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式经典之音的延续

2023-05-02 06:04尹子莹
音乐爱好者 2023年4期
关键词:尼诺夫拉赫玛协奏曲

尹子莹

作为“白银时代”的作曲家、钢琴家兼指挥家,拉赫玛尼诺夫的作品至今仍备受广大音乐爱好者的青睐。他的《升C小调前奏曲》《第二钢琴协奏曲》《第三钢琴协奏曲》《帕格尼尼主题狂想曲》等已成为时下音乐会的保留曲目。

浪漫派麦田里的守望者

美国乐评家兼作曲家维吉尔·汤姆森(Virgil Thomson)暗讽拉赫玛尼诺夫的音乐是“对青春期的回忆”。二十世纪上半叶,类似这样对浪漫主义风格的嘲弄之声不绝于耳。幸运的是,拉赫玛尼诺夫并没有因此而放弃浪漫派音乐遗产,终成那个时代乐坛的“最美逆行者”。

拉赫玛尼诺夫是浪漫主义音乐麦田里的守望者。这个不懂得变通的音乐家就只是活在浪漫主义前辈的影子中吗?当然不是!俄裔美籍音乐理论家约瑟夫·亚瑟(Joseph Yasser)曾在1951年发表过一篇名为《拉赫玛尼诺夫音乐中的进步趋势》的文章,其中谈到了许多知名学者以及拉赫玛尼诺夫时代音乐家的积极评论,他们认为无论是在旋律、和声方面,还是在配器及转调方式上,拉赫玛尼诺夫的创作都有独特的进步性。“拉赫瑪尼诺夫的音乐语言总是进步的……作品《致她》的和声技法体现了他对现代主义的敬意;他的《练声曲》也十分接近普罗科菲耶夫的抒情旋律。”

拉赫玛尼诺夫曾说:“我能感受到我的音乐在精神和本质上的统一——忠实地、无止境地去努力创造美。”拉赫玛尼诺夫所创造的美不仅体现在旋律、织体等构成音乐的基本要素中,更重要的是,他把自己独特的内心体验有效地改造为音响的形式,就像他将故乡的记忆编织进创作之梦中,向我们呈现他眼中的音乐图景。

永恒的记忆:当钟声再次回荡

不同于晚唐文人将内心苦楚寄于禅思梵意的钟声,也不同于法国作曲家拉威尔笔下颇具印象主义色彩与画面感的山谷钟声,拉赫玛尼诺夫的钟声是一种涤荡着宗教情怀的诉求。

拉赫玛尼诺夫的出生地诺夫哥罗德有圣索菲亚大教堂,里面的钟声极具感染力,拉赫玛尼诺夫的祖母曾带着年幼的他来到这里,震撼的钟声令他印象深刻。从那之后,东正教教堂的钟鸣便时时回荡在他的耳畔……

拉赫玛尼诺夫于1913年创作了合唱交响诗《钟声》,这部作品是根据埃德加·爱伦·坡(Edgar Allan Poe)的同名长诗而作的。作曲家将四个乐章与四段诗文依次对应,每一乐章都着力表现由不同金属——金、银、黄铜、铁制成的钟发出的声响。我们能从中感受拉赫玛尼诺夫用音乐表现诗文的意境及其丰富的内心世界。

《第二钢琴协奏曲》引子中模仿钟声的叠置和弦,是作曲家内心忠贞祈祷的外现。“钟声”音型似乎象征着一种指引,不仅引出其后大气磅礴的旋律,更是一种生活态度的指引。如果说弦乐组以长线条旋律打开了思想的广度,那么钢琴中的大和弦以及快速跑动的重音则是向更深处的探寻浸润。在他同年创作的《大提琴奏鸣曲》中也有大量“钟声”音型,这种音型将大提琴这件乐器本身的独特魅力展现得淋漓尽致。正是这深沉的钟声,让我们在拉赫玛尼诺夫具有浪漫精神的音乐世界里乐此不疲。

