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背景下巧用信息技术优化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

2023-04-20 03:52王晓环白立华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2023年4期
关键词:课程标准双减融合

王晓环 白立华

【摘 要】将信息技术融入小学语文课堂中,可以为小学语文课堂提供新的教学方式,丰富课程内容。本文研究了互联网时代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效融合,以期在后续的课堂教学中更好地为学生服务,为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与学科素养的提升奠定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信息技术;小学语文;融合;课程标准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671-7384(2023)04-089-02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指出,义务教育语文课程要突出内容的时代性,充分吸收语言、文学研究新成果,关注数字时代语言生活的新发展,体现学习资源的新变化[1],提出教师要关注互联网时代语文生活的变化,探索语文教与学方式的变革。有鉴于此,笔者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注重信息技术的适时应用,发现益处颇多。

利用信息技术优化学习环境

新课标“课程理念”第4条强调“增强课程实施的情境性和实践性,促进学习方式变革”。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实施要从学生语文生活实际出发,创设丰富多样的学习情境,设计富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想象力、求知欲,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贴近生活的学习情境,能够极大程度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使学生主动关注学习内容,开始学习探索,促进学生内部学习动机的形成,为激发学生的高阶思维打下重要基础。

《地震中的父与子》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的一篇传统课文,讲述的是美国洛杉矶大地震中发生的一个感人故事,引导学生通过语言文字理解信念的力量、感受父爱的伟大是重点也是难点。其实从文字层面讲,五年级学生理解父爱不难,但要想理解信念的重要性就没那么容易了,即使学生理解了故事所传达的父爱,也没有“批文以入情”,只是“冷冰冰”的感悟,因为这个故事的背景离学生太遥远了。因此在这节课前,教师准备了一个能站立四个人的简易大箱子,把它放在教室的一个角落。课堂伊始,让一组学生(四人)站在箱子里,还安排两个学生在箱子外靠着;其他学生蹲在自己的桌子底下,然后将厚窗帘拉上、班里的灯关上,只留下播放着大地震视频的屏幕。这个活动叫做“身临其境”,要求学生在体验过程中保持一个姿势不动,坚持五分钟,并思考在这种没有任何外界帮助的绝境中,什么最重要。五分钟过去了,当电灯打开、窗帘拉开的一刹那,学生们如释重负。源于生活的情境自然拉近了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距离,在此过程中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整节课的学习学生都将带着这种体验去感悟、思索。

由此我们可以发现,通过信息技术开展互动教学,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热情,通过基础的情境感知,将语文知识用更加直观、形象的手段反映出来,能够加深学生对知识内容的理解,培养其自主学习能力。

利用信息技术丰富学习资源

新课标指出要积极利用网络资源平台拓展学习空间,丰富学习资源,整合多种媒介的学习内容。信息技术在综合处理和控制符号、语言、文字、声音、图像等方面具有无与伦比的能力。各种方法综合运用,可以变抽象为具体,化复杂为简单,帮助学生克服抽象思维、逻辑思维、语言表达方面的困难。

以一年级的识字课为例,伴随着轻快灵动的音乐,一个可爱的汉字精灵出现在大屏幕上,她张口对学生们说:“小朋友们好!我是来自汉字王国的汉字精灵甜甜,听说大家都是爱学汉字的好孩子,所以汉字国王特别指派我来看望大家!”在汉字精灵甜甜的带领下,学生们开始了一节童话般的汉字课。

这节课以游戏为主,學生们的欢笑声充满了整个课堂。第一个游戏在课堂伊始,汉字精灵给大家讲了“日”和“月”字的演变过程,并带来了一些图片,请小朋友们猜一猜它们都是谁,为下面的学习奠定了基础。第二个游戏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展拼摆游戏。当汉字精灵讲完规则后,各组便争先恐后地开始了合作。通过拼摆和小组讨论,学生们感知了会意字的构字特点,感受到了汉字的魅力。怎么让学生记住这些会意字呢?汉字精灵甜甜带来了第三个游戏“被覆盖的秘密”。每位学生都有一张A4纸,上面画着一幅图,但是被分割成小块的带有会意字的纸片严密地覆盖了。孩子们只有正确读出纸片上的字才能掀开纸片,全部读对才能看到图的全貌。孩子们仔细观察,认真书写,这就是这个绘本的作用。

