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现代化理论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路径创新研究

2023-04-19 20:35路爱林李小芃
中原工学院学报 2023年6期
关键词:中国式现代化思政

路爱林, 李小芃

(中原工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 河南 郑州 450007)

作为党的二十大的一个重大理论创新,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根本遵循,同时也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供了全新的行动指南。及时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与高校思政课教学的深度融合,不仅有利于实现高校思政课教育教学与党的创新理论的高度一致,真正发挥“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功能和作用,而且也有利于及时用党的最新重大理论创新成果武装青年大学生头脑,帮助和引导大学生自觉投身于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宏伟实践中,坚定“四个自信”,增强“四个意识”,努力成为担当强国建设、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1 中国式现代化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内在逻辑

1.1 理论逻辑

我们党历来重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尤其十分重视发挥高校思政课立德树人关键课程的功能和作用。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高度,就高校思政课的教育教学工作作出了一系列重要指示。他指出:“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思政课作用不可替代,思政课教师队伍责任重大。”[1]2“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在创新中提高,及时更新教学内容、丰富教学手段”[1]5。高校思政课教育教学要“与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同步推进”[2],“坚持不懈用党的创新理论最新成果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3],真正发挥其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功能作用。

作为党的二十大的一个重大理论创新——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也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最新重大成果。《中共中央关于认真学习和宣传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决定》明确指出,学习宣传党的二十大精神是当前的一项重大政治任务,要把着力点聚焦“在中国式现代化理论和实践的创新突破上”[4],要把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作为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和课堂教学的重要内容,组织开展相关教材修订工作”,及时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三进”工作[4]。 同时,要积极开展对中国式现代化理论进行系统性和创新性的研究和阐释。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论述和党中央指示精神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与高校思政课教学的深度融合提供了根本理论遵循。

1.2 实践逻辑

高校思政课承担着向广大青年学生宣传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党的指导思想和方针政策以及传播国家主流意识形态的重要使命和责任,其独特的政治属性具有重要的思想政治教育和价值引领作用。新时代新征程,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华民族复兴的战略全局,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也在不断地创新和发展,这就要求高校思政课必须应时而变、顺势而为,及时地关注党和国家所推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的最新成果,确保能够及时地把党的最新理论成果融入课堂教学,从而实现高校思政课教育教学与党的指导思想和党的创新理论的高度一致。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彰显高校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关键课程的政治本质属性,充分发挥其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党的创新理论的功能和作用,从而帮助和引导青年大学生自觉投身于中国式现代化宏伟实践中,坚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理想信念,真正成为听党话、跟党走的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国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在长期探索和实践中历经千辛万苦、付出巨大代价所取得的重大成果。党的二十大报告对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的深刻内涵、时代特征、价值意蕴和世界意义进行了高度概括和总结,对党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宏伟蓝图进行了科学擘画,在坚持守正创新的基础上推动了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的丰富和发展。因此,推进党的二十大的重大理论创新成果——中国现代化理论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是其政治属性的本质要求,是及时更新思政课教育教学内容,确保高校思政课教育教学不偏航的根本保障。中国式现代化理论是高校思政课教育教学的核心内容,高校思政课教师必须及时地把科学社会主义的最新重大理论成果——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的中国特色、本质要求、重大原则、价值意蕴和世界意义融入思政课教育教学全过程,用党的最新理论成果武装青年大学生头脑。唯有如此,高校思政课才能真正践行其“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

1.3 价值逻辑

高校思政课不仅承担着宣讲党的指导思想和国家主流意识形态的教育教学任务,更重要的是要通过科学理论和主流意识形态的宣讲对大学生进行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塑造和引导。由此,高校思政课的“立德树人”功能“最终都要落到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学会正确的思维方法上来”。[1]14讲好思政课,关键在教师。广大高校思政课教师要以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通过思想政治理论的教育引导,使广大青年学生能够客观全面辩证地认识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国民族复兴的战略全局,自觉地把个人的成长发展和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形成正确理性的价值判断和行为规范,增强担当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使命和责任的政治自觉、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

