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福昔明对慢性活动性肝炎和代偿期肝硬化肠源性内毒素血症及肝脏炎症的影响

2023-05-08 18:15田瑞民
医学信息 2023年9期
关键词:性肝炎内毒素血症

田瑞民

(天津市第二人民医院急诊科,天津 300110)

慢性活动性肝炎(chronic active hepatitis)是临床常见的疾病,其发病机制复杂,发生、发展与多种因素相关,例如机体对肝炎病毒的免疫应答、内毒素血症、微循环障碍等[1]。肝脏是机体阻止肠道内毒素进入人体循环的重要屏障,一旦损伤会影响肝功能,肝脏对内毒素作用减弱,内毒素进入血液循环,从而会引起肝外组织损伤[2]。相关研究显示[3,4],慢性活动性肝炎患者内毒素血症发生率约为53.10%,其中80%以上患者持续存在内毒素血症。因此,有效清除内毒素,对慢性活动性肝炎治疗、预防相关并发症均具有重要的作用。利福昔明具有清除肠道细菌的作用,可一定程度降低内毒素水平[5]。但是通过利福昔明降低内毒素水平,对慢性活动性肝炎和代偿期肝硬化肠源性内毒素血症的效果如何,目前尚未完全明确[6]。本研究结合2021 年5 月-2022 年3 月在我院治疗的114 例慢性活动性肝炎和代偿期肝硬化肠源性内毒素血症患者临床资料,探究利福昔明对慢性活动性肝炎和代偿期肝硬化肠源性内毒素血症及肝脏炎症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1 年5 月-2022 年3 月在天津市第二人民医院治疗的114 例慢性活动性肝炎和代偿期肝硬化肠源性内毒素血症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57)和观察组(n=57)。对照组男30 例,女27 例;年龄36~72 岁,平均年龄(40.16±2.07)岁;病程1~5 年,平均病程(2.78±0.65)年。观察组男31 例,女26 例;年龄35~74 岁,平均年龄(39.86±1.95)岁;病程1~6 年,平均病程(2.80±0.71)年。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病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比较。本研究经过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自愿参加本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纳入和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①均符合慢性活动性肝炎和代偿期肝硬化肠源性内毒素血症诊断标准[7,8];②均经实验室、影像学检查确诊[9];③纳入前均未服用影响肠道菌群药物。排除标准:①合并严重器质性疾病;②合并腹水、上消化道出血等合并症的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③本研究药物过敏者。

1.3 方法 两组患者均行保肝、调节免疫以及对症治疗。

1.3.1 对照组 采用常规保肝治疗。胸腺肽注射液(辽宁玉皇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63138,规格:10 mg),1 次/d,将80 mg 胸腺肽注射液加入0.9%氯化钠注射液500 ml 中静滴,连续治疗1 个月。

1.3.2 观察组 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利福昔明(ALFA WASSERMANN S.p.A.,批准文号:H20181212,规格:0.2 g/片)治疗,3 次/d,200 mg/次,疗程同对照组。

1.4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临床疗效、肝功能指标(ALT、TBIL、ALB)、炎症因子(TNF-α、IL-6)水平、血清内毒素水平以及不良反应(恶心呕吐、食欲不振、头晕)发生情况。临床疗效[10,11]:①显效:临床症状消失,肝脾肿大缩小,无压痛及叩击痛,肝功能检查基本恢复正常;②有效:临床症状减轻,肝脾肿大无变化,无压痛及叩击痛,肝功能有所改善;③无效;以上指标均未达到,甚至有加重趋势。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统计软件包SPSS 21.0 版本对本研究的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采用()表示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说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n(%)]

2.2 两组肝功能指标比较 两组治疗后ALT、TBIL均低于治疗前,ALB 均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ALT、TBIL 低于对照组,ALB 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肝功能指标比较()

表2 两组肝功能指标比较()

注:与治疗前比较,*P<0.05

2.3 两组炎症因子水平比较 两组治疗后TNF-α、IL-6 水平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3。

表3 两组炎症因子水平比较(,pg/ml)

表3 两组炎症因子水平比较(,pg/ml)

注:与治疗前比较,*P<0.05

2.4 两组内毒素水平比较 两组治疗后血清内毒素水平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4。

