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新时代高考语文写作的有效途径

2023-04-23 21:06周莹莹
语文教学之友 2023年4期
关键词:语文写作新高考有效途径

摘要:近年来,高考作文命题在落实“立德树人”理念的前提下,更倾向于从宏大视角切入,凸显对中华民族发展进程的现实关注,同时引导学生在学科情境中回归生活。作文命题指向宏观视野,学生下笔常出现套话、空话、假话。面对这样的写作困境,教师应引导学生端正写作态度,明确“问题”意识,转化情感体验,进而解决写作问题。

关键词:新高考;语文写作;有效途径

新高考时代,为体现“立德树人”的教育功能和为国选才的高考任务,高考作文命题多指向宏大的时代主题,引导学生关心社会重大事件,让学生能做到“声声入耳,事事关心”,在写作中体现新时代青年的理性意识和家国情怀,能在高考试卷中真实、真诚、理性、客观地表达出对这个时代我们必须面对的种种现象的态度和认识,是教师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

新高考时代语文写作该何去何从?笔者认为,教师可以结合高考作文阅卷指导原则,从以下三个方面多思考,引导学生探索贴近新高考语文写作要求的有效途径。

一、端正写作态度是“文风正”的心理动力

在高考作文阅卷中,“文风端正”是首要标准。态度决定高度,是否有端正的写作态度,决定了考生能否写出“文风端正”的好文章。

关心政治、弘扬时代精神既有现实针对意义,又符合教育的旨向,是“立德树人”“服务选才”的宗旨所在。教育部在确定高考命题重点的相关文件中有“党史入题”的表达,而且“党史入题”并不只是针对政治或者历史学科而言,这也进一步证明了在语文当然包括作文教学中“讲政治”的重要性。

我们对高分作文的理解是文章应关注社会现实,传播正能量,弘扬好风气,在写作中积极正面地理解和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的教师认为,富有批判精神的文章更能振聋发聩,却恰恰忘记了批判的目的是纠正,是从“反对”的角度促使事物更完善。教师如果不能正面评判高考作文的命题倾向,必然会影响到学生的写作态度。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内因决定事物的发展方向,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才能对外界或者内部刺激产生积极作用。所以,端正写作态度,是应对新时代高考写作的首要问题。

(一)端正写作态度反映了构建现实情怀的自觉性

高考语文全国卷作文题最突出的特征是紧扣热点。比如,2022年新高考Ⅱ卷的“选择·创造·未来”,全国乙卷的“跨越,再跨越”,2021年的全国甲卷的“可为与有为”,2020年的新高考Ⅰ卷和新课标全国Ⅱ卷对疫情的关注,这些命题都关注了时事热点,凸显了时代精神,也是高考语文全国卷给人们留下“政治”气息浓厚的原因。

高考语文全国卷作文题在关注热点的同时,倡导学生寻找小切口,关注平凡人、平常事中的伟大与不凡,培养学生写作的审美情趣和高远情怀,鼓励学生深入现实生活中去体会、践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我们对新高考时代语文全国卷命题的方向要有清醒理智的认知,学生端正了写作态度,才能具有理性精神和责任意识的文章。

(二)端正寫作态度追溯了传统文艺观与德育的关照

《论语》中记录了“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孔子主张既要“尽美”,又要“尽善”,使“美”与“善”完满地统一起来,既避免了由于美与善的矛盾而用善去否定美的狭隘功利主义,又避免了企图脱离现实社会伦理道德的制约去追求绝对的自由和美,这有助于我们思考语文教学与德育的关系。

另一与之相关的文艺理论是“文以载道”。典型的代表人物是大文学家欧阳修。欧阳修主张从日常事着眼,“履之以身,施之于事,而又见于文章”;主张“载道”要能“载大”,即反映历史上和现实中与国家、社会有关的大事件,唯有“载大”,才能“传远”。

关心政治,弘扬时代精神是实现高考“立德树人”价值的必然要求。声声入耳,事事关心,本就是中国读书人的日常写照和精神追求。

二、明确“问题”意识是“文脉清”的保障

写作习惯于宿构套作,满足于空话套话,作文就会陷入思路混乱、空洞说理的窘境。要想文脉清晰,就需要作文有完整清晰的逻辑结构。

(一)立足写作任务,完成“回答”逻辑

近几年,关于“写作任务”的相关表述特别多,但需要强调的是,学生往往倾向于将新材料作文简化为“话题”作文。比如,将2021年的八省联考“铭记历史 迎接挑战”的主题写作当成“历史”话题的作文。2022年新高考语文Ⅰ卷作文仅仅以“本手”为话题做大量举例证明等都是未能明确写作任务的体现。

