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现代短跑运动某些技术的浅析

2023-05-04 20:08何丽亚
当代体育 2023年12期
关键词:踝关节动力人体

何丽亚

本文通过浅析现代短跑技术特征——“屈蹬式”的后蹬技术,并从短跑三动力角度浅析“屈蹬式”后蹬技术是现代短跑技术发展的新趋势。提出提高摆动腿踝关节足背屈对提高短跑技术的重要性。

1 前言

短跑是世界体育史上最古老的竞赛项目,是田径运动的基础,也是其它各项目的基础。近几十年来,短跑的整体格局变化不大,短跑技术的总体结构也没有发生惊人的变化。但从26届奥运会的短跑决赛中,从观察国内外高水平运动员技术电影,录像及综合高水平运动员的技术比较,现代短跑技术产生了变化。传统的煤渣道时,短跑的后蹬技术,强调髋、膝、踝三关节充分蹬直,认为后蹬力量越大,产生的加速度越大,速度越快。因此跑时要加大蹬地力量。随着塑胶跑道的出现,“屈蹬式”后蹬技术问世,塑胶跑道的弹性增加了运动员的蹬伸效果,以髋为轴的高速摆动是影响现代短跑速度的主要因素,后蹬动作应视为以髋为轴的摆动运动的继续。技术的这一特征,笔者认为,提高摆动腿踝关节足背屈对提高摆动技术有重要意义,并能促进短跑技术水平的全面提高。

2 对短跑技术的再认识

传统短跑理论认为,正确的短跑技术应该是大腿高抬,大小臂弯曲90°,膝踝放松,后蹬时膝踝充分蹬伸送髋,蹬地后脚快速向臂部折叠等等。在该理论的指导和影响下,长期以来,小步跑、高抬腿跑、折叠跑(后踢跑)、后蹬跑等所谓跑的专门练习一直倍受亲赖,强调大腿高抬前摆,并向后蹬伸的技术跑法始终占据主导。

目前,我国短跑技术理论仍以垂直部分为界限,将上下肢、左侧右侧协调配合的整体系统运动划分为缓冲,后蹬与前摆、后摆四个功能和作用主次分明的不同动作阶段,并明确提出:“后蹬是人体前进的动力阶段”、“后蹬力越大,产生的加速度越大,速度越快跑时要加大蹬地力量”。(见全国体育院系《田径》专修选用教材上册第25页,人民出版社1993年6月版)。显然,这种短跑理论的短跑技术组合是缓冲——蹬伸动作组成。因蹬伸是动力,创造速度,而缓冲是阻力,损失速度,所以强调跑时加强后蹬力量,强调蹬伸的程度,蹬伸的方向和速度,这种认识破坏了人体高速跑动中各环节用力的系统性,衔接性与和谐性,不利于认识跑的周期运动的连贯性,把跑的摆动式着地技术看成是屈蹬式和蹬伸动作,忽视了跑的动作协调配合的整体效益。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短跑技术认识的不断深化,不少专家学者向传统技术理论发生了质疑和挑战。美国著名运动员卡尔·刘易斯的教练汤姆·泰莱茨就曾提出不同技术观点,他认为,强调跑动过程中,下肢用力正确地作用于地面是技术动作中致关重要的环节,提出跑动中应以脚前掌和趾掌趾关节部位完成向下“推压(push)”,地面的用力动作,而不是向后“蹬伸(pull)”,地面动作,现代短跑技术注重摆动效果,注重在高速中整体运动环节的协调配合,强调上下肢和臂与腿的摆动与配合,强调左臂、右臂,左腿右腿的摆动与配合,十分重视高速跑动中肌肉放松、协调。从运动生物学角度分析,现代短跑技术应视为以髋为轴的高速摆动——平动运动,这是短跑运动和短跑技术的本质特征。1991年在东京世界田径锦标赛优秀短跑运动员的技术进行了分析研究,并将刘易斯、巴莱尔(现世界百米纪录保持者)与日本男子一流选手和大学生女选手的测试数据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越是跑的快的选手,脚着地前瞬间腿的回摆速度越快。而那些大腿高抬,折叠前摆速度快的运动员的跑速未必快,有趣的是,分析中发现日本女选手折叠前摆的速度甚至高于刘易斯和巴莱尔。分析中同时发现,在蹬地过程中越是跑的快的选手(除女子外),髋关节的伸展速度越快,相反他们膝踝关节的伸展速度则呈较慢倾向,以腿为一整体自运动环节而言,其运动速度与跑速成正比关系。