表4 两组内毒素水平比较(,EU/ml)

表4 两组内毒素水平比较(,EU/ml)

注:与治疗前比较,*P<0.05

2.5 两组临床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5。

表5 两组临床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n(%)]

3 讨论

慢性活动性肝炎随着病情的进展,肝细胞功能降低,肠道菌群失调,肠道黏膜通透性增加,导致内毒素产生及摄取增加,进而会引起肠源性内毒素血症[12]。肠源性内毒素会诱导炎症细胞因子水平升高,进一步造成肠系膜血管扩张,继而增加治疗难度[13]。相关研究已经证实[14,15],内毒素可通过多种途径引起肝脏损害。由此可见,降低内毒素参与了慢性活动性肝炎的发生发展过程。故,对于慢性活动性肝炎的治疗,在缓解肝脏炎症、抗病毒治疗基础上,降低内毒素水平是一个关键的治疗环节。临床降低内毒素水平的药物种类较多,其中乳果糖是主要降低内毒素药物[16]。利福昔明属于肠道抗生素,在肠道可达到较高的药物浓度,而血药浓度水平较低,可以忽略不计,在临床引起全身不良反应的风险性也相对较低[17]。但是目前,利福昔明对慢性活动性肝、代偿期肝硬化肠源性内毒素血症及肝脏炎症的影响尚无统一定论,具体的有效性、安全性还需要临床进一步研究证实。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4.74%,高于对照组的80.70%(P<0.05),表明利福昔明治疗慢性活动性肝、代偿期肝硬化肠源性内毒素血症具有良好的效果,可提高治疗总有效率。该结论与何云等[18]的研究结果相似。分析认为,在常规保肝治疗基础上,联合利福昔明治疗,可通过调节肠道菌群功能,降低内毒素水平,促进损伤肝细胞修复,有效控制肝功能的损伤,从而提升临床治疗疗效[19]。同时研究结果显示,两组治疗后ALT、TBIL 均低于治疗前,ALB 均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ALT、TBIL 低于对照组,ALB 高于对照组(P<0.05),提示采用利福昔明治疗可有效纠正肝功能指标,提高血清白蛋白水平,进一步改善解毒功能,减轻肝损伤。因为,利福昔明可抑制肠源性内毒素摄入,进而促进肠道生物屏障功能恢复,实现保肝作用,从而改善肝功能各项指标[20]。两组治疗后TNF-α、IL-6 水平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可见慢性活动性肝和代偿期肝硬化肠源性内毒素血症采用利福昔明治疗,可有效降低炎症因子水平,实现良好的抑制炎症反应作用。利福昔明的应用可降低血清内毒素水平,从而降低内毒素促进分泌的各种肝脏促炎因子(IL-6、TNF-α),进而缓解肝脏炎症,最终缓解肝损害,实现临床治疗目标。两组治疗后血清内毒素水平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提示利福昔明可显著降低血清内毒素水平,对改善内毒素血症和慢性活动性肝炎治疗均具有积极的影响。此外,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8.77%,与对照组的7.0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利福昔明临床应用不良反应少,具有良好的治疗安全性。该药物属于肠道不吸收抗菌药物,引起临床所致不良反应轻微。

综上所述,利福昔明对慢性活动性肝炎和代偿期肝硬化肠源性内毒素血症及肝脏炎症均具有积极的影响,可降低内毒素水平,提高内毒素血症和慢性活动性肝炎治疗总有效率,改善肝功能、炎症反应,同时不良反应轻微,在缓解肝脏炎症方面可作为首选药物。

猜你喜欢
性肝炎内毒素血症
高尿酸血症的治疗
内毒素对规模化猪场仔猪腹泻的危害
消退素E1对内毒素血症心肌损伤的保护作用及机制研究
中医适宜技术治疗老年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合并糖尿病1例
论“血不利则为水”在眼底血症中的应用探讨
芒果苷对大鼠酒精性肝炎的保护作用研究
基于“肝脾理论”探讨肠源性内毒素血症致继发性肝损伤
异甘草酸镁对酒精性肝炎患者TNF和IL-6的影响
硫辛酸对内毒素诱导的SIRS大鼠心肌损伤的保护作用
瓜氨酸血症II型1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