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施州西兰卡普浅探

2023-04-19 21:20吴杨雪山西师范大学
天工 2023年34期
关键词:西兰卡普经线

吴杨雪 山西师范大学

一、西兰卡普的起源与发展

(一)西兰卡普的名称与传说

西兰卡普的名称翻译有两种。第一种:大部分学者将其统一翻译成西兰卡普,西兰的内涵为铺盖、棉被,卡普的内涵为花朵。土家族人为了展现织锦技艺的土家特色,会在花铺盖前加上一个“土”字。由此,西兰卡普可以解释为“土花铺盖”或者“花被面”。第二种:少部分学者将其理解为“西郎卡普”。西朗的含义为被子。简单来说,我们可以把西兰卡普理解成带有花的棉被。

西兰卡普一词源自流传已久的土家族神话传说。以前,土家族中有一位美丽动人的女孩,她的名字叫作西兰。她擅长织锦,拥有高超的织锦技艺,热爱织造各种图案的西兰卡普,尤爱织造各种花朵图案。西兰几乎织遍了所有的花,唯独没有织过白果花。白果花在半夜绽放,为了能够在铺盖上织上白果花的图案,她彻夜不眠,长期在白果树下蹲守,就为等待白果花的绽放。一天深夜,白果花终于绽放了,西兰正沉迷于对白果花的观察,醉酒的父亲被西兰的嫂子撺掇,不小心用拐棍夺走了这个年轻姑娘的生命。西兰被殴打之际,手中依旧没有松开来之不易的白果花。西兰虽然离开了这个世界,但西兰在织棉方面的独特技巧和工艺却被其他的年轻姑娘学习并传承下来,正因如此,西兰也被土家族称为西兰卡普的源头。土家族为了纪念西兰姑娘,便以西兰卡普来命名土家织棉。

(二)西兰卡普的历史与发展

土家族是我国极具特色的民族,该民族在发展过程中并未形成与自身民族文化相配套的特有文字。西兰卡普是何时从土家族兴起并流传起来的,难以查清。但在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我们仍旧可以窥见一些细枝末节,让我们知晓西兰卡普的历史与发展。

《大明一统志》中以文字的形式对土家族在穿着方面的喜好进行了概括——“土民喜欢五色斑衣”。清朝乾隆年间,《永顺府志》记载了“斑布,即土锦”,又称“溪布”“溪洞布”。对于西兰卡普的编织工艺,《永顺府志》里也有与西兰卡普有关的记载。

西兰卡普最早起源于夏代的巴国是现今大多数学者的共识。西兰卡普在不同时期拥有不同的名称。“玉帛”是古代巴人的称呼,“賨布”则属秦汉,汉代更是西兰卡普发展的繁荣阶段,每年上贡给王朝的“贡布”便是其代表。三国两晋时期的“土锦”“斑布”,唐宋时期的“溪布”“峒布”“峒锦”都是西兰卡普在不同时期的称呼。至元、明、清时期,“土锦”“斑布”“花布”都是其名称,成为清朝雍正年间改土归流后西兰卡普的源流。直到现在,各学者才统一叫作西兰卡普。西兰卡普最早出现在秦汉时期,在两晋时期初具框架,在唐宋时期趋于成熟,在明清时期逐渐精进,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进一步发展与演变。

时至今日,随着土家族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西兰卡普与土家族人民的联系也不同于以往。但是,西兰卡普作为土家族人民的一种精神寄托和文化象征是不可替代的。

二、西兰卡普的织造方法

西兰卡普的制造工艺极为烦琐,工序极多,需要“通经通暗纬断挑纬,反面挑织”。

(一)西兰卡普织造工具

纺车。大多采用的纺织工具是手摇式纺纱机,手摇式纺纱机机身由圆盘与支架组合而成,重量较轻,操作较为简便,能切实满足纺织手工艺人的现实需求。纺车能够把西兰卡普按照特定工艺纺织转变为丝线、棉纱以及麻纱。

倒车。机身比纺车小,机身构造由木制的支架和竹制的圆盘组成。倒车的任务就是将线倒在小线筒上,也称倒线。

牵线机。机身包括机架与滚筒架两部分,且这两部分在宽度上都保持在两米左右。两者之间设置了钢筘,能够提高纺织经线的宽度与密度的精确度。经线的总量与长短需要根据纺织成品的大小确定,两者之间呈现明显的正相关关系。牵线机一般放置于室内进行牵线工作。

