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创”与“新工科”背景下地方高校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2023-04-18 20:04李文波王丽娟李茜
经济研究导刊 2023年5期
关键词:新工科人才培养模式双创

李文波 王丽娟 李茜

摘   要: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推进专业建设是新工科建设的最核心问题,而校企合作是新工科建设不可缺少的路径之一,也是“双创”背景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最重要的改革方向。在“双创”与“新工科”背景下,首先阐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意义以及高职“双创”培养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地方高校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原则与实施路径,旨在为“双创”与“新工科”背景下地方高校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供有力支撑。

关键词:新工科;“双创”;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23)05-0148-03

一、“双创”和“新工科”研究生培养模式构建

(一)“双创”和“新工科”背景下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

人才培养模式是当代高校进行双创人才培养的最核心所在,其培养模式主要包括人才培养体系、培养目标课程创设、师資建设、教学路径、教学模式以及管理监督机制等。而人才培养模式也要在高校自我评估及管理监督前提下进行,才能创建更加健全且稳定的教学体系。

(二)地方高校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的原则

地方高校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最基础的构建原则就是要坚持素质教育,要培养符合社会发展新常态的综合型人才。但是在构建人才培养模式时,各地方高校也要逐渐把学生培养成为能够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企业家。地方高校在创建双创人才培养模式时,一定要坚持创新创业的基本理论,不断丰富、完善各项教学体系,要把学生主体当作是创新创业的最主要群体,用正确的教育观念引领学生,使学生能够具备更为成熟的创新创业思维。

(三)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目标能力体系构建

高校在构建研究生培养目标时应该明确,研究生培养目标是多维度多层次的,其主要目标在于激发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理念、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高校在制定研究生培养目标时应将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作为二级目标,围绕市场嗅觉、产品意识、实践能力、商业沟通等方面的能力进行。

二、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意义

(一)适应社会与市场需要

首先,企业方面对应用型人才、技术型人才有着极大的需求量,但是由于很多的高校毕业生具备的实践经验都不够丰富,拥有的实践能力也不够强大,无法与企业的实际需求相吻合。而校企合作模式能够使学校及时了解企业的实际需求,从企业的反馈中不断创新以及更新教育内容,使人才培养模式更加具有针对性,也能结合市场导向强化学生的实践技能,进而为整个社会进步培养一批具备高素质且符合社会经济发展的综合型应用型人才,还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企业与学校面临的人才供需矛盾,促进地方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二)地方本科院校内涵发展的必由之路

大部分地方院校不具备足够的社会知名度以及雄厚的师资力量,因此在教学投入方面有所不足,在培养应用型人才时也会面临较多阻碍,培养质量往往不尽人意,不仅无法充分整合各项资源并充分利用,还会对人才培养带来负面影响。鉴于此,要想进一步强化人才培养,一定要积极开展校企合作,校企合作模式不仅能够充分利用各项企业资源,还能弥补高校师资投入不足的实际情况,提升学生的实训能力及实践能力,学生也能在此情况下积极参与定岗实习,使创业能力及综合实践能力得到有效提升。

(三)拓宽地方院校办学视野、服务地方经济的要求

部分地方院校所在位置较为偏僻,各项资源条件也十分落后,因此高校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要坚持以服务地方为基础导向,与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步调保持一致,积极开展校企合作,创新合作模式,加大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力度。此外,各高校还要结合地方市场的实际需求,制定更为科学的培养目标,调整内部的专业结构,使自身的办学模式能够更加具有灵活性及针对性,进一步培养出与地方经济发展步调相吻合的综合型人才。

(四)校企合作是一种“双赢”模式

校企合作不仅仅对企业有利,也有助于地方院校的发展,是一项双赢战略。校企合作办学能够充分发挥学校及企业各方的实际优势,能真正实现资源共享与信息共享;学校可以通过企业提供的各项设备更为科学地开展教学,学生能把课堂上学到的知识与实践相融合,企业也不再担心人才培养场地问题。这种模式能够充分弥补双方在技术以及设备方面的不足与短板,实现资源共享,利益共享。

