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单元整合的小学数学高效课堂构建探索

2023-04-19 19:06浙江省义乌市西江小学郑远帆
新课程教学(电子版) 2023年21期
关键词:数学教师导图数学知识

浙江省义乌市西江小学 郑远帆

数学是小学教育当中的重点与难点科目,数学教材中丰富抽象的知识内容会导致学生学习比较困难,以及课堂教学效率无法提高。小学数学教师要认识到这些问题,利用“单元整合”的方式优化教学内容,利用科学的办法将单元中的数学知识进行重组与整合,让学生可以在短时间内掌握数学的真谛,并理解运用数学的方法,以此提高学生的数学综合能力。

一、教师要让学生轻松学习单元整合数学知识

(一)利用信息手段直观展示单元数学内容

在传统数学课堂中,数学教师一方面没有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另一方面缺少有效的教学工具,从而无法将数学知识直观地展现出来,降低了小学生数学课堂学习效率,因此当数学教师采用“单元整合”模式,通过“信息手段”进行授课时,可以将单元内的数学知识直观呈现出来。在备课阶段,数学教师不仅要详细归纳、整合每个单元的数学知识点,而且要根据数学知识内容及类型制作“直观化”的课件,通过图像、动画、视频、音乐等媒体将数学知识直观化和立体化地展示出来。进行课堂教学时,教师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数学课件,学生一边观看,一边聆听教师的讲授。这样的方法使数学知识能清楚直接地展现在学生面前,有效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让小学生可以轻松理解数学知识点。

例如,在教授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下册时,教师可以将“圆柱与圆锥”进行单元整合,教师要统计本单元的“圆锥”“圆柱”知识点,并且将圆柱组成、圆锥组成、圆柱体积、圆锥体积等知识制作成“动态化”的教学课件,同时列出一些生活中的图形案例,如路障、建筑等。在课堂授课时,教师播放课件,讲解两种几何图形,学生通过观看的方式直接了解两种立体几何图形的知识,降低了对圆柱和圆锥的理解难度,提高小学生课堂学习的效率。

(二)设计思维导图让学生厘清学习思路

小学生年龄相对较小,他们的“头脑”无法快速厘清学习数学的方向,这样就会影响学习的整体效果。为了提高“单元整合”教学的效果,教师可以通过“思维导图”让学生找到学习的方向与思路。在授课前,教师要根据整合后的“单元数学内容”设计“数学思维导图”,将数学知识的特点、公式、图形等内容呈现到“思维导图”中,并且利用电子课件将“思维导图”动态化。授课时,教师播放课件,并对导图中的每一项进行详细讲解,这样可以将复杂多样的单元数学内容更加清晰地展现出来,学生观看导图中的项目内容,从而找到正确的理解方向。教师以此引导学生高效掌握数学知识点,不断提高小学生学习数学的效率。

例如,在教授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上册时,教师可以将“轴对称和平移”两部分知识进行合并,并利用“思维导图”对学生进行引导。教师将“轴对称”的特点、形成方式梳理成“轴对称”导图,通过循序渐进的方式展示“轴对称知识”,而后再将“平移”等知识内容制作成导图。当课程授课时,教师分别展示两部分的“思维导图”课件,并进行细致教学。学生借助导图能更快找到学习轴对称与平移的思路,快速提高课堂学习的效率。

二、根据单元整合内容,开展趣味化的数学活动

(一)让学生亲自制作单元学习计划

在以往授课中,数学教师选择的方法比较单一,数学课堂的氛围不够活跃,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大降低。在单元整合模式中,数学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兴趣特点制订教学计划,如教师可以通过“动手制作活动”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在小学数学中,“几何图形”是重要的学习内容,不过各式各样的图形知识点非常抽象,而为了增强单元教学效果,教师在整合“单元图形”内容后,可以准备“制作图形”的相关材料。授课时,教师可以先讲解单元图形知识,而后让学生利用准备好的材料亲手制作图形,这样一方面增强了数学课堂的乐趣,激发学生研究和制作图形的兴趣;另一方面,学生通过动手制作的方式练习“图形知识”,帮助学生提高了学习几何知识的效率。

