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一流农业科技期刊的实践探索
——以《河南农业大学学报》为例

2023-04-19 20:35邓俊锋曾庆东
中原工学院学报 2023年6期
关键词:学报学术期刊

焦 睿, 邵 龙, 邓俊锋, 曾庆东, 耿 倩, 李 莹

(河南农业大学 学报编辑部, 河南 郑州 450046)

科技期刊是科技交流的重要平台,对科技发展和科技创新至关重要。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期刊的建设与发展,多项支持期刊发展的重磅政策相继发布。2019年8月,中国科协、中宣部、教育部、科技部四部门联合发文《关于深化改革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意见》[1],提出“要构建开放创新、协同融合、世界一流的中国科技期刊体系”;2020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科学家座谈会时发表重要讲话“要办好一流学术期刊和各类学术平台,加强国内国际学术交流”;2021年5月,中宣部、教育部、科技部印发《关于推动学术期刊繁荣发展的意见》,提出学术期刊要与科研工作者一起,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2-4]。

高等学校学报是科技期刊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由高等学校主办的、以反映本校科研和教学成果为主的学术理论刊物,是开展国内外学术交流的重要园地。《河南农业大学学报》( 以下简称学报) 于1960 年创刊,是河南农业大学主办的综合性农业学术期刊,以“推动农业科技进步和学科发展”为己任,始终坚持“严谨、求实、创新、发展”的办刊宗旨,坚持“与学校共发展、与学科共进步、与学术共繁荣、与学者共成长”的办刊理念,立足河南,面向全国,主要刊登作物学、兽医学、农业工程、林学、畜牧学、农林经济管理、生物学、农业资源与环境、食品科学与工程、风景园林学、生态学、植物保护、园艺学和烟草学等学科领域的学术成果。可以说,学报已初步成为科技创新的主阵地、成果传播的大平台、展现学校实力的重要窗口。

1 全面梳理学报发展历史,传承优秀发展基因

1.1 学报发展的光辉历程

学报自1960年创刊,至今已有63年。在这63年的岁月里,学报的发展主要分为2个阶段,一个阶段是1960—1984年,另一个阶段是1985年至今。学报在1960年创刊后,因历史原因几度更名,几经变迁,曾用刊名包括《河南农学院学报》《河南农学院科技通讯》《许昌农学院科技通讯》。但最具历史意义的是,1985年由《河南农学院学报》更名为《河南农业大学学报》,这一名称沿用至今。2006年,学报从季刊改为双月刊。此举吸引了更多的校内外优秀论文,这对学术质量提高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同时,学报紧跟时代要求,于1984年引入英文目次,1985年引入英文摘要,这在全国高校农业学术期刊中也是比较早的。

自1985年以来,学报主编均由历任校长担任,分别为蒋建平教授、张百良教授、王艳玲教授、张琼教授、张改平院士、介晓磊教授,各位主编厚基础,把方向,凝人心,聚力量,为学报跨越式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截至2023年8月,学报累计出版57卷238期,刊发文章5 158篇。目前,发表的论文中,省级以上基金项目的研究成果达到三分之二以上,充分体现了学报刊登文章的科研水平和质量[5]。

学报连续6 次入选《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连续12 次无间断被《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收录;2020 年入选中国科协农林领域高质量科技期刊分级目录T3 等级;根据中国知网与中国科学文献计量评价研究中心联合发布的2022版《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统计源期刊,排名首次进入农业科学综合学科前10,由2021版第22位跃居领域第7位;根据2022年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指标(CSCD-JCR),学报在CSCD-JCR数据库农业科学学科中分区为Q2,影响因子在全国农林高校学报排名第8,是目前河南省内2 家获此荣誉的高校自然科学学报之一。同时荣获河南省出版领域最高奖——2022年度河南优秀出版奖期刊奖[6]。