三、双创与新工科背景下地方高校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体系不健全

目前大部分的地方院校都没有把创新创业纳入专业体系中,在设置相关的课程时,大多将其设定为选修课,没有把创新创业当作必修课程,且对应的定位也存在不够明确的问题。这种问题进一步导致“双创”课程成了与专业联系不够紧密的新学科,很多学生对其都不够了解,也不感兴趣,教学期望与教学效果存在较大差距。

(二)师资力量薄弱

高职院校的创新创业教师大多是由现有的就业指导教师或者是专业教师担任,这些教师本身就不具备足够的创业能力。部分能力较强的创业导师也无法完全照顾到每一名学生。在实际授课时,无法产生强烈的自我认同感,导致创新创业的课程设置流于形式。

(三)缺乏健全的保障机制

目前很多地方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都有着十分广阔的发展前景,但是开展形式大多都是参加竞赛或者是选择技能鉴定培训。而设置了创新创业学院的高职院校数量十分稀少,大部分院校开展的“双创”教育都是由教务处、团委负责。

(四)学生兴趣不高

由于地方高校的课程体系不够完善,学校的各项制度也不够科学,学生能够真正参与创新创业的兴趣不够浓厚,因此创业成功率相对较低。很多学生具备的创业想法都无法得到真正落实,因此,创新创业体系所能产生的带动作用十分微弱。而大部分的高职学生选择的创业项目所具备的技术含量往往较低,与自身专业所具备的结合性也不够紧密,很多的项目雷同,竞争力相对较弱。

四、地方高校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原则与实施路径

(一)地方高校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原则

1.学生赢。学生可以通过校企合作模式学到更多与课堂上不同的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更加了解企业,拉近与企业之间的距离,能让很多学生适应今后的就业生活,避免发生毕业后直接进入企业的不适现象,学生的就业能力能得到有效提升。例如学生在学校上课时,只能通过书本知识了解企业的一些工作内容与场景,虽说也有部分学校会定期举办面试以及与企业工作相关的各项比赛,但是学生仍然无法真正体会到“真枪实战”。因此,如果某些专业具备较强的技术应用性,校企合作模式能通过实际操作的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使学生能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强化自身的实际操作,能进一步明白学生与员工之间的不同,让学生更加顺畅地完成学生向社会人身份的转变。

2.企业赢。在实施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时,企业会希望通过这种教学模式获得更多具备综合能力的专业人才。然后再讓这些人才在企业内部接受严格考察,精心挑选,作为企业发展过程中的长期人才储备力量。在部分学校的教学安排中,在保证部分企业壮大实习学生队伍的同时,也能保证企业的各个工作岗位都能不断有学生前往该岗位进行实习。如此一来,企业不仅能够节约在人力资本扩展方面所消耗的实际成本,还能有效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使企业能够拥有更多人才储备。此外,与企业进行合作的学生以及高校都能成为企业在社会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宣传者与消费者。

3.学校赢。学校在与企业进行合作时,不仅能够实现学生与企业的共赢,还能够有效促进高校各方面质量的有效提升,校企合作能够让学生在完成学业以后,顺利进入企业进行实习。因此,各高职院校本身有责任为企业培养更多具备扎实理论基础的综合型人才,高校本身的教学质量也能得到有效提升,能培养更多具专业性且教学能力较强的教师队伍,不断壮大内部教学队伍规模。

(二)地方高校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路径

1.深化岗位教学改革,提高学生技能。岗位技能归根结底要从实际操作中获得,学校基于引企入校、校企合作模式让学生进入企业工作环境,体现教师的主导职能,设定好岗位教学的目标与任务,带领学生一边学一边做,全面构建技能训练和素质培养框架,丰富理论与实践教学,提升学生岗位技能及综合素质,使其更好地适应职业发展需要,凸显校企合作的价值。学校还可以联合企业成立专业指导委员会,按照岗位需求定期召开教学研讨会议,研究各专业的发展前景和相关的新技术、新技能,实施针对性的岗位教学改革,让学生通过学习与实践更有效地掌握岗位技能。同时邀请企业专家进入学校指导教学,获得更有价值的人才培养建议,确保引企入校、校企合作模式更受欢迎。其次,高校要积极完善实验课程的设置过程,合理安排实验课程的各项教学体系。例如高校可以充分整合基础实验、专业实验与综合实验,加大综合实验的相关比例,要为学生营造更加真实的操作场景,使学生能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可以主动参与实践操作,促使学生拥有更为扎实的实践应用能力,培养创新思维。

