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冬梅:巧手做花馍 非遗指尖传

2023-04-20 18:57王小静
科学导报 2023年24期
关键词:花馍岚县面塑

王小静

“揉、搓、捏、拽、剪……制作花馍,这些都是技术活,有时忙起来,一干就是12个小时,但我一点也不觉得累。”3月28日,王冬梅一边忙着手中的活儿,一边对《科学导报》记者说,“在制作面塑时,一定要注意表现出人物、动物的表情特点,每一个细节都要把握好……”

今年48岁的王冬梅原本是农家主妇,依靠家传的面塑手艺,成了岚县面塑的非遗传承人,还是山西省传统工艺美术大师、山西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山西省工艺美术协会会员。2017年,她还被北京市聘为中小学民间面塑艺术非遗传承专家讲师,多次在省内外一系列大型文化活动中获奖。她以面粉为料,以手为艺,将一块块小小的面团变成了一个个栩栩如生的花馍。

花馍,也称“面塑”,俗称“面花”“花馒头”,在山西、陕西等地,逢年过节都有蒸花馍的传统,一代代民间巧手艺人通过口传心授,将非遗花馍技艺传承至今。

王冬梅是吕梁市岚县岚城镇河湾村人。在当地,在清明祭祖时,家里除了会做一些祭祖的花馍,家中的长辈还会给孩子做“面燕”,一种像燕子一样的花馍。于是她从小跟着奶奶学做花馍。在她看来,花馍的味道就是“节日”的味道。“只要奶奶做花馍,我就知道快要过清明节了。”在给奶奶当“小伙计”的过程中,王冬梅的心里无形中埋下了文化传承的种子。

2020年,岚县建成了面塑一条街,通过手工作坊与乡村扶贫产业相结合,形成全国唯一一个集非遗传承示范、文化旅游体验、特色产业带动,集研发、推广、销售为一体的“非遗文化产业集群”。而王冬梅就嫁到这里,有了更多与老艺人切磋交流的机会。

从无心插柳到一发不可收拾,从推陈出新到精益求精,因为对花馍的热爱,30年来,王冬梅一心扑在花馍制作上,花馍花样也是紧跟潮流。

如今,经过王冬梅的巧手,一个个普普通通的面团就变成了惟妙惟肖的孔雀、憨态可掬的小猪、眼神萌萌的小老虎、栩栩如生的小兔子,还有色彩艳丽的发财树等。“花馍虽然用料相对简单,做起来可是一个技术活。”王冬梅说,花馍的制作花费时间较长,要按严格的工序进行,和面、发酵、揉面、捏花、蒸制,每一道工序都马虎不得,否则就会功亏一篑。

花馍好看还要好吃,除了面粉、牛奶、白糖等常见的原料,在传承传统技艺的同时,王冬梅在原材料中巧妙地加入果蔬元素,尝试着用各种颜色的果蔬来调色。“我会用菠菜调汁制出绿色,用南瓜调汁制出黄色……用蔬菜汁液染色,做出来的花馍不仅颜色多样,还不含人工色素,吃起来健康放心。”王冬梅说。

除了可食用的花馍外,王冬梅还会制作颇具观赏性的面塑作品,并在其中融入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将美好的寓意赋予作品细节中。

“‘土豆花开’是我刚刚完成较大的作品,这种大型作品参加活动的时候才会做。”王冬梅一边说一边拿着参展照片给记者看,“它的主题是庆丰收,你看这些小人的打扮,极富山西特色。”

岚县通过面塑文化艺术节,吸引了国内外游客观赏品鉴,面塑成为岚县的一张新名片。王冬梅笑嘻嘻地告诉记者:“我的一件作品被一位瑞士游客以万元价格买走收藏了。”

中国的传统文化应该发扬传承,这些年王冬梅经常出現在各类公益活动和美食节上,还经常受邀去餐饮企业、学校、社区,向广大花馍爱好者传授制作技艺。这些年只要有愿意学的人,王冬梅都会认真教。目前,她已陆续教授了上千名花馍制作爱好者。

“2020年,我成立了王冬梅面塑发展有限责任公司,亲手把自己的经验毫无保留地传达给学员,让学员将这门传统技艺传承下去。让花馍技艺在传承中焕发新的光彩,带动更多人一起学习制作花馍,体验花馍技艺魅力,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王冬梅说。

猜你喜欢
花馍岚县面塑
岚县“土豆宴”迈上品牌化发展快车道
承地方面塑特色 探创意实践之路——以《面塑鱼趣》一课为例
胶东面塑——花饽饽
闻喜:花馍的“花样生活”
花馍(大家拍世界)
吕梁市岚县:“五水”同治,打造良好生态水环境
宜宾面塑的保护、传承与创新探讨
花馍迎春
岚县第五届“土豆花开了”旅游文化月启动
花馍艺术的保护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