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普通高校音乐教育课程思政的教学方法

2023-04-18 22:40
音乐教育与创作 2023年12期
关键词:声乐中华民族思政

□ 邢 康

高校音乐教育课程思政承担着传承中华优秀传统音乐文化的历史责任和培养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的历史使命,高校音乐教育课程思政资源丰富,蕴含着深厚的思政内涵。因为音乐与历史同步、与时代同行、与文化同在,所以旋律时代性强,歌声激情飞跃,永不停息地奏响中华富强的华丽乐章。高校音乐教育课程思政的教学方法形式多样,各具特色,效果独特。

一、创作背景分析法

音乐作品的创作离不开社会、离不开生活、离不开时代。音乐作品的创作背景存在社会和历史的痕迹,反映了不同时代、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民族等精神内涵,歌颂了不同社会阶段的英雄人物及其事迹,吹响时代的号角,唤起民族觉醒,追寻民族复兴梦想,具有特殊的审美性和艺术性,以及强烈的美育功能和育人功能。

歌曲《春天的故事》描绘了一幅气势恢宏的史诗般的壮丽画卷,热情地歌颂了邓小平制定的改革开放政策和中国改革带来的巨大变化,作者运用白描的手法、叙述的笔触和亲切、感人的语调,塑造了邓小平的领袖形象和拥戴领袖的大众音乐形象,给人们以思想的启迪和美的享受。歌曲《走进新时代》是一部爱国主义颂唱作品,旋律充满正气,歌词健康向上,歌颂了我们伟大的党和人民,具有强烈的政治性和爱国主义色彩。交响合唱曲《启航》在宏伟的歌声和气势磅礴的音乐旋律中回忆党的百年历史,追寻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歌颂了中国共产党寻找国家自立和民族自强的伟大航程,把百年的厚重历史融入美不胜收的交响乐语汇之中,听后让人热血沸腾。

这类音乐作品课程思政内涵厚重,承载着进步思想和先进文化,可采用创作背景分析的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兴趣与激情,提升学生的思想境界和文化素养。

二、音乐史论讲授法

音乐史是中国传统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历史的政治、经济、文化等重要社会因素的传承重任,包含历史的兴衰成败、文化的繁荣兴盛、社会的发展变革,以及英雄人物、历史人物、生活写照、恩爱情仇等,音乐史论植入课堂思政教学中必将成为核心的思政素材选项,为高校音乐教育课程思政找到了一条突破之法。

唐代的《霓裳羽衣曲》是唐玄宗为道教所作之曲,讲述了唐玄宗因向往神仙生活而去月宫见到仙女的神话故事,其舞、其乐、其服饰都着力描绘了虚无缥缈的仙境和舞姿绰约的仙女形象,给人以身临其境的艺术感受,可谓中国音乐舞蹈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彰显了古代君王李隆基对音乐研究的深入和精通,以及对音乐艺术做出的杰出贡献。讲授这类作品,既传承了中华传统优秀音乐文化,又教育和启发了后人的进取意识和奋斗精神,并引导当代大学生如何去爱家、爱国。

三、音乐故事引入法

音乐故事作为一种新颖的课程思政元素,别具一格,易于营造学生的学习氛围和激发爱国热情。音乐故事讲述着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情怀,颂扬着英雄人物、革命战士和优秀团队,歌颂着党和人民,激励着新时代大学生坚定信仰、逐梦奋进。把音乐故事引入课堂中,用生动的人物故事来传承中华传统音乐文化。比如聂耳,作为一名年轻的音乐家和优秀的革命战士,他毕业于云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在上海加入反帝大同盟,并在革命中加入中国共产党,在23 岁时用年轻的生命创作了数十首革命歌曲,影响中国音乐至今。他创作的《义勇军进行曲》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以高昂、激越的旋律表达了中华民族对帝国主义侵略的强烈愤慨,也表达了中华儿女不屈外辱的“勇敢、坚强、团结”的坚强意志和英雄气概。再如人民音乐家冼星海,他先后在北京大学音乐传习所、上海国立音专、法国巴黎音乐学院学习音乐,并参加抗日救亡运动,音乐创作技艺精湛,革命意志坚不可摧,先后创作了《救国军歌》《保卫卢沟桥》《游击军歌》《在太行山上》《到敌人后方去》等大量抗日救亡歌曲。尤其是他创作的《黄河大合唱》成为了中华民族的千古绝唱,是中华民族解放运动的音乐史诗。冼星海一生坎坷而辉煌,其革命足迹和音乐创作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

