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流课程建设背景下课程思政的探索与实践

2023-04-27 23:03覃群王天国
现代商贸工业 2023年9期
关键词:一流课程混合式教学课程思政

覃群 王天国

摘 要:新时代背景下,如何在一流课程建设中融入课程思政,实现“课程育人”的教学模式,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是当前高等教育的重要目标。以“汽车工程材料”课程为例,通过构建“知识、能力、素养三位一体”的课程知识体系,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方面入手,通过挖掘课程思政元素,设计“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式,围绕“要学、主动学”的教学评价,实现一流课程建设与课程思政建设的融合,做到育人与育才相统一。

关键词:一流课程;课程思政;混合式教学;汽车工程材料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3.09.068

0 引言

在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教育的首要问题是培养什么人,作为教育者应该将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任务和现代化教育的方向目标。为了实现这一目标,2019年10月,教育部在《关于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教高[2019]8号)的目标中提出全面展开一流课程建设,同时提出要在培养过程中推动课程思政理念的广泛共识,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大格局,确立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的理念,让课程新起来,教师严起来,学生忙起来。

1 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要求

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总要求是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通过深入挖掘课程和教学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按照“两性一度”的目标进行课程建设,即提高课程的高阶性、实现创新性、增加挑战度。从而让我们的课程优起来,让课堂活起来,老师需要强起来,才能实现让学生动起来和忙起来的教学目标,也就是“金课”的目标。

文章以我校“汽车工程材料”课程为例,结合一流本科课程建设要求,立足于课程思政的教学理念,通过分析传统教学遇到的挑战,以及混合式教学在应对这些挑战时所具有的优势,最后就汽车工程材料课程在教学过程中结合混合式教学方法实现思政育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实施过程,以及课程评价方法进行了总结。

2 汽车工程材料建设一流课程的发展历程

湖北汽车工业学院是一所服务地方经济和汽车产业的应用型高校,紧紧围绕汽车产业链,实施“产学研创融合”的特色发展。中国工程院院刊《中国工程科学》撰文指出我国汽车产业转型升级的新内涵在于“新材料、新结构、新工艺、新装备、新能源、新功能、新模式”,其中材料对汽车发展起到基础性支撑作用。

《汽车工程材料》课程是面向我校机械类专业本科生的必修课程,课程具有汽车行业特色,在专业课程体系中处于承上启下的核心地位,为我校首批认定的一流课程培育项目之一。本课程有2个学分,32学时(其中含4学时实验,10学时线上教学),每学期修读人数近千人。该课程建设的类型是“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并在课程传授过程中融入思政元素,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和专业自信;加强学生素质修养,使学生不断追求高尚人格、完善自身;培养学生爱岗敬业,求实创新,不断进取的职业精神和道德品质。

《汽车工程材料》课程依托机械和材料两个省级重点学科,源于1983年开设的《金属材料与热处理》,经过近40年几代教师的建设和沉淀,2000年根据专业需求扩展更名为《工程材料》获批湖北省优质课;2009年,为强化汽车特色组建“汽车工程材料课程群”获学校精品资源课;2014年获批省精品资源共享课;2018年课程上线“中国大学MOOC”面向全国开放;2019年在“超星学习通”平台上线采取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运行4个学期。

《汽车工程材料》课程是学生后续专业课程学习的基础,结合学校培养“高级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的办学定位和新工科人才要求,确定课程目标如下。

知识目标:认识汽车材料的类型,能理解材料化学成分、微观组织与其宏观性能之间的关系,初步了解汽车零件的性能要求,以及汽车主要总成中汽车零件的使用要求与材料性能之间的匹配关系,初步具有跨学科知识融合的意识。

能力目标:掌握常用汽车零部件材料特点、应用范围以及改性的原理和工艺。具备根据汽车零件的服役条件合理选择和使用工程材料,并能正确制定强韧化工艺和合理安排工艺路线的能力。

