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历史经验与未来展望

2023-04-30 15:43汪毅夫
闽台关系研究 2023年3期
关键词:信俗乡试闽台

汪毅夫

(全国台湾研究会,北京 100084)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支持福建探索海峡两岸融合发展新路 建设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的意见》[1],是一份高智商、高情商的文件,凝聚着经验、智慧和情感,也是一份操作性很强的文件,有如施工图一般务实。本文拟从闽台历史之溯源、闽台历史之展示、闽台民间信俗之交流,以及两岸融合发展共享伟大复兴机遇等维度,对《意见》进行分析与解读。我们不仅可以从中深刻感悟和体会闽台、两岸之间一以贯之的历史情感主轴,而且可以倍增对新时代闽台、两岸融合发展共促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与期待,以期对深入学习《意见》及促进两岸同胞心灵契合、推进祖国完全统一进程有所助益。

一、闽台历史之溯源

台湾历史上经历过移民开发阶段,台湾的开发主要是由福建移民实现的。与此相应,80%的台湾同胞祖籍地在福建。官方的行政区划和行政设置,加紧了闽台两地的关系和联系。这些都是闽台两地历史渊源的印证与写照。

宋、元、明文献如《舆地纪胜》《诸蕃志》《岛夷志》《闽书》《宋史》等,有泉州人居住在澎湖、泉州官府在澎湖驻兵设官、澎湖“为泉外府”,以及澎湖同福建泉州连接和隶属关系的明确记载。诸如:宋人王象之《舆地纪胜》记:泉(泉州)连海外之国三十六岛(三十六岛指澎湖);宋人赵汝适《诸蕃志》记:泉(泉州)有海岛曰澎湖,隶晋江县;元人汪大渊《岛夷志》(又名《岛夷志略》)记:澎湖“自泉州顺风二昼夜可至”、“泉人结茅为屋居之”及“地隶泉州晋江县,至元间立巡检司”(1)元代有“前至元(1264—1294)”“后至元(1335—1340)”之分。学界普遍认为,汪大渊所记为“前至元”。;明人何乔远《闽书》引“宋志”记:澎湖,泉人“多侨寓其上”,“有争讼者取决于晋江”,“为泉外府”,“王文忠为守时(宋乾道四年,1168),请添屯永宁寨水师守御”。[2]

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台湾设府。台湾是福建的第9个府(福州、建宁、邵武、延平、兴化、泉州、漳州、汀州、台湾),八闽“益一而九”号称“九闽”。(2)清雍正十二年(1734),福宁“奏升为府”后始“并称十闽”。

清光绪十一年(1885),台湾建省。清廷明令:“台湾虽设行省,必须与福建联成一气,如‘甘肃新疆’之治,孰可内外相维。”同“甘肃新疆”之制一样,台湾省的全称是“福建台湾”,台湾建省后仍然同福建保持若干行政关系,如教育行政上台湾乡试合并于福建乡试,财政上“清廷决定每年由福建海关协银20万两,福建各库协银24万两。到1891年为止,5年中一共按期拨银220万两”。

1945年,台湾光复。1945年10月22日上午,于右任在“国防最高委员会”第170次常务会上言:“呈以台湾省光复,其监察机构亟宜设立。闽台地区接近,拟请合福建台湾为一监察区,其原有闽浙监察区内之浙江省,划出为浙江监察区。请鉴核备案。”会议决议通过。[3]据笔者闻见和记忆所及,当年官设的“闽台区”机构,除闽台监察区外,还有农林部闽台区渔业指导处、教育部国语推行委员会闽台区办事处等。1946年7月18日,厦门《江声报》报道:“闽台合设一军区,下设若干军分区、团营连区。”在闽台两地,福建省政府、福建省参议会、台湾省行政长官公署等机构,以及教育、会展、新闻等各界,也有明确的“闽台区”之“闽台一家”和“闽台共济”的观念。1945年12月,福建省行政会议第15号提案谓:“闽台原属一家,距离密迩,交通便利,唇齿相依,关系密切。”1946年3月,福建省参议会一届一次会议有提案谓:“(台湾)光复以还,不啻福建多一分省。”1947年10月25日,台湾方面为庆祝光复节,特设台湾光复节“福建馆”,台湾方面来电称:“闽台在逊清时原属一省,天然环境极为类似。值此全国正在积极复兴之际,闽、台二省有无相通,长短相补,实为当务之急。本年10月,台湾光复2周年,各界决定热烈庆祝。因鉴于闽、台二省关系最为密切,特设福建馆,并决定由本会负责筹备展览。”1948年2月,福建省政府秘书处编制的《福建省政府考察台湾建设事业计划书(草案)》谓:“闽台隔海相望,仅距百余海里,联系称便。”1948年11月21日,台湾《公论报》以《闽台一家关系密切,技术合作共襄建设》为题发表文章。

