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老人”张中行

2023-04-16 05:50
作文周刊·七年级版 2023年16期
关键词:张中行朱先生朱自清

作家名片

张中行(1909.1.7-2006.2.24),原名张璇,学名张璿,字仲衡,河北省香河县河北屯乡石庄(今属天津市武清区河北屯镇)人,著名学者、哲学家、散文家。主要从事语文、古典文学及思想史的研究,曾参加编写《汉语课本》《古代散文选》等。

张中行是二十世纪末未名湖畔三雅士之一,与季羡林、金克木并称“燕园三老”,而这三人又与邓广铭合称“未名四老”。季羡林先生称张中行为“高人、逸人、至人、超人”。

张中行先生一生低调澹泊、无欲无求,曾常年寓居于燕园女儿家。其一生清贫,86岁时才分到一套普通的三居室,屋里摆设极为简陋,除了两书柜书外,几乎别无他物。老人为自己的住所起了个雅号叫“都市柴门”,其书房中书卷气袭人,桌上摊着文房四宝和稿纸,书橱内列着古玩,以石头居多。

写作风格

张中行的散文平实朴拙,具有独特的艺术品位。记人,他勾魂摄魄,写出人物的文化内涵与精神品格;状物,他机智洒脱,常发出智慧之音;言理,他冷静超脱,化高深的道理为平实的意识,充满哲学与史学、灵感与理性的宁静邃远之美。

张中行写人,一是写文化名人,二是写小人物,小人物中又以女子居多。写名人,一般不仰视,敬重之情虽不免流于笔端,但更主要体现的还是史学与哲思的力量。写普通百姓,有一片大悲悯之心,其味之淳,其情之真,其意之深,读后有余音不绝之感。张中行对中国人淳朴精神的描摹,与沈从文、巴金等人多有相近之处。

写作经验

张中行说:“所谓作文,不过是把经过自己构思、自己组织的话写为书面形式的一种活动。”“显然,这种活动无时而不有,无地而不有,就是说,远远超过课堂之内。”这些话通俗易懂,且很有道理,打破了作文的神秘感。

张中行主张作文要解放思想,就要打破两个枷锁:一是认为作文是严肃艰难且关系不小的事,怕课上写不好、不够等第而不体面;二是顾虑作文之法,写时小心翼翼,怕出漏洞。张中行说,作文不光在课内,多半在课外。在日常生活中,拿笔写点什么的机会是时时都有的。课外作文,可以不用标题的形式。写作文,一般是文在题先,甚至无题也可以成文,要敢动笔。对他而言,为了化敬畏为亲近,易教易学,把作文由“象牙之塔”拉到“十字街头”,是有利无害的。

经典掠影

忆朱自清

◎张中行

朱自清先生的大名和成就,连年轻人也算在内,几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因为差不多都念过他的散文名作:《背影》和《荷塘月色》。我念他的《背影》,还是在中学阶段,印象是:文富于感情,这表示人纯厚,只是感伤气似乎重一些。一九二五年他到清华大学以后,学与文都由今而古,写了不少值得反复诵读的书。一九三七年以后,半壁江山沦陷,他随着清华大学到昆明,以及一九四六年回到北京以后,在立身处世方面,许多行事都表现了正派读书人的明是非、重氣节。不幸的是天不与以寿,回北京刚刚两年,于一九四八年十月去世,仅仅活了五十岁。

我没有听过朱先生讲课,可是同他有一段因缘,因而对他的印象很深。这说起来难免很琐碎,反正是“琐话”,所以还是决定说一说。

我的印象,总的说,朱先生的特点是有关他的,什么都协调。有些历史人物不是这样,如霍去病,看名字,应该长寿,却不到三十岁就死了;王安石,看名字,应该稳重,可是常常失之躁急。朱先生名自清,一生自我检束,确是能够始终维持一个“清”字。他字佩弦,意思是本性偏于缓,应该用人力的“急”补救,以求中和。但他终归秉性难移,多情而宽厚,“厚”总是近于缓而远于急的。他早年写新诗,晚年写旧诗,古人说:“温柔敦厚,诗教也。”这由学以致用的角度看,又是水乳交融。

