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工科背景下省属地方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探索

2023-04-19 23:51石树正刘蓓蓓刘春东
张家口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3年4期
关键词:省属产学研工科

石树正,刘蓓蓓,刘春东,王 腾

(1.河北建筑工程学院 机械工程学院,河北 张家口 075000;2.河北建筑工程学院 校团委,河北 张家口 075000;3.河北建筑工程学院 人事处,河北 张家口 075000)

引言

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目的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新工科是“四新”建设的引领性力量,也是高等教育“质量革命”的重要抓手[1]。“新工科”作为四新的领头羊,是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改革之一,是构建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工程教育体系,加快推进中国走向工程教育强国的重要举措[2]。新工科导向下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我国科技创新的重要途径,其核心是通过创新教育体系和培养创新能力来培养高素质人才。作为高等教育的主要承担者,省属地方高校在创新人才培养进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新工科背景下,省属地方高校对创新人才培养的要求

与传统工科相比,“新工科”除了要求培养具备良好的思想政治意识和道德情操的人才之外,还强调实践和跨学科的重要性以及学科之间的交叉与融合。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工程实践能力,追求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素质复合人才。这就需要培养具备长征精神,勇于面对困难,勇于奋斗和斗争,并不断开拓创新,以在未来的产业经济和技术领域中发挥引领作用的创新人才[3]。省属地方高校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为地方和行业培养了大量的工程技术和管理人才,形成了独特的办学特色,对于保障地方高校创新人才的供给数量和质量具有重要意义,也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非凡的作用。“新工科”要求地方高校修订和完善现有的人才培养方案,优化和改进工科教育模式,突出办学特色,深化产学研合作,加强校企协同培养,以满足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省属地方高校在创新人才培养的办学定位上主要有三个方面:首先,突显办学特色,追求差异化发展,并将地方需求作为自己的使命。其次,深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注重实践教育和理论学习相结合。之后,面向企业积极开展技术革新和科技创新,与企业合作推动科技进步。这些定位旨在使地方高校更好地满足地方经济社会的需求,发挥特色优势,培养符合实际需要的人才,并促进与企业的合作,推动地方科技的发展。

二、省属地方高校创新人才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新工科”是我国提出的一项重要的工科教育改革理念,旨在培养具备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工程科技型人才。河北省高校也积极响应国家号召,陆续开展了多项工科教育改革探索,包括优化人才培养的目标、调整人才的培养理念、构建适应市场需求的课程体系、探索多元化教学方式方法、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等方面。在改革和探索过程中,河北省高校取得了一定的改革成果,如增加实践教学环节、推行创新创业教育、开设跨学科课程等,这些措施有效地提高了创新人才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地方高校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奠定了基础。同时也暴露出以下问题与不足。

(一)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育不足

创新人才离不开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育。首先,需要高校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这包括鼓励学生要勇于尝试、敢于冒险,以及培养学生解决问题和创造新知识的能力。然而,省属地方高校过于注重传统的教学模式和知识传授,缺乏对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这导致学生缺乏自主思考和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对创新的渴望和动力不足。其次,需要高校创造积极的学术和科研环境。这包括提供充足的创新资源和支持,例如研究经费、实验室设施、科研导师等。然而,省属地方高校在创新资源的供给和支持体系的建设方面存在不足。学生缺乏足够的实践机会和科研平台,无法充分发挥创新潜力。此外,创新成果的转化和应用也面临一定的困难,缺乏创新创业支持和合作机会。贵州大学的代张音[4]采用调查问卷的方式分析了新工科背景下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现状,发现高校在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方面存在严重不足,主要在创新氛围、创新教育与专业融合以及实践和理论结合等方面问题突出。