小学生在认知事物的过程中运用的主要是具体形象思维和感性思维,一旦他们对语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就会对语文知识产生迫切探索的心理,从而在课堂学习中注意力更加集中,专注时间也会相应得到延长,学习效率便得到了很大提升。

利用信息技术促进学习方式变革

新课标提出要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和信息技术工具,支持学生开展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为学生的个性化、创造性学习提供条件。

线上学习期间,“翻转课堂”学习模式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便利。例如,二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围绕“革命先辈”这一主题编排了《八角楼上》《朱德的扁担》《难忘的泼水节》《刘胡兰》四篇课文,目的是通过这四篇课文让学生感受到领袖、先烈们的崇高品质,渗透革命传统教育。这四篇课文都具有一定的时代性,对当代小学生来讲,这些革命先辈离他们有些距离,因此我利用红色文化的视频和影视作品,整理出一个小小的微课素材,从而让学生们对毛泽东、朱德、周恩来和刘胡兰的事迹有所了解。当学生通过微课了解了四位伟人的事迹之后再进入课文的学习,便会自然而然地展开独立的思考。在探索学习的过程中,学生运用自己学到的知识,表达一些基本的想法。通过这种方式学生熟练地掌握了课本知识,而且也有了自己个性化的考量,并最终学会有效应用语文知识,具备了相应的能力和技巧。在学完课文以后,还可以做一些主题拓展任务,如开展红色故事分享会、革命先烈事迹介绍会等,学生在家录制好视频,在课堂上分享,进一步感受革命先辈们的崇高品质。

在此过程中,学生利用课前和课后时间进行学习,不仅有利于打通课内外学习时间,还将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决定学习目标和内容,有助于提升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利用信息技术助力学习评价

新课标指出,要发挥大数据优势,分析和诊断学生学业表现,优化教学,提供及时、准确的反馈和个性化指导。信息技术能够使教学评价手段更加丰富、教学评价过程更加科学、教学评价结果更加准确,探究技术推动下的教育教学评价变革策略,有益于指导基于技术的教学评价创新实践。

小学语文阅读课程的评价,不仅要对学习成果进行评价,更要对阅读过程中阅读素养的提升进行多向性、多样性和针对性评价。由于不同的学生理解能力和生活经历不同,对于同样的阅读材料所领悟的内涵是不同的。教师口头表扬、学生掌声鼓励和书面评语评分等,难以持久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在低年级的语文课堂中,运用信息技术模拟“点赞”“鼓掌”“放烟花”等形象生动的鼓励方式,会让学生耳目一新,产生浓厚的阅读兴趣。信息技术还可以使教学评价由课内延伸课外,由学生延伸到家长,由学校延伸到家庭。完整和多元的评价体系可以最大程度地激发学生阅读动机,强化学生阅读思维训练。

“双减”背景下,小学低年级语文课堂教学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不仅需要教师转变思想观念,而且还要努力提升自身能力,掌握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的方式、方法。结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具体情况,在教学实践中积极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真正地实现课堂减负增效的目标,促进学生更好地发展与成长。

参考文献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S].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作者单位: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附属小学

编   辑:徐靖程

猜你喜欢
课程标准双减融合
落实《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实践反思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融合菜
“双减”出台,校外培训面临巨震
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一行到莒县开展“双减”工作专项调研活动
持续推动“双减”,强化学校育人主阵地作用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立足《课程标准》优化一轮复习
稳中求进,不断替身
——依托《课程标准》的二轮复习策略
《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