素质目标: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和大国工匠精神,脚踏实地的责任担当和探索未知的专业精神;具有自主学习能力、沟通交流能力和协作精神。此外,结合信息化手段,利用网络资源拓展学习新材料在未来汽车领域中的应用,以及对人类社会文明的重大意义,更深刻地理解国家的双碳发展战略。

3 课程建设内容

本课程教学团队近两年一直在进行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教学改革与探索,建设的内容主要包括:构建多样化的线上资源,实施以学生为中心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构建多元化的过程性评价体系,建立课程思政资源库。

3.1 与时俱进更新教学理念和课程教学目标,从教学设计上解决课程思政与知识教学的有机融合问题

以“德育为先,因材施教”的教学理念为引领,结合材料强国战略设计课程思政教学体系。以價值塑造为引领,挖掘我国材料名史、名家,增强学生民族自信,弘扬传统文化;以产品材料选用为主线,与时俱进重组课程内容和资源,挖掘民族汽车品牌的材料研发故事,培养学生脚踏实地、勇于担当的社会责任;以能力培养为目标,关注不同专业学生特点和毕业要求因材施教,夯实学生选材分析和工艺路线设计的理论基础,将课程融入产业、融入专业、融入学科竞赛,凝聚学生跨学科合作、不懈探索未知的专业精神。

3.2 根据授课对象因材施教,从资源建设上解决高阶学习资源不足和学生学习需求差异化问题

基于授课对象不同的专业背景,围绕学生学习需求和特点,建设“多层次、多模块”的立体化课程教学资源,实现了科普与专业结合、理论与实物结合、线上与线下结合、课内与课外结合,满足不同专业、不同基础学生的高阶学习要求;以汽车产业发展的先进理论和成果不断更新知识体系,引领学生高阶学习;课前、课中、课后教与学有效衔接,引导学生“自主式”学习;翻转式课堂、“讨论式”互动、案例教学等多样化教学模式,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爱材学材”的兴趣。

3.3 强化非标准答案题库建设和过程性考核,从课程评价方式上解决课程对非技术指标评价缺失和学生学习增值性评价不足的问题

以产出为导向,科学设计课程作业题型、强化过程考核,注重隐性评价与显性评价结合、过程考核与终结考核结合、统一考核与个性考核结合,建立科学合理的课程多元化评价体系,解决了评价手段难以客观评价学生平时学习状态的问题,进一步解决了课程对非技术指标评价和增值性评价不足的问题。

4 课程建设实施方法

4.1 线上线下的混合式教学设计

本课程选择超星学习通作为教学的SPOC平台,理论授课为28学时(20h线下教学,8h线上学习),实验4h在金相实验室线下进行。教学安排注重线上线下和课内和课外结合,如小组形式的文献查阅、课堂汇报,交流讨论,培养了学生互助学习的习惯;拓展资源学习的加分设计,引导学生深挖时事新闻中的材料内涵。混合式教学设计实现师生良性互动,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4.2 课程内容建设情况

课程强化德育为先,内容建设注重高阶性、系统性和应用性。

一是将传统与前沿结合,根据汽车“五化”对材料的新需求适当引入最新的材料前沿技术,例如汽车芯片材料,超塑性材料、传感器材料和轻量化材料等,让学生学会将基础理论应用到汽车新产品研发分析中。

二是基于典型汽车零件的选材为主线,以材料成分-结构-工艺-性能-应用为主线,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和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

三是将理论知识与案例结合,大量采用自主品牌汽车企业和大国工匠、中国制造系列视频中的最新材料和工艺研究案例,增强学生的使命感和民族自信。

4.3 课程线上资源建设及应用情况

课程目前在中国大学慕课和超星学习通均建有完整的授课视频、电子教案、习题库、案例库、拓展阅读库、辅助教材、测试题等学习资源,包含了83个微课视频(时长432分钟)、827个练习题,26个综合讨论题,全套PPT课件、35个拓展资源、问卷调查和互动交流等,满足学生的个性化的自主学习。此外学校的汽车产业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有汽车零部件材料与工艺实物展厅、互动式金相分析等实验教学中心,实验教学导入5S标准规范学生操作,情景式教学和实验让学生更好地在实践环境中感悟、感知、实践和学会应用知识。本校的课程教学采取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其它高校的学生以大学慕课线上学习为主;线下实物展厅和实验室也成为众多高校观摩学习的重要打卡地。