织机。类型较多,包括传统的腰式斜织机、改良后的小平织机和大平织机。

(二)西兰卡普的织造工艺

1.织造工序

(1)纺线。在以往生产力水平较低的农业社会,土家族人需要凭借自身的劳动制造编织西兰卡普的各项材料,女性亲自种桑养蚕,育麻种棉。将原材料简单整理后,通过纺车纺织出麻纱、棉纱以及丝线,再将棉纱和麻纱手工捻成棉线与麻线。

(2)染色。把纺织的线染上固定的颜色需要土家族人自己操作,染色所需的材料大致包括矿物染料和植物染料两部分。植物染料是指从植物的皮、根、叶、花等部分获得的染色,详细来说,土家族女性从绿色树叶、椿树皮、紫草、姜黄、南瓜叶等获得天然的染色剂。矿物燃料是指将丹砂、石灰等矿物与水共同熬煮,获得蓝色、绿色、紫色、白色等染料。

(3)倒线。用倒车将染色后的经线倒进小线筒上。

(4)牵线。在西兰卡普织造过程中牵线这个环节的工艺最烦琐,也最关键。大小织机在进行牵线时的具体表现形式各不相同,前者为牵线机,后者为打地桩。

(5)进筘。依次把两根竹竿穿绕进8 字以及开口的经线圈内,用细线将竹竿的两端固定,避免经线散开,通过金属或竹子钩针挑进钢筘,每个钢筘口内要有两根经线,必须严格确定进入钢筘的步骤,不然就需要从头开始。

(6)滚线。向织机的正前方放置配备了铁钩的重量较大的石头,将经线的末端和铁钩缠绕,在此基础上进行滚线。此后逐渐增加滚线的力度,在维持线条表面平整的情况下将其滚紧。

(7)翻窖。把钢筘板前面的综杆下压,保证经线的固定,将钢筘后的经线划分为不同的层次,用其他综杆在划分的不同层次之间的空隙穿插,并把最开始下压的综杆抽取出来,放置到钢筘板之后,以上动作统称为翻窖。钢筘板后的两根综杆应当通过绳子缠绕两段加以固定,避免出现脱落的情况。

(8)裹线。经线末端的两个层次被划分为不少于十股,通过滚棒将不同股各自打结在一起,通过滚板使其变平。

(9)捡综。借助小刀划开竹竿一端,并借助小竹条把开口处撑紧,将其他小竹条放置在竹竿上部分,借助绳子把竹竿和小竹条的左末端捆绑起来。在此基础上不断进行经线与综杆套进的动作,通过线段把小竹竿缠绕为8 字形。借助细线将不同的综线区别开。捡综环节结束以后,把最开始起固定和支撑作用的小竹条拆下来,用绳子缠绕其两端。

(10)捡线(花)。按照上层、中层与下层的标准将经线细致划分,通过挑子按照固定的顺序把上层破开,将竹竿依次插入被挑开的经线里。

(11)安杆(捆杆上机)。将处理好的竹竿放到织机里,再通过细线穿入放置好的竹竿两端,并分别按照固定的手法系紧。

(12)织布边。通过对斜工艺完成布边的织造,提高锦面的稳固性。

(13)挑织。依次按照上述步骤完成工序以后,西兰卡普布料便进入了最关键与重要的工序。“通经通暗纬断挑纬,反面挑织”是西兰卡普布料制造的独特方法与工艺,按照这个工艺不断循环织造,直到得到完美的作品。将作品反过来继续挑织,把诸多颜色的纬线融合起来。

(14)整理。按照上述工序完成织造以后,再重新织造布头,用剪刀对其进行整理,并完成后续的缝纫。

2.织锦技法

(1)对斜法。该方法包括下斜和中斜两部分,因此人们将其叫作对斜。现代工艺人以平纹法来替代对斜法。平纹素色织锦是对斜法的早期实物,斜纹织法是后来才在传统社会中产生的。

(2)上下斜法。上斜也是人们在进行织造时常用的工艺,上下斜法在传统西兰卡普图案中出现的频率较高。

(3)扣斜法。人们将其称为上下斜混织以及对斜。这种制作手法要求人在织棉时不断变换上下斜与对斜的手法,相比前两种织锦技法,扣斜法织造难度较高。

(三)西兰卡普的色彩搭配

辛艺华与罗彬的《土家族民间美术》强调,就生命存在的意义来说,在历史中存在由来已久的光色会作用于主体身心与色彩的反应。土家族人制作的织棉中选用的色彩极为夸张,但本质上却体现了生命本能对丰富色彩的呼应,因此人们才会常常被土家织棉所震撼。

西兰卡普的色彩搭配向来大胆明快。西兰卡普有多种艺诀:“白配黑,哪里得。红配绿,选不出。蓝配黄,放光芒。”土家族人就是按照这一艺诀进行色彩搭配的,由此也能看出土家族女性多用对比色织造西兰卡普的搭配习惯。