这两位伟大的音乐家,以音乐创作为革命武器,讲述了他们音乐的故事,唤起民众觉醒,激发其爱国热情,他们创作的音乐作品具有鲜明的时代感、严肃的思想性、高昂的民族精神和卓越的艺术创造性,为中国无产阶级革命音乐的发展树立了榜样。

四、声乐演唱启迪法

声乐演唱是高校音乐教育的必修课程,要想在声乐演唱教学中更好地挖掘和用好课程思政元素,关键在于教师在声乐教育教学中如何去选材、定方向、定内容。作为教学内容的声乐作品应具有时代性、思想性和先进性,要把爱家、爱党、爱国和爱祖国大好河山的优秀声乐作品和励志、进取、不懈追求梦想的声乐作品纳入课程思政教学范围内,引领思想,立德树人,培养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比如《国际歌》,它是全世界无产阶级的战歌,也是对马克思主义革命原理和巴黎公社历史经验进行艺术创作的惊世之作,达到了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的完美统一。演唱此曲不仅能够让大学生充分理解其真理和原理,还能够让大学生在实践中领悟其光辉思想和抗争精神。再如中华民族解放的号角《义勇军进行曲》,以其高昂激越、铿锵有力的旋律和鼓舞人心的歌词,在民族危亡的关头激励着中国人民奋勇向前,并成为中华民族站起来、富起来和强起来的强大精神力量。把这样的声乐演唱内容作为高校音乐教育课程思政的教学内容,教育意义无疑是巨大而深远的。

此外,如《我爱你,中国》《我和我的祖国》《过雪山草地》《黄河颂》《沁园春·雪》《走进新时代》《走向复兴》 和《启航》等优秀的声乐作品,都激情满怀、催人奋进,无不滋养着中华儿女奋发向上的美好心灵、孕育着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新的生机与活力、向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成功的彼岸扬帆起航。

五、合唱力量激励法

合唱可以让人和谐相处,在健康的文化娱乐氛围中忘掉自我、融入群体、规范礼仪。合唱教学不仅是音乐院校的专业必修课,更是普通高校的选修课,是高校音乐教育十分重视的教学内容,也是高校文艺晚会的压轴戏,最能激发人的情感和情绪,尤其是演唱一些具有强烈感染力的合唱曲,能够激发人的战斗意志,催人奋进。

诗人光未然在抗日转战途中目睹黄河船夫们与狂风恶浪搏斗的情景,聆听了高亢、悠扬的船工号子,触景生情、灵感升华,挥笔写下了壮丽的诗篇《黄河吟》。人民音乐家冼星海在气势宏伟的诗篇的感染下,“为抗战发出怒吼”,挥笔谱写了《黄河大合唱》。该合唱曲以中华民族的发源地——黄河为背景,热情地歌颂了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控诉了侵略者的残暴,展现了中国人民与日本侵略者奋勇斗争的英勇场面,勾画出了中国人民保卫国家、顽强抗击侵略者的壮丽画卷。作品气势宏伟、磅礴,音调清新、朴实、优美,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时代精神,成为了中华民族的音乐史诗,是高校音乐教育合唱课程的重要内容,也自然成为了课程思政教育教学的重要内容。

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 是一部高昂、激越的中国革命颂歌,把大合唱、表演唱和舞蹈融为一体,气势宏伟的史诗风格和波澜壮阔的音乐舞蹈场面,生动、形象地展现了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历程,也表现了中国人民自力更生、英勇顽强、前赴后继的革命精神和英雄气概,以及建设新中国的坚强意志。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作为红色文艺经典,融进了中华民族的精神血脉中,与课程思政相得益彰。

《长征组歌》 是一部歌词深刻凝练、曲调清新优美、民族风格浓郁和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大合唱形式为主的史诗级作品,是中国革命史中具有传奇色彩的壮丽史诗。它气势磅礴、感人肺腑,讴歌了红军历尽艰险终获胜利的英雄气概和革命精神,体现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坚强意志,颂扬了中国革命史中具有传奇色彩的二万五千里长征。合唱的力量与课程思政融为一体,潜移默化。

《春天的故事》《走进新时代》《启航》和《创造辉煌》等众多合唱歌曲无不与时代相连、与国运相通、与复兴梦想相伴。合唱教学与表演作为高校音乐教育课程思政的元素比比皆是,只要教师精心设计、合理选材,每一堂合唱教学都可成为绝妙的思政课堂。

猜你喜欢
声乐中华民族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中华民族的独立之路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聚焦中华民族之瑰宝“非遗”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保证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From Xia People to Han People and to Chinese Nation— A Study of the Trajectory of the Cohesion and Integration of Chinese Ethnic Groups
声乐诊疗室
声乐诊疗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