闽台历史从福建移民开发台湾、泉州“外府”澎湖、“福建台湾府”、“福建台湾省”到“闽台区”的溯源,可以有力证明《意见》是有历史经验支持的明智决策,这一明智的决策在祖国和平统一进程中具有重大意义。

二、闽台历史之展示

《意见》提出“实施闽台历史展示溯源工程”。笔者认为,实施闽台历史展示溯源工程,就是讲好闽台区域社会的历史故事。我们可以充分挖掘闽台两地历史故事与细节,讲好“两岸一家亲,闽台亲上亲”的道理。

清代,八旗兵是中央军,绿营兵则属于地方部队。“召募土著”是绿营即地方部队的征兵原则。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至康熙二十三年(1684)“进剿台湾”的福建水师,兵员俱属福建“土著”,是福建子弟兵。他们“进剿台湾”后,于1684年奉旨由战兵转为守兵,成为清代戍守台湾的首批福建子弟兵。此后,一直到1895年,清代台湾实行班兵制:兵“皆调自福建各营,三年一换,谓之班兵”,“至驻扎之兵,不可令台湾人顶补,俱将内地人顶补”(3)文中的“内地”,应为“大陆”。。质言之,从1684年到1895年的211年,戍守台湾的光荣任务主要是由福建子弟兵承担的。这应该是展示闽台历史的重要情节,可以制作专题展示。康熙二十二年(1683)至康熙二十三年(1684)“进剿台湾”及此后戍守台湾的福建子弟兵,在福建遗留的“澎湖阵亡将士之灵”塔(厦门)、“戍台故兵义冢”(福州)、“台湾班兵墓”(东山)等,则应该是重点推荐展示的涉台文物。

台湾建省前隶属福建,称“福建台湾府”。同福建其他各府一样,台湾的秀才要考举人就得到省会福州来参加乡试。台湾建省后,并不单独举办乡试,台湾乡试乃并于福建乡试。台湾省的秀才,为考取举人仍然要到福州参加福建乡试。这叫“分省不分闱”。台湾被迫割让(1895)后,1896年12月19日“闽浙总督边宝泉等奏:台湾内渡诸生,入籍考试拟定办法。俾安学业而图上进”,为台湾秀才参加福建乡试拟定办法。台湾被迫割让后,福建乡试仍有台湾秀才参加。这叫“分割不分家”。福建乡试有两项惠台举措:一是从康熙二十六年(1687)起实行的台湾举人保障名额(另编字号,额中录取);二是为台湾考生建福州台湾会馆。1883年,分巡台澎兵备道兼理提督学政刘璈,以台湾“每届应乡试800余名”为理由,向闽浙总督何璟提议“先提银一万五千元,即在省城贡院左近购建台南、北两郡试馆,遴委员绅监造,以为全台乡试士子栖息之所”。1885年,福建举办乙酉科乡试时,福州台湾会馆已投入使用。当年,曾在台湾任安平知县的祁征祥在闽县知县任上。参加福建乡试的台湾考生到闽县衙署拜访他,次日祁征祥即到福州台湾会馆回拜。福建乡试、福州台湾会馆的历史故事,说明的是制度史层面上的两岸关系。

台湾义勇队是抗战时期由台湾同胞组成的、有正规军编制的抗日武装队伍,其全称是“军事委员会政治部台湾义勇队”。建议将台湾义勇队及其少年团的事迹,台湾医院在福建崇安(武夷山)、南平、龙岩、漳州、泉州、厦门等地的活动事迹和遗迹,台湾义勇队在龙岩、漳州的队部遗址,制作成专题图片展,建设展览馆,加大宣传力度。以漳州为例,据《台湾义勇队档案》附录《义勇队史实纪要》,1942年1月台湾义勇队在漳州设立驻闽通信处,派牛光祖为主任;1943年3月,台湾义勇队对敌巡回工作团部分成员,奉派驻漳州第九师参加工作;1944年3月,台湾义勇队赴闽南沿海一带,为抗日部队和地方群众作巡回宣传演出。李友邦队长亲自率领义勇队及其少年团部分成员从龙岩出发,经漳平、华安到漳州,赴同安、晋江、泉州,又从长泰折回漳州(4)华安、长泰为漳州属县。,沿途宣传演出;1945年9月9日,台湾义勇队总队部由龙岩迁至漳州下坛里1号,成为台湾义勇队在大陆的最后一个总队部驻地。[4]另据笔者闻见所及,台湾义勇队(包括台湾少年团)成员及其后人在漳州定居的,有王正西后人蔡石津一家、台湾少年团成员曾雅华(娜华)一家等。