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人独立自主探索出来的一种现代化新模式,其所彰显的“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意蕴,胸怀天下、造福人类的赤诚情怀,是培育时代新人的活教材。因此,高校思政课要将中国式现代化有机融入到思政课教育教学全过程,使大学生从波澜壮阔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中汲取真理的力量、信仰的力量、奋进的力量,进而使广大青年大学生形成强烈的国家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进一步坚定“四个自信”,努力成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2 中国式现代化融入高校思政课的基本遵循

2.1 坚持“全面学习、全面把握、全面落实”具体要求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与高校思政课教学的深度融合,“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1]10高校思政课教师要以高度的政治自觉、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就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提出的“全面学习、全面把握、全面落实”[5]的要求,创新教学方式方法,确保中国式现代化理论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一是要做到对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的“全面学习”,这是顺利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理论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前提和基础。其具体要求体现在以下3个方面:首先,必须原原本本学习领会党的二十大报告有关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精髓,要对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的内涵特征、价值意蕴、世界意义有系统完整的掌握,全面精准领会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的精神实质。其次,必须从宏观上立足中国式现代化理论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脉络来学习,把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与党的历代领导人有关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的系列论述联系起来学,尤其是与习近平总书记有关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的论述联系起来学,全面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的精髓要义。再次,必须对高校6门思政课的教学体系、教学内容、教学要求和教学目标有全面系统的把握,以实现中国现代化理论与各门思政课的深度融合,真正发挥其思想引领、资政育人的功能作用。

二是要做到对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的 “全面把握”,即要对其深刻内涵、本质特征、价值意蕴和世界意义有全面的掌握。这既是学习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的更高层次目标,也是实现中国式现代理论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关键一步。在具体的融入过程中,要结合各门课程的内容架构和基本特征有针对性地重点融入,遵循思政课教育教学的基本规律,在全面学习中把握重点,在整体推进中统筹协调,在全面准确理解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的核心内容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深入,真正做到全面学习、整体把握和深刻领会,从而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与高校各门思政课教学内容的精准对接和深度融合。

三是要在社会实践和教育教学全过程中对中国式现代化理论进行“全面落实”。理论的价值在于能够正确指导社会实践活动,任何与社会实践相脱离的理论都是没有任何价值的。中国式现代化理论只有在具体的社会实践和教育教学过程中得到贯彻落实,其重大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指导意义才能得以真正实现。因此,高校思政课教师对于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不能仅仅停留在理论学习和研读层面,还必须制定切实详尽的方案,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与高校思政课教育教学和科学研究工作实现高度融合,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在全面落实过程中,思政课教师既要重视课堂理论教学的宣讲和灌输,又要高度重视社会实践教学的作用,通过波澜壮阔而又真实细微的社会实践大课堂帮助高校青年学生切身感受中国式现代化所取得的辉煌成就,在知行合一中激发广大青年学生探究学习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进而“用党的科学理论武装青年,用党的初心使命感召青年”[6]59,不断厚植青年大学生的家国情怀,增强大学生听党话、跟党走的政治自觉、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

2.2 遵循“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的基本规律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与高校思政课教学深度融合,既要遵循高校思政课教育教学的基本规律,同时也要遵循青年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基本规律,做到“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7],不断提升高校思政课课堂教学的亲和力、时代感与吸引力。

一是要做到“因事而化”,精准阐释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的丰富内涵。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决不是空洞的理论阐释和外在的思想灌输,而是要紧密结合新时代青年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基本规律,及时关注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基本需求,创新高校思政课教育教学的方式方法,回应青年大学生对现实问题的疑虑和思考,做到“因事而化”,坚持问题导向、责任导向和育人导向的统一,用中国式现代化实践所取得的辉煌成就感召青年大学生投身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实践中,引导青年大学生自觉地把个人的前途命运与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使青年大学生在潜移默化的理论学习中深刻理解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的深刻内涵、本质特征和价值意蕴,激励广大青年学生自觉地听党话、跟党走,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锐意进取、开拓创新、勇毅前行。