综上可见,决定跑速的主要因素应该是腿部整体环节快速回摆后移的速度。为了做到这一点,脚着地瞬间腿部要快速回拉到接近人体重心的下方,这与泰莱茨教练强调的所谓“推压(push)”理论是一致的。当然,泰莱茨所提倡的这种“推压(push)”技术跑法,在具体动作上也是因运动员身高,重心高度,下肢长度等型态,特征而各不相一致。因此掌握适合于运动员个人特点的“推压(push)”技术动作更是致关重要,所以在实际训练中,不仅应重视模式技术的练习,更应注重运动员本人动作练习的感觉与体会。这对于探索适合于个人特点的技术动作是非常有益的,为了较好地完成跑的着地“推压”动作,减少膝、踝的过分伸直,脚着地后,不仅仅是将人体重心向上送,而是充分发挥后群肌的伸肌作用,使重心,较容易向前移动,根据技术动作的需要增强,大腿后群肌的辅助练习十分必要的,但在具体练习方法上还应加倍注意。如屈小腿类动作是发展后群肌具有代表性的练习,练习时如仅有意识地强调屈伸动作,臀肌常因不发挥作用而得不到增强。所以做练习时,应特别注意,控制好屈伸程度和动作结构,才能获得良好的效果。此外,我们经常采用的下蹲和其它腿部伸展性练习,其重点多集中在大腿前群肌的强化上,但要提高跑速,必须有意识地加强腿部后部肌群的训练。另外,为了更好地完成着地时“推压”动作,减小冲击力,还应不断地加强踝关节力量的训练,一般多采用一些连续快速跳跃,跳深练习效果较好。

3 从短跑三动力角度浅析现代短跑技术

近年来,对短跑技术的研究已引起广大教练员和专家的兴趣,但至今仍是一个有争议且未得到圆满解决的问题,短跑技术与短跑动力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我们从短跑三动力角度浅析现代短跑技术。短跑是一种复杂的运动,就其形式而言,可看成是以下两种运动的叠加。即:(1)人体重心在水平方向和竖直方向的平动;(2)足固定于地面时,人体重心绕支点的转动。从这个角度分析提出短跑三动力的观点,即认为短跑动力至少应包括以下三方面的内容:(1)后蹬支撑反作用力;(2)足固定于地面时,人体相应肌肉收缩产生的转动力矩;(3)支撑阶段产生的向前的摩擦力。