例如,在教授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下册时,教师可以将“长方体(一)”和“长方体(二)”进行单元整合,同时为了帮助学生全面理解“长方体”,教师可以开展“动手制作长方体”活动。在课堂教学中,数学教师需要将长方体的组成、特点、各个面的形成、表面积公式、体积公式等内容教给学生,而后让学生利用剪刀、尺子、画笔、纸板等材料随意制作“长方体”,并根据自己制作的图形计算表面积和体积,这样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可以增强研究长方体的兴趣,同时深入理解“长方体”,让小学生高效掌握立体几何知识。

(二)开展数学竞赛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小学生正处于打基础的阶段,各学科教师要帮助学生打好知识基础。而对数学科目来说,计算能力应当是最为重要的一项素质。在学习和生活中,学生都离不开计算。数学教师要全面锻炼学生的计算能力。在“单元整合”中,教师可以开展“数学计算竞赛活动”,让学生轻松愉快地练习单元中的计算知识。在授课的时候,教师要将单元中有关“计算”的知识点详细教给学生,将计算公式、计算技巧、注意事项等内容系统传授给学生,而后设计“计算竞赛”活动,并让学生以“计时”的方式参加活动,教师则需要对学生的成绩进行评判。这样利用竞赛的方式,将学生的“胜负心”激发出来,增强学生研究“计算”的积极性,不仅增强了学生对“计算”的热情,而且使学生充分锻炼了计算能力。

例如,在教授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上册时,教师将“加与减”和“乘与除”进行单元整合,教师需要分别为学生详细讲解“加”“减”“乘”“除”的计算方式和注意事项,而后教师可以将四种计算知识融合起来,安排学生进行“混合运算竞赛”,让学生通过比赛的方式实际练习计算知识与技巧。这样小学生可以在活动的带动下,轻松地进行比赛练习,而且通过竞赛,让学生更加投入,更加深刻地掌握计算法则,提高小学生的基础计算能力。

三、提高数学教学实践性,让学生掌握使用方法

(一)构建生活化情境,提高单元教学真实性

数学不仅是一门科学性的学科,它还与人们的实际生活有着密切关联,数学教师应当重视数学本身的特点,让学生不仅掌握理论性的数学内容,同时教导学生使用数学方法。在“单元整合”教学模式中,教师可以进行生活化的授课,让学生理解数学的使用方法。在授课的时候,数学教师需要根据“单元整合”数学内容,创设“生活化情境”,将单元理论知识融入生活中,而后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阅历来进行“模拟实践操作”。这样,学生可以通过更加真实的方式理解数学知识,掌握生活中使用数学知识的方法,并且让学生可以清楚地感受到数学对生活的重要作用,使学生能更加重视数学,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动力。

例如,在教授北师大版二年级数学上册时,教师将“购物”当中的知识进行合并教学。本单元主要教授“人民币”及换算的相关知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首先将“人民币的认识”“人民币之间的换算”方式教给学生,而后设计“商城购物的实际情境”,让学生模拟真实的“购物场景”,学生需要利用“人民币”进行演绎。这样,学生对本单元的知识将有更加深刻地了解,并且提高生活能力。同时,情境演绎的方式也提升了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二)提出问题让小学生进行实际研究

在当前素质教育的要求下,教育工作者应当全力培养学生的各项素质。在进行“单元整合”式教学时,教师可以通过构建“真实化数学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合作自主性”学习研究,一方面改变课堂的结构层次,另一方面增强数学授课的实践性,帮助小学生全面理解数学,同时提高他们的综合能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小学生的数学能力划分“数学问题研究小组”,同时根据“单元整合教学”的实际知识点设计真实问题,利用实际生活中存在的案例或者现象引导学生进行自主研究。在问题的带动下,学生将会从更为实际的角度思考问题,并且在合作过程中相互帮助,分享自己对数学的理解。这样可以拓展学生的学习思维,学习效率逐渐提高,帮助小学生牢牢掌握单元数学知识点。