二是要做到“因时而进”,大力彰显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的时代价值和世界意义。“办好思政课,要放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中来看待”[1]5。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理论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要立足时代发展主题,在准确把握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华民伟大复兴战略全局的基础上,紧密联系青年大学生群体性特征,深刻洞悉其思想意识及心理变化,找准其热衷探究先进思想理论的兴趣点,摆事实,讲道理,用春风化雨的方式把中国式现代化理论所内蕴的“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理念及开创人类文明新形态的世界意义融入思政课课堂教学,用生动鲜活的中国式现代化伟大成就和辉煌业绩直达学生心灵,引发青年大学生思想共鸣,用科学社会主义的最新理论成果武装青年大学生头脑,用中国式现代化理宏伟实践所孕育的独立自主、忠诚担当、艰苦奋斗精神塑造青年学生,真正发挥高校思政课铸魂育人、启智润心的价值功能。

三是要做到“因势而新”,积极创新中国式现代化理论融入高校思政课的教学载体和教学方式。要综合运用管理载体、活动载体、文化载体、大众传播载体等宣传好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的丰富内涵;要在依托思政课堂主渠道的基础上,创设教学情景,充分利用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平台和丰富多样的经典视频资料,以直观、鲜活、生动的方式呈现波澜壮阔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宏伟实践,提升学生身临其境的真实体验感,增强大学生参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要用好国际比较的方法,既善于用鲜活生动的中国式现代化事实说话,又善于从中提炼出中国式现代化鲜明的独特优势,在比较中帮助大学生认清“以资本为中心”的资本主义现代化模式的弊端,深刻认识“以人民为中心”的中国式现代化的价值意蕴,使青年大学生全面理解、准确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深刻内涵和世界意义,增强思政课教学的吸引力、感染力,使中国式现代化理论入脑入心入行、落地生根开花。

2.3 坚持全面覆盖、充分融入的基本原则

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与高校思政课教学的深度融入,要在“全面覆盖、充分融入”上下功夫,既要利用好课堂理论教学主渠道,又要善于利用实践教学新形式,还要对融入成效进行科学评估。

一是要做到全面覆盖,充分融入。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所进行的重大理论创新,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中国式现代化有其独特的探索发展创新历程和深刻的内涵特征、价值意蕴、世界意义。 高校思政课教师要遵循能融则融、应融尽融的原则,把中国式现代化形成和发展宏伟实践历程及其中国特色、本质要求、战略安排、重大原则、独特优势、当代价值和世界意义全部融入相关章节的教学中。在课程整体教学设计中,要创新教学方式方法,通过深入浅出的课堂理论讲授和丰富多样的社会实践教学安排,全面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与思政课课程教学高度融合的总目标。

二是要充分发挥“两个课堂”的作用,增强学生的获得感。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为高校思政课教学提供了丰富的理论滋养和有力支撑,是高校思政课不可替代的育人切入点。高校思政课教师要充分利用好思政课课堂教学主渠道,综合运用专题讲授、课堂讨论等多种教学方式,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好中国式现代化故事,用富含哲理的话语从理论层面阐释清楚中国式现代化的丰富创新样态和世界意义。与此同时,教师也要充分发挥社会实践大课堂的作用,坚持理论讲授和社会实践相统一,“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教育引导学生立鸿鹄志,做奋斗者”[1]20。要精准设计社会实践教学方案,“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引导受教育者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促使受教育者在实践中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8],鼓励大学生充分利用节假日深入社会,亲身感受中国式现代化所创造的辉煌成就,使青年学生在波澜壮阔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中感知理论的伟大,坚定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奉献青春的信念。

三是要对融入成效进行精准评估,注重提升思政课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评价是人们把握价值的观念形式”[9]。要建立多元评价机制对融入教学的质量进行综合评价,通过及时有效的反馈,不断提升融入成效。要对实施融入的主体——教师的备课状况、教学文件、教学实施及其在授课过程中所要融入的内容体系、方式方法、结果成效进行量的分析和质的评价,确保中国式现代化理论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高质量、高水平和最佳成效。要对融入的受众——大学生所接受的状况进行科学的评估,通过问卷调查、访谈交流、知识测试等方式科学分析学生学习状况及课堂教学效果。在此基础上,任课教师要及时根据反馈信息和学生对课堂教学效果的评价进行认真反思和总结,及时对教学实施方案和融入模式进行重新设计和优化,确保融入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3 中国式现代化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体系的实践进路