另外,有些历史细节也可以展示,如宋代澎湖曾经是泉州“外府”、民国初年金门与厦门曾同属思明县、2002年5月福州曾向马祖送水等。

三、闽台民间信俗之交流

《意见》提出,要“发挥妈祖等民间信仰精神纽带作用,开展形式多样的民间信俗交流活动”。笔者就如何强化闽台两地民间信俗精神纽带效应谈三点认知。

第一,关于民间信仰和民间信俗的区别。民间信仰,又称民间宗教。“民间信仰”和“民间宗教”这两个常用名字与宗教是有区别的:民间信仰与民间的世俗生活是密切结合的;宗教则同民间的世俗生活有一定程度的区隔,如和尚出家、道士进山等。民间信仰的信众对神明的要求是“现世报”,所谓“有求必应”“有烧香,有保佑”;宗教徒追求的却是“来世福”,如“死后进天堂”“来世不当牛马”等。民间信仰往往表现为似佛非佛、似道非道、亦佛亦道、非佛非道,不能用“什么教”的分类范畴来说明;宗教则有其明确的内涵、外延和边际。

民间信俗,即民间信仰习俗。正当的民间信俗完全是公序良俗的演绎:敬畏崇敬、慎终追远、守正避邪、惩恶扬善、救苦济贫等等。

第二,关于闽台民间信俗交流。在传播媒体不发达的古代,文化传播主要由具有该文化的人群流动来实现。福建民间信仰是随福建移民传播到台湾的,由此有台湾分庙同福建祖庙的关系和联系。台湾分庙到福建祖庙进香、送匾、迎神、送神,是闽台两地民间信俗交流活动的主要形式。这种交流活动,即使在日据台湾时期的50年里,也不曾因受阻而中断。例如,《台湾嘉义县东石港先天宫志》记:1924年农历四月初二,本宫特派代表19名,往泉州富美宫进香,并恳请富美宫诸位董事,幸赐许雕塑祖庙神明萧太博全体骨节金尊。特托雕佛匠连雅堂先生,快速加工,以赴农历四月十一日返驾,果如期照办,得与金尊一并迎归到达本宫。值梅月望日,遂即举行祭典,演唱梨园,到现有例,每年农历四月十五日举行祭典,曰“泉州进香纪念”。

闽台两地民间信俗交流活动最具示范性的事例是:规模空前、时长百日的湄州祖庙妈祖金身出巡台湾。1997年1月24日湄州祖庙妈祖金身起驾至5月5日回銮的100天里,2月7日是丁丑年正月初一,湄洲妈祖千年来第一次在台湾过年;4月29日,农历三月二十三日是妈祖生日,湄洲妈祖千年来第一次在台湾过生日。湄洲妈祖在台湾驻跸的宫庙先后是:台南大天后宫、嘉义朴子配天宫、台北县新庄市慈裕宫、嘉义县城隍庙天后宫、南投市慈善宫、彰化草屯武当宫、彰化草屯廿四庄林氏祖姑庙、三重市义天宫、新竹市长和宫、台中乐成宫、台中竹南中港慈裕宫、台中大里圣天宫、台中大雅永兴宫、彰化吴林福宁宫、台北中和九玄宫、台北汐沚万圣宫、宜兰苏澳南天宫、台北湄圣宫、高雄金銮宫、屏东新惠宫、台南盐水护庇宫、高雄市湾子内朝天宫、高雄县大寮天后宫、高雄旗山天后宫、屏东楠树里天后宫、高雄旗津天后宫、高雄县凤山双慈宫、嘉义庆诚宫、林口体育场临时设置的妈祖行宫、桃园慈护宫、台北松山慈柘宫、台南大天后宫。

民间信俗交流活动还可以有更加多样的形式,如《意见》提出,支持闽台妈祖宫庙联合开展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项目“妈祖信俗”保护行动,共享保护成果,以及海峡两岸妈祖文化史迹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

