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江战役彰显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与时代价值

2023-05-09 18:05刘绍卫玉菊浪
党史文苑 2023年4期
关键词:桂北行军将士

刘绍卫 玉菊浪

在中国革命多年的斗争史上,英雄人物燦若群星。湘江战役中广大的红军将士舍生取义是湘江之战取胜的关键因素,与对革命事业的忠诚主义精神、革命必然取得胜利的乐观主义精神共同构成了革命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湘江战役彰显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的来源

(一)奠基于马克思主义人民群众英雄观

早在东汉时期英雄指的是比较突出的个体,《人物志·英雄》指出:聪明秀出,谓之英;胆力过人,谓之雄。唯物史观作为马克思主义英雄观的必要理论前提,看到人民群众才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正所谓“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只有顺应社会历史的发展趋势,才能真正成为英雄。在湘江战役期间,红军之所以能够在重重封锁之下行军,在于红军始终植根于人民,从人民群众切身实际出发。红军进入桂北期间针对复杂的民情,制定了《关于苗瑶在工作重点中的指示》《关于对苗瑶民的口号》等民族工作方针。除了进行广泛的政治宣传之外,广大的红军将士还以实际行动践行爱民、护民的宗旨。群众也从红军的一言一行中逐步认识到红军是为人民谋利益的好军队。红军在桂北的革命运动,感染了广大的人民群众,在桂北龙胜有三百多名侗族青年参加了解放战争。

(二)成长于矢志不渝的革命斗争实践

中国历史上不乏心系天下的忠士良臣,既有“不破楼兰终不还”的英雄豪杰,也有“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凛然之士。民族英雄作为“民族最闪亮的坐标”,是“那些为共同目标劳动因而自己变得高尚的人。”在长征途中,红军将士一次次挑战生存的极限,在极为艰苦的环境下,面对国民党的围追堵截,用革命行动彰显了视死如归、大义凛然的浩然正气。1934年11月下旬,中央红军突破了敌人的三道封锁线后,进入广西。这时,蒋介石调集几十万军队,从东、南、北包围中央红军。广大的红军将士与敌人展开了生死搏斗,阵地上炮弹横飞,前沿工事被打穿。战士们不吃不喝在烟尘滚滚的战场上坚持战斗,以身体构筑了钢铁城墙,顶住了数倍于我之敌的进攻。经过数倍敌人的多次猛攻,红三十四师被打散,师长陈树湘断肠明志,为苏维埃流尽了最后一滴血。中国共产党一百多年英雄文化的崇高精神品质与其他民族精神一起,成为熠熠生辉的中华民族精神谱系的重要内容。

(三)形成于甘于奉献的革命情怀

二万五千里长征途中,广大红军将士承受恶劣的环境和战争的摧残,无疑是一次革命情怀的锻造。红军在长征出发前有20万人,到达陕北后,却只剩不到20%的兵力。在极端艰难的条件下,“党和红军不是弱了,而是更强了”。在脚山铺阻击战中,面对强敌刘建绪部三个师的强势压迫,再加上十多架飞机的空中轰炸,红军将士用身体挡住了炮火,在十多公里的战场上,茂密的松林被弹药摧毁成为不毛之地。英雄红军以钢铁般的意志、血肉模糊的身躯筑成了阻挡敌人交替进攻的血肉长城。在红军长征期间,广大红军将士抱着革命必胜的情怀,将一支原本衣衫褴褛、面黄肌瘦的队伍锻铸成了拖不垮、打不烂的钢铁之师。甘于奉献、矢志不渝的革命情怀,是党和红军逆境中取胜的法宝之一,也是百年大党经久不衰的基因密码。

二、湘江战役彰显革命英雄主义内涵

在湘江战役中广大红军将士展现出冲锋陷阵、血战到底的奋斗精神,越战越勇、艰苦奋斗的革命气节是湘江战役中红军面对强敌压迫,顺利突围的核心密码,革命英雄主义精神作为全军精气神的重要体现,在条件艰苦的斗争环境中,无疑是广大红军将士舍生取义的重要支撑。