2.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各高校一定要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积极引入多媒体教学设备,把部分较为抽象且难懂的理论知识转变为图片、动画及影音等形式,一定要做到图文并茂,使学生能更好地理解课堂上的理论知识,也能真正做到举一反三。在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的过程中,学校与企业联合,一起提供培训的场地、资源等,安排中职教师入厂实践或者进入企业锻炼,提高专业技能,并获取企业最近的人才需求信息。平时教师要授课、处理相关事务,管理实习生的时间不多,很多教师在寒暑假期间入企锻炼,学校可以协助教师协调进企锻炼时间、学生实习时间。这样一来,企业也欢迎教师管理实习生,教师则把握契机参加企业培训,提高技能水平,形成多赢的局面。学校也可以提供多种校本培训,明确培训的目的、意义、内容、方法等,由教师按需选择,提高教学能力。最后,改变传统应试教育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提升教学质量。

3.加强实训基地建设,夯实合作基础。构建“产、学、研、竞”实训平台属于系统性工程,引企入校、校企合作共建的本质就在于优势互补,实现共赢。为了确保校企共建实训基地运行的稳定性、长效性,应进一步加大建设力度,夯实校企合作基础。首先,地方高校一定要增加投入,针对有较强实操性的专业积极申请补贴,在教学改革和特色专业创建上狠下功夫,建立专项实训基地,确保有序开展实训教学。根据优势互补和资源共享的基本原则,学校引导企业参与建设实训基地,把企业变成建设学校的一分子,使企业生产入校,方便学生基于真实企业生产环境接受实训。其次,加强校企共建平台机制建设,不仅要组建由学校专业教师、企业技术骨干构成的共建组织机构,明晰职责,保持实训基地共建渠道畅通无阻,还要完善校企共建制度,定期研讨专业发展规划和师资培养方案等。再次,进行共同的建设、管理、分享,在建设场地、投入和使用设备、调控教学和实训过程、取得优秀成果、优先录用优秀毕业生等方面都做到共育人才、共管过程、共享成果、共担责任,完善合作激励,把合作成效纳入绩效考核。最后,不断改进,螺旋上升,持续加深对地区产业结构及其调整情况、合作企业生产情况的了解,时时掌握职业教育改革发展动态,根据习近平总书记的指示全面推进职业教育改革,实现校企深度合作,丰富合作内涵。

4.改革评价体系,突出企业的作用。在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时,构建更加多元化的评价体系,不仅能够提升教学质量,还能促进学生、高校、企业三方的参与积极性,真正实现三方共赢。在实际实施时一定要注意以下两点:第一,企业在负责对应的实践活动时,一定要由企业本身负责最终的教学效果评价,这样才能充分彰显企业的主导价值。第二,学校在开设专业课程,对学生的能力进行考评时,一定要降低客观题的分数占比,增大综合题目与主观题目的考查比例;在计算总成绩时,一定要积极引入平时成绩的比例;不断创新改革模式,改变学生临时抱佛脚、死记硬背等不良习惯,使学生能够真正体会课本知识的内涵,不断创新学习方法。

结语

综上所述,各地高校作为人才培养与输出的重要基地,也理应在“双创”和“新工科”背景下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要从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培养更多符合社会发展的复合型人才。鉴于此,各地方高校也要积极从创新双创课程体系、加大教学内容与方法、积极参与实践课程建设等方面完善地方高校校企合作人才培养计划,为整个社会经济发展培养更多综合型、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   包丹文,朱婷.“双创”和“新工科”背景下地方高校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新模式探索[J].科技资讯,2020,(26):127-129.

[2]   崔丽辉.企业参与地方高校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的相关因素分析[J].现代商业,2019,(12):161-162.

[3]   赵蕾.校企合作下地方高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构建探究[J].消费导刊,2019,(49):81.

[责任编辑   文   欣]

猜你喜欢
新工科人才培养模式双创
高淳区以侨联双创基地 助推“双创”孵化成长、孕育未来
“双创”浪潮方兴未艾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面向新工科的Python程序设计交叉融合案例教学
新工科形势下高校二级学院毕业设计管理探索
新工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探索
校企合作下的应用型物流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独立学院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双新双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