1.2 学报的历史贡献与优秀发展基因

学报63年的历史可以用“三个见证、三个体现”8个字来高度概括,这也是学报作出的巨大历史贡献与优秀发展基因。

1.2.1 见证了多个学科由小到大、由弱变强的发展

学报是展示学科成果的重要窗口,也是学科研究成果的忠实传承者、弘扬者以及记录者,为学校学科发展和科技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包括相关学科工作经验交流、科研成果介绍及外国友人考察等。其中,学报见证了作物栽培与耕作学学科2002年被教育部批准为国家重点学科,这为作物学成为国家一级学科重点学科奠定了重要基础。

1.2.2 见证了一批重要理论成果的形成

理论来自于实践,传播于媒体,63年来学报及时并广泛传播了学校教学科研成果,其中传播的一些学术成果已经享誉全国。最负盛名的是以吴绍骙先生、陈伟程教授等为代表的“南繁北育”理论,其最早提出采用异地培育法以加速品种选育进程,也就是“南繁北育”理论的最早著述首先发表在学报上。其次是以范濂先生、胡廷积教授、郭天财教授等为代表的小麦丰产高产理论,并集成创造了小麦高产栽培技术体系,引领了小麦高产方向,为河南小麦总产连创历史新高提供了重要技术支撑,相关研究成果在学报上发表。第三是以蒋建平教授、范国强教授等为代表的泡桐学理论,在泡桐良种选育、丰产栽培、成果推广应用中做出了系统的、具有开拓性和创造性的贡献,同时学校在泡桐相关方面的研究成果持续至今依然处于国际领先水平。第四是以韩锦峰教授为代表的烟草学理论,他于1975年在河南农业大学创办烟草专业,成立烟草学院,开创了我国烟草教育的先河。此外,还有畜禽疫病防控理论,以及拉网防治技术、灰色系统理论、盐碱治理理论等一系列重要成果,都曾刊发在学报上。

1.2.3 见证了一批专家学者乃至科学巨匠的成长

学者与学报共同成长、共同进步,学报因学者而兴,学者因学报而强。吴绍骙教授、范濂教授、胡廷积教授、陈伟程教授、郭天财教授、韩锦峰教授、蒋建平教授、李树人教授、万金精教授、刘祝宜教授、崔金梅教授……,这些大科学家的名字,同他们在学报发表的研究成果一样,至今仍宛如巨星,熠熠夺目,同时在学校历史上、在科学研究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1.2.4 体现了真正扎根中原沃土的优秀品格

中原大地历史悠久、人杰地灵,学术界涌现出众多有担当、有情怀的专家,积极投身中原崛起的伟大事业中。河南农业大学的专家深入田间地头、山前岭后,精耕细作,斑白了头发,佝偻了身躯,发现了奥秘,魁梧了精神,真正是把论文写在了祖国大地上,写在了粮食丰产上,反映在了学报上[7]。

1.2.5 体现了大协作大联合协同攻关的优良传统

自20世纪70年代,学校就组织多学科、多部门、多层次的科技人员开展协同攻关,协同攻关基础好,历史早,持续长,实现了强强联合、优势互补,相关研究成果曾多次在学报发表。其中,小麦玉米高稳低研究协作组的许多研究成果发表在学报上,于1974年、1976年两次获得全国科学大会奖,2012年学校获批首批国家2011协同创新中心也是渊源于此。

1.2.6 体现了教学相长、教研相长的办学理念

教学相长、教研相长一直是学校的特色。学报积极刊发教师、学生优秀研究成果。许多学者大家当年在求学期间的研究成果以及毕业论文都在学报刊发。张改平院士在校学习期间帮助老师的工作也被记录下来。这也反映了学报从形式和内容上都注重细节,注重知识产权,更注重教学科研的统一性。

学报63年的历史不仅记录了很多专家学者学术成就的历史脉络,推进了科技进步与创新,而且持续传承明德自强、求是力行的优良学术传统;不仅是学校教学和科学研究的发展史,而且也是学报编辑部全体编辑为提高学报质量而锐意进取、不断创新的奋斗史。充分展现出自己鲜明的特征,那就是一如既往注重精益求精的质量把控,一如既往注重围绕国家和区域重大需求的研究成果,一如既往注重河南农业大学影响力的扩大和发现培养人才。这也正是学报需要传承发展的优秀基因。