例如,在教授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上册时,教师可以将“数据处理”知识进行合并教学。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将“扇形统计图”“条形统计图”“统计”“分析”等知识内容详细教给学生,而后对学生提出相关的真实性问题,比如,在小组中调查统计每位成员的身高、体重,并绘制出统计图,之后教师让学生在研究小组中进行自主研究。这样在真实问题的引导下,学生将更加深入地研究使用“数据处理”和“统计”的方法,同时借助小组成员之间的帮助,使学生能进一步掌握“数据”相关知识,并提高运用能力。

四、重视学生学习状况,开展针对性单元教学

(一)通过分层模式开展单元整合教学

小学生的生活环境与生活方式各不相同,这就意味着学生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性,数学教师应重视学生之间的差别,在实施“单元整合”教学时,可以使用分层方法增强单元教学的针对性。在“分层单元整合”模式中,数学教师不仅要将数学教材中的知识内容进行整合,而且在整合后,教师应当根据不同的原则进行分层,如学生的能力、知识的难度、教学目标等。在授课时,教师要先公布分层的各个层级,之后结合每一个层级实施“单元整合”教学。这样学生接受更加适合自己的数学学习内容,可以有效降低学习数学的难度与压力,增强学生课堂学习的效率,而且在分层化的单元整合教学中,学生的思维模式将得到锻炼,为小学生之后的学习提供帮助。

例如,在教授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下册时,数学教师将“小数的意义和加减法”以及“小数乘法”进行合并,同时开展“分层”授课。首先,第一层为简单内容,教师将“小数”“小数加法”“减法”和“乘法”中最基本的内容教给学生,让学生优先了解最基本的内容,锻炼他们的小数计算基本能力;其次,在第二层,教师将“小数计算”进行融合,提高教学难度,并让学生通过计算、应用题等方式进行锻炼,提高学生的小数计算运用能力。这样一来,学生可以轻松学习小数知识。

(二)通过点评帮学生解决学习问题

在课堂教学环节,很多学生都会产生各式各样的问题,教师应当及时介入帮助学生。可是在以往的教学中,数学教师很少与学生进行有效的沟通交流,这样就影响了小学生课堂学习的实际效率,因此在“单元整合”教学中,数学教师要积极开展课堂点评工作,运用针对性的指导帮助学生及时解决课堂问题。数学教师在授课环节中,应当对学生进行细致的观察,统计哪些学生表现较好,能快速理解数学知识,哪些学生存在问题,而在课程结束前,数学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实际表现进行全面系统的点评。这样教师将更加了解学生,并且通过针对性的点评帮助学生解决自身问题,而且师生之间良好的沟通交流,让学生更加信任教师,让学生主动学习。

例如,在教授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上册时,数学教师将“可能性”及“摸球游戏”进行合并教学。教师首先将“可能性”的理论内容教给学生,让学生了解“可能性”注意事项,而后为学生提供“摸球游戏”器材,让学生亲自活动并记录“可能性”,而教师需要仔细观察学生的活动过程,记录学生的优点与缺点。下课前,教师要进行点评,针对学习较好的学生,教师要进行积极表扬,而针对出现问题的学生,教师要结合问题进行指导,让学生可以解决自身问题。这样学生在教师点评中,可以提高学习数学的信心与效率。

五、结语

总之,“单元整合”教学可以增强数学教学的效果,小学数学教师不仅要积极开展“单元整合”授课,而且要利用信息化、活动化、生活化、针对化的方式开展教学,帮助学生轻松理解单元内数学知识,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并且在真实的活动中,掌握运用数学的方法,不断发散自己的数学思维,使小学生的数学能力与数学学习效率不断提高。

猜你喜欢
数学教师导图数学知识
烃思维导图
小学数学教师资格证面试研究
节拍器上的数学知识
借思维导图算24点
角的再认识思维导图
浅析如何提高小学数学教师素养
如何将数学知识生活化
小学数学教师如何才能提高课堂的趣味性
第6章 一次函数
让学生在生活中探索数学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