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出路

2023-04-17 06:20沈靖涵
今日财富 2023年10期
关键词:普惠金融服务金融机构

沈靖涵

在当前的“互联网+”时代,大力发展乡村数字普惠金融,不仅有助于增加农民收入、建设生态宜居乡村,也有助于提高乡村治理效率、提升乡村乡风文明程度。为了进一步提升乡村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水平,各地区还需引导金融机构创新乡村金融服务产品,线上线下以及各金融机构协调合作,基于数据共享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

一、发展乡村数字普惠金融的积极意义

(一)有助于增加农民收入

发展乡村数字普惠金融,能够有效地加快乡村建设步伐,促进乡村经济的发展,实现乡村人均GDP和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加。在发展数字普惠金融的过程中,要不断提高对政府政策与制度的认知,对不同层次的农民进行分类,通过分类将不同种类的金融产品与服务相承接,实现金融产品与对应服务的最优匹配,使不同层次的农民能够根据自身的发展需要,享受到适当的金融产品和服务,确保不同层次的农民都能够实现收入的进一步提升,从而助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乡村振兴战略的实现。

(二)有助于建设生态宜居乡村

通过发展乡村数字普惠金融,有利于实现地方基础设施建设和对地方生态环境的保护,构建宜居的生态乡村。乡村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能够积极引导地方银行和其他金融组织参与到现代化乡村的建设中来,不断丰富资金来源,拓宽资金渠道,为乡村改造和基础设施建设提供资金保障,促进乡村的生态环境建设。随着水、电、网、路、气等项目的改造,使乡村的基础服务得到提升,改善乡村生活水平,城乡间的密切联系也促使乡村的功能越发完善。通过建设四美乡村、文明家庭,促使乡村面貌发生日新月异的变化,使乡村生活变得越来越好、越来越宜居。

(三)有助于提高乡村治理效率

随着城乡社区治理体系的建立与完善,发展数字普惠金融,能够高效地建立乡村“一站式服务平台”,作为沟通地方政府与乡村的桥梁,乡村服务站的职能效用变得愈发关键,也成了社区治理体系的战斗堡垒,通过建立以经济发展为主体,政治、文明、生态、家庭等指标为辅助的多角度乡村评价体系,有助于提高农民自治、德治意识,推动乡村的现代化建设,提高乡村治理效率。

(四)有助于提升乡村乡风文明建设

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了乡村的信用环境,通过不断提高农民对于信贷的认识,引导其不断重视信用的重要性,通过信用等级的划分实现差异化管理,利用提高贷款额度、增加利率优惠等手段,激励农民遵守信用。对于失信农户进行降低或取消授权的手段进行惩戒,引导农民加强对现有信用的爱惜,推动乡村信用建设。在数字普惠金融发展的过程中,不断提高乡村乡风文明建设。

二、数字普惠金融对乡村产业发展影响的机理分析

(一)数字普惠金融对乡村产业发展的总体影响

基于乡村产业发展的本质出发,乡村产业发展的根本任务就是通过增强农村产业生产力、优化农业结构以及提高农业经济效益等方面的能力,不断扩大和提升乡村产业的规模和质量。当前,我国乡村产业发展主要面临两大难题,即乡村产业外部资金融资困难和乡村金融服务形式单一。传统的金融服务模式无法为乡村产业发展提供可靠的资金保障,因此基于乡村产业长远发展视角出发,增加乡村产业发展资金投入和建立多元化的金融服务模式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

首先,数字普惠金融具有较强的信息收集和资源整合能力,有助于扩大乡村产业生产力。一方面,数字普惠金融通过科学的评估,能够将乡村产业发展所需的资金进行合理配置,使其充分发挥经济效益,确保各类资源的高效配置,为乡村产业发展指明正确的方向。另一方面,数字普惠金融可以扩大乡村产业获取资源的途径,降低乡村产业发展外部融资的难度,有利于推动乡村产业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结构优化,不断促进乡村产业发展。

其次,数字普惠金融有助于推动乡村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数字普惠金融属于新型的融资服务模式,能够有效弥补传统金融服务融资困难和服务模式单一的不足。近年来,乡村第三产业迅速崛起,进一步加重了乡村产业发展的资金压力,由于缺乏规模化资金的有效注入,导致乡村产业发展在结构上出现了不对称性。因此,乡村产业亟须发展数字普惠金融。数字普惠金融通过不断优化金融服务与产品,可以实现贷款、支付等业务的线上办理,从而简化金融服务的流程,进一步满足乡村市场发展的多元化需求,进而不断推动乡村产业向便捷化、高级化方向发展。