(一)敢于斗争、夺取胜利的英雄主义情怀

坚韧不拔的革命意志。湘江战役是红军长征初期遭受到的最为沉重的打击,面对优势之敌的疯狂围剿,红军将士血染湘江,以生死化危机。湘江战役在战略意图上成功实现了转移,打破了蒋介石“全歼共匪于湘漓两水”以东的企图,顺利完成了北上的任务,保留了革命的火种,也成为中国工农红军向死而生的新起点。红军得以顺利渡江是以折损过半的代价取得的,因而说湘江战役是一部英雄的史诗,红军将士展现出来的顽强进取精神,敢于突破、敢于战斗、敢于进取的英雄主义情怀也在湘江战役中得到充分展现。湘江战役是蒋介石追缴计划中的第四道封锁线,蒋介石桂系军阀伙同李宗仁部、湘军何健部、贵州军阀王家烈部、广东军阀陈济棠部,给正在匆忙转移的中央红军来个大包围。敌军占据了地形、武器装备、武装力量、粮草等方面的优势,使红军在几次突围中屡屡受挫。在脚山铺战场红军虽遭受了沉重的打击,军队已死伤过半,但红军将士理想坚定,刚毅果敢。即使在物资匮乏、极度疲惫的情况下,依然坚守阵地。“被血染红的阵地,得而复失,又失而复得。”广大革命将士以生死求解放,以血肉换和平,他们在枪林弹雨中抛头颅、洒热血,构筑了永不言败的精神丰碑。

坚贞不屈的革命气节。革命英雄主义精神是一种坚贞不屈的革命气节。在脚山铺战场,红四团的阵地在敌人的猛攻之下渐显危急,身患疟疾的团长耿飙不顾体弱,依然紧握马刀扑到敌人队伍之中进行拼杀,展现出坚贞不屈的革命气节。在新圩战场上,红军将士秉持“只要有一个人,就不让他们到新圩”的坚强决心,阻击疯狂的敌人直至牺牲。红军将士凭借视死如归的精神气概,在弹药耗尽的情况下,与敌人展开肉搏战,以重大的牺牲突破了第四道封锁,实现了部队的安全转移。正是依靠这种斗争精神,红军将士固守阵地始终不肯退让一步,惨烈的湘江战役中,红军将士同武装到了牙齿的国民党、桂军、地方军团等敌人进行殊死战斗,最终为中央军委及后续部队顺利渡过湘江赢得了宝贵的时间。

患难与共的质朴情怀。中央红军在行军途中紧紧依靠人民群众,他们通过漫画、标语、歌谣、文艺演出等形式向群众宣传党的革命思想。红军以实际行动真正践行护民、爱民、为民的初心,遵守“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用了群众的米都留下字条和现金。使群众认识到“红军纪律好,吃了米、烧了柴还留钱”,把红军看成自己的部队。湘江战役是一场惨胜之战,红军将士行军至桂北地区时,没有根据地作为依托,孤立无援。在湘江战役中,敌人对湘江地区进行封锁,广大的群众冒着生命危险为中央红军指路渡江,并为红军将士补充给养。湘江战役结束之后,当地的老百姓聚集起来掩埋牺牲烈士们的遗体,真正彰显了军爱民、民拥军的感人情怀。党和红军始终植根于人民,以实际行动践行着为人民谋幸福的初心。

(二)冲锋陷阵、血战到底的斗争精神

英勇顽强的战斗作风。多难兴邦呼唤英雄,也孕育英雄。在湘江战役中,涌现出无数不怕牺牲、英勇顽强的英雄战士,红五团政委易荡平为不拖累战友,夺枪自尽;第五师十四团团长黄冕昌誓死掩护中央纵队强渡湘江,继任团长杜宗美,在短短几个小时之内血染湘江,以视死如归的决心展现了革命将士一往无前的英雄气概。百年党史,广大的红军将士筚路蓝缕,在血与火的斗争中挽救民族危亡,表现出了可歌可泣的英雄气概。在新时代,我们更需要这种顽强拼搏的精神,才能在时代发展的浪潮中勇立潮头。