短跑技术主要包括后蹬与前摆,腾空和着地缓冲等动作阶段。短跑三动力在短跑技术各动作阶段的作用是既相互联系,又各有侧重。后蹬支撑反作用力的动力作用,集中体现在后蹬阶段。其作用是:在提供人体合理垂直分力的基础上,提供人体前移的较大水平分力,是人体前移的重要动力。从提高后蹬支撑反作用力的动力作用角度分析,现在短跑技术必须具备强有力后蹬的特点。其蹬地方式,现代科学理论与运动实践证明,应为“屈蹬式”。所谓“屈蹬式”是指短跑的后蹬阶段,支撑腿下肢三关节(特别是膝关节)不充分伸展的后蹬技术(膝关节后蹬结束时的角度一般为150°-155°)。该技术的特点是:支撑腿后蹬动作幅度小,膝角变化小,支撑时间短,后蹬角度小,向前水平速度大,蹬伸动作速度快,蹬摆动作转换快。它与传统“后蹬型”技术相比较,更具有经济性,实效性。足固定于地面時,人体相应肌肉收缩产生的转动力矩的动力作用则体现在摆动阶段,贯穿于支撑摆动的全过程。其作用主要是:(1)缩短摆动时间和支撑时间,增加步频;(2)加大向前摆动的幅度和增大离地时的水平速度,增加步长。从充分发挥转动力矩动力作用角度分析,现代短跑技术必须具备快速而大幅度摆动的特点。这种快速而大幅度的摆动突出表现在两个方面:(1)身体总质心在人体相应肌力矩作用下,绕支点做强有力的快速前摆。它是转动力矩推动人体前移的重要动力;(2)支撑阶段,摆动腿快速而大幅度的摆动,这种摆动将大腿前屈的动作尽可能做得充分,并带动同侧髋前送。它对身体总重心的移动及完成合理的落地动作具有重要作用。支撑阶段产生的向前的摩擦力的动力作用,体现在足固定于地面时,足相对于地面有向后运动趋势的支撑阶段。摩擦力的动力的作用,体现在足固定于地面时,足相对于地面有向后运动趋势的支撑阶段。摩擦力并不是阻碍物体运动的力,它只是阻碍物体间的相对运动。其作用方向与物体间的相对于地面有向前运动趋势时,地面就对人体产生日一个向后的摩擦力,起阻碍人体前移的阻力作用,反之,当足相对于地面有向后运动趋势时,地面就对人体产生一个向前的摩擦力,起推动人体前移的动力作用。从减小前蹬制动阻力,充分发挥支撑阶段产生向前的摩擦动力作用角度分析,现代短跑技术必须具备快速后趴的技术特点。

从以上分析可知,现代短跑技术具有以下三方面的特点:(1)后蹬阶段,具有强有力后蹬的技术特点。其蹬地方式为“屈蹬式”;(2)支撑摆动阶段,具有快速而大幅度摆动的技术特点;(3)腾空和着地缓冲阶段,具有快速后趴的技术特点。上述三特点是相互联系,互为因果的,是现代短跑技术不可分割的三方面。它们是充分发挥短跑三动力作用的客观要求。同时,也是在运动实践中逐步被人们认识到的现代短跑技术的新趋势。目前,世界优秀短跑技术趋势大都体现这些特点。

4 摆动腿踝关节足背屈,对提高短跑技术的重要性

摆动技术是短跑运动的关键技术环节,强调摆动效果是现代短跑技术的主要特征。合理而实效的技术是“表达”有机体运动能力的最重要途径,摆动腿踝关节足背屈对提高摆动技术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能够促进短跑技术水平的全面提高。

摆动腿踝关节足背屈有效地募集主动肌参与工作,同时又不影响拮抗肌群的舒张与放松,,能提高肌肉工作效率,使耗能节省化。这对于提高短跑技术水平具有重要意义的,完全符合现代短跑技术要求:放松跑,大步幅,高重心,快频率和向前性好等等。只有切实提高摆动技术水平,才是挖掘绝对速度潜力的最佳途径,让我们在重视提高踝关节弹性和跖屈质量的同时,完整地提高对踝关节的认识,并且真正运用到短跑的技术训练和比赛中去,为提高我国短矩离跑的竞争能力作贡献。

5 “屈蹬式”技术在训练中的应用

在中学业余组跑训练中,训练时间短,一般都在一小时左右,另外,训练方法较为陈旧,盲目相信大力量训练出成绩的人不在少数,而笔者认为短跑运动员的肌纤维力量是天生的,研究表明,一个普通人的快慢肌各占一半,而一个短跑运动员的快肌可占67.5%,黑人选手的快肌纤维可达80%左右,因此当今黑人选手的遗传优势决定了他们在短跑领域的霸主“地位。当然也并不否认后天的力量训练可以增强快肌纤维的质量。

