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教育在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的思考

2023-04-27 03:01童妙凤
山西教育·教学 2023年4期
关键词:家务活劳动法治

童妙凤

劳动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引起学校及社会对培养学生劳动方面素养的日益重视。特别是在小学阶段,树立劳动意识、培养劳动习惯对学生综合素养的培养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教育部新修订的《中小学生守则》提出:“勤劳笃行乐奉献。自己事自己做,主动分担家务,参与劳动实践,热心志愿服务。”《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学生要体贴家人,主动承担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本文以统编版道德与法治《干点家务活》一课为例,从“联系生活实际,强化学生的劳动意识;通过范例依托,习得劳动方法;搭建活动平台,落实劳动实践;多元评价,获得成功体验”四个方面思考如何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完善劳动教育教学体系,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一、 联系生活,强化劳动意识

陶行知先生说:“我们深信生活是教育的中心。劳动的生活即是劳动的教育。”由此可见,劳动和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劳动意识的培养应从学生的生活入手。但现在的学生,生活自理能力差、依赖心理强,父母的全程操办,很少能让他们体会到劳动带来的自信和快乐。教师要做的是尽可能地从学生的生活中汲取有关劳动的相关信息作为突破口,丰富学生感受,强化其劳动意识。

执教《干点家务活》时,教师通过调查问卷了解学生平时在家中会做哪些家务活。再缺乏劳动经验的孩子,至少有过洗碗、扫地、拖地、洗衣、做饭等众多家务活中一到两项劳动的经历,交流分享时追问学生做这些家务活时,遇到怎样的困难,如何解决,当独立完成这些家务活时心情如何。教师的这个设计就是从学生的生活入手,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先走进以往劳动的困境中,然后引导学生一步步从困境中走出来,成功带领学生体验劳动带来的成就感,继而产生共鸣,最终达到强化学生劳动意识的目的。

二、 依托范例,习得劳动方法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提到:“掌握技艺是推动学生从事心爱劳动的主要刺激物。因此我們努力使每一个学生在上学年份里都要在一个选定的领域里取得突出的成就。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热爱劳动的精神。同时,通往成功的道路通常是要经历长期的反复探索的。”因此,掌握劳动方法是学生爱上劳动的基石,可促使学生树立信心,令劳动教育的效果事半功倍。

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依托范例,可以让学生在观察中直观习得劳动方法。教师在传授劳动方法时,要有明确的步骤:(1)让学生清楚要完成什么劳动,劳动的要求是什么;(2)边对照插图,边听讲解;(3)看示范,加深理解与记忆。

执教《干点家务活》中的“洗碗也要讲方法”时,文中呈现具体步骤:第一,要求把碗筷洗干净,由大到小叠放整齐。第二,对照图片,进行讲解:首先把碗筷收到水槽里,用水冲刷上面残留的食物残渣及油渍;接着挤出适量的洗洁精打出泡沫,把碗筷全部刷一遍;最后用水将他们漂干净、滤干、从下到上由大到小叠放。第三,播放洗碗过程的视频,加深学生的理解和记忆,为最后的实践作铺垫。在范例的辅助下,学生有法可依,明白只要一步一步来,干家务并不难,为后续乐于劳动建立信心。

三、搭建平台,落实劳动实践

实践性是道德与法治的课程性质之一,强调知行统一。课程标准要求注重学生在体验、探究和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形成良好道德品质,实现社会性发展。课程设计与实施注重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发现和提出问题,在亲身参与丰富多样的社会活动中,逐步形成探究意识和创新精神。然而,很多教师只是“纸上谈兵”,没有让学生真正实践,实现体验过程,故无法在探究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因此,通过搭建活动平台,走进现场,给学生最直观的体验,有助于劳动实践的落实。在道德与法治课程中,课堂必然是建设活动平台的其中一个主阵地,当下活动所触发的教与学及师生面对问题共同探究的过程将对学生获得劳动技能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执教《干点家务活》中的“再来学一招”时,教师提前让学生准备“衣裤”作为学习道具。课堂上,结合图片讲解和教师现场示范,学生已习得叠衣裤的方法。教学若停留于此,便与“落实劳动实践”失之交臂,无法考查学生是否真正掌握叠衣裤的技能。教师让学生拿出事先备好的衣裤,现场操作实践。在此劳动过程中,还可以让学生交换衣裤折叠,进一步迁移运用、夯实技能,感受劳动的乐趣。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教师要尽可能地搭建活动平台,落实劳动实践,以此检验学生是否习得相应的劳动技能。

四、多元评价,获得成功体验

课程标准要求,要充分发挥学校、教师、学生、家长等不同评价主体或角色的作用,形成多方共同激励的机制,从各个渠道采用多种方式全面观察和收集学生在各种场景中的日常品行表现,各评价主体充分沟通交流,形成育人合力,增强学生学习动力和信心。然而,教师对学生劳动做出评价的方式单一、不够全面合理。甚至,很多教师的评价只是停留在口头上,因此在激励学生获得成功体验上起到的作用微乎其微。故教师设计的评价方式要从单一、封闭走向开放、多元。

评价的多元化,应从评价主体多元化入手,不单教师是评价的主体,学生本人、劳动委员、家长及其他相关人员都是这个评价的主体。其次,评价手段也要多元化,教师除口头评价外,还应有书面评价语,特别在每学期的期末评语中,教师要对学生的劳动能力做一个合理的小结,并附上鼓励性语言,让学生在获得成功体验的基础上,不断进步。劳动委员要对当天值日生的劳动过程、劳动成果做出反馈,以此让学生发现不足、不断改进,为后面做得更好作铺垫。家长对孩子的评价要有梯度,切忌用统一尺度,仅用“会”或者“不会”衡量孩子的劳动能力。

执教《干点家务活》后,教师设计如下表格,让家长对学生的劳动实践进行评价。

通过评星表,可让家长对学生劳动能力有较合理的评价,不局限于做得怎么样,而是把关注点放在相比以前取得的进步上。教师在收齐“我爱劳动评星表”后,要对信息进行整合,并在课堂上针对家长对孩子的评价进行反馈,且以表扬为主。这才是对学生最大的鼓舞,也才是让学生获得成功体验的有效评价之一。

总之,劳动教育是小学阶段培养学生综合素养的重要途径,它对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应重视本课程关于劳动教育内容的教学策略的研究,不断完善教学体系,提高教学质量,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乐于劳动、善于劳动,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作者单位:福建省厦门市集美区新源小学)

(责任编辑  张妤)

猜你喜欢
家务活劳动法治
家务活太重,当心招来“网球肘”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送法进企“典”亮法治之路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反家庭暴力必须厉行法治
热爱劳动
填字游戏:一起来干家务活
以德促法 以法治国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
家务劳动,从学龄前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