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晋

2023-05-10 00:04斑马木笛
中国银幕 2023年5期
关键词:芙蓉镇谢晋

斑马木笛

谢晋 新中国电影持镜者

封面  谢晋和他的《芙蓉镇》

1987年1月,距离谢晋导演的新片《芙蓉镇》上映还有两个月的时间。《中国银幕》决定将开年第一期封面献给这位当时被华语电影界公认的,中国最有成就的电影导演。蓝底封面上,谢晋穿着干净的条纹衬衫,黑框眼镜尽显儒雅气质。他坚定深邃、望向远处的目光,正是他多年来对电影的情怀在艺术中得到升华的见证。

谢晋“大作品意识”的首度实践

创作《芙蓉镇》的时候,谢晋已经过了花甲之年。但当他手持话筒奔波在拍摄现场时,依然嗓音洪亮、思维敏捷、动作矫健,他充沛的精力让许多年轻导演都自叹不如。《芙蓉镇》之前,谢晋已经执导了诸如《天云山传奇》《红色娘子军》《高山下的花环》等经典作品,他决定在《芙蓉镇》上做出一些艺术上的改变。

《芙蓉镇》是作家古华发表于1981年的一部长篇小说,小说以1963年至1978年间中国政治风云变幻为时代背景,表现南方一个小镇在其间经历的沧桑及人物的悲欢离合。这部获得中国首届茅盾文学奖的作品发表后引起了广泛关注,北京、长春、广西等地的电影制片厂都有意将其搬上银幕,却因种种原因搁浅。1985年,经时任文化副部长陈荒煤穿针引线,在上影厂厂长徐桑楚的支持下,谢晋决定投拍《芙蓉镇》。

当时,文革结束已有近十年时间,中国正开启一个伟大的时代。谢晋凭借一位经验丰富的导演自觉,觉得中国到了该出“大作品”的时代,《芙蓉镇》正是这种“大作品意识”的首度实践。这种具有先行者意识的时代思潮,无疑对中国电影影响深远。

为了使《芙蓉镇》在思想和形式上都给人以新的感受,谢晋在开拍前作了充分的准备,他在长沙举办了一次座谈会,邀请全国各地的电影艺术家、评论家畅谈改编思想,吸取营养。在编剧的人选上,谢晋没有找合作过多次、彼此非常熟悉的李凖,而是选择了具有强烈当代意识的青年作家阿城编写剧本,目的也是为了从青年身上寻找现代意识的因子。在故事上,他选择更为波澜壮阔的讲述——镜头横跨“文革”前后十余年,铺陈出一个脉络清晰的芙蓉镇图景,将其中几个普通人的命运转折、阵营更迭皆包揽其中。电影在沉痛反思民族历史的同时,仍旧不忘深情地着眼未来,赞颂党和人民最终对这场历史悲剧的全力终结。

《芙蓉镇》包揽了当时中国电影几乎所有重要奖项,将第十届百花奖最佳故事片、最佳男演员、最佳女演员、最佳男配角收入囊中,还在第七届金鸡奖中捧走最佳故事片、最佳女主角、最佳女配角、最佳美术等多座奖杯。金鸡奖评委会评价《芙蓉镇》“将道德批判与历史批判融为一体,以人物命运的变迁,传达出深广的社会内涵。”而中国电影评论家学会名誉会长梅朵则赞誉这部电影“与《天云山传奇》相比,它在主题的开拓上、在艺术表现上都有了更新的进展”。

第三代導演的人道主义追求

关于《芙蓉镇》的表达,谢晋曾说过,“芙蓉镇是一个山清水秀的山镇,长长的石板街,别具韵味的吊脚楼,胡玉音和秦书田的结合是很美的。”这就是谢晋导演心目中的“芙蓉镇”,他在这部影片中倾注最大的心力,去挖掘人性的美,去追求艺术作品的美育作用。而以人物命运的变迁传达出深刻的社会内涵,在影片中展现人道主义精神和悲天悯人的情怀,是中国第三代导演的普遍创作特性。

谈到谢晋的地位,中国当代作家、学者余秋雨曾经说过,“如果把20世纪按前后50年代分成两半,列举出后半个50年中影响最大的中国文化人,那么,即使把名单缩小到最低限度,也一定少不了谢晋。”作为中国第三代导演中最为知名的一位,谢晋的电影伴随很多人走过了青涩岁月,从影60余年,谢晋始终勤恳严谨,他有一句名言“拍片就像双手捧水,务必十指并紧,否则这里漏一点,那里漏一点,作品的质量就糟啦。”他以珍惜羽毛、珍惜创作每一部作品机会的态度,走完了叱咤风云的一生。但他的电影艺术,到如今依然深刻影响着千千万万个电影创作者,影响着中国的电影事业。

结语

谢晋一生拍摄了36部电影,六次捧“百花”,五度唱“金鸡”,七次在国际影坛摘冠,曾荣任奥斯卡、威尼斯、东京等国际电影节评委。他的电影堪称“新中国历史的一面镜子”,从中可以看出中国电影发展的缩影、中国文化演进的历程、中国社会进步的脉络。他以一己之力赋予中国电影以瑰丽的色彩,“为电影而生,为民族塑魂”,这句形容他当之无愧。

猜你喜欢
芙蓉镇谢晋
谢晋寻子
谢晋的《寻人启事》
谢晋的《寻人启事》
谢晋的“寻人启事”
论《芙蓉镇》中悲喜交加的美学特色
逆反会话合作原则延伸会话含义
一幅湘南山镇民俗风情的展览画
影中人
缅怀谢晋导演
《芙蓉镇》中典型口语词浅析