文章的风格也是这样,清秀而细致,总是真挚而富于情思,甚至可以扯得更远一些,他是北京大学一九二〇年毕业生,查历年毕业生名单,他却不是学文学的,而是学哲学的。这表面看起来像是不协调,其实不然,他的诗文多寓有沉思,也多值得读者沉思,这正是由哲学方面来的。

泛泛的谈了不少,应该转到个人的因缘了。一九四七年,我主编一个佛学月刊名《世间解》,几乎是唱独角戏,集稿很难,不得已,只好用书札向许多饱学的前辈求援,其中之一就是朱先生。久做报刊编辑工作的人都知道,在稿源方面有个大矛盾,不合用的总是不求而得,合用的常是求之不得。想消灭求之不得,直到今天还没有好办法,于是只好碰碰试试,用北京的俗语说是“有枣没枣打一竿子”,希望万一会掉下一两个。我也是怀着有枣没枣打一竿子的心情这样做的,万没有想到,朱先生真就写了一篇内容很切实的文章,并很快寄来,这就是刊在第七期的《禅家的语言》。当时为了表示感激,我曾在“编辑室杂记”里写:“朱自清教授在百忙中赐予一篇有大重量的文章,我们谨为本刊庆幸。禅是言语道断的事,朱先生却以言语之道道之,所以有意思,也所以更值得重视。”这一期出版在一九四八年一月,更万没有想到,仅仅九个月之后,朱先生就作古了。

大概是这一年的五月前后,有一天下午,住西院的邻居霍家的人来,问我在家不在家,说他家的一位亲戚要来看我。接着来了,原来是朱先生。这使我非常感激,用古人的话说,这是蓬户外有了长者车辙。他说,霍家老先生是他的表叔、长辈,他应该来问安。其时他显得清瘦,说胃总是不好。谈一会闲活,他辞去。依旧礼,我应该回拜,可是想到他太忙,不好意思打搅,终于没有去。又是万没有想到,这最初的一面竟成了最后一面。

死者不能复生,何况仅仅一面,但我常常想到他。朱先生学问好,古今中外,几乎样样通,而且缜密,所写都是自己确信的,深刻而稳妥。文笔尤其好,清丽,绵密,细而不碎,柔而不弱。他代表“五四”之后散文风格的一派,于现在看,说是广陵散也不为过。可是我推重他,摆在首位的却不是学和文,而是他的行。《论语》有“行有余力,则以学文”的话,这里无妨断章取义,说:与他的行相比,文可以算作余事。行的可贵,具体说是,律己严、待人厚都超过常格,这二者之中,尤其超过常格的待人厚,更是罕见。这方面,可举的证据不少,我感到最亲切的当然是同自己的一段交往。我人海浮沉,认识的人不算少,其中一些,名声渐渐增大,地位渐渐增高,空闲渐渐减少,因而就“旧雨来,今雨不来”。这是人之常情。朱先生却相反,是照常情可以不来而来。如果说学问文章是广陵散,这行的方面就更是广陵散了。

说来也巧,与朱先生告别,一晃过了二十年,一次在天津访一位老友,谈及他的小女儿结了婚,问男方是何如人,原来是朱先生的公子,学理科的。而不久就看见他,个子比朱先生高一些,风神却也是谦恭而恳挚。其时我老伴也在座,事后说她的印象是:“一看就是个书呆子。”我说:“能够看到朱先生的流风余韵,我很高兴。”

(选自《负暄琐话》,有删改)

◆赏读

朱自清先生给张中行的总体印象是“有关他的,什么都协调”。例如人如其名,其一生自我约束,清廉温厚,堂堂正正做人,始终维持名字中的一个“清”字等。

选文风格清秀而细致,真挚而富于情思,且多寓有沉思,文学美与哲学美共存。

◆思考

1.作者回忆了其与朱自清先生交往的哪两件事?请简单概括。

2.文章结尾说“能够看到朱先生的流风余韵,我很高兴”,结合全文,你认为朱自清先生的流风余韵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猜你喜欢
张中行朱先生朱自清
匆匆
清芬正气朱自清
杨沫与张中行的风雨爱情
悼朱光潜先生
老情书 朱自清致武钟谦
老先生扮演病人为哪般
张中行的两次自责
张中行的两次自责
“心灵的感冒”:朱自清白璧微瑕的心路历程
浅论张中行、周振甫先生的文言文阅读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