(二)实践教育与理论学习的脱节

实践教育与理论学习的脱节是影响省属地方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问题之一。在创新人才培养过程中,理论学习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应相辅相成,相互促进。首先,理论学习提供了学生获取知识和理解基本原理的基础。通过课堂教学和学术研究,学生可以掌握相关领域的理论知识和学科基础。然而,如果仅停留在理论层面,学生将难以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和创新实践中。因此,实践教育的重要性不可忽视。实践教育为学生提供了锻炼实际操作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机会。实践教育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沟通协作、领导能力等软技能,这些能力对于创新人才的培养同样至关重要。然而,省属地方高校可能存在实践教育机会不足的问题。这可能是由于资源限制、师资力量不足、实践环境不完善等原因造成的。缺乏充分的实践教育机会使得学生在面对实际问题时缺乏经验和能力,限制了人才创新潜力的发挥。中北大学高丽珍[5]在研究工程实践教育过程中发现,地方高校存在着理论知识在实践工程环节有效应用不足的问题,过多停留在书本理论层面而未能真正融入实践中。实验内容相对简单,缺乏与复杂工程问题的综合性、创新性和挑战性相匹配的深入实践,无法充分体现社会需求中的复杂性。这导致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综合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得不到充分培养和锻炼。实践教学环节与理论知识的学习之间存在较大的脱节,没有真正实现从实践中发现知识、用理论指导实践,并在实践中加强和发展理论的切实应用。

(三)产学研结合不够紧密

产学研结合的紧密程度对于省属地方高校创新人才培养至关重要。这种不够紧密的合作限制了创新人才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同时也影响了地方高校的科研水平和创新成果的转化。首先,高校未能及时了解产业界的需求和发展趋势,导致教学内容与实际需求脱节,影响毕业生就业竞争力。其次,学生缺乏与产业界接轨的实践机会,限制了其实践能力的培养。此外,科研成果难以转化为实际应用,缺乏与产业界的深度合作,使得创新成果的商业化进程缓慢。地方高校与科研机构合作不够紧密,无法充分利用科研资源和技术支持,制约了科研水平的提升。合作项目有限,无法形成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限制了双方深入合作的机会。这些问题的存在限制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以及高校科研成果的转化和应用。安徽工程大学方寅春等在研究地方高校校企合作中发现[6],相对于双一流重点大学,地方本科高校通常缺乏尖端技术资源的输出能力、先进的国家级实验室科研设备以及广泛的社会知名度。因此,难以为企业,尤其是大型企业,带来高水平、精确度高、尖端的新产品和其他突破性发展。与企业的产学研合作往往仅限于为其提供人才供应,满足部分产品技术升级和设备智能化技术改造等局部需求。

三、省属地方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改善的对策

(一)创新文化升级,激发省属地方高校的创新潜能

首先,引入创新教育方法,采用案例教学、项目制学习等创新教育方法,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组织学生参与跨学科团队项目,如设计比赛、创业计划竞赛等,提供实践和合作的机会,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际操作能力。开设创新创业课程,要求学生以小组形式自主策划、设计和实施创业项目。通过导师的指导和行业专家的评审,学生们不仅学到创新创业的理论知识,还锻炼团队协作和创新能力。其次,建立完善的创新创业支持体系,为学生提供创新资源和实践平台。包括设立创新创业孵化器、科技园区,提供创业培训、创业资金支持等。同时,与企业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和创新创业合作项目。与当地创业孵化器合作,共同设立创新创业实验室。实验室提供先进的科研设备、专业的技术指导和商业化咨询服务,为学生提供创新项目的孵化和推进支持。再次,建立创新文化评价机制,对学生和教师的创新成果给予认可和激励。例如,设立创新奖励制度,对创新论文发表、专利申请、创业项目成功等进行表彰和奖励。这将激励学生和教师积极投身创新活动,培养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设立创新奖学金,每年评选出在创新创业方面表现优秀的学生,并给予奖励资助。奖学金不仅是对学生创新能力的认可,也成为其他学生追求创新的动力。

