江人,桂林旅游学院文化与传播学院讲师。

猜你喜欢
新模式
浅谈刑事现场勘查与图侦相结合的新模式
强化师生互动, 保持课堂活力
互联网金融监管原则与新模式研究
“互联网+”时代经济发展的新模式
中职“人才孵化基地”校企合作订单班人才培养新模式探索
礼仪文化引领下的高校女生教育新模式探究
构建网络环境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