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探索

2023-04-29 18:21宁夏社会主义学院
内蒙古统战理论研究 2023年4期
关键词:宁夏共同体中华民族

宁夏社会主义学院

宁夏是中国五大少数民族自治区之一,总面积6.64 万平方千米。东邻陕西省,西、北接内蒙古自治区,南连甘肃省,位于西北地区;地势南高北低,呈阶梯状下降,全区属温带大陆性干旱、半干旱气候。

宁夏是中华民族文明发祥地之一。早在3 万年前宁夏水洞沟遗址的旧石器时代就有人类在这里生息繁衍。宁夏自古就是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地区,历史上宁夏西侧的贺兰山一带是我国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的过渡地带,早在西周时期就有多民族居住在此。宁夏现有汉、回、满、蒙古等54 个民族(2021 年,无德昂族、珞巴族),总人口720.27 万人,其中少数民族258.97 万人,占35.95%。少数民族人口中,回族252.36万人,占全区总人口的35.04%。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两次考察宁夏,亲自擘画了建设经济繁荣、民族团结、环境优美、人民富裕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美丽新宁夏的宏伟蓝图。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政府牢记总书记嘱托,牢牢把握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主线,不断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有形有感有效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引领全区各族群众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在加快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区的过程中也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今天,很荣幸能有这样的机会和各位领导、各位同仁一起交流分享,这方面取得的点滴成绩。

一、全面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是我国各民族人心凝聚、团结奋进的强大纽带”,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美丽新宁夏,必须系紧这条精神纽带。

(一)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伟大精神。1935年10月5 日毛泽东同志率领中央红军经过宁夏西吉县兴隆镇单家集村,当晚,毛泽东同志在陕义堂清真寺与宗教人士马德海促膝长谈,为他讲解党的民族政策,留下了单家集夜话的长征佳话,今天陕义堂清真寺已经成为宁夏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之一。团结奋斗、开拓创新的长征精神和民族兄弟一家亲的民族团结精神在宁夏大地上代代相传。1997 年时任福建省省委副书记的习近平同志到宁夏考察调研,为了改变“靠天吃饭”的现状,习近平同志建议以整体搬迁的方式,建设美好家园,从闽宁村到闽宁镇,从“干沙滩”到“金沙滩”的巨变,不但传承了伟大的民族精神,而且也创造了可歌可泣的闽宁精神。宁夏各族儿女一直发扬“不到长城非好汉”的革命精神、一直传承“走好新时代长征路”的奋斗精神、一直弘扬“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的实干精神,传承红色基因,发扬红色传统。实施党员干部培元固本工程。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纳入党员干部教育体系。在今年主题教育中,开展了“牢记总书记嘱托、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引导党员干部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引领者、推动者、实践者。

(二)树立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通过常态化的理论政策学习宣传,引导各族人民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进一步增强各民族“五个认同”的思想。历史是一个民族安身立命的根基,了解历史才能看得更远,理解历史才能走得更远。宁夏通过常态化地开展四史学习,中华民族发展史的教育培训,通过各种形式的党建活动逐步引导党员干部了解中华民族的历史、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宁夏的历史,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树立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实施各族群众凝心聚魂工程。连续6 年组织马克思主义“五观”百场万人大宣讲,建设线上线下主题教育馆60 多个,涌现出“人民楷模”王有德、“七一勋章”获得者王兰花等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典型。

(三)完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常态化机制。近年来,宁夏以“传承党的百年光辉史基因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题,开展不同层级的普及宣传教育:实施党员干部培元固本、青少年学生夯基育苗、各族群众凝心聚魂、社科理论正本清源工程,教育引导宁夏各族人民了解中华民族从“满天星斗”到“多元一体”、从中华民族到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发展脉络,从历史中总结规律,坚定阔步走向共同富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念,树牢“四个与共”的共同体理念。

(四)坚定对中华文化的高度认同。宁夏深入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基层活动,依托宁夏黄河、长城等国家文化公园的筹建,阐释好黄河、长城等中华文化符号中所蕴含的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民族品格以及众志成城、坚忍不屈的爱国情怀,延续中华文脉,将之转化为各族人民凝心聚力、团结奋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美丽新宁夏的精神动力。

二、全面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

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是中华民族形成发展的规律所在,也是推动中华民族走向包容性更强、凝聚力更大的命运共同体。

(一)在共居共学中广泛交往。宁夏各民族在历史发展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形成了一种相互交错融居的居住格局,这为宁夏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奠定了基础。目前,宁夏通过统筹城乡建设布局规划和公共服务资源配置,不断深化互嵌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进一步推动各族群众比邻而居、插花混居,推动各族学生共校共读、混班混宿,为各民族实现全方位嵌入创造条件,推动各民族空间共聚、文化共享、经济共融、社会共治、心理共识。实施青少年学生夯基育苗工程。构建课堂教学、实践引领、氛围熏陶一体化教育体系,在中小学开设“石榴籽”思政课程,北方民族大学发起成立“西北高校青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讲联盟”,宣讲2000 余场,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根植各族学生心灵深处。