舍生忘死的牺牲精神。朱德曾说过:“为了革命的利益和需要,不仅可以牺牲自己的某些利益,而且可以毫不犹豫地贡献出自己的生命。”少共国际师,战士平均年龄只有18岁,在湘江战役中,面对强敌的猛烈进攻,毫无畏惧,与敌人展开生死搏斗,成功保卫了湘江渡口,掩护了中央军队顺利渡江。在湘江战役之后,少共国际师由于伤亡惨重,被迫整编。少共国际师虽然在中国革命斗争史上存在的时间较短,但在湘江战役中体现的视死如归、舍生忘死的革命精神永远鼓舞着广大的红军将士。在革命战争年代,无数的革命先烈都是“无产阶级的革命的功利主义者”,他们坚持革命利益至上,在血与火的革命斗争中,用生命诠释了“革命理想高于天”的誓言。在生与死的考验面前,毅然选择以生命践行真理。正是凭着这种精神,红军战士克服了艰难险阻,作出了巨大牺牲,实现了战争策略上的胜利,保证了中央纵队的安全,为中国保存了最坚强的革命力量和生生不息的革命火种。

铁心向党的绝对忠诚。在湘江战役中,为了掩护部队顺利渡江,彭德怀命令五师“不惜一切代价,全力坚持三至四天”。全团死伤过半,战士们仍坚如磐石地守住了阵地,掩护中央军队顺利渡江。少共国际师奉命在湘西延寿圩钳制敌人向湘江一带进军,掩护主力部队渡江。当主力部队顺利渡江后,为了避免更大的损失,少共国际师撤出战斗。主力部队到达油榨坪集结时,有一个团被敌人围攻在湘江一侧,全团在层层包围中杀出一条血路,抢渡湘江跳出了敌人的包围圈,连夜行军赶上了主力部队。红军将士用行动诠释了铁心向党、忠诚可靠的军魂,正是这铁一般的信念才能使广大红军将士在血与火的考验中不断地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

(三)越战越勇、艰苦奋斗的革命气节

严明自觉的纪律作风。严明的纪律作风是军队战无不胜的重要制度保障。1934年红军在长征出发前就发布了《对于目前进攻战斗的政治训令》《关于准备长途行军与战斗的政治指令》,政治指令、训令颁发的意义在于严明政治纪律、鼓舞士气、激发战斗热情。1934年11月,红军行军至桂北地区,从桂北地区少数民族的实际出发制定了《关于瑶苗民族工作的原则指示及对瑶苗民族的口号》,以法律的形式严格要求红军将士尊重少数民族的传统,不得損害少数民族的利益。严明的纪律作风还体现在军队的日常生活中。长征途中,红军将士恪守“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把铁的纪律内化为高度的行动自觉。红34师转战途经新圩时,尽管粮草供应严重不足,红军战士饥肠辘辘,但他们坚持遵守纪律,“宁愿用泔水充饥,也不拿百姓一个红薯”,不拿百姓的一针一线,是红军铁的纪律。

生死与共的战斗情谊。在革命战争年代,舍小我成大我的故事数不胜数。广大的红军将士都是来自五湖四海,为了共同的革命目标走到一起,生死与共的情感体现在官兵之间。1934年红军行军至桂北一带,蒋介石投入了大量兵力在湘江以东地区对我军形成了“合拢”包围,企图全歼红军于“湘漓两水以东地区”,再加上红军“抬棺式”前进和甬道式队形,严重阻碍了行军的进度,行动缓慢。红军到达湘江渡口时,敌人已形成了一头一尾的夹击态势。红三军团第五师奉命在新圩阻击桂军进攻,广大红军将士以“不为胜利者,即为战败者”的英勇决心,完成“不惜一切代价,全力坚持三至四天”的任务,保卫了湘江渡口。在新圩阻击战中, 红14团、红15团面对严峻的战争形势,从师长到士兵,休戚与共、生死相依,他们在枪林弹雨中杀出一条血路,慷慨赴死。生死与共的情谊还体现在与桂北人民的鱼水情,红军将士帮助地方民众打土豪、分田地、反剥削,地方民众帮助红军指路、提供补给、修渡船,湘江战役之后掩埋红军将士的遗体。湘江两岸江水悠悠,辉映着军民之间的深厚情感。在长征途中,将士们之间也有着深厚的友谊,“一袋草米”“一条毯子”的故事流传至今。官兵并肩战斗、生死与共的深厚战斗情谊,锻造了红军将士无坚不摧的钢铁力量,使得红军将士打不散、也拖不垮,坚如磐石,越战越强。