最后,数字普惠金融可以增强乡村产业发展的信用体系,推动金融服务及产品的多元化发展,有利于提升乡村产业发展经济效益。一方面,数字普惠金融可以简化金融服务流程,降低金融服务限制,扩大金融服务范围,能夠保证乡村产业发展的公平性。另一方面,数字普惠金融有利于乡村农业建立健全信贷体系,提升农民信贷的主动性,进而不断推动乡村产业发展。

(二)数字普惠金融对乡村产业发展的分维影响

本文将分别基于数字普惠金融的使用深度以及数字化程度两个维度出发,探讨数字普惠金融对乡村产业发展的分维影响。

首先,基于数字普惠金融使用深度视角出发。传统的金融服务模式无法满足当下农村产业发展的需求。一方面,农村用户信用体系不完善且本身缺乏有效的资金获取途径,因此难以符合传统金融业务办理的要求。另一方面,传统的金融业务具有盈利性,要求金融双方都需要承担资金融通所需的成本,不利于部分经济落后地区接受和推行。而数字普惠金融则可以有效弥补传统金融业务的不足,从而解决农村产业发展融资困难的现状。数字普惠金融具备互联网特质,能够扩大农村地区信贷服务途径,通过压低融资成本增强外部资金吸引力,从而解决农村产业融资难题,促进农村产业发展。此外,数字普惠金融的网络平台还可以为农村用户提供活期信贷业务,从而提升农村用户资金储蓄的主动性,加速农村产业的资金流动。

其次,基于数字普惠金融数字化程度视角出发。农村产业在发展过程中,普遍存在金融服务推行受阻的难题。这是因为在金融服务推行的过程中,农村产业区域资源要素分配不均匀,且传统的金融服务缺乏农村结构基础,导致传统的金融服务的评估结果与农村产业实际发展存在较大的不对称性。而数字普惠金融有别于传统金融服务,可以有效地整合农村产业各类资源,实现资源的合理化配置,从而有效缓解因信息不对称而产生的金融服务推行阻碍。数字普惠金融具备强大的数据库和信息处理能力,通过建立健全征信体系和信息共享机制,可以掌握农村产业发展信息和农业用户的信贷情况,有效挖掘农村产业潜在项目和用户,从而进行资金的定向投资,以确保各类资源和资金的充分利用,进而促进农村产业发展。

三、数字普惠金融在乡村发展现状

随着乡村经济的快速发展,数字普惠金融业务逐渐丰富,传统金融机构、互联网金融机构等均开始涉足数字普惠金融,不断为“三农”提供资金支持。

(一)传统金融机构乡村数字普惠金融服务现状

作为老牌传统金融机构,中国农业银行通过与互联网金融强强联手,全面推广“金穗惠農通”项目,随着不断加大与移动通讯公司的合作,提高网上银行、掌上银行等移动金融项目的推广力度,为乡村农民的日常生活提供了基础的金融服务。结合农业农村部开展的“信息进村入户工程”,促进乡村信息化发展进程,为乡村振兴提供信息服务支撑。中国农业银行自2017年全面开启互联网金融服务至今,已在近千个国家扶贫重点县区上线“惠农e通”电商服务平台,开发出“农银惠农e贷”“农银惠农e付”“农银惠农e商”三大金融业务服务“三农”建设。“农银惠农e贷”累计服务农户超过15万户,贷款金额高达上百亿元;“农银惠农e付”依托其强大的数字化服务特点,实现了其在20多万个场景使用的服务;“农银惠农e商”具有上百万上线商户,并为这些线上商户提供上千亿元的交易金融服务。中国农业银行这种商业模式,运用其可持续的商业发展模式不断提高传统金融业的数字化服务特点,满足乡村地区对于正规金融服务的需求,同时,也为其他传统金融机构在乡村开展普惠金融服务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价值。

(二)互联网金融机构乡村数字普惠金融服务现状

随着互联网行业的快速发展,大型综合互联网金融平台为乡村数字普惠金融服务的开展提供了重要金融保障。如蚂蚁金服、京东金融、百度金融等互联网金融企业的兴起,为乡村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提供了多元化的平台,并逐渐渗透到各个乡村产业中,融入到乡村农民的生产生活中,为“三农”的发展和乡村的振兴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撑与金融支撑。“乡村白条”“京农贷”“旺农贷”等互联网金融产品的推出与发展,改善了乡村数字普惠金融服务的质量,使受众群体直线增加,基本满足了乡村地区用户对于生产生活中不同类型金融服务的需求,全面带动了乡村地区的经济发展。