(二)理论与实践融合,课程改革优化同时强化实践教学

首先,高校应推进课程改革,通过课程改革,将理论学习与实践教育有机融合。引入案例教学、项目制学习等教学方法,使学生在理论学习的同时能够进行实际问题的解决和创新实践。通过设计具有实践性的课程任务和项目,促使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场景,并通过实践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开设创新课程,结合专业领域的实际问题,要求学生以小组形式进行项目研究和解决方案的设计。学生们通过调查研究、实地考察、数据分析等实践活动,将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问题中,最终提出创新的解决方案。其次,加强实践教育资源建设,加大对实践教育资源的投入和建设。增加实验室设施、实习基地、科研项目等实践平台,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同时,加强与企业、行业的合作,为学生提供实践实习的机会,使他们能够接触真实的工作环境和实际问题。与当地企业合作建立实习基地,为学生提供实践实习的机会。学生们在实习期间与企业员工一起参与项目,学习实践技能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再次,建立导师制度和实践指导机制,配备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导师指导学生的实践教育。导师可以通过定期指导讨论、项目指导等方式,帮助学生进行实践活动的规划和实施,并提供专业指导和反馈。此外,高校还可以建立实践指导机制,提供学生实践过程中的问题解答和支持。设立导师制度,为学生分配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导师。学生在实践项目中与导师进行定期讨论,导师提供实践指导和建议,帮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这种导师制度的实施可促进学生理论与实践的融合,提升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

(三)促进产学研结合,加强合作平台建设与信息交流

首先,设立专门的产学研合作中心,作为产业界、高校和科研机构之间的桥梁和纽带。该中心可以提供交流平台,促进各方合作项目的洽谈、协调和管理。通过中心的协调和支持,可以加强产学研之间的沟通和合作,推动共同研究项目的开展,以及技术转移和知识产权的合作。与当地知名企业、科研院所合作,共同设立产学研合作中心。中心设有专门的项目管理团队,负责项目的策划、组织和管理工作。通过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各方代表就合作项目的方向、目标和进展进行讨论和决策。中心还设有沟通交流平台,为企业、高校教师和科研人员提供一个协作环境,促进合作项目的顺利进行。其次,建立畅通的信息交流渠道,促进产学研之间的信息共享和互动。地方高校可以通过建立在线平台、举办产学研交流会议等方式,提供一个便捷的交流渠道,让产业界和科研机构了解高校的研究成果和专业领域,同时也让高校了解产业界的需求和科研机构的最新研究进展。建立专门的产学研合作网站或平台,供产业界、高校和科研机构发布信息和交流。该平台可以提供合作项目的发布、专业领域的研究成果展示、技术需求和人才需求的发布等功能。通过这样的信息交流渠道,不仅可以让各方及时了解合作机会和需求,还可以促进产学研之间的合作洽谈和合作项目的形成。再者,建立创新生态圈,将产业界、高校和科研机构有机结合起来。通过共建产学研实验室、设立联合创新基地等方式,提供一个共同的创新平台,使学生、教师、企业员工和科研人员能够在同一个空间中进行交流和合作。例如,地方高校可以与当地领先的企业合作,共同设立创新实验室,学生可以在实验室中进行创新项目的研究和实践,同时也可以得到企业专业人员的指导和支持。与当地领先的制造企业合作,共同建立智能制造创新实验室。该实验室配备先进的生产设备和技术工具,学生、教师和企业员工可以在这个实验室中进行创新项目的研究和实践。实验室提供专业人员的指导和支持,学生可以在真实的生产环境中学习和实践,解决实际的制造问题,推动科研成果的转化和应用。

结语

在“新工科”背景的指导下,河北省属高校在创新人才培养方面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同时也存在着一些不足。针对这些问题,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来解决,包括创新文化升级,激发省属地方高校的创新潜能;理论与实践融合,课程改革优化同时强化实践教学;促进产学研结合,加强合作平台建设与信息交流等。通过这些措施,能够更好地推进省属地方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工作的深入开展,培养更多的具备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地方创新人才。

猜你喜欢
省属产学研工科
2023年度山西省科学技术奖提名工作启动
精益求精产学研 继往开来朝阳人
87年工科“学霸”成都追梦记
新工科下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探索
新工科背景下项目推动式教学模式的探索
三季度陕西省属企业营收利润均实现两位数增长
40家省属企业捐款1000万元
完善转化机制 推动产学研融合
纺织摘奖项目产学研居多
省属企业挺纪在前 实现弊革风清
——山西省国资委举办专题讲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