2 全面推进内部管理流程再造,提升服务水平和效率

2.1 持续加强制度建设

2.1.1 内外部质量监管相结合

质量是期刊的生命线。社会各界对进一步提升学报的学术质量、服务能力以及国际化水平期盼强烈。为此,学报出台《学报内部质量检测制度》,每年随机抽取责任编辑1~2篇文章,邀请国内同行从内容到形式全方位把脉问诊,有效提升了质量水平,形成了与上级部门质检互为补充的质量监控体系。2022年抽取的文章,分别邀请中国农业大学等3位同行专家把脉问诊,优秀率91.8%,这也为我们指明了下一步的努力方向。

2.1.2 改进出版流程

在做好人员业务分工的同时,学报不断优化审稿系统,理顺出版流程,修订完善《关于出版流程的有关规定》,2016—2020年出版时效分别为291、249、236、183、183天,有效缩短了出版时滞,出版效率明显提高。

2.1.3 完善“三审三校”等制度

不断完善学报管理制度,修订了《学报编委会章程》《学报用稿规定》《学报优稿优酬办法》《学报绩效考核办法》等制度。在“三审三校”的基础上,增加了外聘专家四校、编辑部主任审读等环节,提高编校工作中的责任意识,加强过程监管,严格控制差错率,提高了稿件的编校质量,将差错率控制在万分之二以下。优化了学报《投稿须知》《学报版权协议》,从法律层面避免了知识产权纠纷。

2.2 栏目设置与优化

2.2.1 科学调整学报栏目

学报积极回应国家农业领域重大战略需求,服务乡村振兴和河南“三农”发展,服务学校学科建设,重点围绕作物学、兽医学、林学和农业工程4个特色骨干学科群,开设特色栏目。同时,委托中国知网形成了河南农业大学学报《基于大数据的期刊发展深度分析报告》,根据中国知网的学科排名分析,学报发文量和被引频次最多的学科为农作物、农业经济、园艺、生物学;基金论文数最多的学科为农作物、轻工业手工业、农业经济、园艺、生物学。编辑部及时调整栏目,策划专题和调整约稿方向,有助于挖掘目前研究热点,提高文章被引频次。

2.2.2 增设综述栏目和学术专栏

自2021年第一期起,开设“综述”栏目,增设研究专题,加大特色栏目建设。持续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获得者及名家约稿,持续跟踪服务学科发展,从而拓宽学报稿源,确保学报质量的稳步提升。2021年增设“研究综述”栏目,积极推介学校国家自然基金获得者的研究成果,加大约稿力度,截至2022年底,共出版22篇高质量综述。目前已设了“智慧农业”“现代农业装备”“土壤碳调节”等专栏。

2.3 积极争取学校层面支持

建设一流农业期刊,离不开学校的政策支持。学校一贯高度重视学报发展,并把其作为实现学校发展战略的重要抓手。硬件方面,编辑部整体搬迁至龙子湖校区图书馆三楼,极大改善了办公环境。软件方面,从学校层面出台了《河南农业大学关于推动学报高质量发展的意见》,这是学报历史上的第一个校级文件。该意见明确提出,要从队伍建设、制度建设、资金支持等多方面给予政策倾斜,不断提高学报的学术组织力、人才凝聚力、创新引领力和国际影响力,使学报真正成为学校科技创新的主阵地、成果传播的大平台、展示影响的重要窗口,强力支撑以农为优势特色的一流大学建设。创造更多有利条件,鼓励广大师生积极为学报组稿、投稿、审稿。对学报贡献大、高被引的师生,评聘为优秀作者、优秀审稿专家,对其稿件开通绿色通道,优先快速出版。进一步加强学报文化建设,最大限度地激发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营造全校师生热爱学术、支持学报的氛围,推动学报与学科、学者、学术的深度融合。