四、“互联网+”时代下我国乡村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出路

数字普惠金融是通过利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支撑的普惠金融服务,乡村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程度直接影响了乡村整体经济的发展水平。因此,通过大力开展乡村金融服务产品的创新、拓宽线上线下业务渠道、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等业务,推动“互联网+”时代下我国乡村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从而助力现代化乡村的振兴与发展。

(一)金融机构创新乡村金融服务产品

目前,我国乡村现有的金融服务难以满足所有群体,这将导致乡村金融资源的覆盖面较为狭窄。因此,乡村普惠金融的发展应尽可能利用数字化技术的优势,满足乡村弱势群体对于金融服务的需求,提高乡村金融服务的受众率。首先,地方政府应大力发挥对于乡村金融发展方面的职能,从政策、法律、资金、渠道等多方面对乡村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撑,解决各类金融机构在乡村经济发展过程中的资金短缺问题,并提供强有力的制度保障。在推进乡村经济发展的同时,应促进金融机构不断创新乡村金融服务产品,依据地方资源的实际与优势,提供适合的金融服务产品,不断挖掘乡村地区的经济增长点。其次,地方政府应努力结合乡村地区的经济发展实际,大力发挥其宏观调控作用,通过政策扶持的手段,不断扶持新型金融机构的创立与发展。虽然,近些年乡村数字普惠金融发展迅猛,但因其发展时间较短,部分产品和规则还不够成熟,需要自身的不断创新和政府的法律法规来进行补充。由于乡村经济发展缓慢,带给普惠金融产品的商业价值较低,导致其产品的创新积极性较低,乡村弱势群体的产品选择面较少,无法满足乡村弱势群体的多样性需求。因此,政府应与金融机构联合推出创新型产品,满足乡村对于小额借贷、保险等贴近乡村生活的创新型业务的需求,从而完善乡村居民的日常保障体系。最后,发展乡村数字普惠金融应广泛吸纳被传统金融体系排斥在外的群体,提高受众覆盖率,有针对性地对不同层次的客户提供个性化的金融产品与服务,促进健康的、多层次的数字普惠金融体系建设。

(二)各金融机构线上线下通力合作

乡村普惠金融服务的平台主要是在传统金融机构的基础上建立的,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快速发展,线下平台发展的高成本、低覆盖特点,严重制约了数字普惠金融在乡村的发展。因此,首先,各地区金融机构需要将资金逐渐投入到线上金融平台的建设中,通过与新型正规金融机构的相互合作,缓解线下金融机构的压力,促进线上线下金融的共同发展。通过线上线下业务的共同推进,不断完善规范化金融体系的构建和个性化业务的服务,创新金融思维,提高金融服务覆盖面。其次,针对乡村当地的优势资源,各地区金融机构需要拓宽乡村产业开发、农产品销售、乡村商户借贷等多元化线上金融发展渠道,改善线下平台发展高成本、低覆盖的问题,促进线上线下以及各金融机构间的通力合作,共同推进乡村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

(三)基于数据共享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

首先,随着乡村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依托互联网的云计算和大数据技术,越来越多的农户交易被保存下来,各地区金融机构还需积极利用这些交易数据,全方位分析乡村客户的偏好与习惯,有针对性地制定业务模式和服务方向,弥补传统金融机构在这些方面的信息空白问题,促进乡村信用体系的大数据建设。其次,2021年3月,农业农村部与中国农业银行围绕金融服务乡村振兴举行工作会谈,提出加强信息资源共享,联合开展调查研究,共同探索破解“三农”贷款难、贷款贵问题。各地区金融机构需要基于互联网的数据共享技术,完善征信数据,节约信息采集成本,降低贷款违约风险,间接提升乡村数字普惠金融的利润水平,从而发挥出普惠金融在乡村经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结语:

乡村经济基础薄弱、资金渠道单一等问题,严重制约了乡村经济发展的进程,加大了城乡贫富差距。随着金融资源在乡村振兴与乡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逐渐体现,乡村金融资源的供需矛盾进一步凸显出来。为解决这一问题,依托互联网技术,大力发展乡村数字普惠金融,通过不断创新金融服务业务、拓展资金渠道,更好地促进乡村普惠金融的发展,助力乡村振兴。

(作者单位:辽宁科技大学经济与法律学院)

猜你喜欢
普惠金融服务金融机构
“三农”和普惠金融服务再上新台阶
让金融服务为乡村振兴注入源头活水
探索节能家电碳普惠机制 激发市民低碳生活新动力
协力推进金融服务乡村振兴
前海自贸区:金融服务实体
金融机构共商共建“一带一路”
我国金融机构股价和主要财务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日照银行普惠金融的乡村探索
农村普惠金融重在“为民所用”
金融科技助力普惠金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