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艺术研学助力乡村振兴
——以江西非遗进西向村“童心港湾”美工课堂为例

2023-04-19 21:20刘晓妍江西旅游商贸职业学院
天工 2023年34期
关键词:港湾童心研学

刘晓妍 江西旅游商贸职业学院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对于新时期农村工作的全新规划和重要部署。非遗作为中华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重要载体,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民俗内涵,同时劳动人民的民俗文化在非遗中得以体现。

作为新时代背景下非遗传承的重要推动力量,高校在非遗保护和传播中扮演着重要角色。高校与乡村联动,是非遗扎根地方文脉,激发其“活态”传承的必然趋势。

非遗的融入对美术类课程的开展具有丰富的教育意义。非遗的融入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且有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提升,与此同时还有利于中国民间文化的传承。

江西拥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截至2021年10 月31 日,共有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88 项,与传统美术相关的有10 项,需要得到合理保护和有效开发。在高校美工教育中增加非遗的课程,仅仅有理论学习是远远不够的,还应当让学生在实践中更深层次地了解和认识非遗。高校应当将江西非遗引入研学的教学环节,将具有深厚底蕴的非遗与研学旅行相结合,一方面,能形成研学旅行的特色并拓展研学旅行产品体系;另一方面,从传承视角来看,其有利于促进非遗传承群体的培育。高校作为教育直接面向社会的重要环节和枢纽,在整合自身优势资源过程中,可有效推动非遗保护与文化发展相融合。以非遗为依托所设计的研学课程体系,可以在实践中营造出以教育和娱乐体验相结合的研学旅行方式,逐步将非遗和旅游业态相结合,进而可以链接江西的其他景区,从而实现江西非遗研学旅行中“文化+课程教育+旅游”的融合路径。

二、研究思路

首先,在对江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禀赋状况包括分类、分布以及资源特色进行摸底的基础上,结合美工课程梳理江西非遗融入美工课堂的设计与实践研究。然后,理清铜鼓县三都镇西向村乡村振兴与江西非遗与研学课程结合发展的现状。最后,提出江西非遗与美工课堂研学课程体系设计与实践研究。

铜鼓县三都镇西向村是“十四五”乡村振兴重点帮扶村,也是省级红色名村。村中设有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建设的实践活动有“童心港湾”爱心支教和红色教育等实践基地。这为我们后期的村校研学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由村校研学发展的“活化”思路为带动,基于江西非遗特色,结合铜鼓县三都镇西向村“童心港湾”爱心支教基地,可以发挥乡村特色优势,为村校的研学发展提供保障。在美工课程实践中,教师引导学生观察、体验当地的人文环境及非遗,指导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当地的人文气息,找寻非遗在生活中的本来面貌。江西非遗进西向村“童心港湾”美工课堂,有助于培养高校学生的乡土文化认同感。高校大学生在校园中学习、掌握的知识多基于学术和理论层面,在与生活实践的联系应用上缺乏经验。通过村校研学活动,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的同时,也促使学生在参与乡村产业和文化发掘的过程中锻炼自己的能力。乡村环境特有的乡土文化氛围,潜移默化地拓宽了学生视野,加深了他们对民风民俗和自然生态的认知及理解。

三、主要研究内容

在“童心港湾”美工课堂研学课程中,搜集整理江西本土的非遗,将其融入研学美工课程中,在有限的时间内提升学生对手工美感的体悟,以实践体悟加精神感化,潜移默化地实现了美育的功能。通过对江西非遗及铜鼓县西向村乡土文化资源现状的摸底调研,初步拟将江西非遗剪纸艺术带入西向村“童心港湾”美工课堂,而剪纸主题课程的设计,会有相应的课程目标、主题、实施过程、相关手册、课程评价标准等设计。通过对江西非遗融入铜鼓县三都镇西向村“童心港湾”爱心支教美工课堂的学习,让学生能够了解并掌握剪纸艺术的基本制作方法,运用所学的美工技巧,结合江西非遗,团队协作完成主题创作,并解读、演示、创作作品,提升协作能力。

通过“童心港湾”美工课堂,一方面,学校可带学生参与研学活动,在研学过程中,引导学生观察、体验西向村的人文环境及非遗剪纸艺术。指导学生在研学实践中体验当地的人文气息,找寻非遗剪纸作品在生活中的本来面貌。另一方面,高校学生又可以结合所学专业知识在“童心港湾”支教基地展开实践活动,在传承优秀文化的同时,建立积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通过对江西非遗剪纸文化融入铜鼓县三都镇西向村“童心港湾”爱心支教美工课堂的学习,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技能,因地制宜,结合自然、历史,就地取材,古技今用,从全新的视角展示江西非遗的魅力。同时让西乡村学生可以近距离地接触江西非遗剪纸艺术,在自由活跃的气氛中学习和讨论,加深“童心港湾”学生对江西非遗剪纸艺术的了解,对非遗产生更加生动的认识。

我们旨在让学生熟练掌握剪纸艺术基本制作方法,在培养一定的审美情趣的同时感知赣文化的博大精深。在向学生传递了文化自信、审美情趣和工匠精神的同时将文化传承与匠心打造相融合,形成“一课一品”“以技入道”等课程特色。通过教授纸艺、布艺、泥艺等教学内容,将具有民族基因和传统审美情调的制作工艺传授给学生,让江西非遗“进校园、进课堂”。