考生在写作之前,需要对写作材料进行整理,即明确核心问题与核心人物,了解写作任务,立足写作任务,对材料进行筛选,注重材料的定向化、焦点问题呈现、阐述自己的见解等,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二)把握写作立场,增强“对话”逻辑

很多学生写作时喜欢走捷径,盲目相信背素材、背范文,在考场中想的大多是如何拼凑而不是如何表达,其文章读起来缺乏交流感。

新课标中关于“语言表达与交流”的部分明确指出:“根据具体的语言情境和不同的对象,运用口头和书面语言,文明得体地进行表达和交流”。而高考语文全国卷作文题往往会给考生提供一个身份,作文阅读的对象也可能是指定的。比如,2021年新高考Ⅱ卷和全国乙卷的“新时代青年”身份;2022年新高考Ⅱ卷和2020年新课标全国Ⅰ、Ⅱ、Ⅲ卷更是无一例外地给学生提供了活动场景、角色身份和写作面对的对象。而即便没有给定虚拟身份、问题情境的作文题,也会特别突出“自己的学习和生活体验”这类的表达。

清楚的立场明确的交流目的能够促使学生在“对话”中纠正语言活动的自说自话,增强表达的逻辑。

三、丰富的情感体验是“文气顺”的支撑

“文气”是高考作文评价标准中相对模糊的一个概念。追溯中国传统的文论思想,“文气说”源远流长,传统的观念大都认同“文气”指作者在禀性气度感情等方面的特点所构成的一种特殊精神状态。文气顺畅的作文,血肉丰满、引人入胜、荡气回肠。但现实是,学生的作文大多干瘪乏味,缺乏感染力和说服力。究其原因,不外乎是情感苍白、缺乏真实感受。

(一)借助生活情境,构建自我意识与写作任务间的桥梁

宏大的主题需要具体的载体。“高考评价体系”中提到的“生活实践情境”和“学习探索情境”二者是可以紧密结合的。

“情境素材建构活动情境,复杂的、开放性的语文实践活动情境不仅是语文素养形成和发展的有效途径,也是展示学生核心素养的平台”。而当前的高考语文全国卷多有给定情境,这就要求学生在写作时必须真正面对一个问题。

比如,上映《姜子牙》前有人评价:“《姜子牙》没有《哪吒》那么让人感动。原因在哪里?姜子牙口口声声爱苍生、救苍生,但是作品中却没有苍生,作者没把苍生勾勒出来,观众不具备把苍生具象化的能力,所以没有了爱的客体和对象,“苍生”在电影中便成了苍白的符号。

这样的对比可以说明,从具体生活情境入手,将命题的抽象理念转化为“具体问题”,写作便有了可探索的具体途径,成为产生真切的分析、判断、推理的思维活动。

(二)转化情感体验,培养担当意识和自省精神

当前,社会不缺批评,也不能缺批评。对于身心发育渐趋成熟的高中生来说,要让他们拥抱阳光。所以,教师不否定批评,但这样的批评也要有更多的“自我”在里面。“这个世界不太好只是他或者他们的错,这个世界有问题,需要承担责任的没有我。”这种站在道德的制高点指手画脚的评论背后是责任感和自省精神的缺失。

除了指责,我们还能做什么?与解决问题相比,做个“批判家”并不难,对照理想,现实的缺憾俯拾即是。以天下为己任,位卑不忘忧国,匹夫未必无责,没有担当和自省精神,没有对自我的反思,本身就是思辨精神的缺失。

综上所述,端正写作态度,明确“问题”意识,转化情感体验,是学生面对高考测试的可行选择,也是当代青年人对自身发展与规划的深刻思考,这正是全国卷高考作文在“立德树人”价值引领上的鲜明体现。

【基金项目:文本系江苏省教科院“十三五”规划办课题“基于语文学科素养下以培养思辨能力为核心的议论文写作路径教学研究”的研究成果之一,课题编号为D/2020/02/208】

作者简介:周莹莹(1980— ),女,江苏省泗洪姜堰高级中学高级教师,主研方向为高中写作教学。

猜你喜欢
语文写作新高考有效途径
如何打造新高考下的高中物理高效课堂
日记在小学三年级语文写作中的应用
企业纪检监察部门与时俱进推动效能监察工作的有效途径探究
国际法务会计应用现状研究
新经济形势下加强企业管理的有效途径分析
新高考来了,家长该做些什么?
高中思想政治主观题解题技巧指导
浙江新高考化学《有机推断与合成综合题》的特点分析与复习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