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视域下教师新理念的培养

2023-04-27 17:22郑自强纪贤均旷育斌
江西教育C 2023年4期
关键词:新理念核心素养

郑自强 纪贤均 旷育斌

摘   要:高素质人才的培养需要高素质教师的支撑,当前教师培养体系存在培养形式单一、培养内容脱离实际、培养时间长等问题。因此,优化教师的培养体系,提高教师的专业能力是重要的任务。《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落地实施,给教师培养体系的改革与发展指明了方向。本文以“学块链”的教师培养体系为例,探究了核心素养视域下教师新理念的培养策略。

关键词:核心素养   新理念   “学块链”

随着我国国际地位的不断攀升,我国的工业生产技术朝着高水平、高技术方向发展,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高素质人才的培养需要高素质教师的支撑。要想拥有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就要对教师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培养。本文以“学块链”为切入点,以《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为基本指导理念,探究了核心素养视域下教师新理念的培养策略。

一、当前教师培养体系存在的问题

(一)培养变培训,形式单一

梳理近几年的教师培养模式不难发现,讲座式培训占据了主导地位,基本没有其他形式的教师培养模式,形式单一且固定。讲座式培训主要邀请教育行业的专家、学者开讲座,将参加培训的教师统一起来,开展集中式的培训,内容也是大同小异。这样的讲座式培训贯穿于教师的整个职业生涯,占据了教师很大一部分时间,给教师增加了很大的负担。就目前而言,这种完全以培训代替培养的模式并不能满足教师的培养需求。

(二)培训内容脱离实际

当前,大部分教师培训的内容都是以理论知识为主,培训内容与教学实践相关度不高,实践意义不大。就讲座式培训而言,大多数讲座的主讲人都是专家、学者;从学术研究的角度来讲,大部分基础教育研究工作是以调研为主的,长时间的調研会影响研究的时效性,导致结论与实践产生一定程度上的脱节,这不利于教师及时掌握新的教育理论与实践方法。

(三)培养时间长,影响教师的教学

教师培养工作是贯穿于教师整个职业生涯的重要工作,但是很多教师培养体系存在规划不足、系统性不强、占用时间多等问题,与教师的教学产生时间冲突,影响了教师的教学工作。例如,有的学校提出“三年站稳、六年成型、九年优秀”的新教师培养目标,但在实际的培养过程中没有确定长期的实践方案,随意性强,不成体系,导致教师在整体培养过程中目标不明、动力不足,只是被动应付,收获甚少。

二、基于“学块链”模式的教师培养体系

要从根源上解决教师的后顾之忧,提高教师参与培养的积极性和培养的效率,就要创新培养的方式。笔者基于核心素养视域,探究了以“学块链”为基础的教师培养体系。

(一)“学”——碎片化学习型的教师自主学习

首先,在职教师参加培养活动的难点之一在于时间与地点难以统一。因此,对来自不同学校、不同地区的教师采取流程化的集中培训是不现实的,应以目标为驱动,重视教师的碎片化学习与自主学习。同时,通过建立系统的培养目标,指引教师的学习方向,让教师自主安排时间、自主选择平台进行自我学习。

其次,每位教师的学科背景、知识水平,以及所教学生的学习情况都存在很大的差异。因此,教师培养活动要允许教师进行个性化的自主学习,并具有一定的开放性,能延伸教师学习的空间,发展多样化的教育。另外,由于教学工作较为繁重,不同教师可用于学习的时间呈现碎片化和差异化的特点,这也是教师培养活动要具备一定的开放性的重要原因。

最后,为了满足教师的学习需求,可以采取线上线下结合培养的模式,允许教师在自由安排学习时间与学习方式的同时,也能灵活安排教学工作。例如,对统一的单向培养活动,如专家讲座,可以通过录制现场视频或直播的方式供不能到现场的教师观看学习;对统一的双向培养活动,如研讨、磨课等,可以采取以线上为主、线下为辅的学习方式;对非统一的活动,如读书活动,则可以采取目标驱动的培养模式。多样化、灵活性的培养模式能满足教师的多元化学习需求,提升教师的学习效率。

(二)“块”——内容导向型的教师培养

《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颁布,为教师培养的内容指明了方向,教师培养活动要以新课程标准为指导,指向教师的新理念培养。为实现这一目标,笔者根据培养内容,将培养过程分成以下三个板块。

第一,教师要相信素养是可以习得的。素养是指人通过学习、培训和实践操作等获得的一种能力,需要长期的学习与实践才能习得。在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对所学知识进行分类、汇总、总结,了解知识的共性和差异,并学会应用所学知识,解决教学中出现的实际问题,这是教师掌握新理念的前提。

第二,教师要理解核心素养的本质。首先,教师要研究核心素养提出的背景和原因,即解决“为什么”的问题。核心素养明确了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是适应社会发展和人才需求变化的重要教育理念。其次,教师要研究核心素养的内容,即解决“是什么”的问题。例如,物理学科核心素养包括物理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科学态度与责任四个方面,教师要了解这四个维度涉及的教学内容,并积极创新教学手段,确定可行的教学方案。最后,教师要研究核心素养的变化,即解决“怎么做”的问题。例如,《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与《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都有“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但前者强调知识和技能,后者则强调引导学生进行理性思考。针对这一变化,教师的教学设计、教学方式也应做出相应的调整。

第三,教师要形成“新三观”,也就是新的课程观、教学观、师生观,并通过理论学习和实践操作,将核心素养融入教学实践。“新课程观”就是教师应该具备的新课程理念;“新教学观”就是基于发现、探究、合作、交流的新型探究式学习方法,具有主动性、合作性、体验性、开放性等特点;“新师生观”就是师生之间要互相尊重,建立一种新型的“合作伙伴式”的关系。利用这些新理念指导教学实践,教师可以适应新的教育要求。

(三)“链”——“链群带动”策略

“学块链”模式的管理结构是松散的,必须要有链群带动交互。一般来说,分为三种:一是以时间为“链”的纵向连接,即把整个培养体系按时间顺序分段规划,做好进度统计,并及时公示;二是以空间为“链”的横向连接,利用网络技术,把身处不同空间的教师连接起来,从而实现更大范围的交流与学习;三是以教师为“链”的块状连接,是将教师的智慧连接在一起,形成更高的教育智慧。

总之,基于“学块链”模式的教师培养体系,是一种高效的教师培养模式,它整合了区域、学校、网络等多方资源,给予了教师更自由的学习时间和空间,能从根本上改变教师的教学理念,提高教师培养的质量。

(作者单位:四川省成都市川化中学)

本文系2021年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四川省教师教育研究中心资助科研项目课题“核心素养视域下初中物理教师新理念培养的实践研究”(课题编号:TER2021-021)的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新理念核心素养
新理念实干 高质量作为
现代调解的新理念与新思维
新理念 新动能 新发展
国外兴起长寿新理念
中医药确立发展新理念
新理念下再启航
思想教育视域下公民核心素养教育的研究
如何培养学生的化学核心素养
作为“核心素养”的倾听
“1+1”微群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