四、具体实践

(一)前期调研与策划

在开展艺术研学活动之前,高校的艺术研学团队需要对西向村进行深入的调研,了解当地的文化、历史、社会经济等基本情况。同时,还需要与当地的村委会、村民进行沟通,了解他们对艺术研学活动的需求和建议。根据调研结果,制定详细的活动策划方案。

(二)非遗美工课堂

在艺术研学活动中,将非遗融入美工课堂,让乡村儿童了解和认识非遗的价值和意义。通过教授儿童非遗的相关技艺,如剪纸、泥塑等,让他们亲身体验非遗的魅力,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三)实践活动与展示

在美工课堂的基础上,组织儿童进行实践活动,如非遗主题创作比赛等。将儿童的作品进行展示,让村民和游客欣赏和了解儿童的创作成果,同时也可以提高乡村的旅游吸引力。

五、研究意义

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同时基于江西非遗特色,结合铜鼓县三都镇西向村“童心港湾”爱心支教基地,由村校研学发展的“活化”思路为带动,可以更好地发挥乡村优势,为村校研学发展提供思路,对江西非遗传承、构建融合型特色课程体系等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非遗融入美工课程有助于带动乡村振兴

非遗美术研学基地的构建可以为乡村振兴带来新的契机。江西非遗包括刺绣、剪纸、泥塑、雕刻、编织、布艺等。江西地区非遗的多样资源相互融合、互为补充,在发展研学旅游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可以让学生切身地感受到当地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独特魅力。

(二)促进乡土文化传承

我们常常思考:非遗靠什么保护和发展?答案是必须吸引年轻人的积极参与。如何让新一代与本土非遗进行深入接触?学校无疑是最好的地方。创设一种以江西本土非遗资源作为载体的美工课程,同时培养青少年对自然和社会的热爱及责任感。将江西非遗带到课程中,不仅可以给学生注入民族文化的基因,使他们积淀传统文化,也有助于学生认识民族文化,体会非遗的美,吸引他们加入非遗承继的队伍中,从而延续非遗的生命线。

(三)非遗融入美工课程有益于文化创新

文化创新是基于文化承继,进行的文化吸收和创新。非遗是不可再生的活态文化基因库。将非遗融入美工课程,让学生成为非遗传承的主体,让学生在践行非遗传承的道路上将非遗的基因库留存于我们生活中。

六、经验和启示

高校艺术研学助力乡村振兴是一个非常有意义的举措,通过将艺术教育与乡村振兴相结合,可以促进乡村的可持续发展和文化的传承。以下是以江西非遗进西向村“童心港湾”美工课堂为例的一些经验和启示。

(一)深入挖掘乡村非遗

乡村中蕴含着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文化资源可以为艺术研学提供丰富的素材。通过深入挖掘乡村非遗,可以让学生更好地了解乡村的历史和文化,为他们的创作提供灵感。

(二)开展多样化的艺术研学活动

艺术研学不应该局限于绘画、手工等传统美工课堂,可以尝试开展多样化的艺术研学活动,让学生从多个角度了解乡村文化。

(三)结合当地资源开展创作

在艺术研学过程中,可以结合当地的资源开展创作,例如利用当地的植物、石头、纸张等材料进行创作。这样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力,还可以让他们更加关注乡村的环境和资源。

(四)建立“童心港湾”美工室

可以在乡村建立一个“童心港湾”美工室,作为学生开展艺术研学的场所。这个美工室可以成为乡村孩子们的聚集地,为他们提供一个安全、舒适的学习环境。

(五)加强与当地村民的合作

艺术研学不仅是为了让学生了解乡村文化,更重要的是让他们与当地村民合作,共同推动乡村的发展。可以邀请当地的村民参与学生的艺术研学活动,例如担任指导老师等。

总之,高校艺术研学助力乡村振兴需要多方面的努力和合作,通过深入挖掘乡村非遗、开展多样化的艺术研学活动、结合当地资源开展创作、建立“童心港湾”美工室以及加强与当地村民的合作等多种方式,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个更加全面的学习体验,同时也可以为乡村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七、结束语

加强江西非遗保护与传承,不仅能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能,更能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进文化自信自强提供旺盛活力。将江西非遗引入“童心港湾”爱心支教课堂及高校研学有助于非遗的保护性传承和发展,有利于美术教育体系的完善,有利于乡村产业的多元化发展,有利于乡村经济发展,完美地契合了乡村振兴战略的总要求,是实现乡村振兴的有效路径之一。建立产、学、研一体的研学基地,将非遗的文化内涵贯穿于研学美工课程当中,实现美育与非遗的融合。

江西非遗当中包含了匠人精神、民族精神和创新精神。将“非遗”精神融入高校课堂,然后通过研学带入“童心港湾”爱心支教课堂,又为提升学生素养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即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上构建了江西非遗与高校、中小学之间相融合的平台,借助研学促进江西非遗保护与传承,让非遗扎根心里。

综上所述,高校艺术研学在乡村振兴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通过开展美工课堂等活动,将非遗带入乡村,提高乡村居民的艺术修养和创作水平,为乡村居民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和经济收入来源,同时也起到了示范和引领的作用,推动了乡村发展的多元化和创新化。这些都有助于实现乡村振兴的目标。

猜你喜欢
港湾童心研学
研学是最美的相遇
The Visit to Youth Science and Education Center研学是最美的相遇
港湾
童心向党
童心向党 快乐成长
童心加油,战“疫”必胜
把研学从省内延伸到省外、拓展到国外
童心绘天下
研学之旅
能看到大鲸鱼的港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