第三,关于妈祖等民间信仰精神纽带作用。按照文化人类学家的解释,人类的行为大致可以分为三类。以端茶作演示:一是实用行为。端起茶杯就喝。二是沟通行为。端起茶杯说:“各位请用茶。”三是仪式行为。仪式行为有一种叫祭拜,即端起茶杯敬神。民间对神明的祭拜可分为纪念性、诉求性、纪念性和诉求性兼具三类。包公庙、岳飞庙迄今仍有香火,对包公、岳飞的祭拜,纯粹出于崇其美德,是纪念性祭拜;对月老、魁星、送子娘娘的祭拜,显然单纯是诉求性祭拜;对妈祖、广泽尊王、保生大帝等众多神明的祭拜,则是兼具纪念性和诉求性的祭拜。以妈祖信仰为例,妈祖生前有很多美德故事,如孝敬、勤劳、助人为乐、舍身救人等,生后则有更多的灵验传说,如救助海难、定风稳流、保护母婴等。对妈祖的祭拜,有崇尚美德的朴素情感,也有祈安祈福的善良愿望。精神层面上朴素的情感和善良的愿望,千百年来维系芸芸众生。这应该就是“妈祖等民间信仰精神纽带作用”。

四、两岸融合发展共享伟大复兴机遇

台湾光复初期(1945—1948),福建和台湾的经济状况都相当不好,福建和台湾一起走过了“穷兄弟相扶持”的时光。在闽台、两岸关系发展的历史经验基础上,我们理当相信《意见》将助推新时代闽台、两岸融合发展迈上新高度。

1945年11月11日,福建省气象局局长石延汉调任台湾基隆市市长。石延汉初以请公假3周到台。期满,石延汉向福建省政府请示是否“仍须职留闽局工作”,并提出“基隆重建须用木材甚多”和“现拟请台省贸易公司将台湾特产如食糖等交换闽省木材”的要求。福建省政府复电:“闽气象局局长职务暂由该员兼顾”“所拟将台湾特产如食糖等交换本省木材,可由台省贸易公司径向本省农林公司与企业公司洽商办理”。这是台湾光复初期,闽台第一宗易货贸易。其后又有闽粮每月3 000石换台煤每月3 000吨、榕猪(5)健全毛猪,每只150斤计算。每月556只换台煤1 000吨等易货贸易。

1946年,福建粮荒。是年,福建春旱、水灾、台风、暴雨,早稻欠收80%,晚稻收割前青黄不接。从1945年至1946年夏,台湾、广东粮价高出福建一倍,福建粮食外流,加上福建奉命办理接济台、粤米谷100万石。福建省政府应对粮荒苦不堪言。这年7月,台湾省行政长官公署参事周亚青有文报告:“此次来闽时奉陈长官面谕,以台湾新谷已收,粮情渐趋平稳,而闽粮仍有上涨趋势,闽南尤甚,为闽台共济起见,不应再将闽粮运台,拟将已集中海口之米谷,转运厦门、晋江等地,以市价略低出售。”闽台两地友爱互助,共渡难关。

福建曾经是经济相对不发达的省份。改革开放后,福建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福建已经成为经济发达省份。福建经济的长足发展,台资、台企与有力焉。摆脱贫困奔小康,闽台亲兄弟依然相扶持。

《意见》向台湾同胞提供了毫无保留的、全方位的发展机遇,用闽南话说是“兄弟人相分赚吃”。《意见》是一份高情商的文件,向台湾同胞展示的是“两岸一家亲,闽台亲上亲”的情感主轴,满满的都是高尚的情感:仁慈、友爱和感恩。兄弟俩共担一个艰苦,只有半个艰苦;兄弟俩分享一份福利,便有了两份福利。可以预见,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从福建全域的示范到大陆全域的推广,海峡两岸同胞将有更大福利、更多机遇,更加平安喜乐!

猜你喜欢
信俗乡试闽台
清张志宁嘉庆丁卯科乡试硃卷档案
广西沙头旧街天后信俗文化价值研究
闽东三大女神宫庙建筑特征及信俗初探
试析陈靖姑信俗标准化在促进“一带一路”文化交流中的作用
闽台巾帼馆武夷“茶博会”惊艳亮相
木栅铁观音 百年闽台缘
明代乡试副榜及其成效研究
郴州出土明嘉靖七年《湖广乡试录》考析
陈秀容 牵手姐妹 馨润闽台
丙申猴年论“封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