旧的跑的专门性练习会造成短跑运动员高重心,步幅偏小。而"屈蹬式"短跑技术恰恰可以改变这一不足。从(图一)我们可以看出,前者在蹬地后膝关节伸得很直,重心高,施力能离小,而后者蹬地过程膝关节处于一定弯曲状态,重心低,且施力距离大。笔者从带训练队开始,就把"屈蹬式"技术运用于训练中,从而改变了运动员高重心的缺点,有效的增大了步幅,加快了步频。经过长期的训练,得出一个结论——途中跑时蹬地腿向后方摆动速度和跑速是成正比关系。从(图二)我们可以明显的看出这一结论:向后方摆动速度越快,跑速也就越快.当然,在训练过程中,必须考虑到练习与跑的过程中下肢作用于地面时的动作间有何内在的联系,否则,姿势再漂亮,也只不过是花而不实,难以跑快,甚至越练越慢

"屈蹬式"短跑技术讲究的是减少膝、踝的过分伸直,蹬地后,不仅仅是将人体重心向上送,而是充分发挥后群肌(臀肌)的伸肌作用,使重心较容易向前移动。因此,对腰腹肌的力量、踝关节的弹性、髋关节的灵活性要求较高。根据这一技术动作的需要,笔者在平时训练中运用了一些专门的训练手段:

(a)腰腹力量的训练

强大的腰腹力量可以增强腿前摆的速度,可以增大步幅。腰腹力量的训练应由易到难,由慢到快,坚持练习。手段:可先采用仰卧起坐、平地背屈伸,漸渐发展到"两头起”、悬空上身仰卧起坐、悬空背屈伸,最后过渡到固定单腿仰卧起坐和固定单腿背屈伸.

(b)跳跃训练

适量的跳跃训练会给身高、腿部爆发力、弹跳力的增长带来良好效果,但是跳跃的训练应循序渐进。手段:首先进行二级蛙跳,两周后可转入三级蛙跳,以后每隔两周可增加跳的级数,并在适当时候引入单脚跳和跨跳。

(c)髋关节训练

为了让背部肌肉训练效果更接近于跑,我采用了在长凳上铺垫子,学生仰卧其上,头和脚低于凳面,主体尽量高于凳面,使上体与固定腿形成反弓,反弓弧度越大,效果越好。这个动作使背部肌群、臀大肌、掴绳肌、小腿三头肌在反弓时都处于用力状态,锻炼了伸髋肌群,提高髋关节前伸的幅度,增大髋关节灵活性。

通过以上三种专门的训练手段,运动员的腰腹肌力量、踝关节的弹性、髋关节的灵活性都有了很大的进步。从而运动员的百米成绩也有了相应的提高。

6 结论

综上所述,随着时代的进步,传统的煤渣跑道转变为现在的塑胶跑道。从而使短跑技术产生发展,由原来的缓冲-一蹬伸技术转变为“屈蹬式”技术,本文从现代短跑运动的某些技术对“屈蹬式”这一技术进行分析。并从短跑的三动力角度分析了现代短跑技术的三个特点:(1)蹬地方式为“屈蹬式”;(2)支撑摆动阶段,具有快速而大幅度摆动的技术特点;(3)腾空和着地缓冲阶段,具有快速后趴的技术特点。另外,本文还提出摆动腿踝关节足背屈,对提高现代短跑技术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单位:浙江省东阳市外国语学校)

猜你喜欢
踝关节动力人体
人体“修补匠”
人体冷知识(一)
学习动力不足如何自给自足
“胖人”健身要注意保护膝踝关节
排便顺畅,人体无毒一身轻
奇妙的人体止咳点
胖胖一家和瘦瘦一家(10)
动力船
踝关节骨折术后早期能否负重的生物力学分析
浅述蒙医治疗踝关节骨折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