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与高校思政课教学的深度融合,要做好顶层设计,要紧扣各门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要求和教学目标,找准融入的着力点、侧重点和落脚点,讲好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的“道理”“学理”和“哲理”,切实提升高校思政课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3.1 “思想道德与法治”课

“思想道德与法治”课要聚焦对当代大学生理想信念和价值观的培养。在教学内容的设计中,要做好对中国式现代化理论宏伟实践、价值意蕴、世界意义的高度概括和凝练,结合中国共产党波澜壮阔的百年奋斗史,结合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中国人民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恢弘历程,通过课堂讲授向大学生展示中国式现代化所呈现的中国共产党人“为民族谋复兴、为人民谋幸福”的初心和使命以及中国共产党人“胸怀天下”为世界谋大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博大胸怀和赤诚之心,从而引导当代大学生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课程内容应结合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追寻探索和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艰难曲折历程,结合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人民攻坚克难、勇毅前行成功开创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并取得的一系列重大理论成果,帮助大学生全面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深刻内涵、时代价值和世界意义,深刻认识“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激励青年大学生坚决做到“两个维护”的政治自觉、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增强大学生勇于担当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使命和责任,从而实现以融立德、以融增信、以融促行的目标。

3.2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要把握历史线索和历史规律,紧扣课程特色,以宏阔的历史视野统筹近现代以来中国人民探索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几个历史阶段,以大历史观准确把握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探索中国式现代化发展历程的主线和规律,以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论分析中国式现代化所创造的辉煌成就,引导大学生以史为鉴、赓续传统、面向未来。高校思政课教师要紧紧围绕中国共产党人团结带领中国人民“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主题,讲清楚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探索的艰难历程,使大学生认识到正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使中国现代化实现了对西方现代化模式的超越。要以大历史观正确分析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实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目标由工业化到“四个现代化”,由“基本实现小康社会”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再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历史性跨越,科学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演进,站在整个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坐标轴上深刻认识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实现由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在此基础上,讲清楚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新时代十年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中国人民所创造的辉煌业绩,从而帮助学生准确把握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探寻和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百年奋斗史,明晰新时代十年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和责任,进而深刻领悟没有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就没有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开创与发展这一科学道理。

3.3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

中国共产党人之所以能够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开创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根本原因就在于有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科学理论的指导。这一鲜明特点集中体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有关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的集中阐释中。党的二十大报告对中国式现代化理论进行了高度概括和总结,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最新重大成果,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理论。这表明党的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具有高度统一性。因此,必须深入挖掘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中的原理性要素,实现其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的深度融合。党的中国式现代化理论融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应该与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相结合,讲清楚为什么“马克思主义行”,为什么中国共产党必须坚持高举马克思主义旗帜不动摇,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认知体系。正是因为马克思主义具有科学性和实践性,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始终致力于实现全人类解放,其思想内涵与价值指向才能被中国人民接受,成为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精神武器。

在具体融入过程中,思政课教师要结合该课程的内容,重点阐释清楚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等经典作家有关现代化理论的深刻内涵,即对 “以资本为中心”的资本主义现代化的深刻批判和对“以人为中心”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科学设想,要阐释清楚中国式现代化模式与资本主义现代化模式在领导力量、价值取向、实现方式、发展理念、世界影响等方面的本质区别。要结合中国式现代化所独具的中国特色,讲清楚中国共产党人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科学分析和解决中国现代化实际问题的一贯原则,讲清楚马克思主义决不是僵化的教条,而是立足世界各国国情和发展实际的开放发展的科学理论,必须随着实践不断丰富发展。要结合党的二十大报告有关中国式现代化所提出的一系列新论断,讲清楚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理论所蕴含的国家观、价值观、历史观、人民观、生态观、文明观、民主观,通过中国式现代化宏伟实践的大量事实,使学生充分认识到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指导、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这是被波澜壮阔的中国式现代化宏伟实践所证明了的科学真理。

3.4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

兼具历史性和理论性是“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的重要特性,这就要求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与该课程的融合,既要注重历史过程的全面系统性,又要突出强调中国式现代化理论形成和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同时,在讲授内容的选择上,避免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的重复。