黑白烘托钩提是织造西兰卡普时使用较多的配色。在黑白色的基础上,大胆搭配了红、绿两种颜色,将其和艳紫、明黄组合到一起,选择的色彩极为鲜明,组合起来更加亮眼,能够在瞬间抓住人们的眼球,给人带来强烈的视觉感知与视觉冲突,提高西兰卡普图案的视觉效果。

西兰卡普图案单体大多为暖色调,即橘红色、明黄色等。不过暖色调并不是西兰卡普图案选色的唯一选择,在现实中大部分西兰卡普会将暖色调放在整个图案的核心区域,将冷色调放在图案的四周,实现冷色调与暖色调之间的平衡,实现图案总体色彩的协调,给人带来多层次的视觉效果。

总体来看,西兰卡普的色彩搭配极为鲜明,彼此协调,在素雅的基础上富有不同的层次,是一种摆脱了庸俗的华丽,是一种超出单调思维限制的素养,能够给人带来平静之感。

三、西兰卡普的文化内涵

恩施州是西兰卡普发展和兴起的核心区,恩施州本身优越的地理区位和自然风光为自身的发展提供了极大的优势,这也导致西兰卡普图案本身具有浓厚的民族风情和独特风貌。

西兰卡普选取的图案极具土家族的民族风情和特色,其色彩选用、织造风格、题材等都具有独特性,图案更是将土家族人世世代代生活的画面呈现出来。

(一)动物类图案

西兰卡普纹样图案中的“台台花”纹样便是虎纹样的代表。“台台花”纹样工艺复杂,也有人将其称作“台台虎”,“台”可以解释为“条”。台台花图案由虎头和万字图案构成,中心图案是虎头。整个纹样以虎头为中心,两方连续展开。土家族人觉得台台花能够保佑土家族小孩儿平安健康。

在西兰卡普的纹样中有一个特殊的纹样图案——“大蛇纹”。大蛇纹图案较为特殊,整体从上到下分布着曲线,曲线图案十分规则。这个图案的核心是菱形与小三角形,这些图案组合到一起类似于蛇皮的斑纹。

(二)植物类图案

恩施山川绵延,土家族久居大山,与植物相伴,与植物有关的图案在西兰卡普纹样图案中占比较高,在这些植物图案中,我们可以看出土家族人对自然生活的感受。土家族的俗语中就有对植物花纹的描述,如“四十八勾名堂大,最难岩墙椅子花”。

据考察可知,岩墙花图案的灵感源自土家族人修建的以石头为点缀的墙壁,这些墙壁缝隙中的石头会彼此连接,从远处看仿如盛开的鲜花。岩墙花纹路较为复杂,不过却并未失去秩序,层次感较强,具有极强的视觉效果。

(三)特殊符号类图案

西兰卡普独特的图案离不开土家族的民俗风情与文化内涵,经过长期的发展演变与文化积淀,西兰卡普在色彩选取和织造工艺方面让人叹为观止。

四十八勾系列纹样是典型的西兰卡普图案的特殊类型,四十八勾系列纹样将土家族人天马行空的想象融入纺织品上。

四十八勾纹样是土家织锦的图案中最重要的传统图案之一,它是由粗细一致、长度一致、弯度一致、两两相对的对勾组成的,从四勾、八勾到双八勾、单十二勾,再到双十二勾、二十四勾,直至四十八勾,呈现出布局规整、多层扩散的基本形态,就如同太阳射出的光芒。其多层扩散的成对勾纹则代表着太阳的光芒四射,表现了土家族先民对太阳神的崇拜与感恩。

四、结束语

中华文化各具特色,源远流长。对于土家族而言,西兰卡普与土家族人民息息相关。西兰卡普本身的含义并不局限在织棉作品本身是否华丽与独特,而是体现在土家族从创始之初到如今的文化沉淀,体现在西兰卡普凝聚着土家族独一无二的民族文化和民族风情。西兰卡普本身朴实大方、图案特殊、色彩华丽、质地柔软,将土家族的民族风情和艺术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寓意着吉祥如意、幸福美满,是土家人智慧的结晶,是十分珍贵的民族文化遗产。

猜你喜欢
西兰卡普经线
卡普它
高考地理中关于日期比例问题计算的探讨
西兰公路 削陡峻 扩仄险 通甘陕
西兰卡普之恋
卡普与卡普(①初来乍到)
为什么春节联欢晚会从晚上8点开始?
声东击西
湘西永顺西兰卡普技艺调查
吸干——卡普(西班牙)
专项突破:日界线与日期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