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学习”中培养小学生“量感”的教学实践研究

2023-04-20 19:07杨天平
中学生学习报·教研周报 2023年7期
关键词:量感深度学习教学

杨天平

摘  要:当今,我国经济发展十分迅速,“量感”就是指视觉或触觉对各种物体的规模、程度、速度等方面的感觉,是对于物体的大小、多少、长短、粗细、方圆、厚薄、轻重、快慢、松紧等量态的感性认识。作为数学教学的专有名词,是指对人在社会生活中的数字化能力进行衡量的标准。通俗地说,就是一个人通过感官能力,对日常事物的量的形态进行感知与把握的感性认知的精准程度。基于核心素养背景下的小学数学教学,量感培养可以为学生数学思维养成奠定良好基础。

关键词:“深度学习”;培养小学生;“量感”;教学

引言

数学是一门以数量关系、空间形式为研究对象的理性科学。其中,数量关系蕴含着数学教学中两个重要的元素,一是“数”,二是“量”。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常常将“数量”简单地理解为“个数多少”,这是因为人们对“数量”的理解侧重于“数”而轻视了“量”,这也是当前数学中常见的问题:重“数”轻“量”。本质上,日常生活实践中,“量”才是影响人类生活的关键元素,如买东西的“价格”、车辆行驶的“速度”等,都与“量”这个元素息息相关。“量”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性,要求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应当重视“量”元素的教育,以提高教学质量。下面笔者拟立足自身的数学教育实践经验,对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量感的培养进行探索。

1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产生量感

情境教学法是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常用的一种教学方法,使用这种方法实施教学,有利于营造出和谐的课堂氛围,也有利于启发学生进行思考。在培养学生数学量感时,教师也可以通过创设教学情境的方式让学生产生量感。量感的培养,就是让学生对物体量态产生感性认知,在教学情境中,教师可以出示一些物体,利用多种途径展示物体的量态,引导学生在情境中通过观察和操作产生量感。这就是培养学生量感的起点,也是开展课堂教学的前端步骤。千克和克是小学数学教学内容中重要的质量知识点。对物体轻重的认知也是量感的一种。于是教师在带领学生认识“克”这一质量单位时,利用实物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产生对克的认知。在课堂的开端,教师展示出一小盘花生米,并提问大家:一粒花生米有多重呢?随后,教师先让学生称一称,看看是否能够得到一粒花生米的质量。结果这里花生米太轻了,放到秤上指针根本没有反应。教师又让学生拿一粒花生米放在手心,掂一掂有什么感觉,学生一致认为几乎感觉不到有东西,花生米的质量很轻。由此,学生已经有了对很轻的物体的感知,于是,教师向学生引出克的概念:像这样很轻的物体,我们常常用“克”作单位,一粒花生米的质量大约就是1克。在这之后,教师陆续又拿出一些其他的质量较轻的物体,如一枚两分钱的硬币、一根羽毛、一枚回形针等,让学生加强对克的感知。通过创设情境的方式让学生产生量感,是一种最直接的方式。这种方式不仅能够丰富学生视觉和触觉的认知,而且能够为接下来的新课教学做好铺垫,拉开教学序幕。因此,教师应当潜心研究情境教学法,引导学生在情境中产生量感,进而促进接下来的学习。

2立足生活实物,强化“量”的感知

巧妙地借助生活实物开展教学,是强化学生“量”的感知的有效途径,同时也是培养小学生数学量感的关键所在。理论上讲,将生活实物引入小学数学课堂,并以此来培养小学生的量感,这是数学教育生活化的直观体现。作为一线小学数学教师,笔者在教学中历来认为:学生对“量”的直观感知,一定离不开生活实物的支持。例如,在有关“长度”的教学中,教师在给学生讲解有关分米、厘米和毫米的相关知识时,为了建立学生对分米、厘米和毫米的直观认知,教师改变了过去让学生死记硬背单位换算公式的教学方式,而是通过融入生活实物的方式,帮助学生建立对不同长度的“量”的感知。首先,教师借助学生普遍拥有的学具———直尺,通过直尺,引导学生直观地认识分米、厘米和毫米,借助具体的直尺感知不同长度大小的差异。其次,为了帮助学生建立量的表现,教师将讲解的重心由课本转向生活实物,例如,引导学生估算指甲盖的宽度和厚度、一枚硬币的宽度和厚度、手掌的长度和厚度等。当学生所熟悉的事物被引入到教学课堂时,其探索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得以广泛提升,结果揭晓的过程,同时也是学生量感形成的过程。除了在“长度”知识讲解的过程中,教师可以立足生活实物建立学生对“量”的感知,在质量、面积等知识点的讲解过程中,教师亦可立足生活实物培养学生的量感,不仅能够有效地优化小学数学的教学课堂,更有助于培养学生量感,促进深度学习。

3立足单元整体,整合量感内容

教材内容是教师组织教学活动的主要依据,也是培养学生量感的关键载体。过去,部分数学教师没有密切衔接与整合度量概念、计量单位等知识,导致在量感培养方面存在着割裂、散漫、随机等问题,严重影响到对学生量感的培养效果。面对这种情况,数学教师要从单元整体着手,对单元内容中的量感元素进行全面整合,促进后续教学活动的顺利推进。现行数学教材在编排学习内容时主要采用单元的形式,各单元之间存在着内在逻辑关系,而单元内的知识又相互衔接,共同构成了单元整体。为有效、持续地培养学生的量感,数学教师要提前分析教材内容,统筹整合单元中的度量概念、单位、工具等一系列关键元素,从整体性角度制定教学计划,于单元教学全过程中贯穿量感培养。

结语

综上所述,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量感,对学生理解知识、形成技能都有着关键的影响作用。量感的培养应当渗入日常教学的每个流程中,教师应当精心改进教学策略,根据学生的变化进行调整,让学生在精彩的课堂中形成量感,在量感的引导下学到更多的知识。

参考文献:

[1] 蔡伶俐.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量感”的有效策略[J].天津教育,2022(12):17-19.

[2] 潘珍珍.小学数学“量感”培养的优化策略[J].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2021,6(24):84-85.

[3]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5.

[4] 郭民.小学生数感的发展与特征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9.

[5] 陈凤丽.小学数学量感可视化教学的策略[J].天津教育,2022(5):16-18.

基金项目:本文系宁夏高等学校一流学科建设(教育学学科)资助项目(编号:NXYLXK2021B10)《“深度学习”中培养小学生“量感”的教學实践研究》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量感深度学习教学
兼收并蓄
微课让高中数学教学更高效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对外汉语教学中“想”和“要”的比较
MOOC与翻转课堂融合的深度学习场域建构
大数据技术在反恐怖主义中的应用展望
深度学习算法应用于岩石图像处理的可行性研究
基于深度卷积网络的人脸年龄分析算法与实现
数学教学中“量感”的教学探究
静待“量感”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