自我疗愈:中世纪音乐的回响

十九世纪之后的作曲家们十分热衷于使用中世纪圣咏《愤怒的日子》曲调,以个性化的方式将曲调不断发展变化,衍生出不同音乐主题,但被统称为“死亡主题”。比如,柏辽兹《幻想交响曲》第五乐章中的铜管声部、李斯特《死之舞》中的开头、圣-桑《骷髅之舞》的第一主题、施尼特凯《第一交响曲》第四乐章中的铜管声部等。拉赫玛尼诺夫同样深受该曲调的影响,常借此表现死亡意象与末日情结。

拉赫玛尼诺夫曾在多部钢琴协奏曲和交响曲中使用这一圣咏旋律,如他以《愤怒的日子》作为主题,写成了《交响舞曲》第三乐章结尾处的赋格段;还在《升C小调前奏曲》第五小节的中音声部引入了这个曲调;《帕格尼尼主题狂想曲》《死之岛》等作品中也有该曲调的影子。拉赫玛尼诺夫似乎想通过这段具有宗教色彩的曲调,表现斯拉夫式的神秘主义情怀与精神。这些作品充盈着仪式感和忧郁性,强烈的宿命感贯穿始终,具有浓郁的俄罗斯文化属性。

拉赫玛尼诺夫的音乐在一定程度上向世人展示了俄罗斯音乐景观。他在略带悲剧性的作品中表达了一种坦然与释怀,或是一种劫后余生的感慨,并且以动人的情感治愈着每一个爱他音乐的人。

经典余音:拉式风格的延续

二十世纪之后,好莱坞似乎成为浪漫主义音乐的避风港。在电影世界中,拉赫玛尼诺夫的音乐频频现身于银幕中,电影导演的巧妙运用唤起乐迷的音乐记忆。

在电影《时光倒流七十年》(Somewhere in Time)中,拉赫玛尼诺夫的《帕格尼尼主题狂想曲》第十八次变奏作为电影情节中隐喻蒙太奇的暗线贯穿整部影片,含蓄地表达男女主角之间似曾相识,暗示男女主角在冥冥之中注定相遇。这个曲调是作曲家将帕格尼尼主题以倒影方式做出的变奏处理。此外,电影《闪亮的光彩》(Shine)也将拉赫玛尼诺夫的《第三钢琴协奏曲》作为主题曲。

我们还可以从好莱坞电影配乐中捕捉到延续着的拉赫玛尼诺夫式创作风格。英国作曲家理查德·阿丁塞尔(Richard Addinsell)为电影《危险的月光》(Dangerous Moonlight)创作的《华沙协奏曲》(Warsaw Concerto)正是拉赫玛尼诺夫音乐风格的延续。其中左手的连续琶音跑动、右手八度和弦奏出主旋律的手法模仿了拉赫玛尼诺夫的创作风格。电影制作人原本想邀请拉赫玛尼诺夫创作主题曲,但因拉赫玛尼诺夫的身体状况欠佳而改由阿丁塞尔创作。

此外,流行音乐领域也有拉赫玛尼诺夫音乐的身影,比如美国歌手艾瑞克·卡门(Eric Carmen)的《独自一人》(All by Myself)是根据拉赫玛尼诺夫《第二钢琴协奏曲》第二乐章的第一主题改编而成,再如他的《永不再爱》(Never Gonna Fall in Love Again)是依照拉赫玛尼诺夫《第二交响曲》第三乐章的曲调创作而成的。

大家眼中拉赫玛尼诺夫音乐所谓的“落伍”,如今看来,竟然是二十一世纪前后人们审美风格的一种预示,反倒更受电影以及流行音乐世界欢迎,并在其中延续着拉式经典之余音。

猜你喜欢
尼诺夫拉赫玛协奏曲
大提琴演奏的悲剧审美表达——以拉赫玛尼诺夫《g小调大提琴与钢琴奏鸣曲》第三乐章为例
浅谈拉赫玛尼诺夫钢琴作品的创作风格——以《音画练习曲》Op.39 NO.9为例
拉赫玛尼诺夫浪漫曲音乐风格研究——以《春潮》为例
我与扬琴协奏曲《凤点头》的“缘”
试论拉赫玛尼诺夫《音画练习曲》的演奏技巧及方法
海浪协奏曲(上)
海浪协奏曲(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