4.4 教学方法改革

课程立足于学生主体,采取线上与线下结合,课内与课外结合的理实一体化混合教学模式,充分利用探究式、互动式、任务驱动式等教学方法给学生精讲,教学过程中注重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并将科研案例和展厅参观融入课堂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参与意识。

4.5 课程教学内容及组织实施情况

课程教學内容分为三大部分:

一是材料的性能、材料学理论和材料强化工艺是理论基础,其中理解材料四大强化理论是难点。

二是汽车零部件材料的特点和应用,其中典型零件的选材和应用是重点,让学生学会以零件的性能(机械性能、五华兴宁、工艺性能、经济性、环境性)为出发点,综合考虑材料类型与工艺路线相结合的选材方案。

三是实验教学,通过5S管理规范实验操作,精心设计实验手册,现场指导学生在实验室进行动手操作,通过实验过程,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课前学生完成视频自学、预习及前测,线上反馈疑难问题;课中教师从汽车典型产品入手针对重要的知识点及学生问题反馈精讲;课后适时安排测试和作业,组织学生到“汽车零部件材料成形工艺展示厅”开展情景式教学,引导学生拓展学习,使学生能够将零散的知识集中到具体实例中感悟、感知、领会和掌握。

4.6 课程成绩评定方式

课程基于产出导向,结合非标准答案测试和过程性课程评价,科学设计作业题型、强化过程考核,注重隐性评价与显性评价结合、过程考核与终结考核结合、统一考核与个性考核结合,建立科学合理的课程多元化评价体系。

4.7 课程评价及改革成效

课程组打造了一支师德高尚、学术水平高,实践能力强的优秀教学团队。本课程的团队负责人是省级教学名师,团队成员包括市政府津贴人才,省青年教学能手以及科研骨干成员和信息化人员专门负责本课程的线上资源,课程的实验指导教师是全国大学生金相技能大赛一等奖荣誉奖章获得者,这支集教学、科研、实践于一体的教学团队为本课程实现“金课”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汽车工程材料》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实施以来,学生的学习效果有明显提升。调查中学生对本课程的推荐率由97%上升到100%,课程教学目标从纯课程教学模式达成情况为0.78提高到0.85以上,学生评教位列全校前3%。

5 结语

“汽车工程材料”课程在教学目标中涵盖了思政育人目标,挖掘了教学内容中的思政元素,在教学设计上做到了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融入课程思政案例。混合式的教学手段扩大并延伸了教学的时间和空间。两者的有效结合实现了全方位的“课程育人”效果,且获得了较好的教学评价。

诚然,教学方式是外在的形式与手段,要真正实现效果,还需要教学团队的不断钻研,思考和优化设计,以及作为教师对教学的重视和热情。这是我们教学团队进一步努力的方向。

参考文献

[1]尚毅.一流课程建设背景下的汽车设计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探索[J].汽车实用技术,2021,(46):188191.

[2]农植媚.基于“易班”平台推动网络班级建设的思考[J].企业科技与发展,2019,(11):108109.

[3]王华.论高职《机械工程材料》课程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J].企业导报,2012,(4):20965982.

[4]杨子泉,唐辉,李鹏飞,等.社会实践类一流本科课程建设思路与实践[J].中国冶金教育,2021,(4):6367.

[5]刘永珍,李慧琴,金自力,等.在工程教育认证背景下的课程思政教学探索——以“金属塑性变形物理基础”课程为例[J].科教文汇,2021,(22):16727894.

猜你喜欢
一流课程混合式教学课程思政
试析“一流课程”建设背景下的“供应链管理”课程建设
基于SPOC平台的混合式教学模式研究和实践
基于SPOC模式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改革的研究
浅论在混合式教学模式下高职思政课评价体系的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