2.4 扩充作者数据库和评审专家信息库

主动收集相关学科的专家学者信息,特别是收集相关学科的高被引优秀青年科学家信息,丰富补充和完善优秀论文作者数据库、专家信息库。继续开展优秀学术论文评选和优秀审稿专家评选活动工作。2021年,采用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评价方法,在公平、公开、公正的原则下,评选出2018年度优秀学术论文一等奖5名、二等奖11名、三等奖16名,评选出2020年度优秀审稿专家30名。

2.5 不断加强信息化建设

不断升级稿件采编数字化管理系统,实现所有稿件线上处理,对稿件进行网络首发,缩短出版周期,在每篇文章前标注引用信息和DOI号,方便读者参考引用下载。新网站集稿件采编、消息通知、工作动态、期刊浏览、专题策划、网络首发等功能于一体,极大方便了专家、作者、读者。学报重视微信公众号建设,方便作者就反馈专家评审意见、反复修改等环节与编辑部联系,同时加强对微信公众号内容资源集约整合,利用重庆非晓数据科技有限公司提供的文献精准传播服务,精选推送师生及团队论文,把学报已经发表的相同学科、相同研究方向的高被引论文做成虚拟专题,扩大传播范围和影响力。学报还组建专家学者微信群,方便交流学术观点,及时了解学术会议,扩大学报影响力。同时,主动匹配申请,加入相关学科数据库;定期浏览其他兄弟院校的网站,及时学习,开拓思路,取长补短。

3 全面加强资源整合,形成高质量发展合力

3.1 以高质量党建引领学报高质量发展

编辑部始终把党建工作摆在首位,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刊方向,全面贯彻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积极落实《关于深化改革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意见》《关于推动学术期刊繁荣发展的意见》等文件精神[8]。通过参观红色教育基地,观看红色电影,开展主题党日活动等多种形式,顺利完成了历次主题教育活动,同志们政治理论素养大幅提升,一名青年编辑光荣入党。积极响应学校党史学习和“我为群众办实事”活动,编辑部多次开展学报党支部书记讲党课活动;编辑部常思敏编审为生命科学学院作题为《农业科技论文的写作要求和常见问题分析》的学术报告,同时赠送期刊供师生学习;邀请《Horticulture Research(园艺研究)》主编程宗明教授和南京农业大学英文期刊编辑部主任尹欢来河南农业大学为我校师生做专题讲座。结合“能力作风建设年”专题活动,举办了编校能力提升研讨会,与信息化办公室、档案馆共同开展了“学校史、长才干”活动。系列活动的开展,极大增强了同志们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实现了以高质量党建引领学报高质量发展。

3.2 吸引校内优质稿源

学报重视学校科研优势,积极争取校内的优质稿源,先后发送了致国家基金获得者、研究生导师和老师们的3封信。积极向学校国家自然基金获得者约综述类稿件,责编们与负责学科的专业教师保持紧密联系,通过面谈、电话、短信、邮件等多种方式,宣传学报进展,鼓励一线专业教师积极投稿。从“河南农业大学学报”微信公众号中,精选42篇原创文章整理编制成5.3万字宣传册,赠送给我校相关学院师生,进一步增进了与学术主体的沟通,得到了师生的一致好评。

3.3 积极与学科建设相融合

学校2020年11月入选河南省特色骨干大学建设高校,2021年9月入选河南省“双一流”创建高校,拥有1个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4个河南省特色骨干学科群、19个省部级重点学科、7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0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等,这些都是办好高水平学报的重要基础。为实现“与学科共繁荣”,学报从2022年第2期开始,专门开辟了封二和封三,分别对重点学科及其学科带头人进行推介,内容包括学科发展、取得成就、研究前沿和师资力量等方面,向广大读者传递学科信息,扩大学科知名度和影响力。同时,开展小型学科专题研讨会、交流座谈会等活动,推动学报与学科、学者、学术的深度融合,吸引广大专业教师、审稿专家等进一步关心支持学报建设,把学报真正打造成学术家园,为学校发展营造厚重的学术氛围。