艰苦奋斗的政治本色。艰苦奋斗是红军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取胜的法宝。由于“左”倾路线的错误指示,红军在第五次围剿中节节败退,蒋介石采用堡垒战法,对我军设置了四道封锁线,节节推进,步步为营。没有物质补给、没有革命根据地作为依托的红军,经受的苦难和挑战可谓空前。1934年红军行军至桂北地区,因桂北地区属于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山林密集,道路崎岖,再加上敌人有意陷害,烧民房嫁祸于红军。红军在桂北的群众基础差,很多百姓都惧怕红军。红军渡过湘江之后,为了摆脱薛、周两军的迎头痛击,红军节节抗击,向山高人迹少的西延山脉行军。西延山脉最高主峰老山界有长达80里的山路,这里道路崎岖狭窄,人烟稀少。部队进山之后的补给面临着巨大的困难,甚至黑夜行军都没有找到火把的材料,红军将士只能黑夜行军。冬夜里的老山界格外地寒冷,将士们穿着单衣、草鞋,根本无法抵御严寒,高强度的行军、连续数天的战斗,红军将士以天当房,地当床,倒头便睡。经过两天两夜的行军,红军走出了老山界,摆脱了敌人的围打。艰苦奋斗的信念促使红军将士自力更生、奋发而为、攻坚克难、吃苦耐劳,展现出了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奉献的革命主义精神。

三、弘扬和践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的路径

在中国共产党革命斗争时期,涌现出许多革命英雄,凝结成伟大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在新时代的今天仍然发挥强大的精神引领作用。

(一)弘扬革命英雄主义精神要用行动自觉维护、捍卫英雄形象

革命英雄在烽火岁月中为了国家、为了民族、为了人民出生入死,在枪林弹雨中挽救民族危亡,全社会都应该铭记和感恩英雄们的伟大牺牲和艰辛付出,对红军老战士和烈士家属给予更多关心和关爱。国家成立了退役军人事务部,并制定和完善相关政策制度,维护和保障退役军人的合法权益,解决他们在生活和工作中遇到的困难。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国际形势变幻莫测,世界政坛风起云涌,历史虚无主义、中国威胁论等错误思潮不绝于耳。我们要自觉捍卫英雄名誉、维护英雄形象,要与一切刻意抹黑、丑化英雄、损害英雄名誉、破坏英雄形象的丑恶行径作斗争,“绝不做亵渎祖先、亵渎经典、亵渎英雄的事情”,而要做英雄主义精神的捍卫者和弘扬者。

(二)弘扬革命英雄主义精神要善于从革命英雄身上汲取奋进力量

新时代我们继承与弘扬革命英雄主义,不仅是克敌制胜的重要法宝,保持越艰险越向前的英雄气概,而且也是坚持唯物史观和正确党史观、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资源和丰厚养料。因此,从理论层面上,我们要将革命文化内化于心。学习英雄,弘扬英雄主义精神就要对革命文化有较为深入的了解,促进革命文化的认识走深、走实,增进对革命英雄价值的情感认同。同时,学习英雄还要学习他们身上“忠诚、执着、朴实的鲜明品格”。从实践层面上,我们要将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外化于行,促进革命精神与实际生活、自身状况相结合。只有在全社会培育崇尚英雄的社会风尚,使人民群众把争当英雄当作自己人生价值的最高体现,国富民强才会有坚实的后盾。

【作者简介】刘绍卫,中共广西区委党史研究室处长;玉菊浪,广西师范大学在读硕士研究生

责任编辑/黄敏慧

猜你喜欢
桂北行军将士
“桂师人画桂北”2023年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美术系教师桂北写生美术作品
雪域高原,行军千里练战法
五十万将士换一匹马
将士答“到”
行军蚁
桂北乡贤所撰《资深集》及《资深集补篇注释》相关问题述略
大郭小郭行军锅
大郭小郭行军锅(连载一)
2016 年5 月桂北地区一次对流性暴雨过程诊断分析
桂北特色野生食用菌资源调查及开发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