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在长期探索和实践中历经千辛万苦、付出巨大代价取得的重大成果。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式现代化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6]14因此,“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要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讲清楚中国式现代化与“两个行”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用清晰的思路讲明白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理论只有与中国现代化的伟大实践相结合,才能真正发挥其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在教学内容的设计中,要结合习近平总书记在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的重要讲话精神,将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人团结带领中国人民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所进行的理论和实践创新成果融入课程教学体系和教学内容。在融入过程中,要讲清楚中国式现代化理论是历代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理论与中国现代化实践相结合所进行的伟大理论创新,使大学生对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艰难探索历程有深刻的感性认知,深化对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理论指导下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四个伟大飞跃”的实践进程的正确认知,进而深刻领悟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不但是实现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政治保障,也是确保中国式现代化行稳致远的秘钥,从而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

3.5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

中国式现代化理论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其深刻内涵既体现在“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中,又体现在“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中,其精神实质既体现在治党治国治军的国家社会治理过程中,又体现在内政外交国防的各项具体事务中,更体现在改革发展稳定的弘大社会实践过程中。也就是说,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与实践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的教学内容有着高度的契合性。因此,实现二者之间的融合必须体现出与其他几门思政课完全不同的特点。高校思政课教师在讲授该课程时必须系统梳理党的二十大有关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的高度概括和总结,确保做到把中国式现代化理论全部融入教学内容,同时做到紧密联系党的十九届五中、六中全会精神以及习近平总书记有关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的系列重要论述,通过系统化教学使学生对中国式现代化理论形成完整的理论认知体系。

在教学内容的设计上,要做到高屋建瓴、重点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理论融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教学全过程是一个重点推进、层层递进的过程。思政课教师要在清晰梳理中国式现代化形成、发展、创新的基础上,全面讲解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上对中国式现代化的全面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要着眼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局和中华民族复兴的战略全局,用比较的方法全面深刻阐释清楚中国式现代化所蕴含的“以人民为中心”的独特价值意蕴及其与“以资本为中心”的资本主义现代化模式的本质区别,使大学生明晰中国式现代化所蕴含的独特世界观、价值观、历史观、文明观、民主观、生态观等以及中国式现代化对世界现代化理论和实践的重大创新和发展。

中国式现代化理论贯穿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程内容的各个方面,实现二者的高度融合不能仅仅停留在内容的融合和内涵的把握层面,而是要通过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与课程教学的融合,充分发挥其价值塑造和思想引领作用,更好地帮助大学生全面深刻领会“两个确立”的理论逻辑、实践逻辑和历史逻辑,更加清晰地认识到在风云变幻的国内外复杂局面中,“两个确立”是确保中国式现代化这艘巍巍巨轮行稳致远的定海神针和最关键的政治保障,从而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

3.6 “形势与政策”课

“形势与政策”课要用宏大的历史视野和比较的方法深刻阐释中国式现代化的深刻内涵、时代价值与世界意义。该课程教学专题的设置要充分突出讲授内容的全面性、理论逻辑的严谨性和思想教育的针对性、时效性。

在专题内容的讲授方面,首先,要聚焦风云激荡的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国共产党人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背景,讲清楚中国式现代化理论形成和发展所面临的有利条件和风险挑战;其次,要以宏阔的历史视野,把中国式现代化置于5 000多年的中华文明发展史中、500多年的社会主义发展史中、近代以来中国人民180多年的斗争史中、中国共产党100多年的奋斗史中、70多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发展史中、40多年的改革开放实践历程中,讲清楚中国式现代化形成发展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和实践逻辑,使青年大学生明晰中国式现代化形成和发展的艰难曲折历程及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意义;第三,要用比较的方法阐释清楚中国式现代化之于资本主义现代化的独特优势、时代价值和世界意义,使青年大学生对党的二十大的最新理论成果——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的独特优势、内涵特征、价值意蕴和世界意义有精准的把握和深刻的理解,拓展青年大学生胸怀天下的大视野、大格局,增强青年大学生对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和决心。

猜你喜欢
中国式现代化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边疆治理现代化
中国式民主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不要让中国式焦虑,废掉了你的孩子
Hair Highway--Studio Swine 的现代化诠释
中国式失败
国内某1 700 mm热轧厂现代化改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