(二)在共建共享中全面交流。宁夏积极构建“5585”[ 5585:“5585”创建模式是宁夏原有的“585”创建模式的升级版,通过5585 创建模式做到有形有感有效,不断增强各族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提升各族群众的参与感、代入感,激发各族群众的共情与共鸣,确保各族群众共同参与创建、共享创建成果、实现全面交流]创建模式,既汲取了宁夏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的经验,也体现了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新要求。积极构建“5585”创建模式,即通过“五大目标”[五大目标:即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显著增强、推进现代化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显著拓展、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显著提升、示范创建质量和水平显著提高]开展创建,确保创建工作靶向发力;通过“五大工程”[五大工程:党员干部培元固本、青少年学生夯基育苗、各族群众凝心聚魂、社科理论正本清源、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夯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想基础;通过“五个认同”[五个认同: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教育引导各族人民树立正确的马克思主义“五观”;通过“八大行动”[八大行动:开展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创建工作提质增效、建设先行区促进共同富裕、公共服务保障能力和水平提升、法治保障同权、民族事务依法治理、民族领域风险隐患防范化解、民族工作夯基培才]确保创建工作落地落实;通过“五项机制”[五项机制:即组织领导、考核评价、督促检查、协调联动、激励促进机制]不断提升创建工作的制度化、科学化、规范化水平;通过全媒体的方式阐释解读中华文化符号[阐释解读中华文化符号:如银川市深入推进“互联网+民族团结”,创设“小宁大讲堂”宣传品牌,在全国率先以新媒体方式阐释解读中华文化符号、推送手绘系列漫画,在全区率先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银川石榴云”传播中心等,适应微时代人们获取信息的特点,提升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的成效];通过主题活动[主题活动:吴忠市在基层广泛开展“我们的节日”主题活动,精心组织“农民丰收节”“社区邻居节”等活动,一方面丰富了各民族交流学习的形式、拉近人们的距离,另一方面通过共度中华民族传统佳节潜移默化地增强了各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优秀的文化成果[优秀的文化成果:中卫市组织拍摄《羊皮筏非遗文化》《大麦地岩画》等电视纪录片,推出《沙坡头盛典》等文旅演艺精品,创排了花儿剧《丝路情》《花香新时代》《金沙梦》等优秀剧目,打造了《中卫村长有话说》等优秀广播剧,使广大市民在精彩纷呈的文化活动中共享文化发展成果]让各族群众感悟中华文化魅力,增强中华文化认同和中华文化自信。

(三)在共事共乐中深度交融。近年来,宁夏在不断完善各民族共事的法律制度和政策举措,拓宽各民族共事的渠道,营造各民族共事的社会氛围,积极引导宁夏山川、城乡之间各族群众有序流动,在共事共乐中增进感情,形成超越民族身份的人际关系,在共同创造价值、共同攻坚克难、共享劳动成果过程中结成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宁夏主动顺应新时代各民族大流动、大融居新特点,深化构建互嵌式社会结构,推动形成共居共学、共建共享、共事共乐格局,各民族呈现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的生动局面。大力实施各族青少年交流、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各族群众互嵌式发展“三项计划”。连续39年举办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民族团结进步月”活动。广泛开展“红石榴”志愿服务、“社区邻里节”等群众活动。全区5 个地级市、20 个县(区)成功创成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县(区),“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成为宁夏各族群众的普遍共识。

三、全面提升民族事务治理水平

2021 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指出,“要把民族事务纳入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这为提升民族事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提供了根本遵循。

(一)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实践中,宁夏有着优良传统和宝贵经验。1936 年10 月,红军西征在宁夏建立了党的历史上第一个县级民族区域自治政权——陕甘宁省豫海县回民自治政府,为党探索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作出了重要历史贡献。今天,我们要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就是通过制度保障更好地发展民族地区经济、改善民生、推动各民族走向共同富裕的经济功能,确保各民族共同当家作主、共同繁荣发展。

(二)依法加强民族事务治理。依法加强民族事务治理,是加强民族团结的重要保障,是党的民族工作的一条基本经验,也是民族工作领域落实全面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因此,宁夏依法打击了各类违法犯罪行为,重点是厘清民族问题和涉及民族因素的其他社会问题的边界,真正做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三)坚决防范民族领域风险。民族工作要牢固树立总体国家安全观,及时防范化解各类风险隐患。当前,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的实现正处于关键时刻,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带来的风险挑战显著增多,维护好我国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的重要性、艰巨性、紧迫性前所未有。宁夏坚持从国家治理全局出发,谋划和推动民族事务治理,坚定走好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出台《宁夏回族自治区促进民族团结进步工作条例》,建立政策法规评估机制,全面清理地方性法规、政府规章和行政规范性文件,稳妥调整差异性优惠政策,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法治基础更加牢固。将民族事务纳入社会治理大格局,纳入基层治理网格化管理全过程,建立涉民族因素矛盾纠纷排查机制,打造“塞上枫桥”多元调解室、“1+X+N”多元共治等,涌现出吴忠市利通区金花园社区、银川市第二十一小学、宝丰集团等一批模范社区、学校、企业。加强各级干部民族事务法律学习培训,加大面向全社会的法治宣传教育力度,各族群众尤其是青少年国家意识、公民意识、法治意识进一步增强。

总之,宁夏作为民族地区、全国宗教工作重点省区,要学深悟透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要牢牢把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条主线,扎实推进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现代化建设,牢固树立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更好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推动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贡献民族地区的力量。

猜你喜欢
宁夏共同体中华民族
爱的共同体
共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
中华民族的独立之路
聚焦中华民族之瑰宝“非遗”
构建和谐共同体 齐抓共管成合力
共同体的战斗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保证
宁夏
From Xia People to Han People and to Chinese Nation— A Study of the Trajectory of the Cohesion and Integration of Chinese Ethnic Groups
宁夏煤电博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