3.4 充分发挥编委和编委会作用

学报根植学校,具有学术资源丰富、科研力量雄厚、研究成果丰硕的先天优势。编辑部盛情邀请各学科带头人和大专家担任学报编委,发挥其丰富的投审稿经验,有利于预测学术热点、指导办刊。编委在各自学科领域具有很高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是期刊的宝贵学术资源。编委既要带头将自己及其所在团队的优秀研究成果在学报发表;也要充分发挥自身的学术影响力,不断拓展优质稿源,积极组稿和约稿,加强选题策划,主动宣传期刊,吸引更多的重大原创性成果和高水平综述性论文在学报发表;更要加强期刊的学术诚信和科学道德建设,自觉维护学术期刊的严肃性、权威性和公信力,努力营造健康的学术生态。编委会是学报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建设一流农业期刊建设的重要抓手,不仅可以为学报提供优质稿源,还可以培养学术新生力量,培养潜在作者、编委、审稿专家。同时,编委会还要立足期刊质量提升,紧密跟踪农业科技领域最新进展、前沿动态和研究热点,深度挖掘每一位编委的学术资源,加强专栏、专刊和专题策划,逐渐形成特色、培育品牌,真正体现科学家在办刊中的主体地位和作用。

3.5 积极主办承办高水平学术研讨会

主办承办学术研讨会是一种最直接的宣传学报方式。通过搭建学术交流平台,吸引同行专家积极参与,从而提升学报知名度和影响力,为建设一流农业期刊打下基础。2020年11月14日,成功举办《河南农业大学学报》创刊60周年学术研讨会,来自中国高校科技期刊研究会、中国高校科技期刊研究会农业期刊专委会、河南省期刊协会、河南省高校学报研究会和全国农业院校的120名代表出席会议。2021年10月26—27日,成功举办中国农业期刊学术年会。年会以“新时代中国农业期刊的创新发展路径”为主题,全国农业期刊界的100余名代表参加了线下会议,接近5 000人参加线上会议,推动了农业期刊的深入交流,受到全国农业期刊界一致好评,被《河南科技报》和中国北方期刊网等新闻媒体转载报道,进一步提升了学校和学报影响力。

3.6 广泛开展调研活动

坚持“请进来、走出去”方针,积极开展交流学习活动,先后赴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西南大学、郑州大学、中国农业科学院郑州果树研究所等单位交流调研,针对学报现状、发展方向、自身优势和不足等问题进行充分讨论和学习。通过开展系列学习调研活动,进一步交流了办刊经验,拓宽了办刊视野。

4 结语

回顾历史,成绩斐然。上级主管部门严格要求、正确引导,促使学报不断提升办刊水平和质量;同行期刊你追我赶、协作互助,在创办国家高质量期刊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审稿专家科学严谨、精益求精,确保了学报的学术质量和专业水准;热心作者读者支持信任,给了学报不断进步的强大动力;新老编辑在幕后辛勤劳动、默默付出,在他们身上体现了期刊人的优秀品格,推动着学报继续前行。

展望未来,重任在肩。在打造一流农业学术期刊、助力学校“双一流”创建的征途上,学报传承63年发展历史的宝贵财富优秀基因,坚持“聚焦农、小综合、大特色、创一流”,与时俱进,守正创新,全面服务学校发展大局,服务学科发展,服务师生需求,传播更多创新成果,形成学校一流学科与一流期刊建设相辅相成、双轮共振的良好发展态势,将学报办成与以农为优势特色的一流大学相匹配的高水平学术期刊,成为河南科技界乃至全国科技界的品牌期刊,为中国式现代化和新型农业现代化作出更大贡献。

猜你喜欢
学报学术期刊
期刊更名启事
期刊简介
致敬学报40年
期刊问答
如何理解“Curator”:一个由翻译引发的学术思考
对学术造假重拳出击
学报简介
学报简介
《深空探测学报》
学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